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喬治·華盛頓
1732年2月22日,一個偉大的生命誕生在弗吉尼亞東部韋斯特摩蘭郡的一個大種植園奴隸主家庭,這個生命就是喬治·華盛頓。
1774年3月至6月,英國議會陸續製訂了對北美殖民地進行高壓的五項“強製法”。與英國殖民者的願望相反,五項“強製法”反而激起了動員殖民地人民團結反英力量的作用。華盛頓支持抵製英貨運動,支持同英國“三斷”:斷絕來自英國的輸入、斷絕對英國的輸出、斷絕與英國之間的消費關係。1775年4月19日,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武裝鬥爭的序幕在列克星敦揭開。華盛頓的態度是堅定的。他參加了弗吉尼亞費爾法克斯的民軍誓師會,又作為弗吉尼亞的代表出席1775年5月10日在費城舉行的第二次大陸會議。這一次會議決定成立大陸軍,並委任華盛頓為總司令。1775年7月3日,華盛頓抵達麻薩諸塞的坎布裏奇,受命指揮新近組成的1萬6千名大陸軍。這支新軍對波士頓英軍采取包圍態勢,把英國人扼製在海灣中。這是華盛頓取得的第一回合勝利。
1776年冬天,這是美國革命鬥爭中的艱難時刻。寒冷的聖誕夜,華盛頓帶著不足3千人的一支軍隊,偷渡特拉華河。在河對岸的特倫敦,駐紮著1千5百名普魯士黑森雇傭軍。華盛頓果敢迅速地把他的軍隊連同18門炮運過了河,兵分兩路,直搗雇傭兵營,殲敵一千多。華盛頓軍的部隊隻死2人,負傷3人。經過這一仗,華盛頓軍威大振,許多人聞訊前來投軍。英軍想在1776—1777年冬季結束戰爭的計劃完全破產。
1781年秋,華盛頓打算率部直取紐約。法將羅尚博建議,與其在紐約與英軍拚消耗,不如南下弗吉尼亞,打擊在約克敦據守的康華理指揮下的7千英軍。華盛頓同意了羅尚博的建議,並讓法國艦隊司令格拉斯迅速率艦封鎖約克敦的出海口。戰鬥於10月14日開始,美法聯軍炮兵發揮了巨大威力。到10月17日,英軍向華盛頓送來康華理乞降的信息。10月19日,接受了康華理的投降。美國獨立戰爭至此,實際上宣告勝利結束。
1787年5月,55個有產者代表在費城召開製憲會議。領導這次會議的是漢密爾頓,但是由華盛頓擔任會議主席。會議依據孟德斯鳩三權分立的學說,製訂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1789年4月,華盛頓被依法選舉為美國第一屆總統。他在1789年4月30日於美國臨時首都紐約宣誓就職。
華盛頓當選總統,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也沒有什麼先例可循。一切要華盛頓來創造。他規定每個星期二接見一般訪客。他要求所有任職的人員,哪怕是最低職位的公務員,必須經得起最嚴格的檢驗。他任命不同政治傾向的著名人物來擔任領導職務,以求得各個地區,各種觀點的平衡。
他不是被動地等待國會來製訂各種法律,而是告訴國會,他需要製訂什麼法律。他接受漢密爾頓的建議,重新建立國家信用;建立起統一的貨幣,征收聯邦稅;鼓勵民族工業,以便減少對歐洲的依賴。
在華盛頓第一個任期中,極其關鍵的措施是建立了“合眾國銀行”。1789年,詹姆士·麥迪遜提出建立了美國曆史上第一個稅收法。1791年以“人權法案”聞名的憲法頭十條修正案生效。美國政府的第三個部門——最高法院,也是在1789年建立的。華盛頓任命約翰·傑伊為美國第一任首席大法官。華盛頓還確立了總統可以不經參議院同意撤換官員的權力。總之,美國總統的權力,按照華盛頓在實踐中所作出的範例而逐漸形成。1793年3月,他第二次就任總統不久,就麵臨著更為複雜的問題。革命的法國向英國宣戰,美國同英法的矛盾等等。開始,美英關係極為緊張。1794年華盛頓派首席法官約翰·傑伊赴英交涉。同年,簽訂了傑伊條約。使美英緊張關係得到緩和。他與法國保持中立。緩和了國際關係,保證了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經過了8年的緊張從政生活,華盛頓感到身心交瘁,決定不謀求第三次擔任總統。他在1796年9月17日發表了著名的《告別辭》,在《告別辭》中,承認他可能做錯了一些事,他請求他的同胞原諒他這些,記住他做過的好事。他呼籲全國團結,反對黨派活動,因為黨爭將導致國家分裂。他反對把美國的“命運與歐洲任何一部分的命運糾纏在一起,以致使我們的和平與繁榮卷入歐洲的野心、爭奪、利益、情緒或反複無常的羅網中去”;“正確政策是避免與國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結盟”。他的這些告誡,對美國政治生活,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1797年,華盛頓辭去了總統,回到了他的維農山莊,過上了隱居的生活。他的最後幾年是同他的家庭和接待川流不息的訪問者中度過的。
