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伯納德·蒙哥馬利

英國陸軍元帥伯納德·蒙哥馬利(1887~1976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高指揮官之一,是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的副手,在1944年獲元帥軍銜,是盟軍中軍銜最高的軍人之一。大多數英國人把蒙哥馬利奉為1815年在滑鐵盧戰敗拿破侖的威靈頓公爵的繼承人,是德國悍將隆美爾的克星,丘吉爾甚至稱讚他是“天才的指揮官”;美國人特別是美國軍人如美國陸軍上將布雷德利尖刻地說:“蒙蒂隻是三流將軍而已。他也從未幹出過什麼名堂,別人打不贏的戰爭,他也沒有打蠃,更不必說打得比別人好了。”蒙帥作戰快20年,對他的評價也不像他生前那樣截然相反而漸趨客觀了。

蒙哥馬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任英國步兵第三師師長,在法國戰場上,經受過他的嚴格訓練的第三師表現得十分頑強,出色地完成掩護英軍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的艱苦戰鬥任務,並在回到英國前臨陣被提升為軍長。回到國內後,蒙哥馬利擔任第五軍、第十二軍軍長和東南軍區司令時,堅持嚴格訓練和緊張生活,為的是鍛煉在各種氣象條件下作戰的軍隊,“比德軍更善戰”。1942年8月,蒙哥馬利任在北非的英軍第八集團軍司令,對手就是德國著名將領隆美爾元帥。在8月31日至9月1日的短暫而猛烈的哈勒法山戰鬥中,蒙哥馬利以集中的炮兵火力在猛烈的空軍轟炸配合下,狠狠地教訓了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但是蒙哥馬利沒有利用這一勝利去擴大戰果殲滅非洲軍團,據他自己說,“在沒有作好準備之前我不會發動進攻”。這一年的10—11月,也就是哈勒法山之戰後不到兩個月,蒙哥馬利又與隆美爾在地中海濱的阿萊曼山交手,再一次重創非洲軍團,使隆美爾輸掉了整個非洲戰役。隆美爾對蒙哥馬利手下軍隊的良好訓練素質十分佩服,他在阿萊曼山戰鬥結束後說:“在夜間戰鬥中表現出的機動能力顯示出他們具有特殊技能,在這次進攻之前,他們一定進行了大量艱苦的訓練。”這是蒙哥馬利平日堅持對軍隊進行嚴格訓練所得到的報償。此後,蒙哥馬利又轉戰到西西裏島和意大利本土。在這一地區的戰鬥中,蒙哥馬利同美軍協同作戰,美國的巴頓成了他的戰友和對手,在1943年夏季西西裏島作戰中,蒙哥馬利和巴頓分別率英軍和美軍在該島東麵和北麵兩側進攻,兩支不同國籍的軍隊競爭誰先進入西西裏島東北頂端與意大利本土相望的墨西拿,負責此次整個戰役指揮的盟軍統帥英將亞曆山大切望讓蒙哥馬利贏得此項榮譽。蒙哥馬利的第八集團軍先頭部隊好不容易在8月16日傍晚進入墨西拿,可是等待他們的是巴頓所屬美軍的一個團,原來巴頓以交互躍進戰術拔了頭籌,比蒙哥馬利先到了一天。這件事加深了美英兩軍的猜疑,尤其是巴頓與蒙哥馬利之間的惡感。不過巴頓還是讚揚蒙哥馬利的指揮才能,他說,“蒙蒂是個強有力的,然而很自私的人,但卻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我認為他比亞曆山大強得多。”

