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約翰·施特勞斯

1804年3月14日,約翰·施特勞斯出生在維也納郊區一戶平民家中。他的父親弗朗茨·施特勞斯是一家小酒館的老板,母親是家庭主婦。

小酒館裏一年到頭都有流浪藝人與食客們演奏音樂,施特勞斯非常愛聽。每當藝人們一曲完畢,他就主動捧著帽子替他們收取顧客的賞金。

弗朗茨見兒子喜好音樂,便給他買了一把小提琴。不久,施特勞斯就能跟著藝人們一道演奏了。

施特勞斯漸漸長大了,父親認為兒子不能總這樣混下去,便送他去當學徒工,裝訂書籍。然而,施特勞斯很快就逃離了這個崗位,因為他實在不喜歡那種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工作與生活。

15歲的施特勞斯以拉提琴謀生,不久,他認識了約瑟夫·蘭納。蘭納比施特勞斯大3歲,是一位職業舞會作曲家兼演奏家。他們共同合作,創辦了一個弦樂四重奏小組。他們的事業漸漸興旺發達起來,四重奏小組經過5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很像樣的職業樂團,經常一分為二,同時在兩處舉辦大型的舞會。

施特勞斯的才華明顯地在蘭納之上,但他創作的舞曲卻要以蘭納的名義來發表。1825年,兩位樂團領導人之間終於爆發了尖銳的衝突,在一場大吵大鬧之後,他們分道揚鑣了。

施特勞斯組建起自己的樂團,從此走上完全獨立的奮鬥之路。或許是老天爺的有意安排,他的第一個兒子就在這個時候來到了人間。他在激動、興奮中給長子起了一個與自己完全相同的名字:約翰·施特勞斯。當然,他作夢也想不到,自己的“小化身”也能成為譽滿全球的舞蹈家。

與蘭納分手之後,施特勞斯的才華充分顯示出來。他的圓舞曲愈來愈受維也納人的青睞,以致有時可以左右他們的言談舉止與日常生活。一位德國作家曾這樣描繪當時的維也納:如果人們爭論得僵持不下,大師施特勞斯就用琴弓敲打他的小提琴,請大家安靜。每逢此時,吵鬧的人群就會立即停止喧嘩,在大師優美的華爾茲旋律中握手言和,翩翩起舞。

施特勞斯的羽翼豐滿了,他率領著自己的樂團雲遊四海,很快,歐洲各國都刮起了“華爾茲旋風”。

施特勞斯功成名就,他的樂團在鼎盛時期多達200餘人。他把樂手們分開,在十幾個地點同時舉辦舞會,而他本人則乘坐馬車不斷地從這裏奔向那裏,以便到處都能宣布樂隊是由大師本人“親自指揮”。

為了應付演出需要,施特勞斯必須不停地拿出新的作品,因而,他的頭腦總是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中。他在指揮樂隊時心裏常常會蹦出新的“靈感”,為使靈感不致溜掉,他總是隨手將它們寫在袖口或襯衣上。這個非凡的習慣後來遺傳給他的兒子,並且得到了發揚光大!

使施特勞斯費心的事情數不勝數。除作曲外,他與眾多樂手的各種矛盾,家庭內部的複雜糾葛,社交方麵的應酬、談判,經濟上的爭吵、官司等等,沒完沒了,永無休止。長期過度的緊張勞累徹底摧毀了他的身心健康。1849年9月25日,施特勞斯在維也納去世,年僅45歲。

施特勞斯一生共寫過200多首樂曲,其中圓舞曲150多首,占一半以上。盡管在今天的音樂會與舞會上已很少再聽到他的作品,但人們還是恰如其分地將他尊為“圓舞曲之父”。

奧諾萊·杜米埃

大鼻子的拿破侖三世駕著小船——這個船就是老拿破侖·波拿巴的帽子,這是拿破侖三世的依靠。當年作為拿破侖徽號的那隻展翅雄鷹,現在已經成了落湯雞,有氣無力地拉著這隻小船往前走。水快幹了,船就要擱淺了。路易·拿破侖哭喪著臉,感到他的前途不妙。

這幅畫叫做《拿破侖之舟》。菲裏普倒台之後,路易·拿破侖仗著他伯父老拿破侖·波拿巴曾經的威名,當選了總統。有個畫家看出他的野心,從而畫了這幅《拿破侖之舟》加以揭露諷刺。

