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周恩來

周恩來(1898~1976年),江蘇省淮安人。1917年畢業後赴日本求學。1919年回國。“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1920年11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秋回國後,先後擔任了中共廣東區委員會委員長、軍事部部長、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政治部主任,東征軍總指揮部政治部主任等職。1926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27年2月任中央和上海區委聯合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委員,領導了上海工人第3次武裝起義。大革命失敗後,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了南昌起義,此後,他在一段時期內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31年12月到中央蘇區後,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紅軍總政治委員,中央革命委員會副主席。1933年春,同朱德指揮第一方麵軍,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他對確立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1937年抗戰爆發後,周恩來被推選為中央軍委副主席。1938年3月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1943年8月回到延安後,繼續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抗戰勝利後,同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達成“雙十協定”。以後率代表團繼續留駐重慶、南京同國民黨談判。1946年11月回到延安。1947年8月兼中央軍委總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政務院總理,後為國務院總理直到1976年1月8日逝世。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政策的感召下,當時位居“剿共”最前線的東北軍少帥張學良和17路軍將領楊虎城發動兵諫,扣留了前來督戰的蔣介石。當消息傳到延安後,中共中央急派周恩來前往西安,力使事變妥善解決,最後促成全國團結一致抗日的最終目的的實現。

周恩來當時認真分析了蔣介石的心態和性格後,認為對蔣不應用強,而應該采取積極謙遜的姿態使他保持一國領袖的自尊。這一招果然奏效,在蔣介石聽到共產黨決定團結在他的周圍,聽他指揮,共同抗日的允諾後,終於改變頑抗到底的態度,答應了團結抗日的主張,最終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在周恩來的軍事鬥爭生涯中,利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謀略思想對國民黨軍隊所做的策反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長期以來運用智謀在敵軍內部建立的軍事統一戰線,極大的推進了解放戰爭的進程。免使兩軍對壘、生死拚搏的戰場上,最終出現了異軍突起、戰況劇變的奇觀。以馮玉祥的舊部為例,周恩來通過各種策略積極爭取,使擁有兵權的原西北軍將領中,除去馮治安、劉汝明、孫連仲諸人外,幾乎都走上了起義或投誠的道路。又如在1947年2月的萊蕪戰役中,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副司令官李仙洲率第73、46兩軍由萊蕪向北突圍,但因路少,車輛、輜重、人員、馬匹爭相奪路,擁擠不堪,無法保持正常的行軍隊形。在我方策動下,敵第46軍軍長韓練成突圍前放棄指揮,秘密出走,更增加了敵軍的混亂。當敵軍完全進入萊蕪、吐絲口間我軍預設的袋形陣地後,大部被殲滅,李仙洲被生俘。再如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中,敵整編第96軍軍長吳化文率部約3萬人陣前起義,使解放濟南的時間由原定的20天縮短到8天。更為精彩的是,周恩來早年利用謀略手段在敵軍內部安插的共產黨員,不少已升居高位,掌握相當的兵權。他們在關鍵時刻的突然起義,給敵人造成了很大打擊,如1949年11月淮海戰役剛剛揭幕之時,擔任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的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23000人突然起義,使徐州大門洞開,為我軍迅速切斷黃伯韜兵團退路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這一個個陣前起義的“飛將軍”,充分證明周恩來“不戰而屈人之兵”謀略思想極大地推進解放戰爭的進程。

1955年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上,周恩來縱橫捭闔,表現了一代外交謀略家的風采。當時,以菲律賓、巴基斯坦、錫蘭和土耳其等為代表的親西方國家,唱起一曲不和諧的調子。他們在發言中含沙射影地提出所謂“共產主義威脅”、“顛覆活動”,以及宗教信仰自由等問題,矛頭實際上指向中國。會議氣氛變得相當緊張,必須迅速作出反應。周總理經過深思熟慮,放棄了正麵反擊戰略。決定詳細闡明中國對國際社會的立場,來間接回擊一些國家的敵視態度。他將原發言稿棄之不用,空手走上講台,作了一篇精彩的即席發言。

