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全知道13(1 / 3)

第十二編 藝術篇 ■ 最早的書法家

李斯(前284年~前208年)字通右,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初為郡小吏,後從荀卿學。戰國末入秦,初為呂不韋舍人,後被秦王政(秦始皇)任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宗室貴族建議逐客,他上書諫阻,為秦王政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他建議對六國采取各個擊破的政策,對秦始皇統一六國起了較大作用。

秦統一六國後李斯任丞相,他又反對分封製,主張焚《詩》、《書》,禁私學,以加強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他又以“小篆”為標準,整理文字,對我國文字的統一有一定貢獻。秦始皇死後,他追隨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即秦二世。後為趙高所忌被殺。

李斯不僅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而且是中國書法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創新者,對漢字書法的發展起了先驅作用。秦始皇統一國家後,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李斯同時也是秦著名書法家。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曆代都有極高的評價。

■ 小楷書法長卷之最

一部總長度達4770米、共計1272萬字的書法長卷,2003年8月在河南創作完成,並喜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頒發的“小楷書法長卷之最”證書。

這部名為《古今經典名著書法長卷》的作品,由大象出版社退休編輯張玉林花10年時間抄寫、河南省鄉鎮企業局幹部張轉周策劃資助完成。內容包括《毛澤東詩詞》、《鄧小平文選》、《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及《詩經》、《論語》、《道德經》等18部中國古典名著。

這部長卷賦予了書法藝術與經典名著新的含義,它不但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還具備深厚的思想性和政治意義。

■ 最著名的肖像畫

達·芬奇是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人們一提到他自然就會想起他的傑作《蒙娜麗莎》。達·芬奇的這幅作品所給與觀眾的深刻印象會有一種“銷魂”的力量。

名畫《蒙娜麗莎》高77厘米,寬53厘米,俗稱“佐貢多”。目前此畫藏於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經過政府允許,從1962年12月14日至1963年3月12日,先後到美國的華盛頓和紐約市展出,轟動了全美國,許多人專程從外地趕來,一睹為快。由於參觀的人太多,據說展覽會規定每個觀眾隻能在《蒙娜麗莎》畫像前麵停留3秒鍾。以後該畫又借到日本展覽,轟動的程度更甚於美國,據說每位觀眾隻能看2秒鍾。

為什麼《蒙娜麗莎》如此著名呢?多少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談論她那神秘的微笑,她的微笑的確神秘:它似乎在變化。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

藝術家是如何獲得這種效果的呢?比如,在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的作品《赫耳墨斯》中,我們已見過雕塑中人物臉部的表情是如何變化的。圓形的表麵那樣微妙地反射出光線,使雕塑看去似乎在微笑,或者另一種嚴肅的神情,這完全是根據光線的變化而產生效果。

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麵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關於這幅畫有一個故事。達·芬奇在為蒙娜麗莎繪畫時,請了位樂師在她旁邊彈奏,以便她能像個模特兒那樣耐心平靜地坐著。她眼中的神情告訴我們她正在傾聽,而現在,如果我們看她那雙美麗的手,並把它們與她的臉聯在一起考慮,我們會覺得那神情更誠摯。她的右手輕輕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沒有任何依托,我們感到它正和著音樂的節奏輕輕地打著拍子。

當我們看著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畫背後的景色,我們會為那不真實的背景吃驚。山峰、道路、小橋、流水都在一種夢幻般、飄拂不定的氣氛裏出現,仿佛以此證明蒙娜麗莎的思緒沉浸在一個夢的世界裏。

蒙娜麗莎夢幻般的肖像與她周圍夢的世界,是達·芬奇的天才創造,這解答了為何《蒙娜麗莎》這幅肖像會成為世界上最著名、最使人難以忘懷的一幅肖像。

■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風俗畫

《清明上河圖》畫卷是北宋風俗畫作品,是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圖》以精致的工筆描繪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及城內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麵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展示的是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描繪的是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麵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裏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

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杆,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像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裏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裏是聞名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呈現的是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麵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紮“彩樓歡門”,懸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坐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裏,共繪了550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20多輛,大小船隻20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征。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水平,是古代規模最大的風俗畫。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隻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他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清明上河圖》在細節描繪上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臨摹畫製作精美,也是一種商業藝術。

