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陸遊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大詩人。

陸遊幼年時,正逢金兵焚掠江南,他時常聽父老議論國事,見父輩言及形勢危及時憤激慷慨的情形;對此他深受感動,從小就萌生了抗金之誌。由於他長於兵間,有“兒時萬死避胡兵”的慘痛經曆,有與人民同患難、共命運的童年,因而產生了熱愛人民的思想。他關心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愛好學習,喜讀兵書,立誌以身許國,恢複中原。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陸遊應進士試得第一名。但因為他議論抗金,得罪了權相秦檜,最終被除名。

秦檜死後,陸遊才得以恩蔭出任寧德(今屬福建)主簿。由於政績斐然,並且抗金需要人才,後被召用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宋孝宗即位初期,有誌恢複中原,陸遊被特賜進士出身,參與起草抗金文獻,協助抗金名將張浚籌劃北伐。不久,張浚在政治鬥爭中失勢,抗金失利,陸遊受此牽連,因鼓動抗金的罪名被免職。

陸遊一生中被罷官多次。每被罷官後他就去閑居,但他抗金報國、收複失地之誌始終不渝。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召,已是中年的陸遊至其幕中助理軍務,後赴邊防重地南鄭(今屬陝西)。陸遊練兵習武,意氣昂揚,躍躍欲試,壯誌如雲。然而在主和派把持下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王炎不久就被調離出川,陸遊馬革裹屍的願望也隨之付諸東流。壯誌未酬的陸遊寄情山水,以排遣自己的愁緒。後來陸遊還曾在蜀帥範成大幕中任參議官,但未能獲得一展才華的機會。

陸遊雖不能橫槊上陣殺敵,但他以詩人自命,用千鈞筆抒發雷霆之誌。他一生力主抗擊金兵、恢複失地,屢遭投降集團排擠打擊,鬱鬱不得誌,但他將一腔熱情傾注到了詩歌創作中,創作了大量愛國主義詩作。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身會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以詩言誌,充分表達了詩人念念不忘國事的心情。他在另一首詩中還寫道:“平生嗜酒不為味,聊欲醉中遺萬事。酒醒客散獨淒然,枕上屢揮憂國淚。”愛國之情溢於言表。

陸遊在禮部郎中任上,見滿朝官員文恬武嬉,這位愛國詩人又按捺不住滿腔忠誠,向皇帝提出加強國防的建議,結果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免職。看到國家衰敗,陸遊感慨萬分:“諸公可歎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對賣國求和的投降派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陸遊被罷職後長期在家鄉山陰閑居,他接近下層人民,寫下了《秋懷》、《春晚即事》、《遊山西村》等反映農家生活和田園風光的詩篇。

陸遊雖已年老體弱,但愛國熱情絲毫不減。他積極支持韓侘胄的北伐計劃,但不久韓侘胄北伐失敗被殺,陸遊也受到牽連。然而陸遊依然愛國赤心如一,晚年彌留之際,仍留下了千古絕唱《示兒》:“死後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一生,創作詩作數萬首,存世九千餘,居古代作家首位。詩大都抒寫抗金報國、光複中原的情懷,風格雄渾,感情真摯,在中國愛國主義詩歌中占有突出地位;他的農村詩以清新秀麗見長,富於生活氣息,詞則兼有豪放、婉約的風格。

辛棄疾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詞人,他發揚蘇軾豪放風格,作品內容更加廣闊,後人並稱“蘇辛”。

辛棄疾出生於南宋高宗紹興十年,那時濟南已經被金朝占領了12個年頭。由於父親去世得早,辛棄疾是由祖父撫養成人的。深受祖父的影響,辛棄疾自幼就立誌抗金複國,並進行了切實的行動。

金的殘酷統治,使北方人民紛紛舉起義旗。久懷複國壯誌的辛棄疾也組織兩千多人揭竿而起,後來加入了耿京的義軍,並在軍中擔任掌書記。

義軍的一個頭領張安國在辛棄疾前往南方和南宋政權聯係時,殺害了義軍首領耿京,並投降了金朝。聞此消息,辛棄疾決心捉拿張安國,他率領50人,騎馬深入敵後,在5萬人的軍營中活捉了叛徒張安國,並率領反正的士卒,擊退追趕的金兵,日夜兼程,進入南宋境內。這一事件,轟動了朝廷上下,鼓舞了民心士氣,博得了愛國人士的稱讚。

