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居伊·莫泊桑
居伊·莫泊桑,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寫了近300篇短篇小說和六部長篇小說,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莫泊桑出生於塞納河下遊托爾維伊爾市。他的祖上是很有名望的貴族,到他祖父時,家道漸漸中落。莫泊桑的父母因性情、愛好和學識等方麵差距太大,感情不睦,特別是因為莫泊桑父親一再移情別戀,因而在莫泊桑11歲時,終於友好地分手了。之後,莫泊桑隨母親悄悄退居到埃特爾塔。
莫泊桑和母親居住在外祖父留下的房產裏。母親一心希望莫泊桑成為一個文學家,便時常給他讀莎士比亞的作品。這給莫泊桑很大的影響,使他覺得文學是如此美妙的事物。讀書之餘,莫泊桑常到海邊和漁人的孩子一起玩耍。美麗的景色啟迪了他的才思,他常常寫些小詩,顯示出了不平凡的才華。
莫泊桑13歲時,進入伊夫托神學院當寄宿生。在呆板的學校裏莫泊桑感到受到很大的拘束,他對神學院規章繁瑣的生活感到厭煩,於是開始寫詩。後來他因為偷取神學院食物貯藏室的東西,想和朋友開宴會而被學校開除,莫泊桑反而十分高興。
莫泊桑在家呆了四年才轉入盧昂中學讀書。上課的時候,他偷偷地閱讀小說,這期間他最喜歡18世紀法國作家的作品。母親托付莫泊桑舅舅的朋友、盧昂市圖書館的館長路易·布耶照顧莫泊桑。路易·布耶是著名的詩人,也是著名作家福樓拜的朋友,這樣,莫泊桑同福樓拜也能時常見麵。
1869年,莫泊桑從盧昂中學畢業赴巴黎攻讀法律。但是,第二年爆發的普法戰爭打破了莫泊桑無憂無慮的大學生活。年僅20歲的他應征入伍,開赴前線。莫泊桑親身感受了戰爭的風雲變幻,這些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
普法戰爭結束後,莫泊桑經父親推薦在海軍部謀到一個職務。莫泊桑和周圍的人不同,他不甘心終日過著謹小慎微、庸俗煩瑣的公務員生活,他常常寫作,並因此遭到同事們的嘲笑。
每到星期天,莫泊桑總是到塞納河泛舟遊玩,把工作忘得一幹二淨。到了上班的時候就寫寫詩。非常關心和喜愛莫泊桑的福樓拜看到他如此虛擲時光,感到非常痛心,於是寫信批評他。873年,莫泊桑正式拜師福樓拜門下,學習小說創作。莫泊桑虛心接受老師的教導,從不懈怠。福樓拜家的沙龍裏聚集了當時一流的作家,在這裏,莫泊桑認識了左拉、都德、屠格涅夫、龔與爾等人。莫泊桑從這些名作家身上學到不少東西,在文學創作道路上進步很快。
莫泊桑起初以莫弗利紐斯的筆名投稿,但是才華不被賞識。1878年,莫泊桑轉入教育部當秘書,這裏工作輕閑了許多,莫泊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創作中去。
1880年,莫泊桑寫出《羊脂球》,得到讀者的一致好評,莫泊桑也因此一舉成名。從此莫泊桑辭去公職,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也就在這一年,福樓拜逝世。莫泊桑失去恩師,悲痛欲絕。
