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世界上收藏的最大隕石

一九七六年三月八日下午,我國吉林地區上空,突然出現了向四周放射的耀眼的光球,緊接著發出強烈的爆炸聲“石雨”紛紛落下,範圍廣達五百多平方千米,這是二十世紀人們看到的最壯觀的“隕石雨”。地質人員從中收集到的隕石有一百多塊,其中有三塊的重量超過一百千克,最大的一塊重一千七百七十千克,超過了美國收藏的一千零七十八千克的“世界之最”隕石,成為世界最大的隕石。彗星的尾巴

彗星總是拖著長長的尾巴。那麼它是怎樣形成的呢?

彗星的主體是彗核。彗星的大部分質量都集中於彗核。當彗核靠近太陽時,受太陽熱的烘烤,就被太陽熱蒸發出氣體和塵埃。這些氣體和塵埃包在彗核的外麵形成彗發。當它進一步靠近太陽時,由於太陽光的熱量和壓力增大,把彗發中的氣體和塵埃推向後方,形成一條像掃帚的尾巴——彗尾。彗星越是靠近太陽,彗尾越是長,一般都有五千萬千米至兩億千米長,最長的可達三點五億千米。彗尾總是背著太陽。飛向太空

我國古代有一個叫蠃除的人,他用火藥做了一個火箭狀的發射器,把自己綁在上麵,點燃導火線,然後等待飛上天空的那一刻。結果這個勇敢的人被炸得粉碎,終於沒有實現飛離地球的夢想。

現在我們知道,要飛上高空,關鍵是要克服地球引力。誰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輕輕地把一塊石頭往空中拋,石頭會很快落下來。如果用力大一點,拋出的石頭就快速升高,在空中飛行的時間就長一些。石頭落下來是因為地球的引力,能拋上去,是因為人的作用使它克服了地球引力。作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就會越容易克服地球的引力。

要擺脫引力,必須有克服引力的飛行速度。那麼要克服地球引力,需多快的速度呢?科學家經過計算,測定這一速度為每秒7.9公裏,大約每小時2.88萬公裏。一旦獲得這樣的高速度就可以環繞地球飛行而不致落下來。這個速度被稱為第一宇宙速度。要想飛得更遠,必須達到第二宇宙速度,即每秒11.2公裏,大約每小時4萬公裏。達到這個速度後,就象地球一樣,進入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海市蜃樓

古時候,一天,人們正在趕集。突然,一個人指著天空大喊:“快看!那是什麼?”人們抬頭向天空望去,隻見天空中出現兩支軍隊,他們正在互相廝殺,一時間,刀光劍影,人仰馬翻。人們看見這一場麵,立刻嚇得四散奔逃,他們邊跑邊喊:“有妖怪!有妖怪!”

後來,人們知道這種現象不是真實的,可是它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由於這種現象多出現在海邊,人們就說這是由於海中的蛟龍,即蜃吐氣形成的。於是人們就叫它為海市蜃樓。

這種解釋當然是不科學的。事實上,海市蜃樓不僅出現在海邊,而且在沙漠中也常見到。一隊旅人正在沙漠中行走,他們又熱又渴,真想找個陰涼處歇歇。正在大家盼望時,有人發現前方不遠處,有一片樹木茂盛、水草肥沃的綠洲,於是人們大喊著:“快向那個方向去,那兒有水有草,咱們可以痛痛快快地休息了!”

人們興高采烈,加快腳步向那片綠洲走去。可是,人們走啊走啊,卻發現那片綠洲並沒有越來越近。最後,人們一個個累倒在沙地上,而那片綠洲還在不遠處。原來,是海市蜃樓蒙騙了人們,人們隻是在向幻景前進。

海市蜃樓是太陽光在密度不同的空氣中發生折射的結果,它隻是一種自然現象。怪異的火球

1946年的一天,一架飛機正在1200米的高空飛行。此時,正是冬天,飛機外的氣溫為零下14℃,機身上還結著一層薄冰。

突然,機長發現飛機右側出現了一團明亮的火球,隨即,火球飄進了機艙,並向著人飛來。機長大吃一驚,他定睛細看,見火球發著紅藍兩色的強光。火球搖搖擺擺地飛過來,機長拿起一把塑料尺,想擊打火球,可機長猛然想到:“別把火球擊爆啦!”

