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中國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

孟子3歲時父親就死了,他在母親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他的母親很懂得教育之道。早年,他家住在墓地附近,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挖墳掘土,孟母覺得這樣不利於孟子成長,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但是集市上叫賣聲不絕,吸引了年幼的孟子,孟母又把家搬到學宮附近,每天可以接觸到很多讀書人——這就是有名的“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學習不用功。有一次,孟母織布時,孟子正好放學回來。孟母問他學習怎麼樣,孟子滿不在乎地說:“和以前一樣,不好也不壞。”聽了這話,孟母舉起一把刀,一下就把剛織好的布割斷了,並語重心長地說:“學習就跟織布一樣,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學習時不用功,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孟子深受教育。

在母親嚴格的教育下,孟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這對他以後在思想上和學術上的發展影響很大。

孟子後來拜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為師。在學習中,孟子對孔子思想產生了濃厚興趣。他認為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人了。孟子的學說和子思的主張有很多相通之處,所以後人將他們合在一處,稱作思孟學派。

孟子為了適應戰國形勢的需要,將孔子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是“複禮”,就是維護周禮。到孟子生活的時期,周王朝已完全衰落,所以孟子拋棄了維護周禮的一些內容,支持當時已經掌權的地主階級。

孟子還反對兼並戰爭,但並不反對統一,他認為統一是使天下安定的根本保證。這也是孟子適應時代的發展,在思想上有所進步的體現。不過,孟子認為隻有實現仁政,用“仁”的力量使天下歸服才是真正的統一,這是他繼承儒家思想的表現。

孟子學成之後,為了宣傳儒家學說,他也像孔子那樣,帶領學生去各國遊說。

孟子先後遊曆過齊、宋、滕、魯、魏等許多國家,晚年做過齊國的卿相。當時齊、魏是大國,對於戰國形勢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這兩個國家是他重點遊說的對象。

孟子第一次到齊國,齊威王崇尚武力,對孟子的主張不感興趣。但為了尊重士人,準備贈送他金子。孟子認為一個君子不能被錢收買,所以堅決不受。

後來齊宣王即位,孟子再次來到齊國,被封為客卿。但孟子的王道仁政對企圖爭霸天下的齊王來說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最後齊國直接攻燕,大行暴政,導致孟子對齊國的徹底失望,終於在公元前312年左右離開了齊國。

孟子宣傳的愛民的王道仁政,在統治者看來不是當務之急,因此一直未被采納。

孟子70多歲時,帶領學生萬章、公孫醜等回到了家鄉。

在以後的十幾年裏,孟子和學生們一起整理了《詩》、《書》等儒家典籍,同時將自己當年遊說時的言論編纂成書,即今存的《孟子》七篇。書中反映了孟子的思想,除了仁政學說外,還有性善論以及民貴君輕等思想。孟子同時還是一個教育家,特別強調認識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根據這個觀點,他提出了學要專心有恒,要注重獨立思考,教學要循序漸進等許多教與學的原則。

孟子的思想,在當時不為人看重,但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特別是宋以後,他的著作《孟子》一書卻被奉為經典,對於中國曆代社會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傳統產生了很大影響。後世統治者特別抬高孟子,把他作為儒家“正宗”,奉為“亞聖”,後人把他和孔子的思想並稱為“孔孟之道”。

莊子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的蒙地(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我國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學派集大成的人物。

莊子因家境貧困,住在狹窄的小巷子裏,靠編織草鞋度日,餓得麵黃肌瘦,有時不得不向人借米救急。但是莊子學識淵博,思想高超,對於各派學術都有研究,甘於貧寒,不屑於和權貴同流合汙。

