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盧拉·達席爾瓦

2002年12月14日,對於盧拉·達席爾瓦來說,是一個最值得高興和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他接受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證書,這個證書正式確認他為巴西第40任總統。他從一個普通的技術工人成長為一個地區大國的總統,走過了漫長而艱辛的道路。盧拉接過證書時,激動得流下了熱淚。2003年1月1日,盧拉·達席爾瓦在國會大廈舉行隆重總統就職儀式,他莊嚴地從卸任總統手中接過綬帶,正式成為巴西聯邦共和國第40任總統。盧拉早年受古巴社會主義革命和拉美左派思潮的影響,曾是一位激進的鬥士,對美國和資本主義一直持批判態度,他曾毫不留情地抨擊美國所代表的資本主義,前3次總統競選中,盧拉激烈的“反美”言辭讓華爾街的大亨們感到恐懼,使在巴西多有投資的國際金融機構和大型跨國公司心存憂慮。他們想方設法,動員一切力量反對盧拉當選。然而,盧拉在吸取前3次競選失敗的教訓後,在2002年的第4次競選中,開始改變激進的左派代表的態度,不再抨擊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經濟政策,承認美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巴西經濟的作用,主動改善與美關係。他還選擇巴西自由黨領袖做競選搭檔,以爭取美國和國內外商界的認同。盧拉明智地看到了這些因素,開始以務實的態度與布什政府打交道,與美國建立和諧的外交關係與往來。早在2002年7月,盧拉就派遣經濟顧問訪問華盛頓向美國政府解釋未來的經濟政策以換取支持。12月他親自出訪華盛頓,會晤布什總統,重申承認債務、穩定經濟的承諾,爭取美國為巴西的“反饑餓運動”提供貸款。他當選總統後,又任命了符合美國和國際金融界意願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巴有爭議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問題上,盧拉態度已有所軟化,從堅決拒絕,到同意進行自由貿易區談判。美國原擔心盧拉執政後對美立場強硬,在美國後院形成又一個反美核心,影響其實現全球戰略。麵對盧拉對美態度轉向溫和務實,美國對盧拉的態度也來了180度的大轉彎,從開始“打壓”、進而“默許”,到最後進行“拉攏”。

大力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和第三世界之間的合作,是盧拉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作為巴西左派代表人物,對社會主義中國有著“天然的階級情誼”。1974年巴中建交以來,兩國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外交和政治關係,並且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兩國在航天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成功發射了兩顆地球資源衛星,並正在繼續研製第三和第四顆衛星。兩國經貿關係近幾年發展迅猛。中國已經成為巴西的第三大貿易夥伴。

應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邀請,2004年5月22日晚,巴西總統盧拉抵達北京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6天的國事訪問。隨同盧拉總統來訪的有420多名巴西企業家組成的巴西商務代表團,創下巴西總統出訪隨行人數的最高記錄。除了龐大的商務代表團,與盧拉總統同行的還有外交部、發展工商部、旅遊部、能源礦產部的多位部長。可以說,影響巴西經濟發展的關鍵人物都來了。據統計,巴西是中國在拉美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巴西全球第四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場。2003年,雙邊貿易額達7989億美元。5月23日,盧拉總統參加了巴西石油公司北京代表處的揭幕儀式。這家石油公司是全球領先的20家石油公司之一。巴西石油公司駐北京辦事處成立後,巴西對中國的石油出口將從以前的每年200萬桶猛增6倍,達到每年1200萬桶。巴西將成為中國又一個重要的能源供應國。盧拉總統訪華期間還接受了中國旅遊局遞交的“旅遊目的地”文件,巴西有望成為中國公民的下一個旅遊目的地國。