此後十年,是莫泊桑創作力旺盛的輝煌時期。他連連發表新作,終於成為名聞遐邇的大作家。其中計有6部長篇小說,300篇短篇小說,3部遊記以及一部戲劇集。在小說中,他描寫法國人民在普法戰爭中的愛國熱情,揭露資產階級的怯懦無恥,對勞動人民的遭遇寄以同情。取得了文學上巨大的成就,但這十年也是他身體和心理不斷惡化的十年。1880年,莫泊桑得了一種伴隨眼疾和頭痛的神經症,被診斷為遺傳性精神病。此後他深受病痛折磨,精神恍惚。1889年,莫泊桑惟一的弟弟死於精神病,莫泊桑在難過的同時陷入了極度的絕望,產生了厭世的情緒。1892年,莫泊桑以裁紙刀自戳咽喉,被送入巴黎近郊一家精神病院,翌年7月6日離開人世,終年43歲。他像一顆流星一樣劃過文壇,雖短暫卻放出耀眼的光芒。
安東·契訶夫
安東·契訶夫,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以創作中短篇小說聞名於世。
契訶夫1860年出生於俄羅斯沿海城市塔幹羅格一個農奴出身的小商人家庭。父親多才多藝,酷愛音樂和繪畫,曾在教堂樂隊裏擔任過指揮。母親是一個性格溫和的才女,曾寫過小說,並把這些小說念給子女們聽。契訶夫就是在這種溫馨的母愛中接受最初的教育的。
等契訶夫稍稍長大一點後,開著雜貨鋪的父親就經常驅使他和哥哥們去站櫃台。父親性格粗暴、專橫,孩子們稍有差錯,就會遭到他的嚴厲懲罰。他還異想天開地讓兒子們去練唱歌,常常三更半夜把他們叫醒。因此,少年時代的契訶夫飽嚐了生活的艱辛和苦痛。在受到生活折磨的同時,契訶夫也從父母那裏接受了良好的藝術熏陶,使他自幼就酷愛戲劇和文學。13歲時,他經常到城裏劇院看戲,到縣圖書館借閱書籍。這對他後來走上創作道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6歲時,因為父親破產,全家遷居莫斯科。契訶夫為了繼續中學的學業,隻好遠離親人,靠給別人補課來繳學費和維持生活。艱難的生活使他直麵社會現實,思想也越來越深刻。
契訶夫中學畢業後,遵照家人的意願進入莫斯科大學醫學院學醫。由於家計艱難,契訶夫不得不過早地擔負起維持一家老幼溫飽的重擔。他白天刻苦學習,晚上拚命寫作。他以各種筆名給幾家幽默刊物撰稿,發表了許多幽默小品。這就是他文學生涯的開端。
大學畢業後,契訶夫開始懸壺濟世。但是,文學卻越來越吸引著他,於是,他在行醫的同時從事文學創作活動。1884年契訶夫的第一本小說集《梅爾波美娜的故事》出版了。在隨後的生活裏,契訶夫廣泛接觸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廣泛地搜集創作素材,並把它們應用到自己的筆下,寫出了一篇篇題材多樣、寓意深刻的小說。
與此同時,契訶夫作為醫生也很盡職。他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高度重視醫生的職業道德。他在門前掛上“契訶夫醫師”的招牌,從早到晚給患者看病。
契訶夫前期的作品中,《普裏希別葉夫中士》、《變色龍》等寫出了封建統治階級忠實奴才的愚蠢與專橫;《哀傷》和《苦惱》描繪了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在這些作品裏,作家已由最初的幽默轉為諷刺,寫作態度變得更加嚴肅。他相繼出了第二、三、四部小說集。其中第三部小說集《在昏暗中》榮獲了科學院授予的普希金文學獎金。在榮譽麵前,契訶夫的創作更加嚴謹,“平中見奇”、“笑中見淚”是他創作上的新特征。1888年他完成中篇小說《草原》,作品塑造了農民的質樸形象。
