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阿圖爾·叔本華
阿圖爾·叔本華,1788年2月生於但澤(現波蘭的格但斯克,當時是德國領土)。父親是一個大商人,母親是一個頗有才氣的女作家。由於父母的性格不合,所以時常借著娛樂活動來減少相互間的摩擦,旅行就更是他們的家常便飯。就這樣,叔本華從小不得不時常隨著父母四處出遊。據說他的父親相貌長得令人不敢恭維,且脾氣也很暴躁,而他的母親則聰明美麗,且富文學才華,外國語也說得很流利。叔本華自己也曾說過:“我的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我的智慧則遺傳自母親。”這大概正是他自己特色的寫照,如果確定是這樣的話,那麼,叔本華在先天就已經播下了“怪癖”和“天才”的種子了。
叔本華8歲那年,隨父母遊曆,途經法國,在巴黎近郊滯留了一段時間,其父為了兒子能徹底學會法文,便把他托付給一位商業上的朋友,自己則攜妻返回到漢堡。叔本華在此處生活、學習了差不多兩年。據他自己稱,這是他一生中最最愉快、最值得回憶的一段歡樂時光。之後,他回到了漢堡的父母身邊,並在父親的刻意安排下,進入到一所商業學校讀書,以便將來能繼承父業。由於叔本華的父親是商界名流,母親又與文藝界人士素有往來,所以他家中常有名人雅土來往。也許就是因為這種環境,使得叔本華開始嫌惡商業生活的庸俗和那種世俗味道,心裏從此便埋下了做學問的種子,就連學校裏的老師,也從這位小小年紀的人的身上發現出他的哲學天才來。但是,叔本華的父親堅持不讓其獨子棄商從文。直到1804年秋,他的父親去世後,叔本華才脫離開囚役般的從商生活,真正踏上了學術研究之路。
歸納、總結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可以由下麵幾句話來描述:人生是意欲(或稱之為意誌)的表現,意誌又是無法滿足的淵藪;而人生卻又總是去追求這種無法滿足的淵藪。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叔本華,這樣一位一生不為吃、喝擔憂,不為奔走掛慮,不為仕途操心的哲學家,卻把人生描繪得如此灰暗,把幸福看得如此一錢不值,著實讓人感到驚奇。那麼,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呢?
叔本華的哲學以及一切細節,都在他的那本代表作《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裏有了充分的說明。盡管此書的出版時間是在1818年尾,但是,這本書的基本概念卻早在差不多4年前就已經在叔本華的腦海中形成了。1816年,叔本華正值28歲。可是,縱觀他後來寫的一切東西,我們不難看出,都是在證實或解釋他在《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裏的哲學思想,在那些著作中,這種哲學思想始終沒有變動,既沒有增加點什麼,也沒有減少點什麼。到了70歲的時候,他心裏仍然讓28歲時的觀念全部給占據著,雖然他在這數十年中,仍然不斷地獲得新的更多的知識,但都絲毫沒有改變過他內心的一切。他的哲學思想主要表現在4個方麵,這就是:唯我主義的唯心論、唯意誌論的哲學體係、反理性主義的哲學立場和悲觀主義的人生觀。
叔本華除了本行哲學之外,還兼習醫學、物理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生理學、法律學、數學、曆史、音樂等諸多學術領域,而且行行都有其獨到的見解,且行行他都能以一絲不苟的態度去對待,都能顯出他獨特的個性來。他的音樂才能還受到了大音樂家瓦格納的讚賞。正如叔本華本人所說:“人類的問題不能單獨研究,一定要和世界的關係連帶著研究,……要把小宇宙與大宇宙聯係起來看待。”