經過北非和西西裏幾次戰役,蒙哥馬利聲譽鵲起,在許多英國人心目中,他是一位足以與咄咄逼人的美國盟軍表兄弟相抗衡的人物。1944年,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提上日程。蒙哥馬利擔任了集團軍群司令,參與籌劃進攻歐陸的“霸王”行動。在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歐洲盟軍最高統帥以後,原來想得這一職位的英帝國參謀總長艾倫·布魯克大為不滿,轉而全力支持蒙哥馬利指揮整個英國遠征軍,並由蒙哥馬利而不是在英軍中資曆更高的亞曆山大出任盟軍副統帥,因為布魯克知道,能夠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英國軍人隻有蒙哥馬利。對美國也頗心存疑慮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也是蒙哥馬利的堅定支持者。

1944年6月6日登陸歐陸的“霸王”行動開始後,蒙哥馬利擔任盟軍全部登陸部隊的指揮官,他所麵對的德軍統帥又是宿敵隆美爾。參加登陸第一天,英美登上灘頭陣地的兵力大致相等,傷亡人數也大致相等。作為統一的戰地指揮官,必須不帶民族偏見地指揮作戰,也就是說不能厚此薄彼,蒙哥馬利做到這一點。但是也有人(包括美國將領,也包括英國空軍指揮官特德等)認為蒙哥馬利在擴大登陸成功的戰果方麵過於遲緩、惜力。這種批評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這有一個大背景:英美是反法西斯的盟國,但又是在國際大棋盤上競爭的對手。丘吉爾終於在日本人的“幫助下”把美國拽進了對德作戰中,美國的軍人和物資湧進英倫三島,幾乎要把這些島壓沉了(英國人的俏皮話)。可是從美國軍隊踏上英國土地那一天起,這兩個有著血緣關係的國家就醞釀著不和的暗流。堂堂大英帝國,不得不依靠自己過去的殖民地派兵來救命,孤臣孽子們心存疑慮,一方麵想依靠美國的人力物力來取勝,另一方麵又為了自己的戰略利益,千方百計地要取得局部指揮權。美國方麵則明確表示,要按照股份公司的規章,誰出的兵多,誰的力量大,就由誰發號施令。美英在登陸歐洲後的形勢是:登陸初期英美各16個師,大致相等。在英格蘭準備登陸的有美國9個師,英國(包括加拿大)6個師;在美國本土整裝待發的還有61個師,而英國最多隻能動員20個師。在一次戰役中如果英美損失人數各一萬人,美國可以毫不費勁地加以補充,英國就比較費勁,如果各損失十萬、百萬,美國還可以對付,英國則吃不消了。

在上述大背景下,蒙哥馬利用兵的最高原則就是愛惜英國兵力,盡量少作犧牲,他寧願美軍多出力、多立功,甚至可以多在報紙上加以炫耀戰績,隻要英軍可以少死人。

蒙哥馬利1945年任英國駐德國占領軍司令。1946—1948年三任英帝國參謀總長。1948—1958年間在歐洲擔任西方盟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高級軍職。1958年退役。1976年去世,終年89歲。1960—1961年曾兩次訪問中國,並曾與毛澤東主席談話。1961年9月訪問中國時提出了關於緩和國際緊張局勢三原則:大家都應當承認一個中國;承認兩個德國;各地外國軍隊應撤回到本國去。這是對他過去持有的誤解中國和陳舊帝國思想的重大改變。綜觀蒙帥一生的軍事生涯,應該說他是一個傑出的統帥、偉大的軍人。

富蘭克林·羅斯福

富蘭克林·羅斯福出生於一個上流家庭,父親是個百萬富翁,母親是當年的航業巨子的女兒,因此,羅斯福從小就過著優裕的生活。他的父母經常帶他橫渡大西洋,遊曆歐洲,這激發了羅斯福對大海和海船的喜愛,他還學會了法語和德語。

14歲時,羅斯福進入格羅頓公學學習,18歲進入哈佛大學,學習曆史和政治。在哈佛大學時期,他的學習成績並不優秀,但政治才能很好,他經常在學校校報上發表各種評論,當時他的遠房堂叔西奧多·羅斯福(後為美國第26任總統)經常給他指導,使他從政的興趣越來越濃。