不過,南宋統治者隻求偏安一隅,根本不願接受辛棄疾等主戰派的意見,因此,辛棄疾回歸南宋後並未被重用,隻被授予一個閑職。但是辛棄疾十分關心國家的命運,一直注視著時局的發展。他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具體分析了宋金對峙形勢,就抗金複國的戰略部署,寫成著名的《禦戒十論》進奏孝宗趙容。由於主和派在朝廷掌權,《十論》並未被孝宗采納。

現實的挫折未能使辛棄疾放棄恢複中原的理想。他後來又寫成《九議》送給主戰的右丞相虞允文。但是南宋政府在投降派把持下,辛棄疾的積極進取的戰鬥綱領一再受到冷落。

辛棄疾在南宋朝廷曆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撫使,後罷官在江西上饒長期閑居。

任職地方的辛棄疾辦事果敢,剛正不阿,得到百姓和一些正直的人的讚賞,但也引起一些官僚頑固派的嫉恨和反對。在浮浮沉沉的仕途中,辛棄疾被接二連三地降職罷官。民族和國家的興亡,總在撥動他的心弦。在沉重的壓力下,他使用“詞”來作武器,抒發心聲。

辛棄疾的詞以愛國主義為基調,充滿著戰鬥精神。在詞中,他強烈要求恢複國家統一,揭露批判了南宋統治集團苟且偷安、投降誤國的嘴臉,他還熱情歌頌抗戰派人物和人民的抗金鬥爭。在閑暇生活中,他還抒寫了有誌無成的苦悶,以及農村動人的風光。

辛棄疾現存詞620多首,數量上超過了他的前輩和同時代的作家;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取得十分傑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永遇樂》(千古江山)、《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水龍吟》(楚天千裏清秋)等,並有《稼軒長短句》存世。

1203年,辛棄疾64歲的時候,傳來了朝廷起用的任命。因為現實的形勢迫使南宋需要采取北伐的政策,所以才起用了一直堅持抗金的辛棄疾。

辛棄疾先後任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積極籌備北伐。為了掌握敵情,他多次派人去金偵察,並把搜集來的情況彙集記錄,以作日後北伐之用;但是由於與當權者意見不一,辛棄疾又在北伐前夕被剝奪了一切官職。嚴酷的現實,使辛棄疾為國獻身的理想破滅了。

雖然後來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但他已重病在身,無法實現抗金複國的抱負了。1207年9月,辛棄疾悲憤地“大呼殺賊數十”,淒然地離開了人世。

辛棄疾的代表作《稼軒長短句》又名《辛棄疾長短句》、《稼軒詞》,共20卷。辛棄疾的詞主要表現他恢複中原的雄心壯誌,還有不能施展抱負的滿腔忠憤和滿懷鬱懣。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的內容:

表達渴望祖國山河統一的願望。在《滿江紅》中,詩人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其中就包含著對廣闊中原地區的懷念:“層樓望,春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蝴蝶不傳千裏夢,子規叫斷三更月。聽聲聲枕上勸人歸,歸難得!”正是由於這種思念之情,常使作者心情激蕩,“舉頭西北望浮雲,倚天萬裏須長劍”,表達了詞人提戈躍馬、澄清中原的雄心。在《破陣子》中,那位“醉裏挑燈看劍”的壯士,其實就是詞人自己的寫照,“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展現了作者當年在抗金戰場上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剖露了統一河山、立功沙場的理想抱負。

辛棄疾還表達了他對昏暗庸弱的南宋王朝的憤慨,對他們置國家於不顧的行為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詞人把破壞統一大業的主和派比做吸人鮮血的蚊子,“一餉聚飛蚊,其響如雷”;比做昏暗的塵土,“俯人間,塵埃野馬”;比做遮蔽光輝的浮雲,“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在《摸魚兒》中,詞人則忍不住嚴厲地斥責他們“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警告那些勢焰正熾的當權者和胡作非為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

描繪江南農村的秀麗風光,表現寧靜樸素的農村生活。在《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中,詞人為我們展現了當時農村歡歌笑語的勞動場麵。則表達了詞人對官場風雨的厭惡和對自由樸素之美的向往。

辛棄疾是著名的愛國詞人,在報國無路、恢複中原無望的情況下,將全部才情傾注於詞,在詞的題材、意境、風格、技巧上都取得了成就,是南宋最傑出的詞人。

辛詞向以豪放著名,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大多寫得悲壯激昂。詞中“他年要補天西北”(《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的報國宏願,“馬革裹屍當自誓”(《滿江紅·漢水東流》)的戰鬥誓言,都貫注著慷慨激烈的悲壯蒼涼的感情,體現出豪爽的英雄本色。