一個法官審問偷東西吃的窮人:“為什麼要偷?”窮人惶恐地答道:“我餓!”法官說:“我到時候也會餓,我怎麼不偷?”肥胖的法官躺在舒適的沙發椅上一副自以為聰明、洋洋得意的樣子,那個精瘦的窮人一付饑餓而又驚恐的樣子。

我們不禁笑了,笑裏帶著氣憤不平,這幅畫叫做《審問》。

一位大律師正讀著新出的報紙,喜笑顏開的臉上顯出無限敬佩之情。

標題:“他看到吹捧自己的文章——這文章是他自己化名寫的”。我們笑了,笑裏帶著鄙夷不屑,竟有人如此恬不知恥地看待自己的文章,欣賞自己的卑鄙行為。

一個衰老的婦人站在側幕的後邊,替舞蹈演員們打著響鈴,台上一位美麗的舞女,正享受著觀眾們狂熱的歡呼,老婦人自言自語道:“我年輕的時候比你還要美。”我們笑了,笑裏含著辛酸,

畫麵上,三個畫家在同一張畫上拚命趕超。標題:“展覽前夕”。

我們又笑了,這種粗製濫造的情況,今天不是也有嗎?

畫麵上,剛登台的部長梯也爾,溜到“言論自由”的女神後麵,抽出大棒正要向女神砸去。

標題為“謀殺母親的人”,因為這位部長靠許諾給人民以言論自由而登台,如今又翻過來扼殺這個“自由神”了。

所有這些尖刻的諷刺畫都出自於一個小個子青年手中,他以尖銳的畫筆對反動的黑暗勢力進行了頑強不屈的鬥爭,對人民群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就是奧諾萊·杜米埃,法國最傑出的政治諷刺畫家。

著名的詩人與美術評論家波德萊爾說:“杜米埃的素描,與安格爾水平一樣高,可能比德拉克洛瓦還要好”。杜米埃就是憑著手中出色的畫筆與反動統治勢力進行堅決鬥爭的。法國國王菲裏普在位時,極力地搜刮民脂民膏,對於不滿者嚴刑以待。杜米埃就是不聽話,他畫了一張諷刺漫畫《高岡大》,揭露菲裏普這種吞吃人民血汗的醜惡行徑。結果被毒打一頓,判入獄監禁6個月。入獄後,他一邊痛得叫喚,一邊說:“在這個美妙的地方,人們並不怎麼太快活。可我是快活的,至少是與眾不同嘛。”出獄後,他依然毫不留情地堅持自己的揭露、諷刺批判的工作。他身體雖然受些苦,但他知道那個“高岡大”的形象早已傳遍了世界。

畫麵之上,菲裏普如16世紀拉伯雷小說《巨人傳》中一個食量極大的典型形象——高岡大的樣子:鴨梨形的頭臉,臃腫肥大的身軀,他坐在沙發裏張大了嘴,從他的嘴巴下麵到地麵支起一架十多人高的梯子,他的大臣們背著裝滿了金錢的口袋爬到他的嘴巴邊上,把金錢倒進國王肥大的肚子中去。下麵還有些官員正在偷著幹一些貪贓受賄的醜事,而旁邊一大群身材矮小、饑餓不堪的人民正滿麵愁容地望著這個龐然大物。畫麵如此形象、逼真,怪不得杜米埃要坐牢了。

杜米埃於1808年2月26日在馬賽市出生。父親是一個很喜歡文學作品而且自己又會寫詩的玻璃工人,他在馬賽市贏得了詩名,後來移居巴黎。但是不知為何,一家人非常貧困,使得小杜米埃很小時候就在社會上謀生。

杜米埃自幼非常喜愛繪畫,但遭到父親的反對,先把他送到一個法院執事家裏做仆役,接觸了法律界的各種人物。那些聲名赫赫的大法官與大律師們萬萬沒想到,就在那個時候,這個瘦小的少年已經看穿了他們的靈魂。

後來,杜米埃又換過幾次職業,但由於對藝術的偏愛,一有空他就去博物館中學習研究前輩大師們的作品。父親見他如此,便不再勉強,先後把杜米埃送到幾個畫家那裏,但由於杜米埃不喜歡他們,隻學了很短的時間,最後杜米埃在一位不著名的石版畫家查理·拉米列那裏學習了石版畫技術。雖然杜米埃起點不高,但由於他的勤奮與天賦,最終成為了一位優秀的石版畫家。

