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禮拜的由來

《聖經》上說,上帝用6天時時間創造出了天地萬物。到了第七天,大功告成,上帝便歇了他的一切工,安息了。上帝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

因此,基督教徒規定在星期天舉行參拜上帝的宗教儀式,於是星期天就成了“禮拜天”。後來,基督教為了牢記他們對上帝的崇拜,就創造了“禮拜製”,即星期一至星期六分別稱為禮拜一至禮拜六的各自稱呼。“禮拜”作為基督教會的一種宗教儀式,源於古代羅馬時期。人們不滿於當時的暴政,便紛紛宣傳說基督即耶穌是上帝的使者,是“救世主”,於是,很多人信教並組成教會。教會把星期日定為教徒對上帝禮拜的日子,這一天也就被稱為“禮拜天”。一個星期就相應地稱為一個“禮拜”了。後來,歐洲傳教士把基督教傳入我國。我國人民因此也有了稱“星期”為“禮拜”的習慣。口罩的由來

口罩對進入肺部的空氣有一定的過濾作用,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時,在粉塵等汙染的環境中作業時,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我國。

古時候,當人們遇到汙染和粉塵時,隻知用手或袖捂住口鼻,曆史上還有一個因掩鼻而遭禍的故事。

相傳,魏王曾送給楚王一位美女,很受楚王寵幸。楚王的愛妾鄭袖因嫉妒這位美人,視她為眼中釘,就施了一條毒計來謀害這位美人。

她先對美人說:“大王很喜歡你,尤其喜歡你掩鼻的姿態和表情。”第二天,美人去見楚王時,就用手掩著鼻子,但楚王覺得美人很奇怪。

事後,鄭袖又對楚王說:“這是因為美人厭惡聞大王身上的氣味,看她還用手捂著鼻子。這女人真是對大王不敬。”

楚王聽後很惱火,立即令人割掉了這位美人的鼻子。

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衛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後來有人就用一塊絹布來捂口鼻。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記述他生活在中國17年的見聞。

其中有一條:”在元朝宮殿裏,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這樣蒙口鼻的絹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897年,德國人美得奇介紹給大家一種用紗布包口鼻以防止細菌侵入的方法。以後,又有人做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縫在衣領上。用時一翻過來罩住口鼻就可以了。

可是,這種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極不方便。後來又有人想出了用帶子係在耳上,這就成了今天人們經常使用的口罩。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於一指,一隻仙鶴展翊飛來,落在桓景麵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呷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隻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隻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裏走去。隻見一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隻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腹把瘟魔紮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婚禮上放鞭炮的由來

婚禮上放鞭炮同春節放炮一樣,是為了驅逐邪魔。

在以前,男婚女嫁是不放鞭炮的,隻是後來有兩家姑娘爭一女婿時引起的。

傳說有一位姓王的人家給公子娶親。東方欲曉,王家院裏燈火輝煌,亮如白晝。公子身著紅袍,滿麵春風。王家老幼及街臨四舍都等待著新娘子到來哩!卯時,端盤提壺的忙客就叫開了:“新娘子到了,快來看啦。”隨著喊聲,王家父老和“月老”都已出門相迎,歡聲、笑聲、誇讚聲接連不斷,優美動聽的嗩呐聲更是響徹雲霄。新娘子在一片讚歎聲中,羞答答地進了院子。就在準備給新郎新娘拜天地時,管家突然慌裏慌張地跑進來,對王家老爺說:“外邊又抬來一乘大轎,在門前賴著不走,說是同我家公子來結拜夫妻的。”王家老爺聽後,感到很驚訝,便差人去找“月老”。“月老”聽後,也感到莫名其妙,很是迷惑不解。心想:“自己說了一門親事,怎麼來了兩抬轎呢?”“月老”認為奇怪,兩位新娘子長得一模一樣,像對孿生姐妹。回答的問話也完全一致,絲毫不差。“月老”沒法,隻好求王家暫停新郎新娘拜天地,帶著新郎新娘前去縣衙評判。縣太爺便在大街上升了堂,兩位新娘子各不相讓,互相爭辯,說自己是真的,對方是假的,是妖精變的,弄得縣太爺一時也暈了頭。停了片刻,縣太爺有了主意:“我在這兒豎根兩丈高的柱子,誰若先爬上去,就讓誰和王家公子結為夫妻;誰若爬不上去,就將其趕出去。”隨著一聲令下,先到的那位新娘子旋風似地爬了上去。後者則急得在地上嚎哭不止,怎麼也爬不上去。此時,隻聽“辟叭”幾聲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接著幾支帶響的弓箭也一起向柱子頂上的新娘子射去,眾人親眼看到,一縷青煙,直上雲霄,摔下來的是一具狐狸的屍體。原來,這位先到的“新娘子”是一隻狐狸變的。

後來,人們才明白,縣太爺為證實究竟誰是凡人,誰是妖精,才用了讓兩位新娘子爬上兩丈高的柱子的良計。事實上,一般女子要爬兩丈高的柱子,是很難做到的。既然其中的一個能輕而易舉地爬上柱子的頂端,縣太爺果斷判定其人就是妖精變的,便隨即命差人發箭捉妖。也就從那以後,人們在結婚時,總要先放鞭炮,以示震妖除邪,圖個吉利。這種象征吉利的做法,一直流傳至今。新娘乘花轎的由來

轎子的產生要比車晚許多。封建社會早期,封建士大夫家庭娶親的禮儀很講究。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六項規定。每項規定中,又有極為細致的要求。譬如,男子到女家“親迎”,要穿黑色衣服,要在黑夜裏用黑漆車子,打著火把前去。新媳婦是坐在車子裏的,車上有蓋,裏麵有帷幕,以免被人看見。黑夜裏“親迎”,是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婦女代表陰氣,迎陰氣入室,宜在晚上進行。

轎子起源大致從唐朝開始,南宋孝宗曾為皇後製造一種“龍肩輿”。上麵裝飾著四條走龍,用朱紅漆的藤子編成坐椅、踏子和門窗。內有紅羅茵褲、軟屏夾幔,外有圍幛和門簾、窗簾。可以說,這是最早的“采輿”(即花轎)。這以後,曆代帝王都為後妃製造采輿,而且越來越華麗。

用轎子娶親這個儀式出現在宋代,後來才漸漸成為民俗。這個變化是和“親迎”儀式中的其他變化同時出現的。例如這時親迎已改在早晨進行,新郎要披紅插花,所以新娘坐的轎子也改成鮮豔的花轎了。送壽桃壽糕的由來

在中原和豫北地區,老年人過生日,兒女們都要送一份壽禮,向老人祝壽,祝賀他們健康、長壽、幸福。在民間壽禮中經常要送個壽桃,這個風俗是怎麼興起的呢?

戰國時,齊國的孫臏18歲離家到千裏之外的雲蒙山,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一連12年沒有回家,也沒寫封家信。老母親在家不知他在外是死是活,十分掛念。

一天,孫臏猛然想起今天是老母親的70歲生日,心想:烏鴉反哺母娘,羊羔吃奶跪乳,這些禽獸還孝順母親,我卻12年未報母親養育之恩,心中頓覺羞愧不安,便向師父告假回家探母。

鬼穀子聽了表示應允,又摘下一個桃給孫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