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沃爾特·迪斯尼

1901年,沃爾特·迪斯尼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的特裏普街,他的父親是位西班牙移民。

6歲的那一年,父親母親和三個哥哥都去鎮上了,家裏隻有迪斯尼和妹妹露絲,他們在家裏翻東倒西,找到了一大桶焦油,這桶焦油讓迪斯尼產生了畫畫的念頭,於是他用這一大桶焦油畫畫,妹妹給他當助手。

迪斯尼在他們家的屋子外麵的牆上畫了許多房子,並且房子上還畫著濃黑的炊煙。父親回來後,看到家裏的屋子黑黑的一大片,十分生氣,狠狠地罵了迪斯尼一頓。

少年迪斯尼非常喜歡與小動物交朋友,並經常把他們當成繪畫創作的素材。他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一有空閑,他便開始作畫,15歲時迪斯尼便確定了當一名畫家的理想,那時,他白天上學,晚上又要到芝加哥畫院學畫。

迪斯尼16歲曾加入了紅十字會,服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畫作也因此常常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

服役結束後,他便在堪薩斯城開始了自己的繪畫生涯。

迪斯尼曾經在堪薩斯城住過一段時間,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藝術家。有一天,他跑到堪薩斯城的《明星報》去找工作,一位編輯仔細地看過他的畫後,說他在藝術上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當頭給他潑了一盆冷水,然後就打發他走人,這使他感到非常難過。

最後,他找到了一個報酬很低的工作——替教堂作畫。他租不起辦公室,不得不利用父親的汽車間作他的工作室。一天,一隻老鼠在他父親那個木製的汽車間的地板上遊戲。迪斯尼看到後便停下了他手頭的工作,全神貫注地注視著它,然後又跑到房間裏拿了點麵包屑去喂它。不久,那個老鼠竟然變得和他異常熟悉起來,還經常爬到迪斯尼的畫板上去玩。

迪斯尼後來到了好萊塢,準備著手繪製一套名叫“兔子奧斯瓦德”的活潑卡通片,但是那套片子完全失敗了。

一天,他正坐著發愁,不知道自己以後該怎麼辦。忽然,那隻在堪薩斯城汽車間裏經常爬到他的畫板上跳舞的老鼠出現在他的腦海中。

他立刻動手畫了一隻老鼠的速寫——這便是“米老鼠”這一舉世聞名形象的誕生過程。誰能想到,那隻在畫板上跳舞的老鼠,竟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卡通演員的祖先。

後來,迪斯尼說出了他的“米老鼠”奇遇,並把自己的愛作拿出來給他得力的助手欣賞,尤布·伊沃克斯也很欣賞這隻叫米奇的老鼠。迪斯尼和尤布抓緊時間進行米老鼠的設計與製作。

1928年5月,第一次露麵的米老鼠在好萊塢一家電影院秘密預演,觀眾反應不錯,租片人也都很欣賞。但是,因為一部片子的製作費高達2500美元,價格比一般的卡通片要高,租片商們似乎都在等待觀望,沒有人訂貨。

1928年11月18日,米老鼠係列的第三部片子《威利號汽船》在殖民地劇場首映,深受歡迎。第二天的報紙上,影評家們對這部動畫片讚不絕口,稱它是“天衣無縫的同步之作”。之後,米老鼠係列片便一部接一部地拍了出來。

1932年,迪斯尼公司的第一部彩色有聲動畫片《花兒與樹》,獲得了巨大成功,並獲得當年的奧斯卡獎。《花兒與樹》的成功不僅進一步確立了迪斯尼在動畫片領域的地位,也給他帶來極為可觀的收入。

1933年,迪斯尼又拍成了彩色動畫片《三隻小豬》,首映時,盛況不亞於米老鼠係列片。當時美國正處於經濟危機中,這部片子的主題歌《誰怕大灰狼》風靡一時。之後,迪斯尼又拍了一些米老鼠題材的動畫片,並在其中加入了“唐老鴨”、“普洛托狗”等形象。

1934年,迪斯尼在歐洲旅行時,從巴黎的一位老板那兒得到靈感,決定拍一部長動畫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當時還沒有長動畫片問世。由於長片放映時間大約一個半小時,很多人都認為迪斯尼這樣做是冒險。但迪斯尼堅持了下來。1937年12月,片子拍出來了,果然又是盛況空前。這部片子被譯成各國語言,在全世界放映,盈利比迪斯尼預想的要高出10倍。

迪斯尼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為了翻製一部好的影片,他常常不計較成本,作為一名身處商海的人來說,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迪斯尼相信:成功的秘密在於熱愛自己的工作。他說他的工作是他生命裏最真實的渴望和最完美的曆險。