《變色龍》講的是巡邏中的督警奧楚蔑洛夫和隨從穿過集市廣場時,忽然聽到有人在尖聲大喊,於是他們朝喧鬧的人群走去。原來,金銀匠赫留金想用煙帶去燙一隻無家的小狗的鼻子,卻被小狗咬了手指。見來了督警,於是便向他告狀。一開始,督警奧楚藏洛夫很是公正和嚴厲,“好的……是誰家的狗?我不會袖手不管。”大聲斥罵養狗的人,並要把小狗處死;當聽到有人說這好像是日加洛夫將軍家的狗時,他立即改變態度,“莫非它夠得著你的手指頭?它一點點大,你卻是個彪形大漢!”並警告赫留金不要玩花樣,說法律麵前人人是平等;這時,他的隨從說,好像這不是將軍家的狗,他又開始“複色”,說“這樣的小賤種,怎麼會是將軍養的”,並說是該對它進行懲罰的時候了。但又有人說好像在將軍家看到這條狗時,他又說:“赫留金你這個笨蛋,都是你自己惹的禍!”他一變再變,當最後從將軍家廚師口中得知這是將軍的狗時,他馬上大聲讚揚小狗“怪靈巧的”,“一張嘴就咬了這家夥的小指頭”。處理完“事件”,他對赫留金說:“我還會來收拾你的!”又繼續巡邏了。
1884年發表的《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的幽默滑稽小說,也是最能體現他“寓入骨的諷刺於詼諧的幽默”這種文學風格的作品。小說把沙皇時代官場的醜態和黑暗刻畫得惟妙惟肖;尤其是對在有權勢者(哪怕隻是權勢者家的一條狗)麵前唯唯諾諾、百般奉迎,而對平民百姓卻倨傲專橫、張牙舞爪的諸如奧楚蔑洛夫之類的奴才的尖刻諷刺。作者旨在嘲諷社會的奴才心理和維護人格尊嚴的宏意,不僅在當時,在現今也是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
契訶夫的諷刺小說受到過果戈理的影響,但又有著不同的風格。這是因為他出身貧寒,從小生活在困苦之中,得為生活而奔波;同時,他又有著強烈的抗爭精神,自我尊重,並通過自我奮鬥而成為著名作家,從而形成了他對當時俄國社會中小市民環境和小市民意識的批判。
契訶夫認為,“短篇小說的首要魅力就是樸素和誠懇”,這種樸素是建立在對生活和人物的仔細觀察和在真實基礎上抽象的結果。很明顯,在《變色龍》這篇作品中,作者正是通過細致入微卻又忠實於現實的人物心理和表情的刻畫(當然其中有近似荒誕的誇張),從而完成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和風格。
《套中人》講的是晚歸的獵人伊萬·伊凡內奇和希爾金談興頗高,就著月光聊起了“各種各樣的往事”,談起了他的同事別裏科夫:別裏科夫是小城鎮裏一所中學的希臘文教師,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隨時都把自己裝在一個“套子”裏麵:每天都是戴黑眼鏡、豎起衣領、把臉藏在一個“套子”裏;隨時都拿雨鞋、帶著雨傘、穿暖和棉大衣,雨傘放在套子裏,手表裝在套子裏,小刀也放在小套子裏,坐馬車必須放下車篷把自己罩起來;每天的公事,就是去同事家裏,坐著一言不發,枯等一兩個小時,實施所謂的“和同事們保持良好關係”;每天一副生怕世界大戰的模樣,“千萬別出什麼亂子”是他的口頭禪。
他一生獨處。好心的校長太太給他做媒,把新來的教師、柯瓦連科的姐姐華連科介紹給他。他也一度投入在“愛情”之中,但是不久,他又開始“臉上露出淡淡的苦笑”,說得去權衡權衡。因為他那著名的形象,有人替他畫了一幅漫畫,並幾乎散發給全城的每一個人。他給柯瓦連科提建議說:年輕女人和教師騎自行車影響不好,並警告柯瓦連科千萬要注意影響。憤怒的柯瓦連科立即報以冷言,並把他一把從樓梯推了下去,誰知“藏在套子”中的他,竟然毫無損傷!
