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英迪拉·甘地

尼赫魯家族是印度的名門望族,英迪拉就誕生在這個家族裏。英迪拉的祖父莫蒂拉·尼赫魯是當時印度頗具影響的大律師,曾經獲得英王喬治五世接見的殊榮。她的父親便是印度獨立運動的創始人,現代印度的奠基人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受家庭影響,英迪拉·甘地在幼年時期就有遠大的政治抱負。

1919年,也就是英迪拉·甘地兩歲時,印度曆史上爆發了震驚世界的阿姆利則慘案。慘案發生之後,印度各階層人民都參加了聲勢浩大的反英鬥爭,尼赫魯家族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爭取印度獨立與自由的反英鬥爭中。這對年幼的英迪拉·甘地的思想和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她在5歲時便投入到抵製英貨的鬥爭中,把她心愛的、歐洲進口的洋娃娃付之一炬。

12歲那年,英迪拉便申請要求加入國大黨,結果由於年紀太小而遭到拒絕。於是她便成立了自己的組織——“猴子隊”,為反英鬥爭積極地散發傳單,張貼標語。後來她在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創辦的加爾各答國際和平大學讀書,後又於1937年考入英國牛津大學攻讀政治、行政和社會管理。

英迪拉·甘地真正進入政界,是在她的父親成為印度第一任總理之後。1947年,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成為獨立後的印度第一任總理,英迪拉便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和貼身秘書,開始參加各種會議和政治活動,並且跟隨她父親出訪了許多國家。她參加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的加冕典禮,並出席了1955年的第一屆萬隆亞非會議。所有這些活動,都大大地開闊了她的視野,使她積累了豐富的政治和外交經驗。

1955年,英迪拉·甘地角逐國大黨主席成功,使她在政治生涯中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1966年,英迪拉依靠其家族的影響以及個人出色的政績,成為印度第三任總理。上任之初,人們對這位女總理的治國能力抱著懷疑的態度,甚至有的新聞報刊把這位事事小心謹慎的女總理稱之為“啞巴娃娃”。

由於印度曆史上遺留的許多政治問題和經濟困難,1977年,英迪拉在印度大選中遭到慘敗。但是她並沒有氣餒,而是不斷努力,深入農村,關心人民疾苦,爭取廣大人民的支持。這樣,在1980年,她終於取得了大選的勝利,再次成為印度總理。在她15年任期內,她始終強調印度國家的統一和團結,主張發展印度的民族經濟。印度獨立37年之後,食品基本達到自給,工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

弗朗索瓦·密特朗

弗朗索瓦·密特朗,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第五任和第六任總統,也是法國有史以來通過普選產生的第一位社會黨總統。

1916年10月26日,密特朗出身於法國夏朗德省雅爾納克市的一個普通的鐵路職工家庭。密特朗自小就很有誌氣,而且興趣廣博。憑借自己的努力,他考入了法國的名校巴黎大學學習,潛心攻讀他所感興趣的法律、政治學和文學等專業。畢業之後,他利用自己良好的文學和法律知識,很快找到了自己較為滿意的記者和律師等工作,並幹出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但是不久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德國以“閃電戰”攻占了歐洲的許多弱小國家後,很快就把戰爭的矛頭指向了法國。飽含著一腔愛國熱情的密特朗馬上加入了軍隊,積極地參加抵抗運動。

在戰爭期間,許多共產黨人也參加了抵抗運動,他們與密特朗成了同一戰壕的戰友。在他們的影響下,密特朗接受了共產黨人的一些思想,開始走上了左翼道路。在1940年的凡爾登戰役中,英勇作戰的密特朗不幸受傷,被德國人俘虜並被關進集中營。在集中營裏,密特朗飽受折磨,但這並沒有使他屈服。

他先後三次策劃從集中營逃跑,前兩次逃跑均告失敗。第三次越獄之後,德國人四處追捕他,他無奈之下逃到護士達尼埃爾家躲避搜捕,誰知兩人竟一見鍾情。不久之後,達尼埃爾成了他的妻子。

密特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政壇宿將,他長期在法國各屆政府中擔任職務。

密特朗曾在維希政府做過一段時間的官,在動蕩不定、更迭頻繁的第四共和國政府中,他曾11次入閣,曆任退伍軍人部長、總理府情報國務秘書、海外領地部長、國務部長、內政部長、國務部長兼司法部長等重要職務。