周恩來是一位舉世公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無論是在生死攸關的戰爭年代,還是在戰後風雲多變的國際舞台上,表現出了駕馭國家前途和命運的超凡膽略和智謀。

劉少奇

劉少奇是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他作為毛澤東的主要助手,始終處在統攬全局的關鍵崗位上。新中國成立後,他一直協助毛澤東主持中央工作,並在相當長一個時期處於中央領導的第一線。中共中央關於全局的一些重大決策,不少是通過他的報告、講話、文章來發表和闡述的。

劉少奇是中國共產黨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戰略家和理論家。他在《中國革命的戰略與策略問題》中,總結了黨在各個曆史時期運用馬克思主義戰略與策略指導的經驗教訓,並對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和性質等基本問題作了深刻闡述。他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戰略與策略,是指導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科學,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組成部分。它是在各個不同國家民族及國際範圍內無產階級達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具體步驟、具體階段和鬥爭的方式方法。“如果自以為是馬列主義者,卻不懂戰略與策略,就是半桶水的馬列主義者,而不是完整的馬克思主義者,所以我們必須好好學習與掌握馬列主義的戰略與策略。”

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實施這樣的領導,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即正確的政治戰略和策略。因為工人階級“先鋒隊所實行的政治領導正確”是“靠它的政治戰略和策略的正確”來實現的。因此,黨的政治領導,也就是黨的正確的政治戰略和策略的領導。

黨的政治戰略,是指黨在特定曆史階段、曆史時期的總路線、總政策。在革命時期,它指的是革命的打擊方向、完成的任務、依靠的力量,團結的對象,力量的部署,以及道路和戰略口號的選擇等。在建設時期,它指的是奮鬥的目標,完成的任務、依靠的力量、道路的選擇、建設的步驟及規劃部署辱。策略是指完成戰略任務的組織形式,鬥爭形式、工作方式、策略口號和戰役行動路線等。戰略的任務在於奪取全局的勝利,策略的任務在於通過和戰略相適應的形式與步驟,造成戰略任務實現的可能性。策略是戰略的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它服從於和服務於戰略,保證戰略任務的完成。

劉少奇指出,黨的戰略和策略是從屬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綱領的。“戰略本身的完全或缺陷,能使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加速或延緩,可以把革命運動引上最速捷的道路成導入比較困難和痛苦的道路。所以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加速或延緩,運動的促成或阻撓,這就是政治戰略和聾略的領域與其運用的範圍。”如果馬列主義的理論和綱領有了錯誤,則戰略也會發生錯誤,如果戰略有錯誤,策略也就會隨之錯誤。戰略與策略錯了,政策必然錯誤,因為政策就是實現戰略和策略的。

劉少奇認為,“對於各個國家的情況的分析、理解(即國情的理解),是戰略的根據。所以研究中國革命的戰略與策略問題,首先必須正確的認識中國的‘國情’。劉少奇的政治戰略與策略思想,正是從客觀實際出發,根據中國的國情提出來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綱領及其戰略策略的基本原則,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它是中國共產黨的戰略和策略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少奇深刻洞察中國社會的曆史和現狀,在黨的曆史重大轉折關頭,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總是能夠從大局著眼,從戰略高度采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從未來發展態勢中把握方向,果斷地作出重大戰略決策,提出黨的行動路線和工作的指導方針,大刀闊斧地開拓新局麵。他敢於實事求是,堅持真理,抵製錯誤傾向,具有解決矛盾的魄力和勇氣。他承認曆史行程的曲折性,堅持革命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運用的靈活性相結合,正確對待和處理革命過程中的妥協與讓步,前進與後退。他富有膽略,勤於思考,勇於探索,能以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敏銳地抓住問題的實質,並作出有力的回答,素以觀點的鮮明性,尖銳性著稱。

艾哈邁德·蘇加諾

2001年7月23日,印度尼西亞經過近半年痛苦的抉擇,終於決定正式罷免總統瓦希德,由副總統梅加瓦蒂出任第五任總統。

使這個外表柔弱的女人能在強人如林的穆斯林國家登上權力頂峰的原因,除了她的智慧和耐心外,還因為在她的身後永遠站著一個偉大的人物——艾哈邁德·蘇加諾。梅加瓦蒂便是這個印尼開國之父的長女。