正在機長猶豫的一刹那,火球鑽進他的身體,他隻感覺一陣劇烈的疼痛襲來。很快,火球離開了他,鑽進了無線電發報室,隻聽“轟”的一聲,刺鼻的黑煙彌漫了整個機艙,電話聯係中斷了。人們驚慌失措,急忙進行搶修,不久,通訊聯係才又恢複過來。

許多年來,關於火球的報道接連不斷。有人統計過,截至目前為止,世界各地發生的火球事件已超過上千件。那麼,這種怪異的火球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目前,科學界對火球的解釋,還眾說紛紜。有人說火球是雷電“吹”出的球狀閃電;有人說火球是由電磁波產生……怪異的火球依然籠罩在一片迷霧中,並等待著人類去解釋。天外來客——隕石

每當繁星密布的晴朗的夜晚,我們抬頭凝望天上的星星,很容易看見一顆閃亮的星星迅速劃過茫茫夜空,消失了。我們把這種星星叫流星。當流星落到地麵,就成為了隕石。

迷信的人曾說,天上掉下一顆星,地上就有一個生命死亡。當然,這純粹是一種迷信的說法,那麼,這些天外來客——隕石是如何來到地球的呢?

原來,在茫茫無邊的宇宙中,有許多由小物體的塵粒組成的小星星,當它們闖入地球周圍的大氣層中,由於摩擦,就會迅速燃燒,因而發出了亮光。

大多數流星都會在落到地麵上之前,燃燒成為灰燼。可是,也有一些流星由於燃燒不充分,會掉在地麵上,成為隕石。

1976年3月8日,在我國吉林省吉林市上空,突然響起一陣震耳欲聾的轟隆聲,接著一群大大小小的隕石便從天而降。這場隕石雨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場隕石雨,人們共收集到100多塊隕石,其中最大的一塊重1770千克,可謂全球隕石之王。

天外隕石的身世,人類還沒有全部弄清楚,科學家們仍在進行深入的研究。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天外來客的真麵目,必將呈獻在人類麵前。宇宙到底有多大

在晴朗的夜晚,我們能看到數不清的星星點綴在無邊的天空,那是我們用肉眼能看到的宇宙,僅僅是浩瀚宇宙的一小部分。宇宙到底有多大呢?

目前科學家觀察到的宇宙,是一個半徑為163億光年(1光年是光用一年時間走的路程,約9460億公裏)的空間。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係是銀河係1000億個小星係中的一個,而宇宙中像銀河係這麼大的星係又有好幾十億個。

如果把宇宙空間當做一個足球場,銀河係的大小就如同一顆小米粒,它位於球場中心附近。離它最近的是仙女座星係。再遠些是由200多個星係組成的室女星係團,隻有乒乓球那麼大。最亮的類星體大約在球場的大禁區線上。而一些新發現的星體的位置大約在靠近球門底線附近,離我們的地球有200億光年的距離。宇宙的來曆

宇宙是怎麼來的呢?據說150億年前的宇宙隻是一個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的巨大的“原始火球”。後來,這個火球發生了劇烈的大爆炸,於是宇宙在大爆炸中誕生了。

爆炸後的碎片逐漸變成星係、星係團。這些星係、星係團以我們無法想象的速度朝四處分離,逐漸形成了如銀河係樣的大星係、星係團。這些大星係、星係團中的碎片也以同樣的速度向各個方向分散,逐漸形成了如太陽一般的恒星和地球一般的行星。太陽質量很大,它吸引了質量很小的行星及無數的星際物質繞著它,從而形成太陽係。整個宇宙仍在不停地運動,高速向外膨脹。天再旦之謎

《竹書紀年》是戰國時魏國的史書,原書為蝌蚪文,用漆寫在竹簡上,記述夏朝以來到魏安厘王時期之事。據記載,西周“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天再旦”就是天再一次亮,即在同一天內出現過兩次黎明。據曆史學家們考證,“鄭”是在現今陝西省華縣以東27公裏的地方,為什麼在該地同一天內會出現兩次黎明呢?這是幾千年來曆代學者一直努力探索和研究的一個謎,但始終未能揭開這一自然之謎。