1958年,戴高樂將軍從海外回國並重新執政,密特朗對此堅決反對,此後他一直從事反對派的政黨活動,先後擔任過社會民主左翼聯盟主席和共和體製大會黨主席。1971年密特朗正式當選為社會黨第一書記。

在成為社會黨第一書記後,密特朗開始積極參與總統競選,但前兩次均以失敗告終。1965年敗在戴高樂將軍手下;1974年又輸給了吉斯卡爾·德斯坦。

但他孜孜以求,從不氣餒,終於在1981年第三次參加總統競選時獲得成功,當上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首任社會黨總統,這也是法國有史以來通過普選產生的第一位社會黨總統。

在1988年5月8日舉行的法國總統選舉中,密特朗爭取連任成功,當選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第六任總統。

密特朗執政期間,在外交上,他堅持獨立自主的政策,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與聯係,極力主張實行西歐聯合的政策,保持同美國的同盟關係,讚成美蘇中導協議;在政治上,他主張用社會主義加資本主義的自由來改造法國的政治體製,為法國營造廠良好的國內政治環境;在經濟上,他主張“社會合作”,通過增加對富人的征稅,以縮小社會的不公正和日趨嚴重的不平衡:在科技上,他提出的旨在加強西歐科技合作的“尤裏卡”計劃。得到西歐絕大多數國家的支持。各國普遍認為這一計劃具有很強的前瞻性,為使西歐的科技在未來的較長時間內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密特朗是國際政壇上一位極有影響的人物。除了政治外,他還酷愛文學,喜歡曆史、地理,迷戀音樂,因此被人們譽為博學多才的總統、歐洲最有義學修養的國家元首和以文學為樂趣的政治家,在幾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始終以文學為第一愛好,每天在繁忙的政務活動之餘,他總要認真閱讀兩個小時的書籍。他說:“不要以為我生活小充滿了政治,文學永遠是我的樂園”。在工作之餘密特朗還著書立說,他的著述很多,主要有《我的實情》、《不斷的改變》、《蜜蜂與建築師》、《中國麵臨挑戰》等,並深受讀者的歡迎。

李光耀

李光耀,被譽為新加坡的設計師。1959年上台執政,是當時世界上最年輕的總理。在位31年,是世界上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

李光耀的祖籍是中國廣東大埔縣,曾祖父李沐文為了謀生,背井離鄉來到新加坡。李光耀天生有一種不服輸的性格,上學時成績優異。1941年,他畢業於萊佛士學院(新加坡大學前身)。

1946年前往英國,先後在倫敦經濟學院、劍橋大學深造,獲法學兩項最優等成績,並獲得結業成績第一名。由於學業出類拔萃,還獲劍橋大學頒發的優異星獎。1950年,李光耀在倫敦中殿法學協會獲得律師資格。1959年任國家總理。

李光耀特別注意抓住各種時機。1967年10月,他在參觀英國;一家大造船廠時驚訝地發現,英國輪船的推進裝置,竟用了瑞士的專利產品。李光耀極為感慨:一個四周被陸地包圍的山地國家,不遺餘力地發掘人們的聰明才智,從而打入世界各個角落。這件事深深地觸動了他。因為,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比瑞士要好得多,它扼印度洋、太平洋之間的交通要道,擁有世界第一流的港口,轉口貿易極其興旺。20世紀70年代末,新加坡經濟發展迅速,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94%。

以後,由於石油危機的爆發,李光耀又發動了新加坡第二次工業革命,實行了以勞動密集型到資產密集型、從低科技到高科技工業的戰略重點轉移,大力培養尖端人才,重點扶持電子、電腦、精密儀器、石油機械等產業,使新加坡的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今日的新加坡,已不單純是一個商港,它成了電子業製造中心,亞洲美元的金融中心,亞洲第一流的醫學中心。

新加坡的外交政策是讓“世界上的主要強國知道它的存在——如果沒有興趣來幫助我們——至少不要把我們搞得更壞”。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新加坡還建立起規模不大,但足以表明不屈意誌的國防。

