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李世民
公元599年1月21日,李世民生於一個軍事貴族家庭。
李世民從小接受儒家教育,愛好曆史、文學,練得一手好字;又因軍事世家的影響,受過比較嚴格的軍事訓練,善使弓箭。據說,百步之外,他一箭能射穿門板。對於兵法戰策,他也鑽研頗深,少年時就能與父親談論用兵之道。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他18歲,跟隨父親來到太原。當時農民起義正蓬勃發展,隋朝政權呈土崩瓦解之勢。他加緊結納四方豪傑,在晉陽宮副監裴寂、晉陽令劉文靜等人的謀劃下,勸父親李淵把握時機,起兵反隋,奪取天下。這年夏天,李淵將煬帝派來監視他的副手王威、高君雅處決,正式舉兵進攻長安。李世民被任命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冬天,李世民會同其兄李建成部攻克長安。次年,李淵即位稱帝,改國號為唐。李世民拜為尚書令,晉封秦王。
唐朝建立之初,周邊群雄並峙。從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到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間,李世民東征西戰,先後鏟除了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徐圓朗等各個割據勢力,鎮壓了竇建德及其部將劉黑闥等農民起義軍,為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隨著軍事鬥爭的勝利,李世民聲望日高,手下聚集了大批來自中小地主乃至勞動人民出身的賢士勇將,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集團,因而他與太子李建成為爭奪皇位的鬥爭迅速加劇,終於導致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采用政變手段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其弟齊王李元吉也被他的部將尉遲敬德射死。3個月後,李世民順利登上帝位,改年號為“貞觀”。李淵被尊為太上皇,至貞觀九年(公元635年)離開人世。
貞觀之初,李世民便著手擴大宰相班子,發揮宰相班子的集體智慧,完善三省六部製。李世民擴大宰相班子,集思廣益,其根本目的是防止決策的乖謬,免使封建國家重蹈隋之覆轍。
貞觀之初,李世民還采取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來恢複社會生產。製定人口增殖政策,獎勵男女及時嫁娶,提倡鰥寡婚配,並把戶口的增加作為地方官政績考核的內容。
在法製改革方麵,李世民也表現出封建政治家的寬宏氣魄。他主張刑法不要過嚴,但必須公正,法律條文不能過繁,必須簡明正確。
李世民的虛懷納諫,在封建帝王中也是很突出的。據史書記載,從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至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僅魏征一人就進諫200餘事,大部分為李世民所接受。
在用人方麵,李世民實行“才行兼備”的政策,很少受出身、家世、地域和原屬何種政治集團的影響。《舊唐書·太宗紀》說他“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誌業則鹹盡其才”。
李世民是我國古代一位賢明的封建君主,厲行改革,廣納賢才,廣開言路,把國家治理得有條不紊,他統治的時期,史稱“貞觀之治”。
武則天
武則天出身於山西文水的木材商家庭,她的父親曾因幫助唐高祖李淵奪取天下有功,後被封為工部尚書、荊州都督等官職。他四十七歲那年才有了武則天,而在武則天十二歲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她和她母親楊氏在一起生活著。
武則天進宮之後很快便得到了唐太宗的喜愛。因為她不僅漂亮,而且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彬彬有禮。皇上還賜給她一個名字:武媚。她從此在宮中開始了她新的生活。
公元643年,唐太宗因年老多病,立長子李治為太子。此時武媚已經20歲了,出落得美貌多姿。
太子李治對武媚的美名早有耳聞,常常借看望父皇為借口,進宮和武媚接近。一來二去,武媚和李治眉來眼去,很快便暗暗好上了。
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稱皇帝死去),太子李治登基做了皇帝,就是曆史上的唐高宗。按照慣例,皇帝死後,他的一般妃嬪都要打發出宮的,而武媚還沒有生過孩子,被送到感業寺做了尼姑。