叔本華的哲學命運開始並不順利,他的代表作《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於1818年出版後,並沒有引起他所預想的轟動,一年半的時間內隻賣出去了140本書,其餘的都報廢了。這使得他心灰意冷,非常傷心,於是他變本加厲地攻擊他的哲學對手黑格爾、費希特和謝林,說他們是哲學騙子。之後,他還去了柏林大學,不拿薪俸地講授他的哲學體係,可惜聽課的人太少。與此相同,各大學都不理會其人其書,似乎要證實他的斷言:哲學上的一切進步,都是在學院門牆之外取得的。尼采也說:“最使德國學者惱火的,莫過於叔本華與他們迥然不同。”
1831年8月的一場霍亂迫使叔本華逃離了柏林,跑到了法蘭克福。這一沉寂便是20個春秋,直到1851年。人們在讀到他的最後一部著作《附錄和補充》時,才恍然大悟,認為叔本華說出了他們的心裏話。他的哲學整整沉寂了30多年。終於,他像一個從一場長期艱苦的戰爭中凱旋歸來的英雄,頓時名噪全歐、譽滿天下。各國人士絡繹不絕地去拜訪他;全國的報章雜誌不斷地登載他的名字;他的信徒們三番五次地為他畫像、雕像,之後當神一般的供奉在屋中,頂禮膜拜。說來也令人難以置信,這其中竟然還有兩位太太曾去造訪過他。叔本華的哲學為什麼會有這樣深遠的影響,如此的魅力呢?這首先應歸功於他獨樹一幟的“意誌哲學”,其次,他那超群的語言才華也功不可沒。叔本華這位素來被稱為極憂傷、極悲觀的哲學家,最後大概是“樂極”地躺在沙發上溘然辭世。
近代,有許多大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如尼采、瓦格納、托瑪斯·曼等人,無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叔本華哲學的影響,其中尤以尼采所受的影響最為突出。叔本華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前後興起的唯意誌論哲學流派的先驅和主要代表,他的理論不僅奠定了唯意誌論的基石,同時對馬赫主義、實用主義、生命哲學甚至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都有一定的影響,無疑也是西方近代哲學史研究的主要方麵。
托馬斯·傑斐遜
“這裏埋葬著托馬斯·傑斐遜美國獨立宣言暨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的作者及弗吉尼亞大學之父。”
這是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1801~1809年在職)生前為自己寫下的墓誌銘。墓誌銘上沒有寫上他的總統職務。在他看來,總統這個職位並不比他以上列舉的三個頭銜更重要,他說,除了上述這些字,不要外加一個字,“因為依據這些字,作為我一生的論定,我希望最能受到懷念”。
托馬斯·傑斐遜(1743~1826年),出身於弗吉尼亞的古克蘭特縣的一個大種植園家庭,祖先大約是17世紀80年代從英國北威爾士移民紐約的。父親在弗吉尼亞擔任縣級公職,也是個擁有大約7000英畝土地的種植園主,擁有100多名奴隸。傑斐遜的優裕家庭環境,為他提供了優越的學習條件。在他童年時,已開始學習英語、拉丁語、希臘語和法語,並且接受了比較係統的古典教育。17歲時,傑斐遜進入弗吉尼亞首府威廉斯堡的威廉一瑪麗學院,這所學院有許多當時北美學術界權威(大部分都是來自英國),比如自然科學家威廉·斯摩爾,他是傑斐遜自然科學和修辭學方麵的引路人和指導者。另外一位教授喬治·威恩,是弗吉尼亞的權威法律學家,傑斐遜從他那裏受到了嚴格和精深的法學教育。這兩位教授對傑斐遜成為學識淵博的律師和政治家有重要影響。
傑斐遜絕不是一個書呆子。他涉獵廣泛,興趣多樣,對建築情有獨鍾,水平不下於專業建築設計師,他引為驕傲的蒙蒂塞洛莊園就是他親自設計的,既有古典建築風格,又融合進了他自己的想像力。他還是一位植物學家,不論是在管理父親留下來的種植園時,或是在外出旅行時,他都留意觀察和調查植物的生長及特性。在從1766—1824年間,他的“園藝筆記”和“農田筆記”是他堅持了數十年的觀察記錄。