辛棄疾創造了雄奇闊大和瑰麗奇偉的意境。辛棄疾的戰鬥經曆、報國宏願,以及過人的才識、膽略、豪氣,使他在詞裏所表現的往往是闊大的場麵、飛動的形象。比如,他寫群山是“疊嶂西馳,萬裏回旋,眾山欲東”(《沁園春·靈山齊庵賦》);寫江潮是“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形容雪景是“千裏玉鸞飛”(《水調歌頭·觀雪》);描繪長橋是“千丈晴虹”(《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築》),不僅色彩鮮明,動態宛然,而且畫麵開闊無比。

對理想的熱烈追求,也使辛棄疾常馳騁在浪漫主義想象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對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向往,如在他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中,轉動的金波、重磨的飛鏡、乘風升天行的神遊、斫卻月中桂的壯舉,構成一幅奇異瑰麗的藝術境界。

在語言運用上,辛棄疾亦有著高超的能力,他打破詞與詩文的界限,善於融詩文人詞。如《賀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白發空垂三千丈”把李白詩用於詞中,渾成自然。另外,他的詞語不僅豪放,而且語言或慷慨,或清麗,或委婉,風格多樣,不拘於一體一式。

辛詞中用賦體敘事或直抒其情的作品不少,但更多的是熔描寫、敘事、抒情為一爐,縱橫揮灑,筆墨飛舞,充分顯示出筆力跌宕不羈的特點。然而,遭忌受讒的孤危地位,又常使他滿腔憤鬱不能盡情吐訴,隻能隱約其辭,曲折而言,采用比興手法,於芳菲淒婉之中,寄悲怨憤激之情。

南宋的大多數詞人都受辛棄疾的影響,形成了一個貫穿整個南宋時期的辛棄疾詞派。清朝陳維崧,還有近代的梁啟超,也都明顯受到辛棄疾創作風格和愛國激情的影響。

關漢卿

關漢卿(約1230~約1300年)號已齋叟,大都(今北京)人。中國古代戲劇創作的代表人物,生平事跡不詳。元代鍾嗣成的《錄鬼簿》說他任過元末太醫院尹。南宋亡之後,他不願做官,便出入歌樓、戲場之中,為人倜儻不羈,滑稽多智,具有堅強不屈的性格。在元代雜劇作家中,他的創作活動開始得比較早,是元代雜劇界領袖人物。著名的女演員珠簾秀也和他是好朋友。他對人民疾苦甚為了解,愛好各種藝術形式。他擅長歌舞,精通音律,不但創作了大量為人民所喜愛的戲劇,而且能粉墨登場,親自表演。他一生共創作六十三個劇本,保留至今的隻有十五個。

關漢卿的主要作品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其中《竇娥冤》被譽為世界十大悲劇之一。關漢卿一生創作了六十餘部雜劇,他是我國戲劇的創始人,數量超過了英國的“戲劇之父”莎士比亞,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1838年《竇娥冤》的英譯本在海外廣為流傳,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把關漢卿與達·芬奇等同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北京也隆重舉行了關漢卿戲劇活動700年紀念大會。關漢卿的作品代表了元雜劇的最高成就,位於本色派之首。

元代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蒙古人用他們的精兵鐵騎征服了大半個歐亞大陸,吞並了腐朽的南宋王朝,統一了中國。蒙古人依種族將全國的人民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稱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第三等稱漢人,指黃河流域原來受金國統治的人民;第四等是南人,即南宋統治下的人民。當時漢人和南人的地位低下,不能做官,很多事情都受限製。

元代的知識分子境遇更慘,他們與普通民眾一樣常常被擄掠為奴隸。因元代初年不設科舉,士人失去了進身的機會,又沒有謀生的能力,很多人混入勾欄瓦肆,成為戲子。

蒙古人十分蔑視漢人與南人,所有州縣官員都由蒙古人或色目人充任,有的甚至世襲為官。然而蒙古人中有政治才能的人並不多,他們對於政治的理解,隻停留在防止反叛與聚斂賦稅上,統治的黑暗可想而知。官員顛倒黑白,社會道德敗壞,民眾生活的水深火熱之中。當時社會的黑暗催生了《竇娥冤》這樣描寫與抨擊社會現實的作品。

《竇娥冤》是中國古典戲曲悲劇中的典範,曆來為人們所稱道。竇娥短暫而不幸的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會邪惡勢力橫行的情況。該劇強烈地表現了受迫害、受壓迫階層的人民對社會惡勢力的反抗精神和對正義者取勝的熱切渴望,它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所觸及的社會內容之廣泛,震蕩思想感情之強烈,為其他元劇所不可比及。