1964年美國總統授予迪斯尼“自由勳章”以表彰這位為全世界的人們帶來快樂的藝術家。

迪斯尼創立的經典動畫片《米老鼠》、《唐老鴨》、《白雪公主》等成為世界各國孩子的至愛,片中的角色已成為小朋友們嘴邊最愛談論的話題;他創建的迪斯尼樂團更是成為兒童玩樂的天堂。他被人們稱為“動畫巨星”。

張大千

張大千,原名張正權,後改名爰、季爰,字大千,別號大千居上,畫室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他是享譽世界的中國現代國畫大師。他在繪畫中大膽汲取西方藝術的長處,同時也將悠久的東方藝術展示在西方人麵前。

張大千的母親喜歡描畫繡花,受其影響,張大千從小也喜歡描描畫畫。張大千的二哥張善開也擅長畫畫,隻要有空,他就把張大千叫到身邊進行指導。受母親和兄長的熏陶,張大千在書畫方麵顯示出了較高的天賦。

張大千在重慶讀書期間,有一年在回家的路上被土匪綁架。匪首見他寫得一手好字,就強迫他當了師爺,三個月後才得以逃回家中。這段傳奇生活使張大千能夠更加坦然地麵對以後生活裏的風風雨雨。

在二哥張善開的安排下,張大千東渡日本,在京都學習染織美術。另一方麵,張大千有意識地考察了日本近現代繪畫的發展概況,學習日本畫的長處。這些都使他開闊了眼界,藝術修養也得到了提高。

1919年,張大千結束三年的留日生涯回到上海,受聘於基督教公學。張大千經人介紹,拜名士曾熙為師,學習書畫。在這裏,張大千學習了很多中國書畫知識,並刻苦練習書法,有了長足的進步。此後,張大千出人意料地遁入空門,“大千”就是住持為他取的法號。三個月後,張大千又因耐不住寂寞而還俗。後來,張大千又拜在李瑞清門下學習,並參加了當時上海著名文人團體“秋英會”活動。這時的張大千主要是學習清初畫家朱耷、石濤的畫法,由於他摩研深透,朝夕演習,幾乎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他的仿作被好多著名收藏家當作是石濤的真跡,因此他也獲得了“石濤第二”的美譽。

1923年起張大千定居上海,與著名畫家黃賓虹為鄰。張大千一一拜讀了黃賓虹珍藏的古畫,藝術上獲益匪淺。同時,張大千還有收藏的嗜好。他曾費盡周折收購了一幅溥儀準備賣出的名畫。還有一次,他準備買房,但是在房價談妥後不惜放棄,用重金購回了幾幅舉世名作。

1925年,張大千舉辦首次畫展。這次畫展,奠定了張大千在畫壇的地位,堅定了他以書畫藝術為職業的決心。此後,張大千在上海住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他經常與畫友們外出遊曆名山大川,以大自然為師,在自然中陶冶自己的審美情操,在祖國的壯麗河山中提高藝術修養。他先後到黃山、華山、鴨綠江等地寫生,在描繪真山真水中,融入傳統技法,形成自己的風格。張大千從上海搬出後,先後在蘇州、北平居住。“七七”事變日本占領北平後,張大千對日本侵略軍抱著不合作的態度,拒不作畫,後來設法逃脫,輾轉來到四川,定居在青城山。

1941年,張大千到敦煌莫高窟學藝。他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夜以繼日地整理、研究、臨摹古代壁畫,盡情汲取古代書畫家的豐富養料。張大千從春季開始,每天忙於為莫高窟編號,考訂壁畫年代,直到冬天不得不回內地,第二年春天又去繼續工作。張大千先後在敦煌兩年零七個月,共臨摹、繪製了大小276幅畫,同時還撰寫了《石室記》一文。敦煌藝術為張大千的藝術輸入了新血液,繪畫風格也有了明顯轉變。此後他在成都、上海舉辦畫展,觀者如潮,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1949年後張大千去海外,先後在印度、巴西、美國等世界各地舉辦個人畫展。

1950年在巴黎與畢加索會晤,畢加索由衷地稱讚他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張大千在傳播東方藝術的同時也大膽汲取西方繪畫之長,開拓了山水畫的表現方法。

思鄉之情使得張大千在1978年回台灣定居,但他仍思念著海峽對岸的故土。晚年,他繪製了巨幅長卷《長江萬裏圖》,凝聚了他對故鄉的一片深情。

1983年,張大千逝世於台北榮民總醫院。張大千以他淵博的學識、令人景仰的成就,贏得了各國藝術界、評論界的尊重,增強了中國繪畫藝術在世界上的影響。他是中國偉大的藝術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薩爾瓦多·達利