1901年6月6日,蘇加諾出生在東爪哇的泗水(即蘇臘巴亞)一個土著的貴族家庭,當時的印度尼西亞處於荷蘭的殖民統治之下,蘇加諾在父親任校長的學校讀完小學後,便來到泅水荷蘭語中學學習,泗水是印尼民族主義運動的大本營,蘇加諾在這裏結識了各政治組織的領導人,開始投身民族主義運動,1921年蘇加諾進入萬隆工學院,在此期間他積極從事各種政治活動,他和一些青年朋友組織了“研究總會”,還在研究總會的雜誌上發表了題為《民族主義、伊斯蘭教、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主張三種思想結合,認為“這條將把我們運載到自由印度尼西亞的船就是團結之船”。

畢業後,蘇加諾先在一所專科學校教書,不久因思想激進被解聘。1927年7月,他創建了印度尼西亞民族主義協會,並出任主席。1928年5月,民族主義協會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改名為印度尼西亞民族黨,蘇加諾當選為主席。他奔波於各地,到處演講,擴大組織。

印尼民族運動的迅速發展,使荷蘭殖民當局深感不安。1929年12月10日,蘇加諾被逮捕關進萬隆監獄。在牢房裏他以馬桶做書桌,撰寫辯護詞。開審時他不僅慷慨激昂辯護,而且還揭露了荷蘭殖民統治給印尼帶來的災難,借機宣傳了印尼人民必須奮起反抗,爭取民族獨立的道理。經過鬥爭,他獲得了自由。

蘇加諾出獄後,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當他回到泗水,群眾把他高高舉起抬出車站。

1933年8月,他再次被捕,並被流放到了弗洛勒斯島上的一個名叫恩德的窮鄉僻壤。

1942年3月,日本侵略軍占領印尼。蘇加諾在荷蘭軍隊撤離途中逃脫,但是,不久日本占領軍便找到了蘇加諾,以給予印尼“自治”為誘餌,要求他合作。

1945年3月,蘇加諾利用日本當局建立的“印度尼西亞獨立準備調查會”爭取實現民族獨立,他發表名為《潘查希拉的誕生》的演說,提出民族主義、國際主義、民主、社會繁榮等“建國五原則”,並考慮製定一部獨立共和國憲法,起草了《雅加達憲章》。同時成立一個新的組織“新人民運動黨”。日本投降前夕,他草擬了《獨立宣言》,並宣布印尼獨立,與此同時,他廣泛發動群眾從日軍手中奪取武器,占領主要城市。

建國後,蘇加諾當選為總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荷蘭殖民者卷土重來,先後在1947年7月和1948年12月兩次發動殖民戰爭。妄圖恢複殖民統治。在第二次戰爭中,蘇加諾再次被捕,他拒絕荷蘭要他命令共和國停止抵抗的要求,而被流放到荒涼的小島上。蘇加諾被捕後,荷蘭殖民者的行徑,更加激起了印尼人民的反抗鬥爭。在印尼人民英勇抵抗和國際社會的支持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提案,要求荷蘭釋放蘇加諾,並向印尼“移交主權”,恢複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政府。

1949年11月《圓桌會議協定》簽訂,荷蘭殖民政府無條件承認印尼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蘇加諾當選為共和國真正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統。

理查德·尼克鬆

理查德·尼克鬆,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附近的約巴林達村,曾任美國第37任總統,並實現了中美關係正常化。

尼克鬆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早年家境並不好,後來父親開了一個汽車加油站,家中經濟情況才稍有好轉。盡管家境貧寒但父母時常鼓勵尼克鬆要“刻苦自勵”,要“勇於奮鬥”。因此尼克鬆學習很努力,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異,1943年他從惠蒂爾學院畢業時是全班第二名。接著,尼克鬆又進入北卡羅來納州的性克大學法學院專攻法律,1937年獲法學學士學位。在大學學習期間,家裏每月隻能給他35美元的生活費,其他費用必須由自己打工賺來。尼克鬆不僅克服困難,努力學習,而且還熱衷於學校的政治活動,大學四年級時擔任了校學生會主席,這種經曆使他練就了一副能言善辯的口才,為他以後從政打下很好的基礎。