■ 最古老的畫種

凡以人物為內容的繪畫統稱人物畫。人物畫範圍很廣,從畫麵人物多少一般分為群像畫和肖像畫。前者以突出人物活動為主,後者以描繪人物形象的酷肖為主。二者表現的側重點雖有不同,但都要求形神兼備,即不但人物形象符合人物的形體,服飾結構、比例、場景透視原理等,而且要表現出人物的性格、氣質和精神、神態等。人物畫是最古老的畫種。

人物的麵部是描繪的重點,同時還要處理好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以求得人物及人物動作和整體畫布局(章法)的統一。另外中國人物畫以線條表現人物的神情(神似)為其主要特點,而有別於西方繪畫以注重質感、光影變化的特色。

綜觀中國古代人物畫,在表現的技法上大致可分成三類,一為白描畫法,二為工筆重彩畫法,三為寫意畫法(簡筆畫法)。

■ 作品最多的畫家

19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作為西方文藝的中心巴黎,畫家輩出,如莫奈、德加、雷阿洛、戈更、西斯萊、英格爾等人。這些畫家一反當時學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現手法,追求光色變化的新的創作方法,主張反映自然界的瞬間印象,被人們稱為印象派。

20世紀初,西方畫壇又出現了一位畫法新穎、富於創新的一代大師——西班牙人畢加索。他出生於一位圖畫教師的家庭,自幼受家庭的熏陶,愛好繪畫。他的風格一變再變,早期作品形象簡練,中年以後趨向現實主義,晚年又製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它既有相當強的寫實能力,又有極高的藝術造詣,是一位創作活動非常豐富的著名畫家。

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跟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10個畫家之首。

■ 最長的石窟畫廊

敦煌石窟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藝術寶庫,它由莫高窟(又叫千佛洞)、西千佛洞、榆林窟、小千佛洞四窟組成。而莫高窟是其中最大的石窟,現有洞窟492個,壁畫45000餘平方米,塑像2000餘尊,唐、宋窟簷木構建築5座。如果把窟內所有的壁畫聯結起來,足可以組成一個長達25千米的畫廊,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的畫廊。

在唐代,莫高窟藝術達到了頂峰。藝術匠師繼承了前代繪畫、雕塑的優良傳統,吸收了外來藝術的有益成分,創造出了獨特風格和不同時代的特色藝術品。它不愧為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曆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

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製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窿頂窟、影窟等多種形製;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係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麵,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自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麵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 最早的雕塑藝術作品

維林多夫的維納斯是石灰石圓雕,高約10厘米,寬約5厘米,約創作於公元前30000年。

人類雕塑藝術的曆史源遠流長,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那時,人類不但已經克服了生存的困難,而且文明也發展到了相當的程度,得以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藝術。這尊《維林多夫的維納斯》就是人們發現的迄今為止最早的雕塑藝術作品之一。這尊小圓雕發現於奧地利摩拉維亞的維林多夫山洞中,距今已有約三萬年的曆史了。

雕塑頭部和四肢雕鑿得十分籠統,臉部特征基本忽略,頭發均勻地卷曲排列在整個頭部上,但胸部突出,腹部寬大,女性特征被強調得極其誇張。人們推測它很可能是當時母係氏族社會崇拜的偶像。同時,它也是舊石器時代母權製社會觀念的反映。由於發現於維林多夫山洞中,所以西方美術考古學家們戲稱其為“維林多夫的維納斯”。這尊雕像被公認為人類雕塑藝術的開端。

■ 畫麵上人數最多的油畫

丁托列托(1518~1594年)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代後期威尼斯派的重要畫家之一,他出生在威尼斯的一個染工家庭。其作品多以宗教曆史深化為題材,宣傳對宗教的虔誠,色彩絢麗,並善用豪放的手法,繪畫構圖宏大,富有想象力。他的一幅《天堂》被認為是世界上出場人數最多的油畫。

1590年畫成的《天堂》高10米,寬25米,該畫把對天堂的幻想和構思具體化了,在環狀層的最上端是十二信徒像,中央是基督正在給升天的瑪利亞授冠,中段是預言者、教父、書記們的像,還有奏樂者,下斷是天國裏的人群像,全是照遠近法縮小,千姿百態,令人驚歎。在這幅畫中出場的人物共有700人之多。