但是,他那尷尬的模樣正被剛回家的華連科和她的同伴碰個正著。於是在她“哈哈”大笑中,他們的婚姻結束了,回去後的別裏科夫“病倒”了,一個月後死去。全城人去為他送葬,所有人都慶幸這是“一件賞心樂事”。
1898年發表的《套中人》,是契訶夫的代表作之一,在其創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小說塑造的主人公別裏科夫正是沙皇專製統治下,禁錮個人自由,懼怕和敵視新事物,忠實維護“現存秩序”衛道士的典型代表。而他的死亡則更預示著沙皇殘暴統治和專製主義的必然滅亡。而“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的呼聲,正是當時時代的覺醒。
為了尋求社會出路的答案,契訶夫在1890年奔赴遙遠的庫頁島進行實地考察。三個月的庫頁島生活,對契訶夫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後,他對社會活動產生興趣,對政治事件更加關注,成了一位出色的社會活動家。
契訶夫的文學創作也在他與社會更加密切後進入了全盛時朗。陸續發表的《第六病室》揭露了俄國社會生活的落後;《套中人》刻畫了仇視新事物的保守分子的典型;《乏味的故事》、《決鬥》等,描寫知識分子的痛苦探索。
契訶夫創作後期大力從事戲劇創作,對戲劇的內容和形式都作了革新。他早期的戲劇創作以通俗喜劇為主。1895年,完成了經典劇本《海鷗》。1897年,契訶夫寫了另一個多幕喜劇《萬尼亞舅舅》。此後,契訶夫身患疾病,在與病魔鬥爭的過程中,他還創作了《三姊妹》和《櫻桃園》1904年7月15日,契訶夫離開了人世。
這位俄羅斯富有革新精神的偉大天才,在其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中,忘我勞動,不懈探索,為人們留下了一係列文學史上的傑作。
歐·亨利
歐·亨利(1862~1910年),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先後當過學徒,放過牛,做過會計員、辦事員和銀行出納員。因銀行款項問題涉嫌被傳訊,避難回國深望妻子時遭被捕而被判刑,在獄中開始以現在的筆名發表短篇小說;出獄後遷居紐約專心從事寫作。一生創作短篇小說共300多篇,收入《白菜與國王》(1904)、《四百萬》(1906)、《西部之心》(1907)、《市聲》(1908)《滾石》(1913)等集子。而其中尤其以描寫紐約曼哈頓市民生活的作品最為著名,有“曼哈頓的桂冠詩人”之稱。
《警察與讚美詩》講的是蘇比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冬天來臨時,他想進入布萊克韋爾監獄度過當年最嚴寒的三個月,無論如何,那兒總算有吃有喝。因此,他現在就想方設法讓警察把他逮住送進監獄。蘇比走進餐館大吃一頓,結賬時他告訴侍者說沒有錢,但侍者並沒有叫警察,而是將他摔出門去。他又去勾引少婦,希望警察來逮捕他,不料那“少婦”是一個妓女,蘇比隻得拔腿就跑。蘇比又在街上大喊大叫,希望被處以擾亂治安的懲罰,但警察卻把他當作某大學的學生正在慶祝自己球隊的勝利而不加理睬。他又去偷拿人家的雨傘,不料那人的雨傘也是撿來的。以為蘇比是雨傘的主人而一聲不吭,任由他把雨傘拿走。蘇比希望被逮住關進監獄的願望一一破滅了,隻得怏怏不樂地回到露宿的公園。在通往公園的歸途中他聽到從教堂裏傳來風琴師的讚美詩。那種溫馨的氛圍和感受使他回憶起了一切美好的過去,於是決定從第二天起找份職業好好生活。但是警察卻以為蘇比是小偷而在這時逮住了他,把他送進了布萊克韋爾監獄。
《警察與讚美詩》是歐·亨利的優秀短篇小說之一。小說以辛辣的筆調,通過流浪漢蘇比命運啼笑皆非的無奈與悲慘,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並對這一社會的虛偽發出了尖銳而又含淚的嘲笑。因此蘇比的悲慘結局正好說明在資本主義社會裏,正義無非謊言,幸福不過是空話,罪惡的監獄成了讓人向往的仙境,悲慘的地獄卻成了天堂!在這個社會裏,惡行被放縱,而善良卻被懲罰。該小說的故事短小精悍,情節結構簡單,但人物性格卻鮮明突出,心理活動的刻畫非常成功。細小的內容中包含了深遠的意味,瀆來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麥琪的禮物》講的是德拉想在聖誕節給丈夫吉姆買一件過得去的禮物,但是一周隻有20美元的家庭收入很難實現這個願望,她最後隻得去賣掉自己那頭美麗的、為丈夫所鍾愛的頭發,買了一條素樸淡雅的白金表鏈來匹配丈夫祖傳的懷表。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丈夫吉姆終於回來了,他送給德拉一把嵌著寶石的玳瑁梳子,可是滿頭短發的麥琪已經用不著了。而吉姆也用不著表鏈了,因為他賣掉了懷表買了這套妻子夢寐以求的美麗的梳子