1987年,彭瓞鈞在美國天文學會年會上對這個千古奇謎作出了科學的解釋。他們三人以太陽、地球、月亮天體運行規律為依據,采用時間反演的方法和電腦操作,推算出西周懿王元年的確切時間為公元前899 年。據他們研究,公元前899年4月21日清晨5時30分發生了日全食,“鄭”(在今陝西省華縣以東27公裏的地方)正處於全食帶的西端點上,當時太陽正冉冉升起,突然被月球遮住約4分鍾時間,已經明亮的天空因此又轉為黑暗,夜幕再次籠罩大地。日食過後,再次出現黎明。這就是“天再旦”的真相。對這次“天再旦之謎”的考證,成功地使世界天文學界得到了一個時間最早、地點最確切、全食現象明顯的日全食記錄。這一記錄比過去天文學界所定世界上最早的古巴比倫日食記錄(公元前763年)更早136年。因此,這一研究成果成為世界天文學中的一個重大突破。月球與地球,誰最年輕

自1969年阿波羅宇宙飛船首次在月球著陸以來,宇航員已先後帶回了360多公斤岩石泥土之類的月球物質,給科學家研究月球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材料。

令科學家驚訝的是,從月球帶回的岩石中大多比地球上的岩石要古老。宇航員在月球表麵采到的第一塊岩石,至少有36億年曆史,而其他宇航員攜回的月球岩石,已被測定有43億甚至46億年曆史,這已相當於太陽係的曆史了。而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的岩石形成時間頂多不過39億年曆史。看來,在形成年代上,月球略早於地球,這是無可爭議的。

在70年代召開的一次月球研討會上,有一塊月球岩石竟被宣稱有53億年的曆史。最令人困惑的是,這些岩石竟然被科學家認為是來自月球上“最年輕”的部分。因此,一些月球研究專家認為,月球是遠在太陽係形成之前就已存在了。

那麼,月球的年齡究竟有多大呢?看來誰也說不清。月球上的神秘地區

眾所周知,地球上的大西洋百慕大三角區,是一個神秘的多災多難的地區,被人們戰栗地稱為“魔鬼海”和“死亡三角”;在月球探測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在月球上也存在類似的神秘地區。

美國的“月球軌道探測器”4號、5號,在飛近月球的“雨海”、“危海”等“月海”上空時,發現下麵的吸引力特別強,宇宙飛船飛過時禁不住要傾斜,且飛船上的無線電設備也受到幹擾而失靈。後來研究發現,那裏的物質聚集特別集中,科學家把這種地方形象地稱為“質量瘤”。目前,月球上已發現了12處這樣的質量瘤,且全部集中在月球正麵。

那麼,這種“質量瘤”的組成成份及化學性質如何呢?目前,科學家們隻知道這些質量瘤是一種又密又重的物質,其餘就一無所知了。月球是空心還是實心

月球表麵是不存在生命跡象的,那麼月球的表層下是怎樣一個世界呢?是否存在一個“生命世界”呢?

前蘇聯著名天體物理學家瓦西裏和曉巴科夫曾在《共青團真理報》上撰文指出:“月球可能是外星人的宇航站。月球是空心的,在它的表層下存在一個極為先進的文明世界。”

這一大膽而又離奇的假說發表後,引起了科學界的震驚,人們很快聯想到在阿波羅探月過程中曾發生過的一件事:當時兩名宇航員回到指令艙後,登月艙突然失控墜毀在月球表麵,設置在離墜落點72公裏處的地震記錄儀,記錄到了持續15分鍾的震蕩聲,這種聲音猶如一隻大鍾和大鑼鼓所發出的聲響。在“阿波羅12號”探月時,碰撞月球所發出的回聲還持續了4小時。如果月球是實心的,這種聲音隻能持續1分鍾左右。另外,科學家在月球上還發現有類似地震那樣的月震,月震的震極很弱,最大的月震也隻相當於地震的一二級,但震動持續時間卻很長。所有這一切似乎反證了“月球是空心的”。

然而,有些科學家認為,月震持續時間比地震長,其原因在於月球上沒有水和表麵鬆散的沉積層,正是由於水和鬆散沉積層對地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才使地震波很快衰減。有的科學家還認為,月球的內部結構與地球完全相同,是由月核、月幔及月殼組成,而並非空心的。

以上這些月球未解開的謎,都等待我們去解決哩!閃電球之謎

小朋友們肯定都見過電閃雷鳴的景象。我們看到的閃電都是直的,但有的閃電卻是球形的。小朋友們,你相信嗎?