■ 最大的石刻佛像

樂山大佛石雕,高71米,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開始修建,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工,曆時90年,坐落於四川省樂山市淩雲山。

樂山大佛通體高達71米,其中頭部高14.7米,耳朵長7米,眼睛長3.3米,腳背寬8.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

佛教在唐代的280年曆史中,一直是思想領域的重要支柱。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佛教雕塑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和技術基礎。唐代修建的佛像,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規模宏大,工藝精巧,雕刻水平令人歎為觀止。這其中最高大的一尊就是四川的樂山大佛,大佛是彌勒坐像,由貴州名僧海通和尚首先募捐修建,海通圓寂後,四川節度使韋皋繼續把它修建完成。

樂山大佛是直接在淩雲山山崖上開鑿的,處於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的交彙之處。大佛坐東朝西,麵江而坐,“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他麵目慈祥和善,眼睛半睜半合,神態安然,雙手放於膝上,端坐在山側。大佛造型穩重大方,比例適度,體積感很強。它本來全身彩繪,還覆蓋有寬60米的7層13簷樓閣。這座樓閣在唐代稱為大佛閣,在宋代稱為天寧閣,但元代時不幸毀於戰火中,之後就再沒有重建。

今天,樓閣已經完全看不到了,大佛身上的彩繪也幾乎看不出來,但是它雄偉壯觀的姿態仍展現於世人麵前,充分顯示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技藝和他們的智慧與力量。

■ 最昂貴的油畫

2004年5月5日,畢加索的著名油畫作品《拿煙鬥的男孩》在美國紐約索思比拍賣行被拍賣,並最終以創紀錄的1.04億美元(包括競拍者的額外費用)價格成交,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繪畫”。

這幅畫是畢加索1905年創作的,當時他隻有24歲,剛剛在巴黎著名的蒙瑪特高地——青年藝術家聚集的地方安頓下來。畫麵集中展現了一位表情有點憂鬱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藍色服裝,頭戴花冠,手裏拿著一支煙鬥,畫麵的背景是兩大束色彩豔麗的鮮花。有關專家評價說,這一作品色彩清新明快,筆法細膩,人物和景致都刻畫得非常生動逼真,是畢加索一生中很有代表性、也很經典的作品之一。

1950年,慈善家貝特希·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購得此畫。現在為了籌集一筆慈善基金,她將這幅畫交由索思比拍賣行進行拍賣。

《拿煙鬥的男孩》以1.04億美元的拍賣價,一舉打破了凡高的《嘉謝醫生的畫像》此前創下的名畫拍賣價紀錄。當時,一位日本的億萬富翁在克裏斯蒂拍賣行以8250萬美元的高價購得凡高這幅名畫。同時,這個拍賣價也超越了畢加索另一幅作品創下的紀錄。2000年11月,畢加索的名畫《雙手抱胸的女人》拍出了5500萬美元的高價。

拍賣結束後,拍賣師托拜厄斯·邁爾也表示,能主持曆史上最昂貴的藝術品拍賣,他真是激動得發抖了。

據悉,此前有不少名人都曾經表示有興趣競買《拿煙鬥的男孩》,這些名人包括軟件巨頭、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世界頂尖化妝品品牌雅詩蘭黛公司的繼承人羅納德以及拉斯韋加斯賭場大亨韋恩等。

■ 最早的銅鼓樂

銅鼓是現代樂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聲音洪亮激越,熱情奔放。銅鼓樂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二戰”結束的喜訊一傳到位於拉丁美洲的島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人們載歌載舞,興高采烈地湧上街頭,他們敲打著所有帶響的東西。

由於當地盛產石油,汽油桶特別多,於是體積龐大、發音洪亮的汽油桶就成了人們敲擊的對象。後來,有人發覺,油桶的不同位置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略加改動便能擊打出一些簡單的旋律。這一發現奠定了銅鼓的地位。以後不斷改進、完善,現在已可以按交響樂隊的正規編製組成二管、三管、四管的大型樂隊。