天才、瘋子、小醜、聖人,這一頂頂“桂冠”都能在薩爾瓦多·達利身上找到答案。

天才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大師達利,1904年5月11日誕生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省菲格拉斯。父親是鎮上頗為體麵的公證人,開明而熱愛藝術;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自幼受到雙親加倍的嗬護。7歲時,父親將他送到菲格拉斯國立學校讀書,優裕的家境使他在清寒的同學中鶴立雞群,這卻使他養成了狂妄、傲物、愛出風頭的個性。一年後,他又轉入一所私立學校,和中產階級的孩子們在一起。可是除了表演天生的“表現癖”之外,達利仍然同從前一樣,學業並無長進。但是,達利不到8歲就開始畫畫了。父親的好友拉蒙·皮徹奧特是印象派畫家,達利受到印象派的熏陶,12歲時進入紐勒茲的素描學校。

1921年,達利進入馬德裏的聖·弗南多學院美術係學習,但他認為在學院是沒有什麼可學的。此時的達利早已接受並超越了當時教授們還認為很新奇的印象派,而且已經見識了畢加索的立體派作品,並投入了嚐試。達利拜讀過最前衛的見解,常常口出狂言,冒犯忌諱,潛在的個性彰顯無遺;他因“不可馴服”而休學一年;又因他著名的期末考試作品《麵包籃》,而被忍無可忍的教授們逐出學院,至此他徹底擊破了父親希望他獲得學院文憑的幻想。

1926年春天,達利第一次來到巴黎。他首先拜訪了畢加索,22歲的達利不無恭維地說:“我在造訪盧浮宮前先來拜訪您。”畢加索並沒有謙虛:“你做得對。”達利拿出特意帶來的作品《站在窗前的少女》,請畢加索指教,然後畢加索請達利上樓欣賞他的畫作,兩人都默默不語地看著彼此的畫。自此次拜訪,達利告別了立體主義,他要另辟蹊徑,使自己與畢加索齊名。

1928年,達利第二次來到巴黎,進入歐洲先鋒派的活動中心,接觸了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是一個公開的論壇,反對知識和政治的約束,這和達利的思想產生了共鳴。他經常參加超現實主義領袖布魯東主持的會議,為其刊物搖旗呐喊。這一時期他創作了自己作為超現實主義者的第一階段的作品《早春的一天》、《大自慰者》等,使達利成為超現實主義畫家中最具說服力的夢的詮釋者,他的作品使人們讀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

1931年,達利的想像力已越出超現實主義的原始定義。他所追求的超現實主義繪畫是“偏執狂的吹毛求疵”,它透理智與偏執的想像將複雜混亂的幻想係統化。在以後的兩年裏,達利獲取了個人繪畫生涯中空前的豐收,給超現實主義運動注入了一股振興的活力,《無窮的迷》無疑是他進行偏執狂批判的最好的例子。在他的作品中,兩個最持久不能擺脫的形象,就是流體的軟表和法國農民畫家米勒的《晚鍾》。達利迅速崛起於歐洲畫壇,僅1934年就舉辦了六次個人畫展。

1934年,達利在畢加索的資助下,前往紐約舉辦展覽,獲得巨大成功,這標誌著達利贏得了世界性的聲望;並使達利明白,他的名聲和未來關鍵就在美國,他必須定居在那裏。達利當然沒有忘記用他誇張的言行來自我標榜,他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我和瘋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我沒有瘋”,“我是超現實主義唯一的真正代表”。這使達利得到的是與超現實主義團體的決裂。達利決意要以超現實主義的聲威,去實現他重振西方古典傳統的夢想。1939年2月,達利為紐約第五大道一家豪華百貨公司設計了兩個櫥窗——“晝”與“夜”,在他設計完工後,旋即又打碎,並坐以待捕。這次櫥窗風波被新聞界渲染得沸沸揚揚,正好為達利3月中的盛大展覽起了推波助瀾的宣傳作用。結果展覽大獲全勝,共售出作品21件。