哈佛大學畢業後,羅斯福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學習法律,後來進入一家著名的律師事務所工作。

但律師事務所並不是羅斯福的目的,他的興趣在政界和海軍。1910年,他競選成為紐約州的州參議員。上任伊始的羅斯福領導了反對聲名狼藉的國會參議員候選人希漢的鬥爭,並獲得勝利,從而名聲大噪,成為政壇上的一顆新星。

1912年,當威爾遜競選總統時,羅斯福積極奔走,顯露出傑出的政治才能,因而引起了威爾遜的注意,威爾遜任命他為海軍師助理師長,使羅斯福終於圓了海軍夢。任職海軍以後,羅斯福幹勁十足,以卓越的管理才能領導著海軍的運作,並使美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作用。

“一戰”結束後,羅斯福被提名為1920年美國總統的候選人,但競選失敗。不過,這次失敗卻有一個意外收獲,那就是羅斯福成為全國聞名的政界人物。然而,禍不單行,1921年8月,當羅斯福在度假時,突然發現自己得了嚴重的脊髓灰白質炎,也就是小兒麻痹症,腿部肌肉萎縮。受到這個打擊的羅斯福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堅持鍛煉,並積極保持與政界的聯係。幾年之後,羅斯福已不得不借助拐杖行走。

身殘誌堅的羅斯福於1928年競選紐約州長一職,並且獲勝,從而又開始他的從政生涯。

1929年,美國爆發了曆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當時的胡佛政府無能為力。

1932年,羅斯福被推舉為總統候選人,他提出了解決經濟危機的方案,即“新政”,這個方案使他順利當選美國第32任總統。

1933年上任的羅斯福,可以說是受命於危難之際,因為當時美國經濟一片蕭條,大量工人失業,社會動蕩不安。羅斯福上任僅三天,就著手整頓金融秩序,利用國家力量來保障銀行信用,從而穩定了惶惶不可終日的大量儲戶的人心。接著,羅斯福在救濟、失業、產品、價格、農業、勞工關係、社會保險等方麵采取一係列舉措,核心是利用國家和政府的力量來控製無序的市場,結果成功地緩解了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開始複蘇,並為美國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奠定了經濟基礎。

1937年,羅斯福連任總統,這個時候,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希特勒控製下的德國已經在歐洲橫行,世界大戰迫在眉睫。當時美國國內有一股很大的孤立主義勢力,希望美國置身歐洲事務之外,但羅斯福開始著手打破這種孤立主義的思想,他首先宣布承認蘇聯政府,並在1940年頒布《租借法案》,以武器支持英國作戰。他還分別任命“強硬派”的諾克斯、斯汀為海軍師長和陸軍師長,為美國參戰打下了基礎。

1940年,羅斯福又一次連任總統。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正式參戰。為了集中全國的力量作戰,羅斯福對國內的保守派作了一些讓步,並建立了一係列的戰時生產和服務機構,使美國經濟迅速轉向戰爭經濟。同時,為了加強盟國之間的團結合作,羅斯福不顧自己的殘疾帶來的不便,多次遠赴歐洲,與英、蘇等國領導人會晤,商談合作和戰爭事務,成功地維持了盟國之間的團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1944年,羅斯福再一次連任總統。但是,他由於工作繁忙,身體已出現不良的症狀,連任不久,他就已經衰弱到隻能坐著發表演說。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正伏案工作時,突發腦溢血逝世,終年63歲。

羅斯福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他的堅忍不拔、頑強工作的精神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

夏爾·戴高樂

夏爾·戴高樂1890年11月22日誕生於法國北方城市裏爾,是巴黎聖母瑪利亞學校文學教師事利·戴高樂及其夫人讓娜·馬約的第3個孩子。他是法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創建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自由法國”運動的領袖。