李光耀對貪汙腐化者深惡痛絕。為保證政府官員的廉潔,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如設立貪汙調查局。這個機構不僅負責15萬名公務員的廉潔問題。還要偵破部長級的貪汙事件。在治理肅貪方麵也很有成效,原因並不是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調查局僅有34名探員),也不是采用了特別的先進技術,而主要是李光耀認定,不管是什麼人貪汙,都要照辦,絕無特權和僥幸。20世紀70年代就有幾個部長級人物因此被關進監牢。

另外,新加坡有著嚴格的管理製度。如對於饋贈的禮物,規定政府官員要交給有關部門負責禮品的人,受禮人如想得到禮物,就要由專人進行估價,然後照價收費。公務員每人都要填表申報自己及家屬的財產,包括證券、房屋、銀行存款、債務等。如果負債額超過了三個月的工資,就會受到上級的詢問。

李光耀政府采取寬容、和諧、多元的民族政策,不搞華人至上。他提倡保留各民族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提倡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以期產生一種新的文化——新加坡文化。

李光耀每次講話,總是先用英、華、馬宋三種語言分別致詞,然後才用通用的英語演講。他每時每刻都在塑造新加坡人的形象。現在。新加坡的各個民族的移民們。已經開始習慣於把自己看做新加坡人了。

李光耀經常在國內視察,發現有好的經驗,立刻倡導推行。1981年的一天,他出巡組屋區,吃驚地看到很多家庭都有音響設備、彩色電視、水磨地磚,卻很少有書櫃和書架。隻有一家有書和畫。於是。李光耀提出要培養“有教養的新加坡人”。一次,在新春之際,李光耀到宏橋地區巡視。發現這一衛星鎮竟有兩座安老院(類似我國養老院),他感到震驚。在這年新春獻詞中,他促請:“為人子女者,負起奉養父母的責任,克盡孝道,建立一個健全的社會單位——家庭。”

新加坡人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對此,1990年2月李光耀在美國哥倫比業廣播公司的電視節目中曾說:“若模仿美國的生活方式。新加坡將全毀滅。”所以,新加坡的形象是自己逐漸建立起來的。

1990年新加坡歡度了自己的75歲生日,李光耀也步入花甲之年。以第一副總理吳作棟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團已發展成熟,部長們大都是年富力強、學曆很高的中年人。李光耀生動地比喻國家的現狀:我來當守門員,前鋒、中鋒由他們去踢。這意味著他不再“全場跑動”了。但如果門前小現“險情”,李光耀的作用仍舉足輕重。

李光耀雖已辭去總理職務,但他的行動、治國哲學將深深地影響著新一代的領導人。

約翰·肯尼迪

約翰,肯尼迪是美國第35任總統。他於1917年5月出生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市的一個富豪家庭。就任總統時,年僅43歲,是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作為總統,肯尼迪在美國政治方麵奉行他的“新邊疆”政策住執政期間。肯尼迪提出了許多計劃,包括改善城市住房條件、發展教育事業、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醫療保健、反對種族歧視、給黑人以公平權利等等。肯尼迪執政時期,正們國際政治舞台風雲變幻,古巴導彈危機、柏林危機等一大堆的麻麻煩纏繞著他。然而,肯尼迪沒有退卻,他以高昂的鬥誌給美國民族帶來了極大的希望和不顧一切勇往直前的勇氣。肯尼迪成功地處理了一些重大國際問題,與蘇聯簽訂了禁止核試驗條約。他創建了和平隊,把美國的活力和技術直接帶給貧窮國家的人民。正當肯尼迪滿懷信心治理他的同家日寸,不幸降臨了。

1964年是美國的大選年,肯尼迪從1963年開始使把注意力轉向了謀求競選連任的問題。當時。得克薩斯州民主黨內以亞巴勒代表的自由派與以州長康納利為首的保守派矛盾十分尖銳。肯尼迪為調節兩派之間的關係,爭取在競選中得到這個南部大州的支持,於1963年11月22口,偕夫人傑奎琳前往該州。當天,肯尼迪夫婦抵達右翼活動中心達拉斯,受到州長康納利夫婦的歡迎。肯尼迪夫婦與康納利夫婦同乘一輛林肯牌敞篷大轎車由勒夫機場開往市區,沿途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肯尼迪曾兩次停車向歡迎的群眾致意。中午時分,當車隊進入埃爾姆大街,行經得克薩斯州一座八層的教學圖書館大樓時,肯尼迪突然遭到刺客的槍擊,頭部與頸部中彈,同車的康納利州長也被擊中。肯尼迪立即被送往臨近的帕克蘭德紀念醫院搶救,然而他再也沒有醒過來。11月25日,肯尼迪的遺體被安葬在華盛頓國家公墓。