在一個名叫龍尼昂維爾的美國小城,在一次電閃雷鳴、狂風暴雨之後,一位婦女從市場回到家中,她驚奇地發現冰箱裏的生雞蛋、生牛肉都變成了熟的。後來經過科學家研究才弄清真相。原來是球形閃電開的玩笑。這位婦女出門時忘記關窗戶,有一個閃電球從窗戶飛入屋內,鑽進冰箱,把冰箱變成了烤箱。於是,就把冰箱裏生的東西烤熟了。令人奇怪的是,冰箱完好無損。

而有一些閃電球卻非常可怕。19世紀的一天,一個閃電球闖入了法國著名的學者弗拉馬裏昂家的壁爐裏。這個不速之客讓屋子的主人感到有些驚慌失措。學者不停的躲避,而閃電球卻緊緊相隨。最後,閃電球發出劈啪聲飛上天花板,然後又鑽入煙囪爆炸了。煙囪塌了,煙囪的碎片散落在庭院中。

這些閃電為什麼是球狀的?它們擁有什麼樣的能量?它們含有什麼成分?為什麼球狀閃電的存在時間要遠遠大於一般閃電?為什麼有的閃電球會安靜消失,而有的則會引起強烈的爆炸呢?等等關於閃電球的疑問至今仍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火星上的建築之謎

提到火星,小朋友對它一定很熟悉,它是太陽係的九大行星之一,它的表麵呈紅色。

為了探索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特別是探求與我們較近的太陽係中的幾大行星,美國在1976年發射了火星探測器“維京1號”。同年的7月31日,“維京1號”傳回了一張被稱為“人麵石”的照片。經過分析,專家認為“人麵石”是修建在一個極大的長方形台座上的。並且,人們發現:眼睛部分裏麵有眼球,也就是有瞳孔。眼睛部分可以看出它內部麵積很大。越往外越狹小,明顯的能看出刻有半球似的眼珠。

與此同時,人們從“維京1號”傳回的照片中發現,在“人麵石”附近,有許多與埃及金字塔相同的金字塔和一些人工建築物。在這些建築物和金字塔群附近,有人工修建的城堡似的牆壁向前延伸。其牆壁的一麵長達2公裏並呈V字形聳立。從形式上看,就像地球上的古堡似的。

這些照片所提供的信息似乎說明了我們過去認為是假想的“火星人”確實存在,或者說是確實存在過。金星上荒蕪城市之謎

金星是太陽係行星中的一個,它的自然環境不僅比地球差許多,比起火星來也是要嚴酷的多。金星的表麵溫度可達500攝氏度,它的大氣中90%以上是二氧化碳,空中還經常落下毀滅性的酸雨,特大熱風暴比地球上12級台風還要猛烈數倍。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金星上還是分布有2萬座城市的遺跡。這個發現是1989年1月,前蘇聯的1枚探測器所作出的。

那些城市以馬車輪的形狀建成,中間的輪軸就是中心城市所在。並且那些城市皆成倒塌狀態。後來,經過進一步的辨認、分析,科學家們認為,那2萬座城市的遺跡完全是由“三角錐”形金字塔狀建築組成的。每座城市是一座巨型金字塔,沒有門窗,入口應在地下。同時,科學家們還認為,這些金字塔式的城市可以晝避高溫,夜避嚴寒,以至它們能經受住金星表麵惡劣的環境。

這些金字塔是“金星人”建造的嗎?是不是有“金星人”曾經存在過?又為什麼“金星人”拋棄了故居而消失了呢?

