前言
當今中國,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龍”、“盼女成鳳”。中國的父母是世界上為子女操心最多的父母,中國的家長是世界上教育子女最投入、責任感最強的家長,也是活得最累的家長。
孩子從上學的第一天起,父母對他們的生活與學習就關心得無微不至:從清晨叫醒,上學接送,檢查作業,輔導複習,到收拾書包,料理生活,事無巨細,全部包辦;還不放過一切機會喋喋不休地對他們進行著灌輸誘導,向孩子潑灑著濃濃的、密不透風的愛。
從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上中學、上大學,到找工作、結婚、生孩子,父母無時不在操心,“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是許多家長都有的感受。然而我們的許多孩子卻體會不到這些,他們喜愛和崇拜的人可以是歌星影星或政壇商界的巨頭,惟獨很少有父母。在一些調查中,孩子們對為他們“操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領情,還有頗多抱怨,惹得很多家長感歎“好心沒好報”。原因何在?
應該說,絕大多數的孩子,隻要生下來是健康的,他們便都天真無邪、活潑可愛,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卻漸漸有了分野:有的事業成功,有的卻一事無成;有的自立於社會且如魚得水,有的卻蜷縮於一隅窩窩囊囊——這到底又是為什麼?中國有句老話:“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這話沿用到今天就是:“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子女。"這其中的“什麼樣”,不是別的,指的就是作為孩子人生最早的啟蒙師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法。既然如此,當今“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卻終日陷於苦惱與憂傷的中國的父母們,難道不應該猛醒,難道不應該捫心自問、自責乃至深刻反思嗎?
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怎樣把一棵幼苗培育好,讓他長成參天大樹,這可是大有學問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就曾經寫過一篇很有見地的文章,叫《種樹郭橐駝傳,介紹了一位善於種樹的高手郭橐駝的種樹經驗。郭橐駝種的樹不僅無不成活,而且長得高大茂盛,成熟早結果多。別人雖“窺視效慕”,卻“莫能如也”。這是為什麼呢?
郭橐駝說,他種的樹之所以生長得快,活得時間久,是因為他能尊重樹木生長的客觀規律,順應樹木的自然本性進行培植管理。別人種樹就不是這樣,而是“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複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梳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愛得太深,操心太過,從早到晚不停地擺弄折騰,甚至用手撕破樹皮檢驗是否成活,搖動樹根察看栽種情況,使樹木逐漸喪失生機。結果,“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郭橐駝這一番有關種樹的見解,對於今天教育子女也有著極強的借鑒作用。細想一想,我們許多父母對子女嬌生慣養、越俎代庖、拔苗助長、鞭打快牛的一些作法,同郭橐駝所言外行種樹的愚蠢幹法不是如出一轍嗎?難怪孩子們對為他們“操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領情,還有頗多抱怨。
在這裏,我想講講李聖珍老師給家長們的八點建議。李聖珍是北京市通州區二中一位普普通通的化學教師,先後有60多名所謂“傻孩子”、“笨孩子”、“呆孩子”、“壞孩子”等被家長和學校認為沒有希望了的孩子被家長送到了她的身邊。他們每個人都有噩夢般的過去,每個人都有不堪回首的痛苦。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可是,他們在李老師的家裏生活、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卻有了讓人難以置信的變化: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