楚威王聽到他的名聲很高,曾派兩個使者,帶了重禮,請他到楚國為相。莊子正在河邊釣魚,他毫不動心,隻是講了個故事,意思是我莊子不願被人鉗製使用,我情願像烏龜一樣在爛泥裏爬著。總之,為了自由的生活,莊子一輩子不願做官。還有一次,惠施在梁國為相,聽說莊子來到梁國,有人報告說莊子要奪相位。惠施非常害怕,派人在國中搜了三天三夜。於是莊子就直接去找惠施,也講了個故事,他把自己比作鳳凰,把梁國的相位比作死老鼠,現在你惠施好像一隻貓頭鷹得到了死老鼠,卻害怕鳳凰去搶,豈不知鳳凰的高潔。這些事情典型地反映了莊子崇尚自由、誌向遠大的人格。

處於紛爭動亂的時代,莊子沒有積極地去改變它,而是強調曆史的倒退,產生了消極的極端厭世的思想,也就是生不如死的情緒。但從另一方麵來說,莊子也認識到生死是自然規律,以一種通達灑脫的態度看待生死。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去吊唁,看見莊子坐在地上,一邊敲瓦盆一邊唱歌,毫無悲戚的表情。惠施很奇怪,莊子解釋說,人死了,如同四季變化一樣自然,仍然存在於天地之間,隻不過形式不同而已,這是天命的自然變化,為什麼要傷心呢?

莊子臨死前,弟子想要厚葬他,莊子說,我用天地作棺材,日月當寶璧,星辰當珍珠,事物做隨葬品,這不很好嗎?弟子說怕禽鳥破壞他的屍體。莊子說,埋在地下一樣給螻蟻吃,何必奪了這個的食給那個吃呢。可見,這位哲人正是懷著達觀的情緒看淡生死的。

莊子“著書十餘萬言”,現在流傳的有《莊子》三十三篇,為道家經典之一,分為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共三個部分。內篇是《莊子》全書的精華,全麵闡明了莊子的宇宙觀、曆史觀、人生觀、道德論和政治論。外篇的作者可能是莊子後學,對內篇的觀點進行了具體闡述和發揮。雜篇中有些是偽作,但大部分作品也都符合莊子的思想。

莊子認為當代的亂世是曆史的墮落,主張要退回人獸雜處的蒙昧時代,這方麵比老子更進一步。莊子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中的不合理現象和醜惡現實,但是他不是積極去麵對,而是消極逃避,甚至是厭世。

莊子的思想對後世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在魏晉時期,道家著作備受重視。到了唐朝,莊子還被奉為道教的神仙。當然,莊子唯心的宇宙觀和消極的人生觀對後世也有負麵影響。

在《莊子》一書中,一些文章思想深湛,想象奇幻,氣勢磅礴,神采飄逸,形象動人,詞藻秀美,充滿了浪漫主義特色,是我國先秦散文的精品。他的哲學化的文學創作,在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典範。在陶淵明、李白等大詩人身上,都或多或少體現了莊周這種風格。

莊子還是一位語言大師。他才華橫溢,行文汪洋恣肆、奇詭飄逸,還獨創了許多生命力無窮的新詞,豐富了祖國文學語言的寶庫。在文章中,莊子用了比喻、擬人、誇張等等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極富感染力。莊子的文學成就達到了先秦散文的最高峰,對後世的文藝創作以及文藝理論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一直到近代,魯迅、聞一多、郭沫若等都在《莊子》中汲取過營養。

亞曆山大大帝

馬克思曾說過:希臘的內部極盛時期是伯裏克利時代,外部極盛時期是亞曆山大時代。

亞曆山大(公元前356~前323年),古代馬其頓國王,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少時即有征服世界的野心,並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據說,每當他得悉父親勝利的消息時就發愁,惟恐自己會因而不能享到征服世界的光榮。公元前336年夏天,亞曆山大繼位,時年20歲。當時國內環境十分困難,宮廷騷亂,北方各部落暴動,希臘、馬其頓起義,此伏彼起。亞曆山大果決地擊敗了各種反對勢力。在占領忒拜後,把居民全部出賣為奴,隻有神廟和詩人品達之家幸免。使希臘再度屈從於馬其頓的統治之下,他以馬其頓希臘聯軍最高統帥的身份,組織對東方的侵略性戰爭。