1799年12月14日華盛頓因患喉頭炎去世,享年67歲。
杜桑
杜桑(1743~1803年),原名弗朗索瓦·多米尼克,1743年5月20日出生於海地勃萊達種植場的一個黑人奴隸家庭。從小為種植場主放羊、喂馬,後來又當了馬車夫。杜桑15歲那年,當地發生了一次奴隸暴動。不久,這次暴動失敗。杜桑親眼看見,法國殖民當局把參加這次暴動的一個名叫麥坎達爾的逃亡奴隸,殘酷地扔進火堆裏活活燒死,這件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791年8月,在海地諾埃種植園,混血種人與黑奴一道舉行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起義。起義的烈火很快燃遍整個海地角北部。10月,杜桑帶領1000餘名奴隸加入弗朗索瓦領導的起義隊伍,當了一名軍醫。由於不受重用,他轉到其好友比亞蘇領導的起義軍中,被任命為比亞蘇的秘書,並很快成為比亞蘇最得力的助手。經比亞蘇同意,杜桑在起義軍中組織和訓練了一支600人的精銳部隊,該軍接連重創敵軍,威震整個海地。
1793年春,英國和西班牙結成反法聯盟,先後入侵海地西部。5月,杜桑率領他的600名起義軍與西班牙軍聯合,大敗法軍,攻占了海地北部戈納伊夫等重鎮。然而,靠起義軍協助取勝的西班牙軍,卻在占領區恢複罪惡的奴隸製度。杜桑怒不可遏。
1794年5月,革命的法國宣布廢除海地奴隸製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海地奴隸起義的要求,杜桑隨之采取聯法抗西策略,將西班牙殖民軍趕出了海地北部地區,並在那裏廢除了奴隸製度。
1798年初,杜桑又率起義軍打退英國幹軍的進攻,奪取西部重鎮米留拔拉斯,直逼太子港。8月30日,迫使英軍簽訂停戰協定,10月1日,英軍向起義軍投降。
1794年7月以後,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國督政府上台,又企圖恢複在海地的殖民統治和奴隸製度。
1799年,杜桑統率6萬起義軍,在廣大人民支持下,先後驅逐了法國的特派員和殖民軍司令官,解除了法軍的武裝,基本斷絕了海地與法國的依附關係。接著,又鎮壓了海地北部和西部地區種植園主的叛亂。
1801年1月,率軍東征西屬聖多明各(海地東部,現多米尼加),直搗西班牙殖民統治老巢聖多明各城,統一了整個海地島。
海地島統一後,杜桑著手整頓社會秩序,建立革命政權,恢複、發展經濟,開展對外貿易,特別注重整頓和發展農業。
1801年7月1日,召開國民議會,頒布了海地第一部憲法,宣布永遠廢除奴隸製度,居民在法律麵前一律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提倡自由貿易等。杜桑被推舉為終身總統,有權選擇繼承人。在他的治理下,海地社會穩定,經濟逐步繁榮,過去的奴隸們開始享受平等權利,因而被黑人稱為“杜桑爸爸”。
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國政府,對於海地的獨立決不甘心。拿破侖執政後,於1801年12月任命他的妹夫勒克萊爾為遠征軍司令,率領戰艦55艘和3萬精銳法軍進犯海地。杜桑率領起義軍坐鎮海地角,英勇抗擊法軍的進攻。
1801年12月,黎克勒率領54艘戰艦、3萬名士兵,開始了企圖恢複法國殖民統治的遠征。
杜桑領導起義軍堅決保衛自由海地。他對戰士們說:“我們已經取得了自由,我們黑奴世代受欺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現在,法國人又回來了,他們企圖從我們手中奪去我們的自由,我們寧可戰死也不決不能答應他們!讓我們共同奮鬥吧!我們要讓法軍餓死、渴死、累死,讓海地變成這些強盜的活的地獄!努力吧,自由屬於我們!”當3萬法軍來到海地的時候,起義軍就在他們要登陸的地方點起火來,燒毀那裏的一切,法軍所到之處,一片灰燼,隻有滿地塵土、滿眼濃煙似乎在怒視著這些遠道而來的不速之客。
法軍找不到吃的,饑餓難忍。他們甚至找不到喝的,因為水中已被起義軍下入了毒藥。法軍的戰鬥力大大削減,黎克勒大傷腦筋。此外,起義軍利用有利地形,四處出擊,法軍不時有人陣亡,法軍狼狽不堪,到處挨打。
一個作戰部隊無吃無喝,人困馬乏,又不熟悉地形,如何能作戰!不要說提高戰鬥力,就連最起碼的作戰能力都不具備。這樣下去,如何向拿破侖交代?黎克勒在思考著在想方設法完成任務。