從法學院畢業後,尼克鬆返回老家惠蒂爾當律師。二戰中,尼克鬆來到華盛頓,參加聯邦政府部門工作,1942年8月參加海軍,1945年10月升為上校,1946年退役。

1946年,加利福尼亞州舉行國會議員改選。加州的第12選區的共和黨人正在物色候選人,在惠蒂爾學院的推薦下,尼克鬆成為候選人。1946年11月尼克鬆擊敗對手,當選為加州的國會眾議員,開始了他的從政生涯。

在國會中,尼克鬆是當時的“反共鬥士”,他支持迫害美國共產黨,並曾參與起草限製美共活動的法案。同時,他利用自己出眾的口才,經常在論辯中誣陷對手有共產黨的嫌疑,因此深受他的政敵痛恨。

1952年,艾森豪威爾競選美國總統,尼克鬆為副總統候選人。艾森豪威爾當選後,極其重視尼克鬆這位副總統,經常派他擔任重要的外交角色,讓他參與所有的重大決策。他曾經以美國總統特使的身份出訪了五十餘個國家,這段經曆為他積累了豐富的從政經驗。

盡管尼克鬆才幹出眾,但在1960年的總統選舉中,尼克鬆仍然被肯尼迪擊敗,失去了一次問鼎白宮的機會。失利的尼克鬆退而求其次,參加加利福尼亞州長的競選,不料又馬失前蹄,以失敗告終。尼克鬆有點心灰意冷,暫時退出政局,到紐約發展律師事業。不過,在1964年大選時,尼克鬆仍然為當時的共和黨候選人搖旗呐喊,從而保持了與政壇的聯係。

1968年,尼克鬆終於如願以償,成為第37任美國總統。他是一位極具眼光的政治家,上任後,立刻意識到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了著名的“尼克鬆主義”,宣布他的對外政策注重“實力”、“夥伴”和“談判”。為此,他開始謀求與中國發展外交關係,因為他認識到在美蘇關係中,中國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所以,尼克鬆率先打破僵局,派遣基辛格秘密訪華,為自己正式訪華作鋪墊。1972年2月21日,尼克鬆抵達北京,成為曆史上第一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美國總統,中美關係從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當時,美國深陷越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因此,尼克鬆決意把美軍從越南撤出,並用四年時間完成了這個戰略任務,這是尼克鬆的義一大政績。

盡管尼克鬆敢為天下先,在中美關係以及越南戰爭問題上做出了重大舉措,但他仍然栽了一個跟頭,那就是“水門事件”。

事情是這樣的:1972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共和黨為了替尼克鬆的競選創造有利條件,讓人潛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所在地的水門大廈,偷拍文件和安裝了竊聽器,但被保安發現,有五人當場被捕。由於當時事件真相未明,尼克鬆的競選活動並未受影響,尼克鬆仍然連任成功。但尼克鬆再次上台後,“水門事件”真相陸續公之於眾,引起輿論大嘩,尼克鬆受到巨大的壓力,以至不得不改組政府,後來又被迫交出“水門事件”中偷錄的錄像帶。最後,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三次通過彈劾案,指控尼克鬆,尼克鬆還麵臨國會彈劾的危險,最終,他選擇辭職,以避免被彈劾下台,從而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沒有完成任期就自己下台的總統。

尼克鬆辭去總統職務,在一段意誌消沉的日子之後,重新振作,開始集中力量撰寫《回憶錄》。1974年,福特總統宣布赦免尼克鬆在任期內的一切罪行。

1994年4月22日,尼克鬆在紐約逝世,享年81歲。世界許多國家的領導人紛紛發表吊唁,稱讚他在中美關係和國際事務中的重大影響。

鄧小平

鄧小平1904年生於四川省廣安縣。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7年底到1929年夏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29年12月同張雲逸、韋拔群等發動百色起義,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和政治委員。1930年2月同李明瑞等發動龍州起義,成立等8軍,兼任政治委員。1933年調任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主編《紅星報》。1934年底在長征途中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在遵義會議上明確支持毛澤東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