亨利筆下的人物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們很少有深奧的思想和勃勃雄心。像《麥琪的禮物》中夫妻雙方深沉的愛戀,不過是用溫情填充愁苦的日子,使得苦澀的歲月裏含蘊著幸福,讓生活有一點細微的光彩。德拉和吉姆的純潔、善良和真誠,正好與資本主義的罪惡、虛偽和凶殘的本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通過截取他們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片斷,把人物的身份、言行、心理等特點刻畫得鮮明生動,給人以深刻印象。作品語言簡潔樸素而又幽默風趣,充滿了詼諧機智。小說結尾很有個人特色,常常出人意料,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局”,即直到故事終結才揭示出它的全部意義和人物全部真實的性格,往往帶著“含淚的微笑”。歐·亨利的作品享有極高的聲譽,被改編為各種廣播劇、電視劇。他是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創始人,被稱為“曼哈頓的桂冠詩人”、“美國的莫泊桑”。
西奧多·德萊塞
西奧多·德萊塞(1871~1945年)是20世紀美國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之一,他繼承了馬克·吐溫的傳統。德萊塞出生於印第安納州的特雷霍特鎮,父親原是德國紡織工人,移居美國後開過紡織廠,後因失火破產。德萊塞兄弟姊妹眾多,家庭充滿“貧窮、失敗和不幸”。父親篤信宗教,在家中專橫跋扈,使孩子們受到很大的精神壓力;母親雖無文化,但溫柔善良,在幼年的德萊塞靈魂裏播下了同情不幸者的種子。
德萊塞從12歲起就當報童和店員,15歲即隻身去芝加哥獨立謀生,當過學徒、司機、雇員,也曾因失業而流浪街頭。1888年因有人賞識其才氣資助他入印第安納州立大學深造,一年後輟學。他又在芝加哥底層幹了兩年雜活,接觸了下層社會的民眾,目睹了種種社會不平和黑暗。這種生活遭際,對他一生的創作影響極大,他後來說:“任何形式的社會不幸,都使我感到像肉體上疼痛一樣的悲哀,我總覺得自己有責任去解脫這種貧窮和苦難。”
1892年,他發表了論文《天才的再現》,即被報社聘為正式記者。他走遍芝加哥、匹茲堡、紐約等大城市,廣泛地觀察了社會。同時他還博覽群書,尤其喜歡閱讀巴爾紮克的作品和托馬斯。赫胥黎及斯賓塞的著作,前者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與後兩人的生物社會學觀點,對他的創作道路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一方麵相信社會達爾文主義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理論,一方麵在感情上又深深地同情被壓迫者,這種思想矛盾貫穿他的一生。
德萊塞的文學創作從1900年發表長篇小說《嘉莉妹妹》開始,到1945年他逝世,共計45年。他總共發表長篇小說7部,短篇小說集4部,政論集3部,遊記3部,戲劇集2部,傳記2部,詩集1部,把美國現實主義文學推向高峰。
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嘉莉妹妹》(1900年),寫一位天真美貌的農村姑娘嘉莉到大城市謀生的遭遇。她在芝加哥遇到的是沉重的勞動、貧困、失業和孤獨。為生活所迫,她先與一個推銷員同居,後又成為一位酒店經理的情婦。嘉莉雖然有了金錢和地位,但不過是有錢人的消遣品而已,所以仍然感到生活十分空虛。她以追求自我造就的"美國夢"開始,卻以精神上的墮落告終。小說的社會批判傾向鮮明,作者強烈地譴責貧富懸殊的現象、金錢的腐蝕作用、人際關係的冷酷。為此有意多用反襯和對比:一方麵是富人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豪華生活,一方麵是貧民在工廠的繁重勞動、失業工人的悲慘處境。有兩章還專門描寫電車工人大罷工,接觸到勞資間的階級矛盾。但自然主義色彩比較明顯,不少地方表現出作者的生物社會學觀點,強調人生成敗的偶然性,對人物也不作道德評價,嘉莉對喪失貞潔處之泰然,視之為生存競爭所必需的手段之一。