為了弄清這些問題,我們將不斷向天空發射無數無人探測飛船。小朋友們,你是不是也想大顯身手,把問題弄清楚呢?萬年前的衛星之謎

衛星,小朋友們都不陌生。我國的酒泉和西昌發射中心已經成功地發射了許多顆人造衛星。即使是最早的人造衛星升空也是在1957年10月,而在60年代初,巴黎天文觀測台的法國學者雅克·瓦萊發現一顆運行方向與人造衛星相反的地球衛星,並被命名為“黑色騎士”。1981年蘇聯一天文台也證實了“黑色騎士”的存在。“黑色騎士”在地球高空的軌道上,循環極大的橢圓軌道運行,體積很小,十分耀眼,像是一個金屬球體。這種與眾不同的環繞地球運行的方式,表明它能夠改變重力的影響。

1988年12月,蘇聯科學家通過地麵衛星站發現一顆神秘的巨大衛星出現在地球軌道上。根據地麵衛星站對它的跟蹤顯示,這顆衛星體積異常巨大,具有鑽石般的外型,而外圍有一維的強磁場保護;內部裝有十分先進的探測器。它似乎有能力掃描和分析地球上每一樣東西,包括所有生物在內。它同時還裝有強大的發報設備,可以將搜集到的資料傳送到遙遠的外太空去。並且有學者稱:“這顆衛星飛行了很長的途徑才到達地球,它至少已製成5萬年之久。”蔚藍色的天空

你可曾注意到:一場大雨過後,有時天空澄淨得像一泓平靜的湖水;雷鳴電閃一過,天空頓時異常湛藍,令人心曠神怡。為什麼晴朗的天空是蔚藍色的呢?而且越是晴朗,藍得越澄澈。

難道天空中含有藍色的氣體?莫非說大氣本身就是藍色的?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做一個小實驗:用一隻長方形玻璃缸,裏麵盛約2/3的水,水裏撒少許泥沙粉末,使溶液渾濁。然後把它放在窗前,選擇一個晴朗的上午,大約七八點鍾,陽光基本上平行地射向長方形玻璃缸的一端,光線通過渾濁的水,在另一端射出來。這時你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長玻璃缸中的水呈現出淡藍色,而從另一端射出來的光線卻呈淺紅色和橙黃色。

玻璃缸中出現淡藍色和蔚藍色天空的道理是一樣的。

我們知道,地球表麵包圍著一層空氣。空氣中含有許多微小的塵埃、冰晶、水滴等。當太陽光(看上去是束白光,實際上它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有色光線組成)通過空氣時(就仿佛在實驗中太陽光線穿過浮有泥沙的玻璃水缸一樣),波長較長的紅色光透射力最大(其次是橙、黃色光),它能透過大氣中的微粒射向地麵;而波長較短的藍、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向四麵八方散射開來,使天空呈現出蔚藍色。夜裏出來太陽

看了這篇文章的標題,你也許認為這個問題是多餘的,因為夜裏是不會出太陽的。可是我國古書中卻記錄了許多夜裏出太陽的奇異天象。《漢書》中記錄了漢武帝延二年夏四月戊申,即公元前139年6月11日夜裏出太陽的事。《晉書》中記錄說,晉元帝大興元年十一月乙卯,即公元318年11月16日夜裏出太陽,高三丈,中間有綠紅色;另一古籍《江南通誌》中還指出,這天夜裏太陽出於南鬥方位。《建康誌》記錄說,梁武帝普通元年九月乙亥,即公元520年10月25日夜裏,東方出太陽,呈現紅色。《嘉定縣誌》中有夜間出太陽的記錄: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夏四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554年5月23日二更之時,在西天出太陽,高萬丈,不久就落下去了;《吳縣誌》也記錄了這次夜裏出太陽的事。《海鹽縣誌》記錄道:清順治十年閨六月二十四日,即公元1653年8月16日夜裏三更時,紅色的太陽出現在東北方,直徑一二尺,當月亮升起後不久,它就隱而不見了。

關於夜裏出太陽的事,不僅我國古書中有記載,外國文獻中也有記載,如有的文獻記載了公元163年意大利有過夜間出太陽的現象。

對於中外文獻中記載的夜裏出太陽的怪事,一些科學家予以否定並作出各種分析。

我國學者莊天山認為,夜裏出的“太陽”實際上是一種冕狀極光。太陽表麵不斷向外發出一束高速帶電粒子流,它們來到地球大氣層的高層,使大氣中粒子電離發光形成“極光”。極光有多種多樣,在條件適當時,射線結構的極光會成為一個邊緣不明顯的圓形發光體,叫“冕狀極光”,顏色是紅色的。人們很容易將紅色的冕狀極光誤認為是太陽。極光還會向東西方向漂移,且高度越大,速度越快,所以冕狀極光看上去也會有東升或西落的現象。