杜米埃早期的作品保存下來的很少,在當時人民革命情緒高漲的時候,杜米埃把自己的藝術事業轉到了政治諷刺畫方麵,並且走到最前端,取得了偉大成就。

杜米埃在七月革命之後首先諷刺的是查理皇帝與當時的僧侶們,主要作品有《請你們再給我一點時間》諷刺了查理皇帝逃亡英國的醜行。《饑餓的人們必得飽足》抨擊了僧侶們的假仁假義。其中最為有力的一幅是《七月英雄》,這幅石版畫描繪了一個在七月革命中受傷的英雄,他站在塞納河岸上,一條係著石塊的繩子套在脖子上,準備跳河自殺。英雄身上貼滿了當票,這個細節描繪,揭示出這位英雄走到絕路的原因,英雄在革命之後竟受到這樣的命運,從而有力地揭發了七月王朝的“德政”。

1831年11月,裏昂工人起義遭到殘酷鎮壓。其後,杜米埃又創作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著名的《高岡大》、《洗衣婦》、《杜美特》、《立法肚子》、《放下幕布,滑稽戲演完了》、《出版自由》、《伽尚》、《退耳》等。到了1835年,王朝頒布了九月法令,政治性漫畫不能再出版了,《漫畫》雜誌也被迫停刊。杜米埃隻好轉入到風俗畫方麵,他創作了許多組畫,還為許多文學作品作了木刻插圖等。

1848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杜米埃又能夠用畫筆向醜惡發動進攻了。他不但用版畫藝術,而且還經常用油畫與水彩畫作為鬥爭的武器。

杜米埃獨具一格的油畫不為當時的人看重,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才開了第一次個人油畫展。但是,他逝世20多年後,在1900年的展覽會上,杜米埃的作品才震動了美術界。他的作品顯示出米開朗基羅與羅本斯的特點及倫勃朗對於光暗的處理技巧。杜米埃集名家之長,大大地發展合成了自己的油畫風格。例如他的名作《一八四八年共和國》,畫麵上一個婦人手持三色國旗坐在那裏,兩邊各有一個孩子在吃奶,這幅象征性的作品第一次顯示了杜米埃的豪放、概括、樸素而有力的風格。

杜米埃永不妥協地戰鬥著,於是拿破侖三世想以拉攏收買的手段來對付這些讓他頭痛的藝術家們。當時杜米埃與庫爾貝都被授予勳章,但兩人都拒絕了,杜米埃在拒絕時還說道:“我太老了”。實際上,杜米埃精神十足,他就是憑著這種精神與反動勢力作鬥爭的。

1871年3月18日,法國掀起了世界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大革命,並建立了巴黎公社。這時期,以庫爾貝為首的巴黎藝術家同盟於當年4月成立,杜米埃當選為執行委員。公社失敗後,杜米埃沒有被白色恐怖嚇倒,他依然堅持鬥爭,創作了針對性極強的作品,如《在西班牙》、《誰在打擊共和國》、《議員專車中的右派議員》等,作品中依然是充滿永不妥協的革命激情。要知道,當時作家的處境非常艱難,除了反動勢力的威脅,他的眼疾已嚴重到幾乎完全失明的程度,貧困得幾乎連房子也沒有了,幸虧當時偉大的風景畫家柯羅常常周濟他,但是病疾與困苦依然折磨著他。

1879年2月11日,這位為理想、為人民而奮戰終生的偉大戰士終於安息了。

雅各勃·門德爾鬆

19世紀初期的德國,是封建階級沒落資產階級崛起的時期,這一時期民主力量的日益活躍及其對封建腐朽統治的反感,表現在音樂文化領域,即是進步的音樂家采用不同的形式對同時代的封建貴族以及落後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及藝術風尚進行了無情的嘲諷,並與之進行了堅決有力的鬥爭。同時,這一時期也是德國音樂史上最燦爛輝煌、成果最豐碩的時期之一,在古典主義結束和浪漫主義產生的鏈接點上,便誕生了雅各勃·門德爾鬆這樣一個與當時音樂家不同的“特殊”人物。