早期的銅鼓製作簡單,外表粗陋,很難登上大雅之堂。經過人們的不斷改進,銅鼓逐漸成為一種主要伴奏樂器。銅鼓樂很有力度,節奏感強,表演形式熱情奔放,極富藝術感染力。它的音域寬廣,音響豐富,能夠演奏出類似於弦音、木管、銅管及管風琴等樂器的音樂效果。從黑人的民間祭祀歌謠到典雅莊重的交響樂,甚至複雜、對位嚴格的賦格曲、卡農曲等,均能夠勝任。

所以,銅鼓在其發明的短短幾十年間便由民間樂器而跨入音樂殿堂,同管弦樂隊分庭抗禮了。

■ 最早的小提琴

小提琴(violin)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是現代管弦樂隊弦樂組中最主要的樂器。它在器樂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是現代交響樂隊的支柱,也是具有高度演奏技巧的獨奏樂器。

現代小提琴的出現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其製作本身是一門極為精致的工藝技術。它的發音近似人聲,適於表現溫柔、熱烈、輕快、輝煌以至最富於戲劇性的強烈感情。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著名作曲家寫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經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這種樂器上發展了精湛的演奏藝術。

小提琴最早由何人發明已無從查考。近代小提琴約在1550年已為人們所熟悉,係由當時流行的樂器雷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變而來。通常所說小提琴前身維奧爾,在構造、調弦、演奏技巧等方麵,對現代小提琴的形成都無決定性影響。

人們曾普遍認為,意大利北部的米蘭、威尼斯、布雷西亞和克雷莫納一帶是小提琴的誕生地。16世紀後期,意大利的小提琴製作業出現了兩個著名的小提琴製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馬蒂父子為代表的克雷莫納製琴派,另一派是以薩洛的加斯帕羅(1540~1609年)和他的學生馬吉尼為代表的布雷西亞製琴派。這兩派製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長,經曆了幾百年,至今仍屬上等珍品。

■ 最早的吉他

吉他,被人們稱為“樂器王子”,英文為“guitar”,又稱六弦琴,是一種很古老的彈撥樂器。關於它的起源,人們說法不一,但很多人認為,它原是阿拉伯的古代樂器,名叫烏德。

14世紀以前,摩爾人把它帶到西班牙,後來由西班牙琴製作者改製成維忽埃拉琴,它被公認為是吉他的前身。16世紀,西班牙出現最早的五弦吉他,當時在西班牙和法國宮廷裏風靡一時。由於它外觀華麗,演奏方便,很快在歐洲盛行起來。

18世紀,在德國和意大利出現了六弦吉他,也就是現代通行的吉他,使吉他逐漸進入盛行時期。

19世紀,吉他傳到亞、非、拉美各國,20世紀初傳入我國,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80年代,吉他備受人們的歡迎。現在,又出現了新型吉他——電吉他,它以悠揚、圓潤的樂音和豐富的表現力,賦予了吉他以新的生命力,成為“樂器王國”的驕子。

■ 最早的鋼琴

鋼琴是意大利人克利斯托福(1655~1731年)發明的。他原是一位鋼琴前身的製造者。1687年,克利斯托福受雇於佛羅倫薩親王菲迪南,一直到1713年親王去世。1709年,他發明了一架外形與鋼琴前身完全相同,但內部琴弦發音裝置不一樣的鋼琴,這便是世界上第一台鋼琴。

鋼琴前身用羽管撥動琴弦,所以有人稱為“羽管鍵琴”;而鋼琴使用能被小錘子敲擊琴弦,力度可以控製,能使音量有大小不同的變化,所以當時將這種新式樂器命名為“有強弱變化的哈波西考特”,弱(piano)和強(forte)兩個字拚寫起來就是“pianoforte”,後來簡稱“piano”,也就是鋼琴的外語名。

■ 最早的電子琴

電子琴最初出現在上世紀20年代。1920年,前蘇聯人特裏明製作了第一台電子琴,這台電子琴被列寧命名為“特裏明琴”。但那時的電子琴還很不完善,30年代又出現了電風琴。

後來,由於電子技術的進步,電子管振蕩器的電子琴代替了電機式電風琴。晶體管和集成電路的出現,使電子琴的結構越來越精,功能也越來越好。

現在使用的電子琴,共有12個振蕩器,振蕩頻率分別同鋼琴最高8度的12個半音相對應。每個振蕩器連有5個分頻器,每一級分頻器的分頻,使頻率降低一半,這樣就獲得6個8度共72個不同的音響。這些音響通過各種不同的濾波器,就可以出現不同的音色。