暗殺肯尼迪的刺客是一名24歲的青年,名收李·哈維·奧斯瓦德。他是美國前海軍陸戰隊的神槍手,曾旅居蘇聯,後回歸祖國。奧斯瓦德在個人發展道路上曾受挫,對政治與社會現實不滿。11月25日,達拉斯警察局準備把他押送縣監獄。當奧斯瓦德被帶出來時,由新總統林登·約翰遜任命的,以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爾·華倫為首的特別調查委員會發表了調查報告,通常稱為“華倫報告”,認定奧斯瓦德和魯比純係個人單獨作案,沒有任何政治背景。但是,華倫報告受到許多人的懷疑和批評。甚至報告公布多年之後進行的民意測驗表明,仍有2/3的公眾對報告持懷疑態度。

納爾遜·曼德拉

納爾遜·羅利赫拉·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於南非特蘭斯凱首府烏姆塔塔,其父亨利·曼德拉是科薩族內騰布人部落的酋長。

少年時,曼德拉經常聽部族長老講述他們的科薩族祖先被白人殖民者驅趕和野蠻殺戮的悲慘遭遇以及奮起反抗白人殖民者占領的英雄事跡。

兒時的耳濡目染為曼德拉後來將反抗種族主義的鬥爭作為自己的生命埋下了種子。

作為酋長之子,少年曼德拉得以進入當地一所衛理公會主辦的白人教會學校,開始接受初級文化教育,但作為一名黑人孩子,曼德拉常常受白人孩子的冷眼。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對外界認識的增加,曼德拉對生活在同一世界上的人因膚色不同而導致的生活天壤之別的不合理現象產生了深深的疑問和不滿,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也從默默忍受屈辱、消極抵觸發展到公開的對抗。

從教會學校出來後,曼德拉進入了當時南非、也是南部非洲惟一招收黑人學生的黑爾堡大學。

這所由蘇格蘭傳教士於1916年創建的大學,當時聚集了一大批南非最優秀的黑人青年,很多日後成為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領袖的人當年都曾在該大學就讀。在當時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的環境下,一群有著同樣誌向和抱負的青年經常聚集在一起,探索如何爭取種族平等和實現民族解放大業,這對曼德拉的民族主義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此時,血氣方剛的曼德拉積極投身於學生運動並很快在其中嶄露頭角。不久,他成為黑爾堡大學的學生代表委員會成員,頗得廣大學生,尤其是黑人學生的擁戴和敬重。

大學三年級時,曼德拉因參與組織了幾次反對種族歧視的抗議活動而被校方勒令退學。據說當年校方也曾勸說曼德拉宣布放棄搞學生運動作為讓其複學的先決條件,但曼德拉不為所動,毅然退學返回了久別的家鄉特蘭斯凱。

三年大學校園生活,使曼德拉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鍛煉了組織能力,尤其是結識了一批誌同道合的朋友,這為他日後從事政治活動打下了基礎。

23歲那年,為了逃避家庭和部族長老為其安排的婚姻,曼德拉再次離開家鄉前往約翰內斯堡,義無反顧地告別了將來當酋長掌管部落事務的傳統生活軌跡,走進了充滿動蕩和風險的未來。

1944年4月,曼德拉、西蘇魯等一批非國大中的年輕人創建了非國大青年聯盟,提出了一係列新的思想和主張。經過鬥爭的洗禮,這一大批青年在非國大內部脫穎而出,成為該組織新的領導層成員。

1949年,西蘇魯當選為非國大總書記,曼德拉也進入了非國大全國執委會。正是在青年聯盟的推動下,非國大的整體鬥爭策略發生了重大變化。

在同年宣布的《行動綱領》中,非國大明確提出“開展一個運動,教育人民直接采取積極的抵製、罷工、非暴力、不合作以及其他手段以實現民族自決,反對白人統治的目標”。

1952年,非國大聯合其他反種族主義組織,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蔑視不公正法運動”,曼德拉被任命為該運動的“全國誌願隊總指揮”。