該劇從元代產生到今天,仍活躍在藝術舞台上,久演不衰,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竇娥形象也在人們心中曆千古而不滅。她的淳樸善良,堅貞不屈正是中國女性的典型代表。正如近代文論家王國維所說,《竇娥冤》“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宋元戲曲考》)

楚州(今江蘇淮安)窮苦書生竇天章家境貧寒,終日苦讀以求取功名。一日,家中因無米下鍋,他借了蔡婆婆二十兩紋銀,第二年連本帶息合為四十兩,竇天章無力償還。竇天章有一七歲的女兒,名叫端雲,生得俏麗可愛,蔡婆婆很喜歡她。竇天章為了還債和籌措上京應試的旅費,隻好同意將女兒端雲送給蔡婆婆做童養媳。

竇天章走後,蔡婆婆待端雲也如親生女兒一般,並改了小名,起名為竇娥。竇娥十七歲時與蔡婆婆的兒子結婚,可惜不到兩年,丈夫得病去世,竇娥成了寡婦。婆媳倆從此相依為命。竇娥的賢惠孝順在鄰居間傳為美談。

一日,蔡婆婆向城南開藥店的賽盧醫要債。這賽盧醫乃江湖庸醫,一直靠行騙為生。賽盧正要對蔡婆婆下毒手時,被路過的張驢兒父子撞見。蔡婆婆被救下,賽盧醫逃走。這張驢兒乃楚州的流氓,當他得知蔡婆婆家隻有她們婆媳二人時,便要她們婆媳配與他們父子。蔡婆婆沒有同意,張驢兒便要用繩索勒死蔡婆婆,以相威脅。為了保全性命,蔡婆婆隻得將張驢兒父子帶回了家。竇娥得知情況後,反對婆婆的承諾,堅決不同意嫁給張驢兒。而張驢兒見竇娥年輕貌美,便下了決心一定要得到竇娥。

一日,蔡婆婆生病,張驢兒以把柄在手威脅賣藥的賽盧醫,賣給他毒藥,企圖用毒藥毒死蔡婆婆,使竇娥失去了依靠,答應嫁給他。哪知恰好蔡婆婆作嘔難受,讓張驢兒的父親吃了那藥。老頭兒當場,便一命嗚呼了。張驢兒當即誣賴是竇娥毒死其父,並以竇娥答應嫁給他作為不告官的條件。竇娥認為自己是清白的,寧願見官,也不屈服張驢兒的要挾。

沒有想到的是,楚州太守桃杌竟是個昏官,他隻聽張驢兒巧辯之詞,認定竇娥有謀害之罪,對竇娥實行嚴刑逼供,又下令拷打蔡婆婆。竇娥不忍婆婆為她受皮肉之苦,隻好屈招,因而被定為死罪,第二天斬首。在押赴刑場的路上,竇娥痛感滿腹冤屈無處申訴,她指天罵地,控訴自己深重的冤情和世道的不公正。她請求監斬官帶她走後街,怕前街的婆婆見了傷心。不料婆婆前來送行,她又再三叮囑婆婆多保重。臨刑時她對天發誓:我死後,一、血濺白練;二、六月降雪;三、三年大旱。果然,這三樁誓願刑後一一應驗,上天也證明了竇娥的冤屈。

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功成名就做了官,四處打聽竇娥的下落。竇娥托夢給父親,痛訴冤情。竇天章立即替女兒主持公道,此案得到複審,張驢兒巧言難辯。沉冤得雪,張驢兒得到了應有的懲罰,竇娥冤屈終於真相大白。

但丁·阿利吉耶裏

但丁·阿利吉耶裏(1265~1321年),意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也是世界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屬圭爾費黨的小貴族家庭,少年時學習過語法、修辭、數學、音樂等功課,並自學寫作詩歌,而且很快顯露出非凡的藝術天才。但丁青年時代的作品主要有愛情詩,他把這些詩獻給心愛的女子貝雅特裏齊。貝雅特裏齊被詩人視為上帝派到人間、啟迪他靈魂的天使。成年後,但丁潛心研究神學與哲學,他認真閱讀波伊提烏、西塞羅、亞裏士多德,以及托馬斯·阿奎那的作品,並開始創作隱喻訓世詩。通過豐富的創作實踐、廣泛的閱讀和深刻的研究,但丁打下了係統而堅實的文化基礎,為後來創作的升華準備了必要條件。政治鬥爭對但丁的性格與思想的形成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丁青年時代積極從事政治鬥爭,加入了圭爾費黨,並參加了反對吉伯林黨的戰爭。勝利後,佛羅倫薩的圭爾費黨分裂成“黑”“白”兩大政治派別。當時的教皇博尼法齊烏斯八世為把自己的勢力擴展到托斯卡納地區插手兩派鬥爭。但丁反對教皇於涉佛羅倫薩內政。由於“黑派”讚成教皇的幹涉,企圖借助教皇的力量打倒“白派”,但丁不得不向“白派”靠攏。1301年,在教皇的唆使下,法國軍隊南下意大利,幫助“黑派”奪取佛倫薩政權;但丁與其他“白派”領袖被流放。流放生活開擴了但丁的眼界,他的視野從佛羅倫薩的派別之爭轉向維護整個天主教世界的安寧和秩序。他決心與教皂及其支持者鬥爭到底,並發誓將滿身榮耀地返回故鄉,否則永遠在外,死不回頭。這一決心是推動但丁後半生努力奮鬥、完成文學巨著——《神曲》的巨大動力。1321年9月13日,但丁客死於拉文納城。