在早期階段,德萊塞還寫了一些堅實有力的短篇小說,如寫對黑人施行私刑的《黑人傑夫》,批評家長專製的《老羅根姆和他的特麗莎》等。他寫大型作品的信心曾一度受挫,直到10年後才發表第二部長篇小說《珍妮姑娘》(1911)。這是《嘉莉妹妹》的姊妹篇,雖寫的是另一種類型的悲劇,但同樣都是對貧富對立社會的控訴書。女主人公珍妮是工人的女兒,心地純樸而高尚,她不像嘉莉那樣羨慕財富和享受,而隻求出賣勞力幹點粗活以養家糊口。但這點卑微的願望也被殘酷的現實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為了使家庭擺脫困境,她先後委身於參議員白蘭德和投機家萊斯特。前者下不了與她結婚的決心,後者迫於上層社會的輿論壓力而遺棄了她。在貧病交困中,與她相依為命的女兒又夭折了。珍妮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其原因也不單是遭到了兩個男人的玩弄,為強調這一點,作者以這個故事為中心展開了對廣闊社會環境的描寫,真實而細致地展示了下層人民種種悲慘的生活景觀,同時作為對照揭示了資產階級各式奢侈豪華、放蕩無恥的生活,以此說明悲劇的根源在於貧富懸殊的整個美國社會。與嘉莉相比,珍妮在精神上始終沒有墮落,在道德上是清白的,所以她的命運能引起讀者更大的同情,相應地小說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力度也更強。把一個工人的女兒作為悲劇性的正麵人物來刻畫,這在以往的美國文學中是少見的。
從1912年開始寫作的《欲望三部曲》,在德萊塞的整個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由《金融家》(1912)、《巨人》(1914)、《斯多噶》(1947)三部長篇小說構成。作家沒有寫完《斯多噶》,他去世後,由其妻海倫補完了最後一節。三部曲是壟斷資產者的發家史,描寫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美國壟斷資產階級攫取財富和權力的過程,客觀上揭示了資本主義從產生、發展到矛盾加劇的曆史。為創作這套巨著,作者搜集了芝加哥投機金融家葉科斯的大量材料,以此為原型塑造了金融資本家柯柏烏的形象。
作品以這個百萬富翁的一生為主線,以費城、芝加哥、紐約、倫敦等幾個大城市為主要舞台,用大量生動的細節和逼真的畫麵,對壟斷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出版、道德等各個領域的黑暗內幕作了全景式的暴露。對金融大資產者的海盜式本性和靈魂作了真實而深刻的寫照。柯柏烏是一個貪得無厭的大資產者典型。他從一個掮客發跡而成為商人,成為資本家以至金融巨頭,一生的道路上充滿血汙和不義;他不擇手段,根本不知法律、倫理為何物。在他飛黃騰達之時,其權力之大,竟能左右政界和整個社會。作者沒有把這樣一個人物簡單化,也寫出了他的膽略、才幹、剛毅和精明,以及有時也會擺出的仁慈麵相。
小說還接觸到資本與政治的關係,深刻揭露了金錢左右美國國會、政府、法院的現實及兩黨政治“民主”的虛偽性。小說多側麵地暴露社會現實的黑暗,無情地抨擊了壟斷資產者巧取豪奪的邪惡,具有史詩般的氣魄。但作者仍受生物社會學影響,把資產者不義的行徑僅僅看成是受其本能即“欲望”所支配的;同時作者當時為尼采思想所吸引,在作品中也流露出對“強者”不加區別的讚賞態度。
《天才》(1915)也是德萊塞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說的表層意義是表現藝術家與公眾的矛盾,以及情欲與藝術創作力的衝突,但深層意義在於提出了藝術在美國社會中的命運問題,揭示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金錢對於藝術的腐蝕、摧殘作用。主人公尤金·威特拉原是一位正直而有才能的青年畫家,初期作品具有忠實於生活、批判腐朽的進步傾向,廣大觀眾讚之為“富有生氣、無所畏懼”。但他卻遭到趣味庸俗而又偽善的資產階級“公眾”的誹謗和圍攻,後來,尤金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腐蝕下,屈服於生活壓力和物質引誘,為迎合資產階級而去創作庸俗的商品畫之類。他有錢了,靈魂卻墮落了,成了市儈和淫棍,終至身敗名裂、精神崩潰。他的天才終於被埋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