有些中外天文學家如迦尼、克勞密林和我國的朱文鑫認為,意大利夜間看到的“太陽”其實是哈雷慧星。他們是按哈雷慧星回歸周期推算的,可是查西歐文獻並沒有有關這方麵的明確記錄。

有些科學家認為,夜裏出“太陽”是一種對日照現象。據莫爾頓和布萊克韋爾、杜赫斯特等人觀測研究,春分和秋分前後,在和太陽位置相對的黃道附近,即在所謂的反日點上,會有輪廓不甚分明的圓形亮斑,呈暗紅色,這就是“對日照”。由於它很暗,所以月亮一出來,它就消隱了,但沒有月亮時,它的外形有點像太陽。

我國的張文樵則把夜裏的“太陽”解釋為古代的不明飛行物。

夜間出太陽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仍是個待解之謎。恒星顏色揭秘

讀者可能會問,我們看到的夜空中那些閃爍的星星不都是一種顏色嗎?其實,天上的星星不都是一個顏色。

細心的讀者一眼就看出恒星的顏色不一樣,有紅色、黃色、藍色和白色等,猶如五顏六色的明珠。恒星為什麼有多種多樣的誘人色彩呢?

你是否到煉鋼廠去參觀過:當鋼水在鋼爐裏的時候,由於溫度很高,它的顏色呈藍白色鋼水,出爐後隨著溫度的慢慢降低,它的顏色也變為白色,再變成黃色,再由黃變紅,最後變成黑色。可見,物體的顏色受物體溫度控製。天上的星星也是如此。它們的不同顏色代表星體表麵溫度的不同。天體的溫度不同,它們發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強度是不一樣的。從恒星光譜型我們已經知道,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溫度。一般說來,藍色恒星表麵溫度在25000℃以上,如參宿七、水委一、腹一(甲星)、十字架二(甲星)和軒轅十四等。白色恒星表麵溫度在11500~7700℃,如天狼星、織女星、牛郎星、北落師門和天津四等。黃色恒星表麵溫度在6000~5000℃,如五車二和南門二等。紅色恒星表麵溫度在3600~2600℃,如參宿四和心宿二等。

太陽的表麵溫度約6000℃,照理講,太陽應是一顆黃色的恒星,為什麼我們白天看見的太陽發出耀眼的白色呢?其實,這是因為太陽離我們較近的緣故。如果有機會乘宇宙飛船到離太陽較遠的地方,你會發現,太陽將是一顆黃色的星星。而美麗的朝霞和晚霞綻放紅光的原因是因為地球大氣對太陽光七種顏色中的紅光折射偏角最大的原因引起的。流星發出聲音

天宇中傳來一聲尖利刺耳的聲音,然後一顆流星放射著金黃色的光芒,飛快地掠過長空消失了,時間隻有5秒鍾左右。這一現象令人驚奇。怎麼會先聽到聲音,然後才看到流星呢?

盡管許多人都認為這種現象是不可能的,然而世界各地許多研究者積累的這類資料卻是越來越多。

1906年12月1日,托波爾斯克城的一位居民在流星飛過時,聽到一陣刺耳的沙沙聲。

1929年3月1日,塔爾州切列多沃村居民先聽到一陣響聲,隨後整個房子都被照亮了,過了一會,又聽到一聲巨響。

最叫人難以理解的是:有些人能聽到流星的聲音,而另一些人卻什麼也聽不到。例如1934年2月1日一顆流星飛臨德國時,25個目擊者中隻有10個人聽到了啾啾聲和嗡嗡聲。1978年4月7日清晨,一顆巨大的流星飛過悉尼的上空,1/3的目擊者在流星出現的同時聽到了各種各樣的聲音,其餘2/3的人則聲稱流星是無聲的。

前蘇聯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地理學家、天文學家德拉韋爾特給這種奇怪的流星起了非常恰當的名字:電聲流星。

現在,科學家們都一致承認電聲流星是客觀存在的,但它的秘密至今還沒有揭開。一些專家認為,所有這一切都是由流星飛行時所發出的電磁波引起的。這些電磁波以光速傳播,一些人的耳朵能夠通過至今還未知的方式把電磁振蕩轉換成聲音,並且每個人聽到的聲音也不同,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則什麼也聽不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假說,如靜電假說(流星與地麵之間的一種振蕩放電)、超短波假說以及等離子假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