盧拉在評價他2004年中國之旅時說,這是“巴西政府一次偉大的旅行”。借著巴西總統盧拉訪問中國的契機,中巴兩國政府在工業、商業、科技等方麵建立起廣泛合作,這將極大地改變目前國際經濟關係中的不均衡狀況,也將對兩國自身的發展起到明顯推動作用。中巴兩國簽訂多個合作協定標誌著亞洲和拉美兩個大國將在經濟互補和雙邊合作方麵更進一步尋求互利互惠的雙贏局麵。中巴兩國間的合作邊遠離國際經濟舊秩序裏的掠奪和依附關係,更衝破了美國淩駕於拉美國家之上的不平等的經濟局麵。《波士頓環球報》載文稱,盧拉總統對中國的訪問,再一次體現了盧拉“靈活務實”的外交謀略,盧拉政府積極的態度發展對華關係,這是由盧拉總統所確定的外交路線和政策決定的。巴西對外關係研究所所長薩拉伊瓦指出,盧拉政府的外交政策包括三項基本原則,即平衡外交、提升雙邊關係地位和(巴西)國際作用普遍化。在這些原則指導下,巴西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與其中的大國發展關係。中國、印度、南非和俄羅斯被巴西列為重點發展關係的對象國。巴西這樣做,欲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在經濟方麵,增加與上述國家的經貿合作,以實現盧拉總統本人提出的改變“巴西貿易地理”的目標,減少巴西出口對歐、美發達國家的依賴程度;在國際政治方麵,加強與發展中國家中的大國溝通,通過國際作用普遍化的逐步實現,最終完成“巴西需要在世界上占據突出位置”的目標。盧拉以左派身份當選巴西總統後,在國際舞台上往往以第三世界代言人而自居。盧拉總統訪問南非、印度、中國,以及對其他非洲和中東的發展中國家的訪問,與印度、南非結成三國集團,在坎昆會議出麵組織20國集團,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巴西為達成既定的戰略目標而采取的具體手段。

比爾·克林頓

在阿肯色南部黑人居住地帶,有一個叫做霍普的小鎮,1946年8月19日,比爾·克林頓就出生在這裏,而他的生父早在3個月前,在經商歸來的途中翻車而身亡。

1984年初,克林頓宣布競選連任州長之職,並以64%的選民支持率連選連任阿肯色州州長。阿肯色州法律並未規定州長連任幾屆的限製,在他之前隻有兩位州長曾幹過3任。這時的克林頓已變得更加圓滑和更加自信,並著手“塑造阿肯色州的未來”,使阿肯色州躋身於美國先進州的行列,成為不亞於任何州的發達州。

1986年克林頓宣布再次競選連任州長,並以壓倒優勢擊敗來自兩黨的對手。他之所以能第四次獲得阿肯色民眾的多數選票,關鍵就是在他當州長期間落後貧窮的阿肯色州麵貌有所改變。

克林頓在阿肯色順利地做完了第四任州長。1990年3月他決定爭取連任第五任州長,並十分自信地說:“我知道許多人都認為我當州長已經當得夠長的了。可是,我認為與其他人相比,我繼續當州長最合適。”

他於1991年8月15日突然辭去民主黨領導委員會主席之職,組成一個顧問小組專門幫他研究參加總統競選的可行性問題。他的另一步棋是與在民主黨內頗有影響的黑人領袖、自由派代表人物傑西·傑克遜和解,這為民主黨實現團結掃清了拌腳石,也為克林頓參加總統競選開辟了道路。

1992年11月3日清晨。一架波音727客機在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機場降落。艙門打開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阿肯色州州長比爾·克林頓出現在機艙門口,向歡迎的人群招手致意。

24小時之前,克林頓和他的競選班子包租了三架波音727客機,於2日出發,先後到賓夕法尼亞等8個州進行了大選前的最後一輪競選,這8個州大多是共和黨的根據地,爭取這些州的選民對克林頓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擁有任何總統候選人要獲勝所需要的270張選舉人票的一半。在29個小時的閃電式競選旅行中,克林頓沒有睡上一覺。當日晚9時45分,部分投票結果顯示:克林頓所得普選票為44%,已處於領先地位,午夜過後不久,終於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大局已定,克林頓獲得全部538張選舉人票中的370張,以壓倒多數擊敗競爭對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現任總統喬治·布什和獨立候選人、億萬富翁羅斯·佩羅,當選為美國第42任總統。