公元前334年春,亞曆山大藉口波斯人曾經蹂躪過希臘的聖地,又參與刺殺腓力二世,而大舉東征。他以解放者自居,利用波斯統治下的希臘人、埃及人等等的不滿,許諾幫助他們擺脫波斯的羈絆。實質上,東侵是為了滿足馬其頓貴族和希臘奴隸主從戰爭中掠奪領土、財富和奴隸的願望。

馬其頓希臘聯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進入亞洲,在馬爾馬拉海南岸格拉尼科斯河附近,亞曆山大和波斯軍隊首次交鋒。亞曆山大不顧軍隊長途跋涉的困難,親自率軍作戰,擊敗波斯軍隊。這一役的勝利,為亞曆山大打開了向小亞細亞進軍的通道。不少城邦歸順,隻在少數地方,他遇到了希臘雇傭軍的頑強抵抗。公元前333年夏,亞曆山大的軍隊在伊索斯城附近和波斯軍隊發生了第一次激戰。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親率軍隊以逸待勞,亞曆山大集中優勢兵力,直搗波斯軍中鋒。大流士三世潰逃,亞曆山大占據了大流士三世的軍營。

公元前332年,亞曆山大繼續向南進軍,攻陷許多城市。在此期間,大流士曾向亞曆山大提議媾和,表示願割地賠款,但亞曆山大表示當可能取得波斯帝國的全部領土時,他不希望隻得到其中的一部分,他並且自稱為“全亞洲的統治者”。

公元前332年冬,亞曆山大由腓尼基南下,侵入埃及,他特別注意籠絡埃及的祭司支持他的統治,對他們大獻殷勤,慷慨饋贈。他在尼羅河三角洲,即現在亞曆山大城所在的地方建立了一座城市,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為亞曆山大裏亞。

公元前331年春,亞曆山大在埃及補充了自己的軍隊後,率軍向東進發,經過巴勒斯坦、敘利亞,來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在尼尼微附近加於加麥拉村,與波斯的軍隊發生一場決定性的戰鬥。

10月1日清晨,戰爭開始了。波斯軍隊首先發動了攻勢。大流士三世命令綁著鋒利刀劍的戰車全力衝撲過去,指望以數目眾多、裝備精良的戰車一舉擊潰馬其頓的方陣,結果撲了空,卻被亞曆山大的軍隊擊得潰不成軍。

亞曆山大繼續向東推進,深入了波斯腹地。他進行了驚人的擄掠,洗劫了巴比倫、蘇薩和波斯利斯的王宮,奪得無數金銀和財寶,還下令焚燒了波斯國王的王宮。此後,亞曆山大移兵北上,占領了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為了追蹤大流士三世,他率軍經過險峻的山嶺和無水的荒漠;來到了帕提亞和巴克特裏亞。這時,巴克特裏亞的總督比索斯擁兵自立,擒殺了大流士,自稱波斯國王。不久,比索斯為共謀者所棄,被亞曆山大擒獲。他召開了有巴克特裏亞貴族參加的審判大會,並以公訴人身份指控比索斯竟對自己的君主和親戚大流士三世下毒手。他把自己打扮成波斯帝國政製的維護者,依照波斯習慣處比索斯以極刑。

大流士三世死後,波斯阿黑門尼斯王朝便告終結。亞曆山大以阿黑門尼斯王朝的“合法繼承人”自居。

為了懾服東方的反抗,建立更大的霸權,他繼續興師北方,轉戰於中亞細亞。在行進過程中雖遭到反抗,但都被亞曆山大殘酷地鎮壓下去了。

為了鞏固對被征服地區的統治,他在東方建立了許多要塞城市,並且都用亞曆山大命名,派兵駐守。

亞曆山大深深懂得,僅僅依靠馬其頓人和希臘人的軍事力量,是無法統治廣袤的帝國疆土的。隨著征戰的勝利,統治地區的擴大,他越來越多地沿襲波斯帝國及其各地的舊製,擢用東方的降臣。但亞曆山大用極其嚴厲的手段懲辦軍中的反對者,甚至不惜誅殺一些戰功卓著的老將和近臣。

