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墨西那海峽大橋

在意大利大陸與西西裏島之間,有一條寬3.3千米的海峽。意大利的墨西那海峽大橋,就跨越了這一條遼闊的海峽。

這座大橋,從1968年的時候,就開始醞釀了,直到1992年,設計方案才被正式提了出來,經曆了整整24年。

在大橋上,全部采用的都是懸索橋。全橋長5070米,其中在水麵上的距離寬3300米。在陸地的兩側,分別長810米和960米。

大橋的橋麵寬60.4米,上麵布置得有鐵路,有2條專用的車道公路,6條共用的車道公路,還有2條備用的車道公路。同時,在大橋兩側,還各有一條3米寬的人行道。

這座大橋,是世界橋梁建築作品中的精品之一。遠遠看上去,它線條明快,簡單,充滿了現代感。在橋麵上,你又能夠感受得到它那堅不可摧的宏偉氣勢。在墨西那海峽上,它就像是一隻靈秀、輕盈的翅膀,在藍藍的天空之下,海麵之上,翩翩飛舞。大理三塔

雖然中國的古塔到處都有,可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在一起的,卻為數極少。大理三塔就是以此而聞名於中外的。

大理三塔位於大理城的西郊,在洱海的邊上,它們原來是崇聖寺的一部分,但是,崇聖寺後來毀掉了,隻有三座寶塔屹立在那裏。

在1925年時,大理地區發生過一次特大級地震,城內外所有的房屋,幾乎全部倒塌了,可是,距離大理城隻有1華裏的三塔,卻安然無恙。

大理三塔,是雲南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也是在我國享有盛名的塔群。

最大的塔又叫“千尋塔”,高69.13米,它是一座方形的磚塔,共有16層。塔心是空的,在古代的時候,裏麵有樓梯,可以供人攀登。在塔頂的四角,各有一隻銅鑄的金鵬鳥,傳說它們是用來鎮壓洱海中的水妖水怪的。從塔頂向外眺望,洱海的美景盡入眼底。

在中國古代,由於科學技術很落後,所以,要修建這麼高的塔,是一件很艱巨的工程。當時的人,為了修塔,一般要在塔旁邊堆上土,便於運送建築材料,塔身每建高一層,土堆也要上升一層。

大理三塔在曆史上,具有很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我國把它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5年時,對大理三塔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維修,在維修中,人們在大塔的基座中,發現了兩批很重要的文物,有寫經、經卷、各種佛像和工藝品等。

其中,還有一個重1135克的純金觀音像。這次發現,是至今為止發現的大理國時期文物最豐富的一次。朗香教堂

這是一座位於群山之中的天主教的小教堂,它突破了幾千年來,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式,像岩石一樣穩重地站立在一個群山環繞的,被視為聖地的山丘之上。

朗香教堂在1955年建成。它在建成之時,就獲得了世界建築界的廣泛讚譽。它表現了建築師對建築藝術的特殊理解,也體現了建築師對建築嫻熟的駕馭技巧。

朗香教堂突破了傳統的教堂模式,它以一種神奇的扭曲造型,暗示著一種超常的精神和情緒。在講經台的東麵,布置著的台口,像露天劇場一樣。在南麵,有不規則的窗,給室內造成一種神秘的氣氛。朗香教堂的整體形象敦實混沌,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朗香教堂的屋頂東南高、西北低,在東南轉角,顯示出了挺拔的氣勢。由於屋頂的坡度很大,所以,它能夠自動收集雨水,屋頂上所有的雨水全部流向西北水口,經過一個伸出去的瀉水管,流入地麵的水池裏。

在教堂的三個豎塔上,開有高窗。這種窗戶,以一種奇特的歪曲的造型,暗示著超常的精神。這座教堂設計簡單,造價也不高。

朗香教堂對西方的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過重大的影響。比薩斜塔

在意大利中部,比薩古城的教堂廣場上,有一座獨特的塔,這座塔是斜著的,這就是著名的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在1147年開始動工修建,在1350年完工,是一幢8層圓柱形的建築。這座塔,全部用白色的大理石砌成,高54.5米,塔身的牆壁底部厚4米,頂部厚2米多,整座塔,總重量是1.42萬噸。

比薩斜塔,造型古樸靈巧,是羅馬建築藝術中的典範。在塔內,有螺旋式的階梯294級,觀光遊覽的人,可以從這些階梯,登上塔頂或者其它的各層環廊,可以盡情飽覽比薩城的美麗風光。