唐高宗即位後,對王皇後並不喜歡,而寵愛著蕭淑妃。還經常暗中到感業寺和武媚幽會。終於有一天,這事被王皇後知道了,她將計就計,勸皇上把武媚公開接回宮中。她想借此打擊一下她的另一個情敵蕭淑妃。
但王皇後的如意算盤落空了。武媚被接回宮後,被高宗封為昭儀。她利用各種機會討皇上和皇後的歡心,並對周圍的下人也極盡籠絡的手段。她很快憑著自己的機靈,在宮中收買了一部分下人。雖然王皇後因此擊敗了她的情敵蕭淑妃,卻無形中又添了一個更強的對手。她想離間高宗和武昭儀的關係,卻被機敏的武昭儀察覺了。武昭儀找了個機會,利用把自己親生女兒掐死的狠毒方法,陷害王皇後,給了王皇後一個致命打擊。王皇後後來被高宗廢掉了,武昭儀被立為皇後。
當上皇後之後,武則天趁機重用支持過自己的許敬宗、李義府等人,接著唆使他們陷害反對自己的褚遂良、長孫無忌等老臣。漸漸地,大臣們都倒向了她的一邊,大權也漸漸落在武則天手裏。而高宗因為身體不好,又得了風眩病,也就不再關心政事了。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李顯即位,這便是唐中宗。但不久,李顯也因惹惱母親被廢掉,接著李旦又做了皇帝,這便是唐睿宗。但武則天還是不稱意,終於把李旦也廢掉了,自己做了皇帝。公元690年,她改國號為周,自稱聖神皇帝,當時六十六歲,成為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女皇帝也是後來人稱的“則天皇帝”。
在武則天時期,政局比較穩定,人才也都得到了合理的利用,人口增加了,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
公元704年,武則天得了重病。此時的大權已漸漸旁落到她的寵臣張易之和張昌宗手裏。大臣張柬之趁武則天重病的機會發動政變。他帶著武士擁護著太子李顯,在武則天住的長生殿殺死了張易之和張昌宗,然後逼迫武則天退位。最後,武則天沒有辦法,隻得把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顯。
查理大帝
法國巴黎有一座最高貴的藝術殿堂——盧浮宮,在它收藏的無數瑰寶中,有座9世紀製作的青銅塑像。成千上萬的法國人、德國人、意大利人以及其他國家參觀者絡繹不絕地來到銅像前,肅然起敬地瞻仰這位騎在高頭大馬上的古代英雄的風采。但見他,胯下神駿左前腿微曲,右後腿略抬,仿佛正緩步而行;馬上之人正身端坐,魁梧的身軀粗壯挺拔,左手捧象征權威的金球,右手舉象征力量的寶劍,峨冠長袍,鼻直口闊,濃密的上髭,炯炯有神直視前方的雙眼,無不露出帝王家莊重森嚴、威武勇猛的氣質。這位英雄就是古代法蘭克國家最偉大的統治者查理大帝。
查理(曼)是法蘭克的國王,薩克森的征服者與神聖羅馬帝國的締造者,歐洲史上最早的君主之一。
公元741年查理出生在亞琛市的附近,該市後來成了他的都城。他的父親是矮子王丕平,他的祖父是偉大的法蘭克領袖查爾斯·馬特爾。馬特爾在732年奪取了圖爾戰鬥的勝利,粉碎了穆斯林征服法蘭西的行動計劃。751年丕平宣稱自己為法蘭克國王,從而結束了昏庸無能的梅羅文加王朝的統治,建立了加洛林王朝。768年丕平駕崩,法蘭克王國被查理和他的長兄卡洛曼兩人瓜分。771年卡洛曼猝然去世,這對查理和法蘭克的統一來說卻是幸運降臨,使29歲的查理成為法蘭克王國惟一的君主,該王國當時已是西班牙最強大的國家。
查理登極之時,法蘭克王國主要包括今日的法國、比利時和瑞士以及今日荷蘭和德國的許多地區。查理不失時機地開展領土擴張。他在位46年中,先後發動了55次征服戰爭,迫使許多各不相同的部落和部族服從他的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版圖在他手裏擴大了整整一倍,囊括了現今的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奧地利、意大利和部分西班牙的領土。
由於查理許多次戰爭的勝利,成功地使西歐大部分地區都歸屬於他的統一領導之下。自從羅馬帝國衰亡以來,歐洲還沒有這麼廣闊的領土被一個國家控製過。
在整個統治期間,查理一直堅持與羅馬教皇保持密切的政治聯盟。但是在查理在世期間,人們顯然可以看出,總是處於支配地位的夥伴是查理而不是教皇。公元800年聖誕節,教皇利奧三世把一頂皇冠戴在查理的頭上,宣布他為羅馬皇帝。教皇高聲宣布:“上帝為查理皇帝加冕!這位偉大的、給世界帶來和平的羅馬人的皇帝,萬壽無疆和永遠勝利。”接著,羅馬的貴族們開始高聲讚頌那曆史性的詩文:“奧古斯都·查理!承上帝之命戴上金冠!天佑我羅馬人的皇帝,賜予他和平、勝利!”教堂內歡聲雷動,歡呼查理成為古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護者。