在19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貝當元帥一直是鬱鬱不得誌的戴高樂的保護人。

1925年10月,法國最高軍事會議副主席、軍隊總監、三軍名義首腦貝當元帥將戴高樂調進自己的辦公室擔任幕僚。

這是一個比較清閑的職務,戴高樂的主要任務就是從事軍事學術研究。在這裏的3年多時間裏,戴高樂在《法蘭西軍事評論》、《政治與議會評論》、《周刊》、《學習》和《基督報》等報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在這些文章的基礎上,他後來編撰出《建立職業軍》、《法國和它的軍隊》等著作。

此外,貝當還提供機會與戴高樂,推薦他去軍事學院就領袖人物的作用問題舉行3次講座。

第一次講座於1927年4月7日舉行。貝當並不滿足於使大家不得不聽戴高樂的報告,而且還要莊嚴地陪同他,為他親自主持會議。

“你們聽著,先生們,戴高樂上尉……你們要注意聽他的報告,因為滿懷感激之情的法蘭西召喚他的那一天即將來臨……”

貝當這樣向聽眾介紹戴高樂,誰敢不聽?

1937年,戴高樂晉升上校,並擔任駐梅斯的坦克第507團團長後,他和《存在》叢書的主編達尼爾—羅普斯一見如故。達尼爾—羅普斯正在尋找有才華的作者,出版他們的著作。戴高樂的文章引起了他的興趣

1939年9月1日,德軍越過邊界,向波蘭發起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但是,英、法隻是“宣而不戰”,英軍和法軍隻是守在西線邊境的防禦陣地裏,眼睜睜地看著波蘭被“閃電”般的德軍一把從地圖上抹去。

戴高樂心急如焚。他看到了德軍裝甲部隊的威力,而他為之奔走呼號了許多年的法軍裝甲部隊卻依然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1940年元月,戴高樂的朋友,財政部長保羅·雷諾邀請他與內閣總理勃魯姆共進晚餐,席間,戴高樂鬱忿地向兩位大人物說:“我是在一種難以忍受的騙局中扮演著我的角色……我所指揮的幾打輕裝甲不過是一堆泥巴……要是我們不及時有所反應,我們將會在這場戰爭中遭到慘敗……”

5月10日淩晨,德國武裝部隊越過阿登地區向色當撲來。3天之內,號稱堅不可摧的馬其諾防線即告崩潰,德國機械化部隊迅猛撲向索姆河口。而英法精銳部隊在驚慌之餘,反應也很迅速,他們迅速地逃往比利時。

1958年春,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政體已過早衰萎,同時又深深地陷入阿爾及利亞戰爭,甚至每一季度就要發生一次危機,而每次危機又都要更換一個政府,第四共和國如此脆弱、無能和不合時宜,已為眾所周知。

阿爾及利亞是法國的殖民地,自二戰結束以來就一直醞釀著獨立,阿爾及利亞問題是導致第四共和國加速死亡的催化劑。

而法蘭西的命運操縱在誰的手上?

自1946年辭去臨時政府總理職務的戴高樂,隱居科隆貝已近12年之久,寫他的回憶錄。人們幾乎認定,隻有這位享有如此崇高威望的老人才有能力將已經嚴重傾斜的法蘭西大廈扶正。

對於殖民地,戴高樂是持這樣一種態度:要麼訴諸鞭笞,要麼一走了之。阿爾及利亞的獨立似已不可避免,那麼,法蘭西帝國就該一走了之。

但那些始終對帝國榮光戀戀不舍的法國人會接受這樣的現實嗎?要知道,他們可是包括很大一部分法國人。每一位內閣總理都不敢作出類似的決定,他們都不敢麵對可能會是鋪天蓋地的責罵。