麵對著日益緊張的英國和北美殖民地之間的關係,作為一名律師,與普通群眾和現實生活有緊密聯係,雖然在政治上他還沒有展露才華,但是他的家鄉阿爾貝馬爾縣的居民把他選進了弗吉尼亞議會。這個議會與英國總督針鋒相對,爭取殖民地議會和人民的權利。議會中最活躍的4名議員是:喬治·華盛頓、帕特裏克·亨利、理查德·李,還有一個就是傑斐遜。以他們4人為核心,發起了抵製英貨運動並草擬了相應的文件,規定從1769年9月1日起殖民地人民不再購買英貨。這是傑斐遜投身反英鬥爭的第一個行動。為了動員廣大人民參加反英鬥爭,1774年傑斐遜寫出了《英屬美利堅權利概觀》,言詞犀利,矛頭直指英王,由於多數議員認為過於激烈,弗吉尼亞議會向英國國會提出了另一份措辭比較溫和的抗議書。在這以後,傑斐遜一直致力於武裝抗英的宣傳,以“獨立”的思想來喚起各殖民地與英國脫離的決心。直到1776年7月2日,大陸會議終於指定傑斐遜等5人負責起草獨立宣言,並決定由傑斐遜執筆。7月4日傑斐遜拿出了宣言的稿本,宣言中明確宣告美利堅合眾國是自由而獨立的國家,享有獨立國家的一切行動的全部權力。宣言中宣布的“人人生而平等”,“政府的正當權力,得自被統治者的同意”,政府損害人民的權利時,“人民就有權利改變或廢除它”。這些民主、自由原則,賦予了《獨立宣言》以世界性普遍意義,也為執筆人傑斐遜樹立了不朽名聲。
傑斐遜引以自豪的第二件事是為製定“宗教自由法”所進行的長期艱苦的鬥爭。在北美13個殖民地裏,官方教會(分別是聖公會和公理會)統治著9個殖民地,對其他教派進行歧視、迫害。傑斐遜認為信仰自由的原則是人們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但是在最有影響力的弗吉尼亞議會中主張信仰自由的是少數。從1776年開始,傑斐遜在議會內外堅持鬥爭,他在1779年提出的“宗教自由法案”直到1786年才得到議會的通過。
傑斐遜在共和國誕生後除了在弗吉尼亞議會中發揮積極作用外,還擔任過弗吉尼亞州長、駐歐外交代表和駐法公使等職。在他擔任駐法公使期間(1785~1789年),目睹了法國大革命的主要過程。傑斐遜作為美國《獨立宣言》的執筆人深受法國人民和政界的尊敬,傑斐遜對法國也懷有一種特殊感情,認為法國是美國的天然盟友,而英國是美國的必然競爭者。對於法國大革命,他滿懷喜悅,但是他主張采取溫和立場,反對使用暴力,甚至認為法國可以保留權力受到限製的國王。盡管傑斐遜對法國大革命的觀察和判斷有某些失誤,但是他對法國的友好感情和美好回憶,使他多年後還把法國當做他的第二故鄉。
傑斐遜1789年11月從法國歸來,被華盛頓總統任命為國務卿(1790~1793年)。在他的從政生涯中,這一段時期是他感到失望的日子。他的政見與財政部長、有強烈親英思想的漢密爾頓存在嚴重分歧,根本分歧在於:①傑斐遜的社會理想是建立一個農業理想國,漢密爾頓主張建立工業化的美國;②傑斐遜強調州權,主張分權;漢密爾頓致力於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作為總統的華盛頓雖然盡力調和他們兩人的矛盾,但在許多重大決策上支持或偏向漢密爾頓。傑斐遜在1793年末辭去國務卿職務,退隱蒙蒂塞洛莊園,韜光養晦,伺機出山。1796年傑斐遜與約翰·亞當斯競選共和國第二任總統,以3票之差落敗而屈居副總統。4年後,在1800年大選中,經過美國曆史上堪稱空前絕後的眾議院36次投票以打破傑斐遜與另一候選人伯爾得票相等的僵局後,傑斐遜才終於當選為美國第三任總統,而起到關鍵作用的竟是他的政敵漢密爾頓,因為漢密爾頓認為伯爾人品不端,不是塊當總統的料。