從此,“法蘭克王國”變成了“查理帝國”;“查理國王”變成了“查理曼”,“曼”就是大帝的意思。從主要方麵來講,這意味著在三個多世紀前被毀滅的西羅馬帝國正在複辟,查理曼現在成了奧古斯都·愷撒的合法繼承人。
查理的業績和才能不僅限於軍事征服,他在行政、司法、軍事製度,以及經濟生產管理等方麵都有傑出的建樹。特別在文化教育方麵,成就尤為突出,為中世紀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起到了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公元8世紀時,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傳統隨著許多城市的沒落,早已被破壞了。羅馬時代的公私藏書,從五六世紀以後就逐漸消失。因此,查理帝國的臣民幾乎都是文盲,就是查理大帝本人以及宮廷裏的許多顯貴大臣,也大都目不識丁。查理感到沒有文化知識,就不能很好地管理國家,於是就在宮廷裏辦起了學校,培養人才。這就是中世紀西歐學校的起源。他從歐洲各地廣泛招聘知名學者,到宮廷傳授學問、知識,其中最著名的人士是來自英格蘭的阿爾昆。
在宮廷學校裏,查理特意挑選了三種人家的子弟就學,即名門巨第、中等之家和寒門小戶出身的子弟。每過一段時間,查理便把學生們召集起來,親自檢查他們的作業。檢查完畢,他便親切地對學習好的學生說:“我的孩子們,你們要繼續學下去,我將賜給你們主教的管區和華麗的修道院。你們永遠是光榮的。”對那些學習差的學生,則憤怒地斥責道:“我鄙視你們高貴的出身和漂亮的衣飾!我發誓,除非你們發奮讀書,彌補過去的怠惰,否則你們永遠也不會得到我的任何恩寵。”他說到做到,時常把學得最好的窮孩子提拔上來,授予較高職位,表現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
查理還發布敕令,督促教會和修道院興辦學校,傳授知識文化,搜求、抄寫古典著作和早期基督教的著作,使之得以保存和流傳。查理的這些成就,曾獲得一些西方史學家的大聲喝彩,被嘉譽為“加洛林文藝複興”。這在當時歐洲處於粗野、愚昧和混亂的情況下,查理的作為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他的成績和作法也是非常明顯的,在他統治的46年中,法蘭克的文化教育比過去幾個世紀有了顯著的發展。
公元813—814年冬天,西歐的天氣極為寒冷,大雪覆蓋著山林田野,滴水成冰。但是查理皇帝卻堅持要外出打獵,結果他在狩獵時感染風寒,發起了高燒,肺部和胸膜發炎。醫生束手無策,不敢下藥。公元814年2月,他在首都阿亨宮中逝世,時年72歲。
查理死後不久,帝國就出現了分裂。到了公元843年,他的三個孫子各自為王,帝國一分為三。以後的西歐各國就是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東法蘭克王國成了以後的德國,西法蘭克成了以後的法國。東、西部之間的地區成了以後的意大利。法蘭克人的語言也出現明顯的分化,形成了法語、德語和其他西歐國家的民族語言。
趙匡胤
趙匡胤(公元927~976年),宋王朝的建立者,960年至976年在位。州(今河北涿州)人。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
陳橋兵變建宋稱帝
趙匡胤,生於洛陽的夾馬營。從小受家庭和社會風尚的影響習文習武,胸有大誌。
20歲那年,他投到樞密使郭威手下,當了一名偏將。由於他武藝嫻熟,又通兵法,受到郭威的賞識。乾柘四年(公元951年),郭威被部下擁立為皇帝,在擁立過程中,趙匡胤出了不少力,因此被升為後周禁衛軍的軍官。
公元954年,北漢聯合遼國(即契丹)進攻後周。趙匡胤隨柴榮出征,與漢遼聯軍交戰於高平(今山西晉城縣東北)。周將範愛能、何徽,竟一觸即潰,爭相南逃。在這危急的關頭,趙匡胤大喊一聲,拍馬上前,當先衝入敵陣。北漢軍隊大亂,而周軍士氣大振,人人奮力廝殺,終於大獲全勝。高平之戰,反敗為勝,成為我國曆史上一個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從此趙匡胤深受周世宗柴榮的器重,並給他記了大功一次。以後一係列的南討北伐,總把他帶在身邊。在這些戰爭中,趙匡胤立了不少功勞,被提拔為殿前都虞侯(皇帝親軍的高級長官)。從此,趙匡胤開始掌管後周的軍事大權。
顯德六年,柴榮率領大軍北攻契丹。此次親征,趙匡胤一直隨駕左右。
公元959年柴榮病死了,他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當時兼任宋州(現在河南省商丘縣南)歸德軍節度使、防守都城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的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匡義、幕僚趙普等人,看到柴宗訓年幼無能,就秘密策劃準備奪取皇位。