門德爾鬆是德國19世紀三、四十年代最著名的社會音樂活動家之一。和人們印象中的藝術家大都行為怪異、曆經坎坷、命運多舛不一樣,門德爾鬆誕生在一個相當優越、富足的家庭。正如Felix在德文中的意思一樣,“幸運”、“幸福”籠罩在他那非凡的頭頂上。良好的家族底蘊——祖父摩西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人稱“猶太蘇格拉底”;父親是一位銀行巨人,德國屈指可數的億萬富翁;母親是一位大珠寶商的女兒,多才多藝,是門德爾鬆的啟蒙教師——使門德爾鬆從小就接受了係統正規的全麵教育,而父親在自己花園中建造了可容納幾百人的音樂廳,對他的成長及其在音樂上取得的成就起到了難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由於富足的家庭背景及門德爾鬆家族在當地的巨大影響,門德爾鬆從小就接受了第一流專家的教育和指導,從5歲起就學習了拉丁文、希臘文、曆史、文學、算術、鋼琴、作曲、和聲、對位等,此外,他還接受了貴族式的教育,學習了社交禮儀、騎馬、遊泳、擊劍、舞蹈等。這為他以後在音樂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父親組織的沙龍上,門德爾鬆諦聽了專業管弦樂隊與合唱團的演奏與演唱,並結識了黑格爾、海涅、史文德、韋伯、采爾特、莫合列斯等社會名流。在高雅、文明的熏陶下,門德爾鬆養成了性情謙和的性格,品質高尚,溫文爾雅,內心明朗、和平、安靜。門德爾鬆從小就表現出了出眾的藝術才華,9歲即登台表演鋼琴獨奏,10歲時進行音樂創作,到11歲就寫出了大合唱、喜劇歌、風琴曲、鋼琴奏鳴曲、鋼琴三重奏、小提琴鳴曲、歌曲及其他大量作品。

1821年11月,柏林聲樂學院院長采爾特將門德爾鬆介紹給了德國文學巨匠歌德。門德爾鬆以其高雅的氣質和出眾的才華博得了歌德的好感。與歌德的忘年之交使他受益很深。歌德博大深邃的思想,明睿豐富的智慧,勇於進取的精神和崇尚古典美的高雅趣味對門德爾鬆藝術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1823年2月3日,在門德爾鬆的15歲生日宴會上,采爾特激動地高聲宣布:“從今天起,親愛的孩子,你已不再是一個學徒,而是我的同事,是音樂大家族中獨立的一員了。我以海頓、莫紮特和音樂之父巴赫的名義,授予你同事的稱號。”這對門德爾鬆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評價,同時也是無尚的榮譽。

1829年,年輕的門德爾鬆開始了為期三年的旅行演出,他走遍了歐洲許多文化聖地及曆史名城。演出期間的見聞與旅行又激發起了他的創作靈感,構思並創作了一係列優秀的音樂作品,而這期間他又結識了他溫柔、嫻靜、純潔、美麗的妻子。美滿的婚姻使他以極大的熱情和動力投身到緊張的工作中去。

繁重的工作,頻繁的社會活動使他患上了疾病,而胞姐芳妮的突然離去又給了他沉重的打擊。公元1847年11月4日,不滿39歲的德國音樂家門德爾鬆便英年早逝了。門德爾鬆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也是有爭議的一生。

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之一是超越現實,而對個人精神情感的表達也是一個特點。這在門德爾鬆創作的《仲夏夜之夢》序曲中有集中的表現。

引子,從木管弱奏的四個和弦開始,這飄渺的音響,描繪出朦朧夜色,虛幻仙境的故事背景;小提琴奏出的序曲基本主題及第二主題,刻畫了雍容華貴、神采奕奕的仙王、仙後形象,並把歡快情緒推向高峰,而發展部再次呈現的仙人起舞的歡快場麵與再現部從緩慢到快速發展,則把樂曲情緒推向高潮。序曲充滿了詩情畫意和夢幻迷離。

由此可見,門德爾鬆的幻想與大自然主題最為接近,他對幻想主題的偏愛,既不逃避現實生活,也無隱晦、邪惡。他用肯定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大自然。

門德爾鬆站在時代的立場上,在浪漫主義的基礎上又發揚了古典主義的精髓。自小接受的傳統文化教育對他影響很深,他拜訪過歌德,聽過黑格爾的演講,並且崇拜巴赫、莫紮特和貝多芬。1829年,出於自己的文化眼光和對德國音樂文化傳統的崇尚,他組織並指揮演出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使巴赫重新複活。1835年門德爾鬆被任命為萊比錫城布業工會的管弦樂指揮。此外,他還領導了萊比錫的愛樂協會“格萬大廳”,上演曲目也主要是傳播亨德爾、巴赫、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和舒伯特等德國民族的古典音樂作品。