不久,一個大膽而有效的計劃出來了。黎克勒滿心歡喜,他立即召集部下,把這個意見告訴他們,法軍將士聽了以後,也都非常高興,他們的任務終於可以完成了。
黎克勒寫了一封言詞懇切的信給杜桑,信中說:“法國和海地雖然相距遙遠,但我們世世代代都很友好,以後還要繼續友好下去。目前,我們之間存在一些分歧,這是誤會,我們應該把誤會消除,所以,我建議,我們坐到一起進行談判,有什麼話、什麼問題,我們都可以商量。我相信,我們會消除誤會的。請來我們這裏吧,我的朋友,我們真誠地邀請您,您來到之後,就會發現,沒有誰是比我更誠實的朋友了。至於您的安全,我們將絕對保證,將不會有任何人對您施以非禮。”這封信確實夠“誠實”的了。杜桑相信了黎克勒,一個人單槍匹馬來到法軍駐地。
這時候,黎克勒聽說杜桑來了,為自己設計的騙局成功而非常高興。
“報告將軍,杜桑來到了。”一個兵士報告黎克勒。“逮捕他!”黎克勒簡捷有力地下達了命令。
杜桑被帶上鐐銬。當他知道自己上當受騙,怒氣衝天,破口大破黎克勒:“你們背信棄義、卑鄙無恥!你們是強盜,一夥強盜!你們殺死我,隻不過是在海地砍倒了一棵自由之樹,你們砍倒了這棵,將有成千上萬棵生長起來,你們是砍不完的,等著瞧吧,你們這夥強盜,你們都將一個個滾出海地去!”黎克勒和他的部下聽了杜桑的叱罵,竟一齊哈哈大笑起來:“哈哈哈……”1802年5月,黎克勒逮捕了杜桑,隨即把他押送到法國,交給了拿破侖。拿破侖下令將他送進監獄。1803年4月,這位傑出的黑人領袖死在法國監獄中。杜桑之死,使海地人民更加清醒地認清了殖民主義者醜惡、凶殘、卑鄙無恥的本質,也更激起了海地人民對殖民統治者的仇恨。他們決心繼續完成杜桑未完的事業,為爭取海地人民的獨立、自由、幸福而勇敢地戰鬥!
不久,海地的革命烈火又熊熊燃燒起來,革命者在克裏斯托夫和德薩利納領導下,繼續抗擊法國殖民者。
在海地人民的英勇反抗下,法軍行動艱難,再加上海地蔓延黃熱病,侵略軍損失慘重,傷亡達3萬餘人。1802年11月,黎克勒也死於黃熱病,法國侵略軍陷於絕境。1803年10月,法軍終於投降。法國遠征艦隊載著僅餘的8000老弱殘兵返回法國。回國途中,所有人員又被英國海軍俘虜,於是,黎克勒率領的龐大的遠征軍最終全軍覆沒。
1801年1月1日,海地正式宣布獨立,並恢複了印第安人的傳統名稱——“海地”,其意為“多山的地方”。
海地革命是拉美國家第一次取得勝利的黑人革命,揭開了整個拉丁美洲黑人革命的序幕,為拉美人民推翻殖民統治、建立自由國家樹立了榜樣。
托馬斯·傑斐遜
托馬斯·傑斐遜(1743~1809年)是美國第三任總統。他於1743年4月13日生於弗吉尼亞州的阿爾比馬爾縣,一個種植園主家庭,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母語英語,希臘文、拉丁文、法文都學得不錯,他還廣泛學習了數學、農學、生物學、測量學、建築學、哲學、文學、法學和音樂,學識相當淵博。二十三歲時取得了律師資格,兩年後擠進英屬吉費尼亞州議會開始從政。
目賭英國殖民當局的種種限製和橫征暴斂,傑斐遜在獨立戰爭的槍聲打響前就已經是個活躍的美利堅自治論者。他1776年出席費城大陸會議,順理成章地被推舉進《獨立宣言》五人起草委員會。該委員會中的亞當斯拍拍傑斐遜的肩頭說:“老弟,這個宣言的執筆非你莫屬呀!”其他委員也都紛紛讚成由傑斐遜來寫。此前傑斐遜已經寫出《英屬美洲的權利概述》等十分有影響的獨立論調文章,此時他更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當然當然,我來寫。”傑斐遜寫道:“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幹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在他們中間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利,則是經被統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對這些目標的實現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予以更換或廢除,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新政府所依據的原則和組織其權利的方式,務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最有可能使他們獲得安全和幸福……”這無疑是人類思想史上極為重要的裏程碑,更是人類自我管理的最偉大創新!