《神曲》是一部“俗語”隱喻訓世敘事長詩,以較通俗的三行詩體寫成。全詩分《地獄》、《煉獄》、《天國》3部,每部33歌,加上序曲,一共100歌,14000餘行。序曲中,但丁設想自己35歲那年迷途於一個黑暗的森林(隱喻整個人類的迷途),並於黎明時遇見3隻野獸:豹,象征淫欲;獅子,象征傲慢;餓狼,象征貪婪(天主教三大美德——禁欲、謙遜、貧寒的死敵)。但丁無法戰勝這些惡敵,走出森林。這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象征帝國與理性)出現了,他受但丁已死去的青年時代的戀人貝雅特裏齊的委托,前來解救但丁,引導他走出迷途,並遊曆地獄和煉獄。然後,再由貝雅特裏齊(象征神學、教會以及上天的恩賜)親自將但丁引入天國,瞻仰上帝、天使、眾聖及天國光彩景象。《地獄》、《煉獄》、《天國》三部以《地獄》篇最為豐富多彩,動人心弦,最能使人聯想到人生的悲慘。地獄是一個可怖的、同時又充滿了人情味的王國,那裏的幽靈在黑暗與絕望中掙紮。他們仍被人世間的感情和欲望所迷惑,眷戀著以往的生活。但丁設想北半球是大陸,地獄的入口在大陸的中心點耶路撒冷,最底層是地心。地獄的形狀仿佛一個從上向下逐步縮小、並有很多台階的體育場,它共分九層,外加地獄前庭。未受基督教洗禮者、貪色者、饕餮者、貪婪者和揮霍無度者、憤怒者、異端教徒、強暴者、騙子、叛徒等的罪惡靈魂,按照生前罪孽大小,分別在各層接受不同的懲罰。但丁對《煉獄》的描寫遠不及《地獄》那樣生動,《煉獄》沒有《地獄》那麼多與人間生活緊密聯係的具體故事。這是因為在煉獄中,人的感情已經淡漠,人世間的事情已逐漸遙遠。《煉獄》的氣氛不再是可怕的、使人壓抑的,而是溫和的、平靜的。盡管懲戒仍很嚴厲,但人們知道,經過痛苦之後,便是上天安排好的永恒的幸福。但丁所設想的煉獄是一座位於南半球大海之中的高山,它恰與北半球的地獄相對稱。煉獄分七級,加上煉獄山腳和山頂的“伊甸園”共九層。生前犯有過錯、但臨終時懺悔了罪過、可以得到寬恕的靈魂,按人類七大罪過傾向(即傲慢、嫉妒、憤怒、怠惰、貪財、貪食、貪色),分別在各層接受改造,然後升上山頂的“伊甸園”,再在“萊特”河和“崖屋諾愛”河中洗滌淨身後,升入光明的天國。《天國》比《煉獄》更缺少對具體人物的生動描寫,因為它的主要目的是宣揚天國的整體和諧和眾聖所享受的神奇的安寧,所以不可能再有人的感情波瀾和對塵世生活的眷戀。但丁以托勒密的天文學理論為依據,將天國分為月亮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陽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固定星群天和水晶天九重,並形成九個透明的、圍繞著固定的地球旋轉的同心圓圈。九個圓圈的運轉,一圈比一圈快,因此,離地球最遠的第九重天轉動得最快。天國中的靈魂全部居住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他們按照在人間所建立的功德,分成各個等級,不同程度地接受上帝的光輝,享受瞻仰上帝聖容的幸福。為了使人們分清天國的等級,天國居民們下到九重天之中,與但丁會麵,並向他介紹天國的神奇狀況,講解許多深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