公元960年正月初四,後周的君臣正在慶賀新年,在趙匡胤的指使下,鎮州和定州(現在的河北省和正定縣和定縣)有人到開封謊報軍情,說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聲勢很大。後周的宰相範質和王溥等人,不辨真假,急忙派趙匡胤帶領大軍,前去抵抗,趙匡胤率軍隊走到陳橋驛停了下來。在他的導演之下,發生了陳橋兵變的故事。
趙匡胤被“黃袍加身”後,假意推讓一番,眾將哪裏肯答應。趙匡胤乘機說:“你們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我發出號令,你們能聽從嗎?”“願聽命。”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接著,趙匡胤帶領大軍,掉轉馬頭,回到了開封。
正月初五下午,趙匡胤舉行登基儀式。由於趙匡胤原來擔任過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因此,他把國號定為“宋”,仍舊把開封作都城。曆史上將其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為了盡可能消除後周舊臣宿將結盟反叛,對後周將官趙匡胤一概留用,給予優厚待遇。同時,在暗中密切注意手握重兵的藩鎮將領,預防不測。果然,宋朝建立不出三個月,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就會師北漢大舉反宋,趙匡胤深謀遠慮,守住關隘,一舉平定李筠。之後,淮南節度李重進蠢蠢欲動,趙匡胤下詔親征,李重進自焚身亡。
趙匡胤在一年內兩次親征的勝利,基本解決了新王朝與舊王朝殘餘勢力的矛盾,但他並未因此而感到安心,相反,他更時時刻刻感到另一種潛在的威脅。
杯酒釋兵權軍製大改革
趙匡胤當上皇帝以後,大封功臣。後周將領慕容延釗,因為擁護宋朝,升任殿前都點檢。領兵守衛北邊的韓令坤,當了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當了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這些都是統率禁軍(宋朝軍隊的主力)的高級官職。慕容延釗等人掌握了軍事大權。
公元961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罷免了慕容延釗、韓令坤統領禁軍的兵權,派他們兩人到外地當節度使。從此,不再設立統領禁軍的殿前都點檢。禁軍將領石守信,因為擁立有功,趙匡胤沒有立即罷免他。
就在這年秋天的一個晚上,趙匡胤晚上朝見群臣後與石守信等人一起飲酒。酒興正濃時,趙匡胤說:“人生如白駒過隙一般轉瞬即過,你們不如給子孫多積些錢財,多置土地房屋,多買歌兒舞女,享樂一生。君臣之間也不會有什麼猜忌隔閡,這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十分感激,第二天,便借口有病,乞求解去禁軍兵權。趙匡胤允許了他們的請求。令其都以寄祿官的身份回家,並給予優厚的賞賜。他們雖仍有官階身份,但已無實際職權。
開寶二年(969年),趙匡胤乘諸鎮節度使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等人入朝晉見的機會,在後苑設宴款待。次日,便下詔罷了武行德等節度使的職務。至此,所有高級將領的兵權都被解除。
接著,他又實行了“內外相製”的策略削弱藩鎮的實力和實權(包括兵權、政權和財權)。製定了“更戍法”,規定除了警衛皇室的殿前班外,所有禁軍都要定期換防,將領經常調動,軍隊和將帥的調動權也歸中央,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
消滅割據統一南方
宋朝雖然已經建立起來,但是,原先各地的一些割據勢力依然存在。北方有契丹建立的遼國和盤踞太原的北漢;南方有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荊南)等國家。在湖南和泉州等地方,也還有地方勢力。人擁宋太祖做皇帝以後,就進一步考慮如何消滅這些割據勢力,和趙普商量後,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就正式確定。
公元962年,割據湖南的周行逢病死了,他的兒子周保權繼位。大將張文表不服周保權,起兵反抗,割據潭州(現湖南省長沙市)。周保權派人向宋朝求援。宋朝出兵湖南,一舉占領了南平,平定了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