1993年1月20日,47歲的年輕新總統站在國會山前,躊躇滿誌,宣誓就職。克林頓看著眼前的一切,心中憧憬著他連任下屆總統的夢,開始實現他當一名“致力於變革的跨世紀美國總統”的政治生涯。

但是,在國內外一係列嚴峻的挑戰麵前,他如何實現競選諾言,不讓選民失望,使經濟迅速回升,使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阻止美國綜合國力下降的趨勢,保住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將是對他的嚴峻考驗。克林頓接管的是經濟上和社會上都處於十字路口的國家。無疑,克林頓政府的政策變革能否成功將決定2000年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克林頓斷言,沒有強大的美國經濟,就沒有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如果美國經濟虛弱,就不可能在國外強大。因此,必須把重振經濟擺在壓倒一切的首要地位。

對克林頓來說,1994年是其施政的關鍵性一年,特別是許多重大的國內問題需要解決,其成敗直接關係到他任內的業績,還將直接影響到1996年的總統競選。但早在這年3月中旬,新聞媒介就捅出了克林頓夫婦很早便與一家房地產公司有經濟方麵的往來,該公司叫白水門公司,是在克林頓州長的庇護下經營的,克林頓還曾用其職權向該公司優惠貸款,因而該公司倒閉之後,被查出有詐騙銀行的嫌疑。

但無論如何,自克氏上台以來,他的一係列改革措施還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的,比如,長期利率、通脹率以及失業率都有微弱的下降趨勢,國內生產總值則有一定的提高。另外,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的設備投資都在好轉,汽車銷售量增加,建築業開工率提高,消費者支出在增加。所有這些表明,美國經濟正處於上升階段,在向好的方向發展,而且在一些尖端科技領域美國都走在日德前麵,這些對克氏來說,顯然都是有利的。

克林頓的外交重點開始明顯地向亞太傾斜。克裏斯托弗曾說,“對美國的利益而言,沒有比亞太地區更為重要的地區了”,“亞太乃是影響克林頓總統國內日程的關鍵性地區”,而克林頓的首次海外之行在亞洲,並提出了建立“新太平洋共同體”的建議,並於1993年借擔任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輪任主席的機會把在西雅圖舉行的亞太合作會議部長級例會升格為首腦會議。此次會議上,美中兩國最高領導人舉行了自1989年以來的首次正式會晤,促進了美中關係的改善。

由於美國一味強調其對外戰略中的經濟利益,甚至強迫貿易對手硬性作出某些讓步,以至引起歐日的強烈不滿,再加冷戰的結束使歐、日對美的依賴相對減少,歐、日在經貿問題上也開始對美采取日趨強硬的態度。這種經濟上的摩擦與衝突,勢必危及到雙方的政治關係,給它們在二戰以來所建立起來的盟友關係罩上了一層抹不去的陰影。

作為世界僅存的超級大國,美國在強調其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不忽視對世界事務的幹預,如在波黑問題上,除了擴大經濟製裁、建立審判“種族清洗”罪犯的國際法庭、搞禁飛區和空投救濟物資外,還建議解除對穆族武裝的武器禁運和對塞族陣地實施空中打擊,但在英、法等北約盟國的反對下,克林頓便猶豫不決起來。他這種為適應冷戰後新形勢和美國國情,而試圖實行的一種有選擇卷入的適當收縮方針,給人留下了一種軟弱的形象。因而克林頓政府不久便強調,“美國必須在世界上發揮領導作用”,在行動上也有意顯示美國的強硬形象。

在克林頓即將下台前夕,美國的一些民意測驗顯示讚成他的政策的人竟占美國總人口的70%左右,比當年深孚眾望的裏根總統還高。2001年1月20日,隨著喬治·W·布什就任美國第43屆總統,比爾·克林頓告別了白宮。不過,克林頓現在年富力強,說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為時太早。