作為州權主義者,傑斐遜上台後當然支持州權,但也並沒有把聯邦黨的官員大批解職,保持了政府的團結。他廢除了一些為人詬病的聯邦法令,如處置外僑與懲治叛亂法,取消了曾引起“威士忌酒暴動”的聯邦酒稅等。但是傑斐遜在他任期內最引入注目和有深遠影響的是購買路易斯安那(包括現在的路易斯安那、阿肯色、密蘇裏、艾奧瓦、明尼蘇達、北達科他和南達科他、內布拉斯加、堪薩斯、俄克拉荷馬、得克薩斯、新墨西哥、科羅拉多、懷俄明和蒙大拿各州的全部或部分),麵積達828萬平方英裏,使當時美國領土麵積增加了一倍。這次“購買”的背景是,在北美擁有廣闊殖民地的拿破侖急需現金來準備同英國打仗,因此主動提出願意向美國出售整個路易斯安那,而且索價僅1500萬美元,每英畝不到三美分。這時,傑斐遜一反過去堅持的法製觀念,不經國會同意,先斬後奏,買下了之後再讓參議院追認。正是由於傑斐遜的這一違憲行動,使美國輕易地打開了西部的大門,為美國成為連結兩大洋的世界強國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傑斐遜為美國立下了大功,不過,在傑斐遜在世的時候未必認識到了他這一行動對美國成為美洲霸主的重要作用,因為據說傑斐遜決心買下這一大片土地是為了想使它“成為農民的樂園及世界上受苦的人民的避難所”。
1804年傑斐遜順利連任總統。在這一任期中,傑斐遜簽署法令,從1808年1月1日起禁止把奴隸輸入美國,但實際上禁令未得很好執行,直到半個世紀後才真正製止了奴隸貿易。在他執政後期,在外交政策上出現一次重大失誤,那就是在當時的英法之間海上戰爭中,傑斐遜采取了對兩國實行禁運,這一政策反過來使美國對外貿易癱瘓,損失重大,以致國家處在反對禁運的叛亂和分裂的邊緣。1808年,傑斐遜在擔任了8年總統後,主張廢除禁運的麥迪遜當選為第四任總統。
66歲的傑斐遜在退休後仍致力於美國大學教育的發展和改革。1818年,在他的倡議和推動下,弗吉尼亞大學開始建校工作,年已76歲高齡的傑斐遜親自設計校舍藍圖,遴選建築承包人,每天從莊園騎馬下山到工地。除了這些具體工作之外,傑斐遜還親自物色、聘請英國著名大學的一流教授來美任教。在他的主持下,弗吉尼亞大學取消了當時美國大學普遍設置的宗教課,並實行學生選修製,給予學生選讀自己喜歡的課程的自由。1825年3月7日,弗吉尼亞大學正式開學,這是他在自撰墓誌銘上引為自豪的第三件事。第二年,182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發表50周年這一天,傑斐遜與世長辭,享年83歲。
美國人民十分尊敬和懷念這位充滿理想主義、民主思想的偉大政治家。1962年美國《紐約時報雜誌》舉辦的美國曆史學家評選美國總統投票中,傑斐遜得票在威爾遜之下、傑克遜之上居第五位。
阿·德·托克維爾
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1805~1859年),法國曆史學家、政治學家。出身於伊夫林省塞納河畔的維爾內伊一個貴族家庭,高中畢業後去巴黎學習法律,深受政治家和曆史學家基佐的影響。大學畢業後進入政界並先後擔任見習文官和凡爾賽初審法院法官。法國七月革命之後,他以考察新監獄製度為名去美國進行了為期九個多月的考察。將自己的政治見解和在美國的考察所得寫成《美國的民主》一書,之後人生開始走向輝煌,被授予榮譽軍團騎士稱號,並當選為人文和政治科學院院士和法蘭西學院院士。由於在政治學上的精深造詣,又先後擔任眾議院議員,製憲議會議員,國民議會議員,第二共和國外交部長等職務。在政治學方麵的著作還有《舊製度與大革命》等。
美國在全世界人民心中總是以兩種想象出現,一方麵她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代表和現代自由政治製度的典範,吸引著無數雙眼睛,成為其他國家青年向往的自由王國;而另一方麵,她又給幾乎全球各地的人民留下了“世界警察”的反麵形象,她四處示威,以槍炮推行所謂的自由與人權。100多年前的《美國的民主》是專門探討美國民主政治製度的著作,它為我們客觀了解與研究美國社會與政治生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參考。