1952年底,曼德拉和其他非國大領導人因組織“蔑視不公正法運動”而被當局逮捕,被判處9個月的監禁。

也就在那一年,曼德拉完成了金山大學的法律課程,取得了開業律師的資格。

他和當年在黑爾堡大學的校友奧利弗·坦博一起,在約翰內斯堡開辦了南非第一家黑人律師事務所,開始運用法律知識維護黑人的權益,在法庭上為黑人伸張正義。

1948年,麵對當局的白色恐怖,曼德拉提出了一個對非國大及其反抗運動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高瞻遠矚的計劃,即以他自己名字開頭字母命名的“M-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是從基層開始逐級建立嚴密的金字塔型的組織體係,克服以往的鬆散狀態,把非國大建設成為一個組織嚴密的政治團體。這個計劃為非國大後來從公開活動轉入地下鬥爭做了組織上的準備。

1961年6月,非國大軍事組織“民族之矛”宣告成立。曼德拉被任命為“民族之矛”的第一任總司令,其最高指揮部便設在約翰內斯堡一個白人高級住宅區利沃尼亞附近的百合花農場裏。

“民族之矛”發表宣言宣布,它將用“新的方法為自由和民主而鬥爭”。1961年12月16日,成立剛半年的“民族之矛”正式發動了武裝鬥爭,用自製的炸彈炸毀了約翰內斯堡、伊麗莎白港和德班等地的政府辦大樓和發電廠設施。

1962年8月5日,就在曼德拉悄然回國的第16天,由於有人告密,曼德拉在從納塔爾返回約翰內斯堡的路上再次被捕。

1964年6月12日,南非白人當局置國內外強烈的抗議和反對而不顧,宣布曼德拉等7名“利沃尼亞審判案”被告罪名成立,並將他們判處終身監禁。

1990年2月11日,被關押長達27年之久的曼德拉微笑著走出開普郭附近維克托·韋斯特監獄的大門,在此後的4年多時間裏,曼德拉以及他所領導的非國大,聯合所有黑人反抗運動組織,同德克勒克的國民黨政府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旨在結束種族隔離製度、推進南非民主進程的製憲談判。

曼德拉和德克勒克也因他們在推動南非民主進程,廢除種族隔離政策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而榮獲1993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1994年4月,南非舉行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所有種族參加的全民大選。曼德拉領導的非國大在這次大選中獲勝。

5月10日,曼德拉就任南非首位黑人總統,自由、民主和種族平等的新南非從此宣告誕生。新南非的誕生標誌著非洲大陸爭取民族解放運動勝利結束,從此非洲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馬丁·路德·金

馬丁·路德·金,1929年1月15日出生於美國亞特蘭大。1957年,舉行南基督教會領導會談,號召反種族主義的非暴力鬥爭。1963年,組織前往華盛頓,支持通過人權立法。1964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1968年,在田納西州孟菲斯被暗殺。1983年,他的生日被定為全國的節日。他領導了一場爭取種族平等、消滅種族隔離的群眾性鬥爭,並且永遠地改變了美國。

幾乎在美國的所有重要城市中,都有一條街道或一所學校是以馬丁·路德·金的名字命名的,這足以說明馬丁·路德·金的偉大。這些街道和學校大多設在黑人社區內,這也足可以說明馬丁·路德·金的事業是多麼深地被人所誤解。

馬丁·路德·金是在田納西州孟菲斯的一家旅館的陽台上被暗殺的,他已經離開我們將近30年了,人們一直把他看成為黑人爭取平等的黑人運動領袖,並因此而深深地愛戴著他。他所做的一切,不僅使黑人擺脫了長期種族隔離政策的束縛,而且也使白人從長達幾個世紀的虛偽的種族政策中解脫出來。正是因為由於金和他領導的運動,才使美國能夠在不遭到任何非議和鄙視的情況下,洋洋自得地宣稱自己是”自由世界的頭領”。相反,如果金和他領導的運動失敗了,美國大部分地區將仍然保持著與實行著“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相似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