盧武鉉

2003年2月25日,韓國新任總統盧武鉉的就職儀式在漢城國會大廈前隆重舉行。盧武鉉總統在儀式上發表了題為《迎接和平、繁榮、飛躍的新時代》的就職演說。盧武鉉在演說中提出要把東北亞發展成為“繁榮的共同體”和“和平的共同體”。在維護朝鮮半島和平問題上,盧武鉉提出了新的對朝政策、與美國建立平等互利關係以及與鄰為善的各項對外政策。

盧武鉉在競選總統時就曾發誓要繼續貫徹執行其前任金大中總統與朝鮮接觸的“陽光政策”。就任總統後又多次重申他的競選承諾,即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舉行首腦會晤以解決核危機問題。盧武鉉說,加強對話和經濟交往是解決這場危機的惟一辦法。他認為,繼續實行“陽光政策”是一種新的陽光政策。他將這一政策稱之為“和平繁榮政策”,他要以這一政策進一步確立半島和平機製。這一政策的實質是金大中“陽光政策”的延伸與發展。韓國輿論和半島問題專家認為,盧武鉉上台後提出了新的對朝戰略:在繼承金大中對朝和平、和解、合作政策的基礎上,把改善和發展韓朝關係提升到迎接“東北亞和平與繁榮時代”的高度進行處理和對待。這是盧武鉉在對朝政策上的新發展,這一政策有利於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並為迎接東北亞時代創造和平穩定的環境;盧武鉉把對朝外交方針定位在“增進和平、共同繁榮”上,強調“開啟東北亞時代首先要建立朝鮮半島的和平機製”,要把朝鮮半島變成一個和平的地區,變成東北亞連接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和平通道。盧武鉉的對朝外交戰略體現了“理念與原則並存”。所謂理念指的是,不僅要進一步改善和發展韓朝關係,而且還要在和平與共同繁榮的進程中,共同為東北亞時代的來臨作出各自的貢獻。所謂原則指的是,盧武鉉提出了確保對朝戰略落到實處的4大原則,即要通過對話解決南北一切懸案問題、首先要相互信賴並堅持互惠、以南北當事者為原則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與國際社會的良好合作、提高對內和對外的透明性,擴大國民的參與並爭取超黨合作。關於朝鮮核武器問題,盧武鉉認為,“平壤必須放棄研製核武器。是繼續謀取核武器,還是為其政權爭取安全保障和國際經濟援助,這取決於平壤。”盧武鉉強調,核問題必須通過對話和平解決,並說他將繼續奉行其前任金大中的和解政策,多與朝鮮進行經濟和人權方麵的交流。盧武鉉認為,朝鮮半島應該再次成為將歐亞大陸和太平洋連接起來的東亞“和平門戶”。盧武鉉準備與朝鮮進行史無前例的經濟合作,條件是朝鮮放棄核武器計劃並放寬對朝韓邊境的管製。盧武鉉準備規劃一個“宏偉的前景”,使韓國和北朝鮮形成一個經濟共同體,前提是平壤同意進行全麵改革。盧武鉉製定了一份新的構想,這一構想主張:先舉行南北首腦會談,並在2006年以後簽署朝鮮半島和平協定。盧武鉉發展韓朝關係的新構想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2003年),舉行南北首腦會談,建立軍事信任關係,同時推動美中日俄向北朝鮮提供安全保證,並督促北朝鮮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從而一攬子解決核問題;第二階段(2004~2005年),推進北朝鮮與日美關係的正常化,將美韓同盟發展成為“麵向未來”的關係;第三階段(2006年以後),締結和平協定,改變駐韓美軍的職責。