其實,比薩斜塔,在最開始修建的時候,它並不是斜的。但是,塔被修建到第三層時,人們卻發現塔體開始傾斜了,工程被迫停了下來。經過調查後,人們發現,塔體傾斜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土層的強度很差,塔基的深度不夠,再加上大理石修築的塔身非常重,因此,就造成了塔身不均衡,開始下沉。

塔停建了96年後,又重新開始繼續施工。為了防止塔身再度傾斜,工程師們采取了一係列補救措施。全塔建成後,塔頂的中心點還是偏離了塔體中心垂直線2米左右。

600多年來,比薩斜塔因為鬆散的地基難以承受塔身的重壓,仍然繼續而緩慢地向南傾斜。有一次,在塔的南麵,發生了一次大地震,使斜塔受到了強大的衝擊,整個塔身大幅度搖晃,長達22分鍾之久,極其危險。幸運的是,這座塔,仍然好好地屹立著。

比薩斜塔的這種“斜而不傾”的現象,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也使比薩斜塔聞名遐邇。據說,在1590年,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曾經在斜塔上做過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拿著兩個重量不等的鐵球,讓它們從塔頂垂直自由落下,結果,兩個球同時著地,從而一舉推翻了古希臘著名學者亞裏士多德關於重量不同的物體,下落的速度也不同的理論。

為了使這座世界聞名的曆史建築物免遭倒塌的厄運,從19世紀開始,人們對它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挽救措施。相信在人們的共同努力之下,這座著名的斜塔,一定能夠安然無恙地被保存下去。聯合國總部大廈

聯合國總部大廈位於美國紐約的曼哈頓東區,在它的西邊,與聯合國廣場相鄰接,在東邊,以東河為界,占地7.3公頃。

聯合國大廈由四個主要的建築物組成。這四個主要的建築物是:秘書處辦公大樓、會議大樓、大會堂,以及在1961年建成的達格·哈馬舍爾圖書館。聯合國的6個主要機構,除了國際法院以外,全都設在這裏。因此,聯合國總部大廈,被視為聯合國的象征。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熏國際社會以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設立了聯合國,並修建了聯合國大廈。

聯合國大廈的建築方案,由10個國家的建築師共同商定通過。其中的秘書處辦公大樓,是一座39層樓高的板型大樓,它長87米,寬22米,高166米,在樓的東西兩側麵,是整片的藍綠色的玻璃牆,在它的南北兩頭,是石牆麵。在50年代以前,幾乎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性建築物,都采用了傳統的建築樣式和風格。

聯合國大廈的建成,標誌著現代主義的建築潮流在20世紀的中期占了上風。最不幸的建築

在紐約的曼哈頓島上,世界貿易中心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機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之一。

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占地約6.5公頃,它是一項耗資7億美元,由六幢建築組成的建築群,包括了一座海關大樓,一座飯店,兩座專供重要政府貿易機構使用以及供國際商品展覽使用的九層大樓,還有兩座主要的建築——高411.5米的110層塔樓。

這兩座大樓都是正方柱的形體,它們的外形完全一樣。每邊寬63.5米,每幢塔樓的麵積達46.6萬平方米,兩幢塔樓的麵積一共有93萬多平方米。在大樓的外牆上,有排列得很密的鋼柱,它們的外表都包著銀色的鋁板。

在整個世界貿易中心,有5萬人在裏麵工作。每天的客人達8萬多人次。兩座大樓裏,有46部高速電梯,114部區間電梯,8部貨梯。一部客梯在最多的時候,可以載55個人。世貿中心的電梯,可以直達能夠容納2000輛汽車的停車場,並且與地鐵相連,可以迅速地將來往於世界貿易中心的工作人員及來客們疏散到四麵八方。

世界貿易中心的設計者是著名的美籍日裔建築師雅馬薩奇。這兩座方柱形的大樓,打破了紐約帝國大廈保持了42年之久的世界最高建築的記錄。

由於在1993年,世界貿易中心發生了國際恐怖組織在地下停車場安置汽車炸彈的事件熏所以,這裏引起了美國政府和國際安全機構的高度注意。如何加強保安措施熏利用高科技保護人身和建築物的安全熏迫不急待地擺在世貿中心保安主管當局的麵前。為此,世界貿易中心的業主,特地投資5000萬美元,更新了大樓裏的部分設備,增加防範措施熏它的安全防範係統共分為3道防範措施,都是依建築物的結構設計的。