全書分兩卷。上卷的論述側重於政府與政治方麵。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美國民主的地理和社會背景,著重從整體上把握美國的民主政治。分別介紹了北美的外貌,英裔美國人的來源及其對未來的重大影響,英裔美國人的社會情況,美國的人民主權原則,各州的過去,美國的司法權及其對政治社會的影響,美國的政治審判,聯邦憲法等各個方麵的內容。第二部分則相對具體地討論了美國社會與政治各個方麵的情況。分以下幾章來討論:①為什麼嚴格地說美國是由人民統治的;②合眾國的政黨;③美國的出版自由;④美國的政治社團;⑤美國的民主政府;⑥美國社會從民主政府獲得的真正好處;⑦多數在美國的無限權威及其後果;⑧美國怎樣削弱多數的暴政;⑨有助於美國維護民主共和製度的主要原因;⑩概述美國境內的三個種族的現況及其可能出現的未來。
下卷著重分析美國民主政治對美國一般風俗習慣、學術文化、科學宗教、文學藝術等方麵的影響。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論述民主在美國對智力活動的影響;第二部分是民主對美國人情感的影響;第三部分是“民主對我所說的民情的影響”;第四部分是關於民主的思想和感情對政治社會的影響。尤其是第三部分討論民主對美國民情的影響尤為精彩,分25章分別從民主對美國平民的人際關係、工資製度、家庭、年輕人、社會團體、社會革命、軍隊等方麵深入地分析了美國民主對美國人民和社會的重大影響。
《美國的民主》中文版一般譯為《論美國的民主》,上下卷分別出版於1835年和1840年。這本書以其精辟敏銳的見解和優美而通俗易懂的文筆為托克維爾贏得了不朽的美名。本書可以說是研究民主政治的經典作品,也是以外國人身份論證他國內政的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該書的成功源於作者擁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事實根據,書中的材料主要來源於作者對美國各階層人士的訪問與直接考察,而很少依據文字材料。
《美國的民主》對法國的政治製度影響深遠。法國采取代議製共和國,以平等和自由為基礎,實行民主政治;實行適當的福利政策而不追求福利過度;普及文化;同時又特別注意法製的穩定與健全,要求高效率的政府部門等,都是以托克維爾對美國民主政治的善與惡的分析為基礎。《美國的民主》還分析了法國和英國法製的區別,指出英國的政府缺少行政權,為英國憲法的新概念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美國的民主》的觀察和分析方法為後人研究國家、社會與人民提供了光輝的典範。《美國的民主》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托克維爾提出的學說也在其他國家成為現實。德國學者格奧爾格·耶利內克在他的《國家學說通論》中說:“在托克維爾的影響下,‘主權’分享學說,即聯邦成員與聯邦國家之間分享權力的普遍主張,才見於聯邦的聲明。”同時與《美國的民主》一樣永垂不朽的還有書中體現的熱愛自由的信念。
約翰·斯·穆勒
約翰·斯·穆勒(1806~1873年),19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家,自由主義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從小便受其父的極力栽培和熏陶,很早就開始信奉自由主義思想。繼承了邊沁的自由主義思想和功利主義學說。其政治思想的中心是以個人自由為基礎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主張既要維持個人主義所包含的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權,又要使之適應於社會整體利益的要求。