公元前327年,亞曆山大率領軍隊離開中亞,向印度進發。由於對印度的氣候不適應和軍中瘟疫流行,軍隊開始拒絕前進,要求回家。馬其頓軍隊開始回撤。

公元前324年初,將近10年的亞曆山大遠征結束。

亞曆山大經過大規模的軍事遠征,在遼闊的土地上建立起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它的版圖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首都設在巴比倫。

亞曆山大竭力鼓勵馬其頓人和東方女子結婚,以促進馬其頓人和東方人的融合。

在巴比倫,亞曆山大還積極準備繼續進行遠征,企圖進一步征服地中海西部和南印地區、北非、意大利和西班牙。但是,正在此時,亞曆山大突然患惡性瘧疾病逝(公元前323年6月13日),終年33歲。

亞曆山大作為一個曆史人物,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通過遠征,他使希臘同西亞、中亞、印度等地的貿易更密切了;他在被征服地區建立的城市後來發展成各地的經濟中心;以往波斯王宮儲存的大量金銀被鑄成貨幣,促進了商品的流通。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東西方經濟交流和生產發展。文化上,遠征前後,不少希臘學者來到東方,研究東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搜集地理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的資料和標本。在社會政治方麵,亞曆山大的某些措施,盡管對緩和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的尖銳矛盾產生過某些影響,但從根本上說,隻是沿襲了東方專製帝國的舊規。

亞曆山大並不是“超人”,不應該將其理想化。他之所以能夠取得遠征東方的勝利,與當時的社會曆史條件有關,是當時的時勢造成的。

伊壁鳩魯

伊壁鳩魯(前341~前270年),是古希臘的一位唯物主義哲學家,他宣揚無神論,提倡快樂主義。

伊壁鳩魯出生在希臘的薩莫斯島上,他的父親是一位雅典教師,強烈反對暴政。他的母親是一個女祭司,她為人祈禱,用咒語和巫術給人治病。

12歲時,伊壁鳩魯就對哲學研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有一天,伊壁鳩魯的老師試圖向他說明世界的本源。老師說:“一切都來自混沌。”伊壁鳩魯問道:“但是混沌又是從何而來的呢?”老師為難地說:“這我就不知道了,也從來沒有人知道。”

伊壁鳩魯決心自己弄清這件事,他將尋找混沌的起源,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

18歲時伊壁鳩魯來到雅典。這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亞曆山大的馬其頓帝國征服了希臘,雅典統治者是一個典型的獨裁者,他盡力毀滅希臘各城邦的民主精神,驅趕反叛的本地人。伊壁鳩魯的父母也是這樣被趕出家園,全家人被迫逃往小亞細亞。伊壁鳩魯努力想忘掉生活的夢魘,在他返回雅典不久,就在市郊購置了一棟房子和一座花園,創建了一所教授哲學的露天學院。

這所學校實行公共教育。它向一切階層的人們開放,甚至包括奴隸。伊壁鳩魯解釋說,因為在學習這個領域,不存在階級的差別。老師和學生們一起住在學院,生活在平等友愛、相互尊重的氣氛中。學員們的生活相當的簡單和節製,水和大麥麵包是他們每天的夥食,偶爾有半品脫的葡萄酒,幹酪算是難得的奢侈品了,隻是留到特殊節日才吃。“我靠麵包和水過活而感到快樂”,伊壁鳩魯寫道,“我唾棄昂貴的香料,不是為了它們本身,而是因為隨它們而來的種種煩惱。”麵包、水、葡萄酒和哲學——這些,對伊壁鳩魯來說,就是幸福生活所包含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