但令人遺憾的是,2002年9月11日,世界貿易中心再次遭遇到國際恐怖分子的襲擊,被摧毀了。這在美國曆史上,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在這次災難中,有無數的美國百姓喪生,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而這幢傑出的建築物,從此也隻能留在人們的回憶之中了。莫斯科國立大學

1775年創立的莫斯科國立大學,坐落在莫斯科市西南外的列寧山,占地約4000畝,學校校園環境優美。校園周圍遍部地鐵,交通四通八達,中國大使館就位於學校的附近,步行僅需20分鍾左右。

大學教育設施完備,校內有實驗室、電腦中心、植物園、人類學博物館,動物學博物館,地球科學博物館,稀有書籍博物館,特別教學研究中心(生物科技、激光、社會形態)等設施。各係都擁有自己的圖書館,並實現了專線上網,學生可以免費上網查詢資料,學習娛樂等。學校的生活設施也不錯,在美國國家標準局對歐洲各大學及學院教育品質的評審中,莫斯科大學均名列前茅。

莫斯科國立大學是俄羅斯最早和最著名的綜合性大學。無論從學術水平還是從學校影響力來看,莫斯科大學都是無愧於俄國第一,許多世界知名人士以及俄羅斯政界、科學界的要人都畢業於此。

同時,莫斯科國立大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學校群建築之一,總占地麵積達167平方熏以俄羅斯著名科學家萊蒙諾索夫命名的莫斯科國立大學主樓是50年代修建的,高36層,240,是莫斯科著名的7幢位於製高點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坐落在列寧山上,大學主樓建築群包括了教學,科研,會議,展覽,運動和住宿等多項調離,是一個超大型的多功能綜合體。

莫斯科國立大學主樓建築是蘇聯二戰勝利後50年代,民族情緒高漲在建築上的體現,充分反映了那個時代對建築“宏偉性”與紀念性,的需要,是蘇聯30年代“社會主義現代主義”創作思想向“社會主義內容,民族形式”這一創作原則演進的代表作品,從城市設計角度看,莫斯科7座製高點是建築的興建在城市空間上統領了城市景觀,這是莫斯科城市景觀設計的成功手法之一。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教授、講師及各類研究人員8600名,大約4500名教授擁有博士和榮譽博士的學位,其中125位是俄羅斯學院院士。有學生2.6萬人。碩士和博士班學生大約5000名,外國留學生約有2000人左右,而且這個數目每年都在增加。學校具有多年教授外國學生的經驗和完整的教學計劃。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

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簡稱蓬皮杜中心,設在法國巴黎市中心區,距盧佛宮和巴黎聖母院各約1000米。英國建築師·羅傑斯和意大利建築師·皮亞諾合作設計,建於1972年到1977年。

蓬皮杜中心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公共圖書館,建築麵積約16000平方米;現代藝術博物館,約18000平方米;工業美術設計中心,約4000平方米;音樂和聲響研究中心,約5000平方米。連同其他附屬設施,總建築麵積為103305平方米。

除音樂和聲響研究中心單獨設置外,其他部分集中在一幢長 166米、寬60米的六層大樓內。大樓的每一層都是一個長166米、寬44.8米、高7米的巨大空間。整個建築物由28根圓形鋼管柱支承。其中除去一道防火隔牆以外,沒有一根內柱,也沒有其他固定牆麵。各種使用空間由活動隔斷、屏幕、家具或欄杆臨時大致劃分,內部布置可以隨時改變,使用靈活方便。設計者曾設想連樓板都可以上下移動,來調整樓層高度,但未能實現。

蓬皮杜中心外貌奇特。鋼結構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塗上顏色的各種管線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麵上。紅色的是交通運輸設備,藍色的是空調設備,綠色的是給水、排水管道,黃色的是電氣設施和管線。人們從大街上可以望見複雜的建築內部設備,五彩繽紛,琳琅滿目。在麵對廣場一側的建築立麵上懸掛著一條巨大的透明圓管,裏麵安裝有自動扶梯,作為上下樓層的主要交通工具。設計者把這些布置在建築外麵,目的之一是使樓層內部空間不受阻隔。

蓬皮杜中心的建築設計在國際建築界引起廣泛注意,對它的評論分歧很大。有的讚美它是“表現了法蘭西的偉大的紀念物”,有的則指出這座藝術文化中心給人以“一種嚇人的體驗”,有的認為它的形象酷似煉油廠或宇宙飛船發射台。皮瑞裏大廈

意大利米蘭一家橡膠聯合企業的總部大樓,1955~1959年建,是一個建築設計和結構構思各具特色而又巧妙結合的作品。由奈爾維和蓬蒂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