就在這樣的困境中,3個戴高樂主義者小組開始為戴高樂的重現江湖而進行了準備。他們看到,惟有戴高樂能拯救法屬阿爾及利亞。

5月15日,阿爾及爾的群眾聚集在公共廣場上。薩朗將軍以起義者領袖和政府代表的雙重身份講了幾句與他的地位同樣模棱兩可的話,然後準備在稀稀拉拉的鼓掌聲中退出。戴高樂主義者德爾貝克突然從他的身後站起來,把他推回話筒前,高聲說道:“請你高呼:戴高樂萬歲……”薩朗猶豫片刻,終於還是喊出了人們期待的聲音。

5月27日,議會投票讚成求助於戴高樂,迫使弗林姆蘭政府辭職。28日,戴高樂會見了兩院主席,29日,共和國總統致函國民議會,建議舉薦戴高樂為內閣總理。

就這樣,在國民議會的舉薦下,29日晚餐前不久,戴高樂進入愛麗舍宮。當天晚上發表公報宣布,戴高樂政府將要修改憲法,新憲法草案將交由全民投票表決通過。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壽終正寢。

晚上,新內閣總理戴高樂返回拉彼魯斯賓館,夜裏的值班門房阿爾貝正等候著他。戴高樂輕輕地拍了他一下,暗笑說道:“阿爾貝,我贏了!”

戴高樂麵前有很多事要做,最優先要考慮的還是製定並通過新憲法。

法國有60%~80%的人參加了投票,新憲法以半數票以上的優勢獲得通過。新憲法立即產生了一個新的國民議會。戴派議員在議會裏占有明顯的優勢。

隨著新憲法的通過,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即告誕生,再造法蘭西的“主刀大夫”就是戴高樂。

根據新憲法,1959年1月8日,戴高樂當選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從1958年5月29日擔任內閣總理到1969年4月28日他宣布停止行使共和國總統權力的這近11年間,他完成一係列偉績。

首先,戴高樂必須處理第四共和國遺留下來的爛攤子。他的行動是圍繞著四大關鍵問題進行的。他根據這些問題的輕重緩急逐次加以解決。這四大問題是:

組織、鞏固和充實新憲法下的製度;

解決阿爾及利亞問題,並圓滿完成非殖民化進程;

對外奉行民族尊嚴和獨立的政策;

在社會、行政機構和地方政府方麵進行一定的大規模改革。

這些行動全麵而充分地體現了戴高樂三個一貫的思想:加強總統的權威;對黨派、政客和他們的活動舞台——第四共和國——不斷作為敵人進行指責;越過中間機構,直接向至高無上的民眾發出呼籲。

在第五共和國期間,由於阿爾及利亞戰爭時間的延長,戴高樂力圖循序漸進地引導法國民眾輿論從支持“自決權”,轉而支持“阿爾及利亞人的阿爾及利亞,”進而支持“阿爾及利亞共和國”,最後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

與此同時,戴高樂還通過數次連續的公民投票和時斷時續的與阿方談判,最終達成了停火和撤軍協議。戴高樂經過4年奮鬥才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阿爾及利亞於1962年7月宣告獨立。

戴高樂在當政11年間,使法國民眾的生活深深地帶上了他的烙印。他的外交政策旗幟鮮明,充滿對無理的拒絕、對霸權的藐視,並始終強調尊嚴和獨立。甚至不讚成這一外交路線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條始終一貫的路線。它的總方針就是要重新選擇盟國,尋求法國與盟國之間的新平衡。

正是有了戴高樂,才有了今天的法國。他無畏、尊嚴、愛國、頑強、獨立、穩定。毫無疑問,他是一位曆史巨人。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1890年10月14日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丹尼森。美國陸軍五星上將,兩任美國總統。

艾森豪威爾是美國著名的國務活動家和軍事家,1944年被授予美國陸軍五星上將。他1915年畢業於西點軍校,1926年畢業於美國指揮參謀學院,1928年畢業於美國陸軍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國內軍隊中服役。1922-24年在駐巴拿馬美軍中擔任參謀職務,1933年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的副官,後任陸軍參謀長助理。1935~39年任菲律賓軍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