他把功利主義原則作為人們行為的道德基礎,並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準則。主要著作有:《自由論》、《論代議製政府》、《功利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論自由》通篇強調的宗旨是個人的自由。在穆勒看來,個人的權利和自由應該沒有限製,除非侵犯了他人的權利或危害了團體的安全。他指出:“惟一名副其實的自由是指以我們自己的方式追求我們自身的好處,隻要我們不企圖剝奪他人之事,或阻礙他人獲得此事……人類似乎是對互相有利而允許各自生活的獲利者,而並非對他人有利而迫使個人生活的獲利者。”
穆勒深切關注所謂的“多數派人的專製”。就民主本身而言,他認為它並沒有保證個人的自由,雖然其限製似乎比獨裁統治稍好一些。穆勒論及“流行看法和感覺的專製”,即社會試圖將其廣為接受的觀念和行為強加於那些拒絕接受的人身上。在他看來,社會專製比暴政更難抵製,因為其受害者“極難逃脫,(它)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奴役了靈魂”。穆勒認識到人類本性的特點是一個人會設法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別人,他提出除非對科學、道德和神學問題有絕對的言論自由,不然人是不可能完全自由的。同時,他認為少數派的人數多少無關緊要:“如果全人類除了一人意見都一致,而這個人持相反意見,全人類要讓此人保持沉默並不比此人(如果有權的話)讓全人類保持沉默更有理。”
穆勒認為,政治和社會進步大部分取決於思想的自由。從思想和觀念的自由競爭中會產生接近“真理”的東西。既然對任何論題的盛行看法並不一定完全精確,“隻有通過與相反意見的衝突,才有可能去偽存真”。甚至錯誤意見也有社會價值,可以用來澄清正確的意見。他認識到,新的思想總是由少數派和個別天才提出的,因此,我們應允許它在“自由的氣氛”中開花結果。
“真理總會戰勝迫害”這一盛行的信念被穆勒駁斥為“一種人類代代相傳的善意……而一切經驗予以否定的謊言”。他說,曆史上“迫害產生了真理的例子比比皆是”。文中引用了宗教迫害的眾多事例——表明“迫害總是成功的,除了異教徒是很強大的團體而無法予以迫害之外……這是種一廂情願:真理,僅僅是真理,有排斥流行的錯誤、反對地牢和火刑的遺傳力量。”
對自由有沒有合理的限製?穆勒對用來煽動暴力的言論自由給予明確的限製。他宣稱,“沒人會妄稱行為應與看法一樣自由……當糧商使窮人挨餓,私有財產就是偷竊行為等觀點在報紙上流傳時,這是無關緊要的;但用來鼓動群眾在糧商家門口鬧事的話就應該受到懲罰。”穆勒認為,重要的區分在於,“無論對個人還是大眾肯定造成的損害、或有肯定損害的傾向時,事情就離開了自由的範圍而進入道德或法律的範圍。”
《論自由》初版於1859年。它是西方民主政治最重要的闡述之一。該書以文理清晰、論證有序而著名,作者對人的幸福與權力的關注以及對政府當權者濫用權力而威脅人的幸福的擔憂貫穿全文。需要指出的是,穆勒並非讚成絕對的自由,幹涉別人自由、破壞他人幸福的“自由”是他所不能允許的。這些,使他的觀點看起來執著而又中肯。
穆勒的這部著作在當時就受到了人們的讚揚和推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在當今世界的許多地方,個人的自由比中世紀更具危機,或完全被抑製。現代極權主義者無視公眾和個人生活的區分,一味地使個人成為一部龐大的、非人性的機器上的一個小齒輪,其一言一行皆受國家的控製。因此,穆勒堅信的人類通過思想自由而進步的內涵,對曆史的任何時期和對19世紀中葉一樣重要。這使《論自由》曆久常新,看起來倒像是為我們的時代而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