接著,一生未曾正式加入過任何宗教組織的傑斐遜又拋出另一個得意之作《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案》,他在這法案中說道:“萬能的上帝已經把人的思想創造成自由的,而且把思想造成完全不受約束的東西表明他的最高旨意,即思想必須保持自由。”他顯然是把思想自由看成是天賦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告誡:“任何企圖以人世間的刑法或壓迫,或以行政法規限製來影響思想的作法,其結果隻能是造成虛偽和卑鄙的習性”,“真理是無所畏懼的,它隻怕人類加以幹涉,解除其天賦的武器——自由引證和自由辯論。”他指出,隻有自由辯論,才會使謬誤變得不可怕,“一切謬誤,到了大家可以自由反駁的時候,就不危險了。”華盛頓堅決讓出總統座椅後,他在任時曾任國務卿的傑斐遜和任副總統的亞當斯都摩拳擦掌一擁而上,他們都堅信自己的才華更能給美國人民謀福利。亞當斯贏了,他又拍拍傑斐遜的肩,一臉得意,說:“老弟,你就乖乖給我做好副總統吧!”傑斐遜不無信心,說:“老哥你就小心了,四年後我不踢你下台才怪!”果然,四年後,傑斐遜五十七歲時,擊敗亞當斯而登上了美國總統的位置。
去宣誓就職的那天,他仍像往常去上班一樣,跟幾個朋友同事走在一起,也不坐馬車,穿過兩條爛泥街道,向國會走去。他認為自己不過是個受雇於人民做事的打工仔,多餘的排場毫無必要。因此他總是盡量把總統形象平民化,被人們稱為平民總統。
傑斐遜還在副總統任上就有一則軼事,頗能說明他的平民化作風,還挺有美國人的幽默:他去哪裏能不帶隨從他就不帶隨從。有一次,他隻身來到巴爾得摩的一家高級旅館開一個房間,老板博伊登不知道他就是起草獨立宣言赫赫有名的傑斐遜,看到他穿著一件極普通的工作服,還滿是汙泥,十分不願意接待,就借口說沒了房間把他打發了。傑斐遜走後不久,就有人對博伊登說,他剛才打發走的那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傑斐遜副總統!博伊登頓時感到惶恐不安,立即吩咐仆人們去找傑斐遜,說他要多少房間都可以安排。但這時傑斐遜已經在另一家旅館訂了房。他讓仆人回去轉告老板博伊登:他的好意我非常感激。不過既然他沒有一個房間可安置一個穿工作服的普通平民,那麼當然也就沒有一個房間可安置一個副總統。
傑斐遜在總統任上給美國人帶來最大的實惠就是跟法國人買下了路易斯安那地區。趁著拿破侖跟英國人打仗急需用錢,傑斐遜非常準確地把握了這個機會,主動出擊,幾經交涉,在價格上猛殺猛砍,最終以3美分一英畝的價格買下了從密西西比河到洛基山山脈的一大片土地,即路易斯安那地區。這筆買賣頓時使當時的美國國土麵積增加了一倍。後來的實事證明,當年傑斐遜買下的這一大塊土地是一塊肥得流油的風水寶地。六十多年後,美國人又依樣畫葫蘆,以區區七百萬美元跟俄國人買下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裏的阿拉斯加。這兩筆生意給美國帶來超級又超級的暴利,至今仍然使得美國人睡夢都笑出聲來。
傑斐遜做了了兩屆八年總統,卸任後回到老家弗吉尼亞蒙蒂塞羅,住進了他自己親自設計的房子。傑斐遜任總統時的年薪是25000美元,公款花費的限製很嚴,不少場合不得不應酬的開銷都得自己掏腰包,再加上他養家糊口的任務很重——他的家人連同親戚仆人上百口之多,因此他當了八年總統卸任後卻欠下了大約五萬美元的債務。當時的美國總統退休就退休了,也沒個退休金,已經六十多歲的傑斐遜隻得拚命經營自己的農場和作坊,以期還債。但總是還了舊債欠新債,而且總是新債滾得比舊債多。為著還債而奔波操勞常常使得傑斐遜焦頭爛額。他的大女兒瑪霞在寫給他的一封信中說道:“我什麼都可以忍受,就是不想看到您這麼大年紀了還要為債務而煩憂。”國會圖書館被焚燒,他把自己一生的藏書拿出低價賣給國會,所得兩萬多美元,全部用於還債。
在窮得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他還分出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多方遊說,創辦弗吉尼亞大學,這是他退休後計劃要辦一件大事。
為債務所累的傑斐遜終於在貧困交加中病倒了,他意識到自己確實老了,看來隻有考慮拍賣家中的地產來還債了。消息傳出,舉國震驚,人們為他捐到了一筆錢,一萬六千多美元,但仍然遠遠不能解決他的債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