此外,由於電子琴中裝有調製電路,所以又可獲得顫音或打擊樂效果。

■ 最早的雙簧管

在管樂器中,雙簧管由於其獨特的音色和音域,深得廣大樂迷的喜愛。

雙簧管原是戶外舉行儀式用的一種樂器名稱。17世紀,法國宮廷音樂家J·奧特泰爾和M·菲利多爾發明了正規的雙簧管,即管弦樂隊樂器。17世紀末,雙簧管已成為管弦樂隊和軍樂隊的主要樂器。

最初,雙簧管隻有兩個鍵。19世紀60年代,C·特裏埃貝爾和其子弗雷德裏克製造了一種樂器,與20世紀法國的雙簧管相似。1906年,F·洛雷和C·吉萊製造的指孔用穿孔板遮蓋的雙簧管,現在美國和法國廣泛采用。在德國和奧地利,多鍵的雙簧管出現得比較早,其管體和簧片的改進使音量增加。

19世紀末,由於R·施特勞斯的努力,雙簧管才重新受到重視。

■ 最早的手風琴

手風琴是由歐洲傳入我國的西洋樂器。實際上,它的“祖先”是我國的民族樂器——“笙”。

很久以前,“笙”便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波斯。1777年,皮爾·阿米爾特神父又將中國的“笙”傳入歐洲。1818年,奧地利人黑克爾根據活動簧片的結構原理,發明了一種叫做“physharmonica”的樂器。三年後德國人弗裏德裏克·布希曼製成一種命名為“輝光”的門琴,同年又對這種樂器進行改良,加一個按鈕鍵盤和一個子控風箱。這種琴結構簡單,聲音單調。

在這以後,奧地利人西衛勒斯·達密安,集中前人發明創造的優點,對這件樂器進行再創造,增加用於伴奏的和弦鍵,1829年將其正式命名為“手風琴”。

當時琴的音高結構還隻是全音階式的,琴鍵也較少,一般隻有10~12個高音鍵和兩個低音鍵,這種琴音柔和但音量較小。

1859年,巴鬆發明一種手風琴,有三個八度音域的鋼琴式鍵盤和一個壓動風箱,命名為“鍵盤式手風琴”。它能發出頗似當代簧風琴那樣的均勻音調。這種琴源於英國人威斯頓於1844年製造的“六角手風琴”或叫“Aeola”的活簧樂器。巴鬆發明的這種樂器問世後,引起各國樂器製作者與樂器廠的興趣和重視。人們逐漸將過去手風琴內的銅製簧片改為鋼製簧片,使琴的音量變大,音色變豐富。為適應演奏者的需求,樂器的高音結構也由原來的全音階式演變為半音階式。

至此這種手風琴已基本定型,被認為是一種標準型的樂器。

■ 最大的電子琴

最大的電子琴是由美國著名的古典風琴演奏家瓦·福克斯設計,羅傑斯電子樂器公司於1977年製作完成的。它有上下五排鍵盤,音域寬廣,音量宏大,製造工藝極為精細。這架龐大的電子琴重量近四噸,用了20萬隻電子元件,34台振蕩器組成了129種不同的音源發生器,相互之間的連接線長達200千米。5立方米的箱體內安放著50台100瓦的放大器,拖動著180個大小不一音質各異的揚聲器。現在收藏於美國紐約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內。

■ 最大的風琴

廣義上說,風琴是一個樂器類別,不論什麼樣的風琴,都有著共同的發聲原理。風琴屬於管簧樂器,它利用某種動力(有機器的,或人力的等等),使氣流吹過製好的各種不同長度的音管,發出樂音。

早先的風琴是一種外形類似立式鋼琴,通過腳下的大踏板送風,配合雙手鍵盤彈奏的一種樂器。踏板鼓風進入風道,如果不彈奏,則整個風道是密閉的,當手指按下某琴鍵後,該鍵對應的音管的管塞打開,氣流通過,吹響音管,則發出一個樂音。風琴基本就是這樣出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