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愚蠢的婦人
從前,有一位婦女,她的丈夫很早就死了。她本來有一個兒子,但是有一天,她忽然還想再生一個兒子。她不知道怎麼樣才能得到一個兒子,便去詢問別人。有一位老奶奶對她說:“你想要兒子,我可以成全你,但是,你必須照著我的話去做。”
這個婦女一聽,非常高興,立即向老奶奶請教。
老奶奶說:“你要按照禮節拜祭天地。”
“按禮節拜祭天地是肯定會的,可是,我用什麼來獻給菩薩呢?”婦女很疑惑。
“把你的兒子殺死,把他的血取出來祭天,菩薩一定很高興,會再讓你生一個兒子的。”老奶奶慢慢地對她說。
這個婦女信以為真,她果然回家,準備殺死自己的兒子求菩薩再讓她生一個兒子。
她的鄰居,是一位智者。當鄰居知道了這件事情後,急急忙忙來阻止她。鄰居說:
“大嬸啊,你真糊塗,世界上哪有這種事情啊,殺死已經有了的兒子,去祈求還沒有的兒子,即使菩薩真的給了你一個兒子,可你身邊的兒子已經死了,你不是仍然隻有一個兒子嗎?”善生王子
很久以前,印度有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國王名叫“提婆”。
提婆一共有十個王子,其中有一個王子名叫“善於”。善於統治著一個小王國。因為他善於治理國家,所以國力強大,百姓生活富裕。
有一年,小王國遭到了鄰國的侵略,善於率領百姓努力抵抗,但寡不敵眾,最後還是丟失了國土。善於隻好帶著妻兒投奔父親提婆。
善於的兒子名叫“善生”,那時隻有七歲,長得十分可愛。善於夫婦抱著兒子,在兵荒馬亂之中逃命。善於要逃回父親提婆的王國,路上一共需要七天時間。他們攜帶了七天的幹糧。不料,卻在中途迷了路,七天後,還沒有抵達提婆的國境。
糧食吃完了,怎麼辦呢?兵荒馬亂的,又能去哪兒找糧食呢?難道一家三口就要這樣子餓死嗎?“不行,”善於心想,“不能讓三個人都死在路上,必須要犧牲-個人,讓其他兩個人活下去。”
這樣想著,善於便悄悄落在後麵,暗暗抽出了身上佩戴的寶刀。他準備殺死妻子,保住自己和兒子的性命。
這時,善生在不經意中回頭,發現父親正要揮刀砍自己的母親,立刻攔住了父親,說:
“父王,你不要殺死母親。世界上,哪有孩子吃母親的肉的道理呢?父王您就殺了我吧,應該把兒子的肉拿來作為父母的糧食。”善生說完,緊緊摟住了母親不放。
善於被兒子的一席話,說得淚如雨下。
善生又說:“父王,您不要殺死我,因為如果您殺死了我,我的肉就會腐爛。所以,您不要殺我,就直接割肉吧。”善於不忍心下手。善生便自己拔刀割身上的肉,跪著獻給父母。善於王夫婦驚惶失措,最後隻好成全兒子的心願,吃了他的肉。就這樣,善於夫婦餓了的時候,兒子善生就把割自己身上的肉,獻給父母吃。一直到最後,善生把身上所有的肉都割完了,隻剩下一堆骨頭。善於夫婦含著眼淚,把兒子的屍骨留在荒野上,繼續趕路。父母離去後,善生王子在心裏為父母祈禱,說:“父王,母親,希望你們能夠平安回國。”善生王子的善心和孝心,感動了天地,天帝為了試探善生童子的心意,變成一隻狼來吃他。善生毫不畏懼地說:“雖然我隻剩下了一副骨頭,但我也願意讓你充饑。”
天帝現出了本來麵目,對善生王子連聲讚歎,說:“你自願割了自己的肉來維持父母的生命,真是罕見的義舉。說吧,你有什麼願望,我都滿足你。”
善生說:“我希望能夠成佛。”
天帝詢問他:“你恨自己的父母嗎?”