門德爾鬆繼承了德國民族古典音樂文化的傳統,其創作、指揮和音樂教育等多種活動的展開也都與此有關。

但是門德爾鬆的許多作品缺乏令人開擴眼界的真正的深刻性,也沒有不可言傳的神秘性。他的趣味和愛好主要是古典樂派的音樂,從中汲取創作和諧和清晰而富於邏輯的思維。這與古典主義藝術崇尚秩序、平衡、控製和規範的完美相符,而與浪漫主義看重的自由、運動、激情和不受拘束相違。因此,後人就批評他,說其音樂像是暖房裏培植的花朵,缺乏深刻的感情,缺乏戲劇性衝突,缺乏深刻性和英勇性,是保守的。

“他隻想做和他的性格相適合的事,此外他什麼也不做”,他的朋友德弗林如是說。這就是門德爾鬆,他的性格是反對脫離現實的。對他來講,和當時的社會秩序取得藝術上的諒解是一種感情上的必要。由此可見,門德爾鬆音樂的局限性是由他的性格和周圍所處的環境及社會思想所決定的。他不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但他是,而且將繼續是一位大師。他對無言歌體裁的創用,音樂會標題序曲的創立,配器手法的發展以及指揮方法的革新都是一筆珍貴的財產,並且將推動音樂的發展。魯賓斯坦在評論門德爾鬆時這樣寫道:“和其他偉大的作曲家比較起來,他不夠深刻、嚴肅和偉大——”,但是,“他的創作是形式和技巧完美的典範,是美好悅耳的典範……他的無言歌是抒情作品和鋼琴妙品的寶物……他的小提琴協奏曲新穎而美麗,是充滿高尚演奏技巧的獨一無二的作品。這些作品使他得以與音樂藝術的最高的代表並列。”

曆史總是需要一種人——比如門德爾鬆,集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社會活動家和音樂教育家於一身的音樂大師——以解決時代的不協調。舒曼之所以向門德爾鬆表示敬意,可能就在於他是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折衷者吧。

羅伯特·舒曼

羅伯特·舒曼,奧地利作曲家,1810年6月生於茨維考一個出版商家庭。在中學時代,舒曼熱衷於文學,曾獨自翻譯了不少古典名著,並且對歌德和席勒的作品有過深入的研究。他對音樂的興趣幾乎與文學同時產生,6歲開始接觸音樂,7歲就有幾首鋼琴作品問世。1828年中學畢業後,在母親的堅決要求下學習了兩年法律,但這時音樂仍是他興趣的中心。當他通過曲折的鬥爭而能夠專攻音樂時,為了急於成為優秀的鋼琴家,借機械裝置鍛煉鋼琴指法,使手指受了傷,失去了成為鋼琴演奏家的可能。他於是開始致力於音樂創作和音樂評論。

1830年起,舒曼開始完全投入音樂創作,而30年代是他鋼琴創作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他還創辦了《新音樂報》,積極從事音樂評論活動。40年代,他不斷擴大了音樂創作的範圍,寫出不少聲樂曲、交響曲、室內樂、清唱劇和歌劇等。1849年起,舒曼的健康逐漸惡化,多年的生活鬥爭和煩惱使他經常為一種痛苦的幻覺所折磨,終於患上嚴重的精神病,這種病一直折磨他直到死去。

舒曼與蕭邦同樣以撰寫鋼琴曲起家,他最先寫成的23首作品即是完全供鋼琴獨奏之用。這一係列作品包括了三首奏鳴曲,以及一首三樂章的C大調幻想曲,後者勉強也可以算是奏鳴曲,其餘大部分則是小品之作。我們在舒曼的鋼琴曲裏全然不見誇示於人的樂句段落,也不見流行於當世俗麗的八度音階和完美的指法展示,因為他對為賣弄而賣弄的伎倆嗤之以鼻。舒曼的鋼琴曲時而酣暢婉轉,時而詩意盎然,時而高貴雍容,時而親切可喜。舒曼獨具的音樂魅力實難以筆墨形容,盡管其中不乏古怪的安排,諸如切分音、擅改的七度和弦、稠密的結構,卻都無傷於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