盧武鉉在2003年2月25日的就職演說中稱,朝鮮半島正處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韓國與朝鮮何去何從,現在到了一個關鍵時刻。盧武鉉為了確保朝鮮半島和平,將會把調整韓美關係作為今後工作的重點之一。他說“將確保韓美同盟發展成一種更加互惠和平等的關係。”盧武鉉表示,“很難對美國多加指責,但韓國民眾應具有堅定的意誌。經濟再困難總比爆發戰爭要強很多倍。盧武鉉及其周圍人士還對美國正在討論的對朝製裁措施持否定態度,從而表現出與美國政府的立場差別。盧武鉉認為韓國不可能像富裕並發達得多的西德那樣做,西德在1990年吸收了東德。他還認為軍事行動可能引發一場使他的國家深受其害的戰爭。韓國外交安保研究院的金勝翰說:“盧武鉉反對用製裁和武力手段解決危機,華盛頓則保留了使用所有手段的權利。對盧武鉉和布什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縮小雙方在對朝政策上的分歧。”確保半島和平,必須將調整韓美關係作為今後韓國對外工作的重點。盧武鉉堅決反對美國孤立朝鮮的政策。盧武鉉反複強調要在朝核問題上“發揮韓國的主導作用”。他的講話甚至讓人覺得他是在否定韓美同盟。但是,由於朝鮮宣布退出防止核擴散條約,朝鮮的核問題成為國際上的一個大問題,盧武鉉不得不以對美關係為核心,采取與國際輿論協調一致的態度。韓國國內外有不少人擔心盧武鉉可能“反美”或“不喜歡美國”,但是盧武鉉一再強調對美國的友好態度。他說:“韓美同盟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重要的。”“隻是部分人反美”,“將來也需要美軍駐留韓國”。

盧武鉉政府鑒於布什政府上台後對朝政策變化和國際形勢發展,采取更加務實外交謀略,對外工作的重心將逐步向東北亞地區傾斜,改變以往對美不敢說“不”的一邊倒政策。為此,盧武鉉反複強調與東北亞地區國家發展政治、經濟和外交關係的同時,積極探討建立東北亞地區多邊安全體係的必要性。

盧武鉉認為,為了促進朝鮮半島局勢的不斷改善必須積極發展韓日共助關係。曆史問題是影響韓日兩國關係的“決定性問題”,但韓國新政府在此問題上采取了比較克製的態度。韓日雙方商定將盡快建立常設事務級磋商機構,加強雙邊戰略對話,擴大在解決朝鮮核問題上的合作。盧武鉉認為韓國將把日本作為未來東北亞共同體的重要夥伴,希望雙方建立“在正確認識曆史和相互信任基礎上的麵向未來的合作關係”。盧武鉉認為,不僅對北朝鮮,而且對日本也要采取“包容政策”(陽光政策)。日本川口外相稱讚說:“因韓國新任總統提出的各種各樣的意見而深受感動”。盧武鉉還主張,韓國將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提高韓國的國際影響力。盧武鉉的新政府希望通過亞歐會議和亞太經合組織等機構進一步強化地區合作,並擬倡議召開東亞首腦會議。

梅加瓦蒂

2001年7月23口,印度尼西亞最高權力機構“人民協商會議”(簡稱“人協”)提前召開特別會議,罷免了總統瓦希德,梅加瓦蒂當選為印尼第五任總統,也是印尼曆史上的第一位女總統,任期至2004年10月。

梅加瓦蒂是在國家進入一個相當困難的時期上台執政的。瓦希德執政期間,不僅沒有給廣大人民帶來所希望的穩定和繁榮,相反國家的政治經濟形勢不斷惡化,物價上漲,貪汙盛行,政府信譽降到了最低點。她十分明白,她所麵臨的這些問題是多年來積累下來的,不可能在短期內一蹴而就,依靠個人的力量更是無法完成。要帶領國家擺脫現狀,當務之急是組成一個既堅強有力、又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領導班子。為此,她花了半個多月時間,廣泛征求意見,從各政黨和社會各界提出的眾多候選人中精心挑選33人組成新內閣,並稱其為“互助合作內閣”,目的是要求內閣部長們精誠團結,集中精力紮實穩妥地解決人們最關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