善生說:“我不恨父王和母親。隻要我能夠成佛,就可以還我本來麵目。”
善生王子的話剛落,忽然身上就生出了皮肉,恢複了原來的可愛身影。忍辱王子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聰慧賢能,很受國人的尊敬。可是,這個國王沒有子女,以後由誰來繼承國家呢?國王一想到這件事情,就鬱鬱寡歡。
為了得到一個孩子,十二年來,國王日日夜夜不斷地向上天祈求,最後,國王的誠心感動了上天,王後終於生了一個男孩。
這個小王子,自從一生下來,就心地善良,相貌端正。國王很喜歡他,召集大臣們為小王子占卜。為了能夠讓小王子順利長大,根據占卜師的預言和那個王國的風俗,國王特地給他取名叫“忍辱”。
忍辱王子漸漸長大了。因為心地善良,所以他樂善好施,心腸慈悲,深受王國百姓的愛戴。大家都說,王子日後一定是位仁慈、偉大的國王。
王國裏麵有一個奸臣很嫉妒王子,一直都想除掉他,奪取王國的大權。
有一天,國王突然病重,危在旦夕。忍辱王子召集大臣們說:“父王的病很危險,讓我們想想辦法,挽救他的生命吧。”
大臣們回答說:“國王恐怕活不了多久了,王子還是準備後事吧。”
聽了大家的話,王子悲傷欲絕。
奸臣看到這一切,心中很高興,心想這正是除掉王子的好機會呀!於是,他對王子說: “要想治好國王的病,隻有一種藥,但這種藥太難得到了。”
王子連忙問是什麼藥。
奸臣說:“這藥就是人的眼睛和骨髓,如果能得到這種藥,國王的病就會好的。”
聽了奸臣的話,王子想了很久,然後,他向母親辭別,又召集所有的大臣,說:“父王病重,危在旦夕,可是國家不能沒有君主,所以,讓我貢獻自己,使父王康複。”
王子說完,就命人把自己的骨頭砸碎,取出骨髓和眼睛,給國王治病。
大臣們看到這一切,更加敬愛王子,他們急忙將王子的骨髓和眼睛混合在一起,讓國王服用,國王的病立刻痊愈了。
當國王得知是王子用自己的骨髓和眼睛來治好了他的病時,非常的傷心。於是,國王命人用牛頭檀香木來建築了一座輝煌的閣樓,分別建造了七座寶塔。國王把王子的屍體放在閣樓裏保護起來,把他的遺骨,分別放在了七座寶塔之中。謊言的真相
真主的使者襲擊了穆斯塔勒格人,使他們歸順,成了穆斯林。
當真主的使者返回麥地那城之後,立即派了一個仆人到穆斯塔勒格人那裏去,向他們中的富人收繳稅賦,用來布施給窮人。當穆斯塔勒格人聽到真主使者派沃裏德來的消息後,很高興,準備隆重而熱烈地歡迎他。
可是,沃裏德與穆斯塔勒格人從前有仇。當他快要抵達穆斯塔勒格人的部落時,發現那裏的人們排列整齊,正在等候他。他心裏想:“這一定是他們設下的計謀,要暗算我,把我抓起來。”
想到這裏,他立即掉轉馬頭,返回麥地那城,向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報告說:“穆斯塔勒格人已經背叛了伊斯蘭教,他們拒絕交納賦稅,並且咒罵你。”
穆罕默德聽了,非常生氣,其他穆斯林聽了也很生氣,他們立刻準備再次討伐穆斯塔勒格人。
穆斯塔勒格人得知穆罕默德率領人馬來討伐的消息後,十分震驚,因為他們並沒有背叛伊斯蘭教,而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他們是無辜的。為了澄清事實,說明真相,他們組成了一個代表團,出發到穆罕默德那裏去。
他們見到穆罕默德後,對他說:“先知呀,當我們聽說您派使者到我們那裏去時,我們多麼高興啊!為了表示我們的誠意,我們動員了全部落的人都出來歡迎他,誰知他與我們連麵都沒有見,就匆匆地返回了麥地那城。然後,就聽說你們又來討伐我們。真主作證,自從我們皈依伊斯蘭教,我們就一直忠於真主,從未對伊斯蘭教起過異心。”
真主的使者聽了,難以判斷是真是假。於是,他便禱告上天。於是,在真主的指引下,穆罕穆德通過調查,終於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沃裏德報告的消息是不可靠的,歪曲了事實。王子悉達多
在2500多年以前,古印度的境內,緊鄰恒河的地方,有一個小國,名叫迦毗羅衛國。這個國家的王後名叫摩耶。
有一天,王後摩耶夫人正在熟睡,忽然夢見一頭白象騰雲駕霧而來。王後看見白象從右肋進入了她的身體,她頓時感到自己的身體好像被日月的光輝照耀著,非常的安寧、快樂,就好像飲用了甘露一樣。王後醒來以後,立刻就去見了國王,把自己做的夢告訴了他。
國王立即召集國家的大臣們,把王後做的夢告訴了他們,並詢問他們是否知道王後的夢預兆了什麼。在這些大臣中,有一個占卜師,他的名字叫婆羅門。
婆羅門對國王說:“恭喜國王。王後的這個夢大吉大利啊。王後已經懷孕了,一定會生下一位王子,這位王子一定是個千古聖人,他能振興我們的王國啊。”國王聽了,非常高興。
從那以後,國王就對王後悉心照料。說來也很奇怪,王後摩耶夫人自從夢到白象懷孕以後,竟然百病不染,身體非常健康。