達利的商品意識是天才的,具有與生俱來的創造靈感。他設計珠寶飾物,製作香水廣告,還為一些住宅設計壁畫,為芭蕾舞繪製布景,設計服裝,這被信守“高雅藝術”的同行畫家們咒罵為“達利靠設計領帶來賣淫”。與此同時,達利還畫了許多肖像畫,又居然騰出一隻手寫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隱藏的麵孔》,出版《薩爾瓦多·達利的私密生活》。達利成為廣受注目的金字招牌,他誇張的尊容不時地出現在報紙、雜誌上,他已不能容忍有人認不出他來。達利在美國滯留8年,一麵拚命作畫,一麵極盡宣傳之能事,這被他自己喻為“天才與宣傳”。在八麵風光的知名度下,達利的財源滾滾而來。1941年,紐約現代美術館隆重舉行了達利繪畫回顧展,並在美國重要城市巡回展出,使得達利的藝術聲威遠播。同時,達利的多才多藝還表現在電影、雕塑和他的常常令人哄笑的行為藝術之中。

在整個60年代,達利又進入繪畫的巔峰期,他生命中的代表作在這段時期完成。《得士安之戰》、《佩皮南車站》、《捕殺金槍魚》等鴻篇巨製,綜合了達利觀念與技法的精華,是他一生奮鬥的結晶。1964年,西班牙政府特意把伊莎貝大十字勳章授予年屆60的達利;同一年,他的著作《一個天才的日記》出版;達利戲劇美術館這座十年後被達利喻為“世界藝術的朝聖地”也在家鄉菲格拉斯落成。1978年,達利被選為法國藝術學校外籍院士,隔年達利正式加入法國藝術學院。巴黎蓬畢度中心不惜耗費巨資為達利舉辦隆重的回顧展。

1989年1月23日,在瓦格納的音樂聲中,達利安祥地在他的出生地菲格拉斯逝世。他身後留下了種類與數量異常可觀的作品,也留下了許多爭論不休的話題。笑他是小醜的有之,罵他是瘋子的有之,然而他自封的“聖人”、“天才”不得不使世人承認。他在20世紀現代藝術的舞台上扮演著尖刻的挑釁者的角色,這正是他異於平庸藝術家的大師風範。

馮·卡拉揚

馮·卡拉揚,奧地利著名指揮家。他被人們譽為“當代指揮藝術宮殿中的帝王”。他所開創的時代,代表著20世紀下半葉世界指揮藝術的整體潮流。

卡拉揚於1908年出生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他的祖先原籍希臘,移居到奧地利後由於祖上的功名卓著,先後有兩人被奧皇封為男爵。卡拉揚的母親是一位醫生,同時又是一名出色的業餘音樂家。受父親的影響和家庭音樂環境的熏陶,卡拉揚很小的時候便顯露出了極為出眾的音樂才華。

卡拉揚4歲開始學習鋼琴,8歲時就已經舉行了公開演奏會。由於其出色的才華,當時被人們譽為“神童”。人們都認為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

卡拉揚早年在家鄉的莫紮特音樂學校學習,這個學校的校長十分欣賞卡拉揚的才華,給予他各個方麵的關懷,還介紹他去著名的意大利美術館去學習繪畫和雕塑。這對卡拉揚以後藝術風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十幾歲以後,卡拉揚便離開了自己的故鄉,來到著名的音樂中心維也納,在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和維也納大學學習鋼琴、指揮和音樂學。起初他希望成為一個鋼琴家,從師於約·霍夫曼,鋼琴演奏水平提高很快。不幸的是,卡拉揚手指間的肌腱嚴重受傷,才不得已轉而專攻指揮,從師於阿·馮德勒。馮德勒雖然是個出色的音樂家,但作為教師卻不能教給學生更多的東西,卡拉揚隻好通過自學來充實自己。

卡拉揚自學非常刻苦,他將維也納歌劇院所上演的每一部歌劇的總譜全部熟讀一遍,然後再跑到劇院旁聽席上去聽現場的演奏,並與自己讀譜時所產生的內心聽覺加以比較,以提高自己的閱譜能力和對音樂變化的掌握。這期間,他用心傾聽了維也納歌劇院上演的大量大師名作,還得以觀摩了如克芬斯、托斯卡尼尼、瓦爾特等指揮大師的排練和演出,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畢業後,卡拉揚回到薩爾茨堡。1929年,他精心籌備了一場音樂會,由自己與莫紮特音樂學院的學生樂隊合作演出。他指揮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樂、莫紮特的《A大調鋼琴協奏曲》和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唐·璜》等。

演出獲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是,卡拉揚得到了來聽音樂會的烏姆市歌劇院院長的賞識,被聘為烏姆市歌劇院的常任指揮。

剛到烏姆市,卡拉揚就在1929年3月上演了莫紮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

烏姆市是個經濟、文化都不很發達的小城市,烏姆市歌劇院更是一個僅有幾十人的小劇院。這一切並沒有阻止卡拉揚前進,經過他的不懈努力和勤奮工作,烏姆市劇院在各方麵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但是在五年之後,卡拉揚突然被歌劇院院長解除了職務。