摩耶王後懷孕,很快就到了第十個月。那時,正是春暖花開的四月,花園裏風和日麗,百花爭豔,一切都充滿了生機。王後心裏很高興,她率領著一群宮女,在花園裏留戀忘返。王後注意到在花園裏眾多的樹木中間,其中有一棵枝葉茂盛、花朵鮮豔、果實豐碩,在暖融融的陽光中,散發著迷人的清香。於是,王後就走到這棵樹前,在樹底下坐了下來。
王後感到很口渴,她突然很想吃這棵樹上的果子。於是,她便站起來,準備伸手摘果子。沒想到,王後剛剛舉起手,從她的右肋下,就落下來了一個嬰兒。王子就這麼出生了。剛出生的小王子,全身金光閃爍,香味迷人。在王子落地的刹那間,還有滿天的花雨,紛紛灑落,宇宙也響起了仙樂。國王聞訊趕來,興奮異常,於是,給小王子取名叫"悉達多",意思就是說在他出生的時候,有很多的奇異的現象和美好的變化。這位名叫"悉達多"的王子,就是後來的佛祖釋伽牟尼。出家的風波
摩耶王後在生下小王子悉達多後不久,就亡故了。悉達多從此由姨母撫養。姨母和國王都非常的寵愛悉達多,不但派了很多人照顧他,而且他要什麼給什麼。這位被眾人奉為傳奇的王子,在享用不盡的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中長大。
然而,悉達多王子長大成人後,他喜歡清靜,討厭皇宮裏麵的那種奢華糜爛的生活。他時常都想離開皇宮,一個人到大自然中去,觀賞大自然的景色。
國王見他整天待在皇宮裏悶悶不樂的樣子,終於有一天,同意了他出去遊玩的請求。
悉達多王子坐著富麗輝煌的馬車,懷著愉快的心情離開皇宮。出了皇宮城門,馬車沿著崎嶇的大道,朝著空氣清鮮的曠野跑去。悉達多王子,透過馬車的窗戶,仔細瞧著他從來沒有看見過的宮外的景物。
這樣過了兩天兩夜。在第三天,馬車上的王子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年人,彎腰駝背,一步一步地在路上艱難地走著。王子的心裏,突然感到很悲傷。
第四天,馬車上的王子又看見一個麵黃肌瘦的病人,形容枯槁,氣喘呻吟,很痛苦的樣子。王子憐憫他,又感到很傷心。
第五天,馬車上的王子看見路上躺著一個死人,身體發出了難聞的臭味,一家老小,跪在他的身邊痛哭不已。王子忍不住流下淚來。
第六天,馬車上的王子又看見了一個出家人。這個出家人引起了王子的興趣。王子便跳下馬車和他攀談。出家人對王子說,他要尋找方法,解脫人生的生、老、病、死。王子聽後,若有所悟,便駕車返回皇宮。
悉達多王子一回到皇宮,就告訴父親和姨母他要出家修行。
國王和姨母大為驚訝,他們堅決不同意。國王以為王子一心出家,是因為皇宮中的生活不如他意,還特地為他修了一個四季如春的大花園,想打消他的念頭。
然而,悉達多王子去意堅決。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他悄悄地告別熟睡的妻子和兒子,走出了皇宮。他趁著皇宮裏的宮女們和侍衛們都熟睡的機會,堅定地朝著遠方,一個無人知道的地方走去。從那以後,悉達多王子隱居在一個安靜、偏僻、無人打擾的森林裏,開始了他的苦修。苦修十多年後,他終於大徹大悟,參透禪機,悟透人世智慧。成佛之後,他四處講道,渡人,佛教從此在亞洲各國慢慢流傳,並被後來的人發揚光大。快樂在哪裏
從前,有一個名叫“無德”的禪師。
有一天,無德禪師正在院子裏麵鋤草,迎麵走過來了三位信徒。三位信徒向禪師施禮,說:“禪師啊,人們都說佛教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是,我們信佛多年,卻並不覺得快樂,您能不能告訴我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無德禪師放下手中的鋤頭,安詳地看著他們,說:“要想快樂並不難,不過,你們首先要弄明白,人為什麼活著。”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料到無德禪師會向他們提出這樣的問題。
過了一會兒,一位信徒說:“禪師,人不能死!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著。”
第二位信徒說:“禪師,我現在努力勞動,就是為了老的時候,能夠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第三位信徒說:“禪師,我必須活著,否則,一家老小靠誰養活呢?”
聽了他們的話,無德禪師笑了笑,說:“怪不得你們得不到快樂,因為你們想到的隻是死亡、年老、被迫勞動,而不是理想、信念和責任。沒有理想、信念和責任的生活,當然是很疲勞、很累的了。這樣的人生又有何快樂可言呢?”
信徒們聽了卻不以為然,說:“理想、信念和責任,說說倒是很容易,但總不能當飯吃吧!”
無德禪師便問他們:“那麼,請你們說說,人生要有了什麼才能夠快樂呢?”
第一個信徒說:“要有名譽,就能快樂。”
第二個信徒說:“要有愛情,才能快樂。”
第三個信徒說:“要有金錢,才有快樂。”
無德禪師說:“那麼,我再提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一些人,他們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愛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感到憂慮呢?”
信徒們無言以對。無德禪師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理想、信念和責任並不是空洞的,而是體現在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隻有改變生活的觀念、態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變化。名譽要服務於大眾,才有快樂;愛情要奉獻於他人,才有意義;金錢要布施給窮人,才有價值。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快樂的生活。”雁王
有一個國家的國王,因為喜歡大雁,而且喜歡大雁們相互之間團結合作的互助精神,就下令各地,禁止獵人們捕捉大雁。
國王的慈悲心懷讓雁王很感動,雁王親自飛進王宮,向國王說法。雁王說:
“大王您用'仁義'治理天下,值得敬佩。您要知道,人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都會因為衰落而最終消亡。所以,我們都應該心存仁義,懷有慈悲心腸,才能超脫苦海,獲得內心和靈魂的平靜。”
聽了雁王的話,國王心悅誠服。
一天,雁王不小心被獵人抓住了。有一隻名叫“素摩”的大雁時刻跟隨著雁王,它久久不肯離開,懇求獵人說:“請你放走雁王,用我來代替吧。”獵人不聽,把雁王獻給了國王。 國王看見是雁王,就問它:“你還好嗎?”雁王回答說:“承蒙大王您的恩寵,喝甘甜的泉水,吃碧綠的嫩草,我生活得非常自在。可是,今天,我不幸被獵人抓住了。不過,這沒有關係。我隻是想請求大王,請您放過所有的大雁吧,任由他們在高空中自由飛翔,享受安定的日子。”雁王的話剛說完,就隻見天空中飛滿了密密麻麻的大雁。原來,雁王管轄著的五百隻大雁,聽說雁王被捉,紛紛飛到王宮上麵盤旋,請求國王放了雁王。國王最先感到很奇怪,不明白所以,問雁王那是怎麼回事。
“那些大雁都是我的部屬,”雁王回答說:“它們請求用自己的生命來交換我的生命。可是,我又怎麼能夠自己貪生怕死,不惜犧牲它們呢?”
素摩站在雁王的旁邊,一言不發。國王看著沉默的素摩,問:“素摩,你為什麼不作聲呢?”
素摩拍了拍翅膀,回答說:“大王,您正在和我的大王暢談治國、治家的大事,我們做部下的,如果在這時候插嘴,難道不是有失恭敬嗎?”
“身為一隻雁子,竟然能夠這樣忠心耿耿,真是很難得。”國王讚歎道。
國王讚歎之後,就放它們遠走高飛了。偷錢的小孩
據說好幾百年以有,在一座山上有一座廟。這個廟因為年久失修,顯得很破敗。廟裏的香火也不是很好,隻有一個和尚。這個和尚獨自一人在這個廟裏已經好幾年了,每天早晨,他隨著公雞的第一聲啼叫起床,拿起掃帚,把寺廟的裏裏外外都打掃得幹幹淨淨。掃完寺廟以後,和尚也不吃早餐,隨手拿一個前一天晚上剩下的冷饅頭放在懷裏,然後捧著一個大缽下山去。在山下的不遠處,有一個很熱鬧的村鎮。在這個村鎮裏,居住的人很多,來來往往的人也很多。在通往村鎮的路邊,長著一棵鬱鬱蔥蔥、濃蔭蔽天的大樹,樹的底下,有一塊光滑的大石頭。每天,和尚下山以後,就來到這棵大樹底下,默默地坐在石頭上打坐。他的麵前,放著那個大缽。每當人們從這條路上經過的時候,總是會看見這棵醒目的大樹,也會看見樹底下的和尚和他麵前的大缽。善良而深懷慈悲心的人,往往會朝著大缽裏扔一兩枚銅板。等到天黑的時候,和尚才從石頭上站起來,收拾起他化緣得來的銅板,回到山上。
一年四季,不論晴天雨天,不管路上有人還是無人,和尚每日坐在大樹下化緣,從來都不曾改變過。
和尚化緣的時候,在他的身旁,常常都能夠看到幾個蓬頭垢麵、衣衫破爛的小孩。小孩子在和尚的身邊追逐嬉戲,趁和尚不注意的時候,就把小手伸進缽裏去,偷偷地拿走幾枚銅板。天長日久,這幾個小孩子偷拿化緣的錢,竟然養成了一種習慣。孩子們拿了錢,就跑到鎮上去賣燒餅吃,賣玩具玩。其實,和尚並不是不知道幾個小孩子的把戲,隻不過,他一隻都熟視無睹,裝著沒有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