經過多次異常艱苦的奔波和競爭之後,卡拉揚受聘擔任了亞琛歌劇院音樂指導的職務。在亞琛任職期間,卡拉揚很好地發揮了自己的才能,開始作為一位小有名氣的青年指揮被邀請到柏林、維也納等地擔任客座指揮。

1938年,卡拉揚受邀擔任柏林國家歌劇院的常任指揮,同時還兼任在亞琛的職務。

直到1941年,他才正式辭去了亞琛歌劇院的職務而專心在柏林工作。

隨著卡拉揚知名度的上升,他在1956年和1977年先後擔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常任指揮,還被歐洲各大樂團和歌劇院聘為音樂指導和指揮,包括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倫敦愛樂樂團等。

此外,他還成為像薩爾次堡音樂節、盧賽恩音樂節等世界著名音樂節的藝術總指導,因此人們送他“歐洲音樂總指導”的稱號。

1989年,卡拉揚與世長辭,享年81歲。作為世界指揮史上的超級指揮大師,他那精湛的指揮藝術是這個時代中最為精美和輝煌的藝術。

聶耳

聶耳,原名守信,號子義,1912年2月15日出生在雲南昆明市一個中醫家庭。聶耳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一天不如一天。母親雖然沒有讀過書,但她非常聰明,憑著跟丈夫行醫積累的經驗,還能坐堂把脈問診,勉強養家糊口。

聶耳自幼喜愛音樂,酷愛滇劇和花燈,一支簡陋的竹笛也能吹得五彩繽紛,甚得親友疼愛。他母親會唱許多優美的雲南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間廣泛流傳的洞經調、花燈調、洋琴調等,在給孩子們講故事時,常常情不自禁地唱起來,動聽的歌曲與歌曲裏的故事總是讓小聶耳著迷。雖然此時的聶耳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幼童,但他從母親的歌裏認識了發起討袁護國運動的蔡鍔。蔡將軍的壯舉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習武從軍曾是少年聶耳的一大誌向。

1917年,聶耳入小學念書,十分刻苦用功。他10歲就學會了拉二胡、小提琴,彈三弦和月琴,開始顯露在音樂方麵的天賦。讀書期間,聶耳經常參加學校的各種演出活動,而且是骨幹和組織者。他們不僅在學校演出,還參加社會上的各種演出活動。

1924年,13歲的聶耳考入雲南第一聯合中學,初中畢業後因家裏無力負擔他的學費而考入省立第一師範。在這期間,他閱讀了很多進步書籍,積極參加學生運動,還曾寫過一篇《我之人生觀》,談到自己將來希望學工科,研究點藝術,做一個“並不是魯濱遜那種個人主義思想”的遊曆家,然後“以實地考察之所得以建設新的社會”,這在同齡人中間是個很了不起的抱負。

16歲那年,聶耳終於背著家人偷偷參軍,被編入十六軍湖南新兵隊受訓,後來報考黃埔軍校不成,又被軍隊遣散,無奈之中才轉而讀書、演戲、作曲,但尚武的精神、愛國的熱忱,始終根植於聶耳心中。1928年,聶耳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他利用這年的暑假,和“玉溪青年改進會”的會員專程回到家鄉,舉辦遊藝晚會,演出了《高矮人對話》、《賣花姑娘》、《孔雀東南飛》、《雨夜》、《送別》、《佳雀》等一批新劇和器樂協奏等節目。

1930年7月,聶耳為了逃避反動派的搜捕,離開昆明到上海,不久加入“反帝大同盟”,積極參加各種進步活動。第二年4月,聶耳考入明月劇社當小提琴師,並開始作曲。由於勤奮好學、刻苦鑽研,他的技藝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歌舞團中,因他的聽覺特別靈敏,大家都叫他“耳朵先生”,他聽了很高興,索性改聶守信為“聶耳”。

1933年,聶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入黨到遇難的兩年多時間裏,聶耳的藝術才華得到了充分發揮,在中國現代樂壇上留下了令人難忘的印跡:此間創作了《碼頭工人歌》、《大路歌》、《開路先鋒》、《賣報歌》、《畢業歌》、《新的女性》等鼓舞人心的群眾歌曲和《梅娘曲》、《塞外村女》、《鐵蹄下的歌女》等優美雋永的抒情歌曲。再加上他寫的其他歌曲和他根據民間音樂整理改編的《金蛇狂舞》等6首器樂曲,共有41部作品。在他一生中最光輝燦爛的時期,所取得的突出成績令人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