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歐洲音樂之父”巴赫

巴赫(Johann Sebatian Bach,或譯作巴哈),德國作曲家、手風琴家。1665年3月21日出生在愛森納赫城一個世代音樂師家中,10歲時父母雙亡,由長兄撫養,長兄約翰·克利斯朵夫·巴赫是一位優秀的風琴師,保存有許多當時著名音樂家珍貴的樂譜,可是從不讓小巴赫看,更不教小巴赫學習音樂。巴赫隻得偷出樂譜,借著朦朧的月光抄錄。後來哥哥發現了,勃然大怒,奪走了苦苦抄寫的樂譜。小巴赫雖然傷心,但是天資聰慧的巴赫已經將音樂總譜都記在心中了。

巴赫15歲時不得不獨立生活,他擔任過合唱隊隊員和風琴師,盡管生活很艱苦,但他刻苦勤奮地學習,有一次為了聆聽著名音樂家的演奏,他身無分文,步行三十多裏,一路風塵仆仆,弄得滿身汙垢,聽完音樂會,踏上歸途已經夕陽西下了。他饑腸轆轆,蜷縮在旅店的屋簷下。正在難熬時,忽然旅店樓上的窗口推開了,有人扔下一包東西,一股香氣撲鼻而來。巴赫打開包一看,裏麵有魚有肉,還有錢。虔誠的基督教徒巴赫認為這是上帝的賜與,高興得禱告膜拜。他收好錢又連夜折回原地去聽那令人陶醉的音樂會了。

巴赫是一位超越國界的最後一位宗教音樂家,他在德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創作3000餘首作品,突破了教會音樂的規範,大膽創新,為歐洲的古典音樂奠定了基礎,並對後世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因而被稱為“歐洲音樂之父”。他的《平均律鍵盤音樂曲集》中的48首作品一直被人們稱為鋼琴家的“舊約全書”。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G弦上的詠歎調》、《馬太受難曲》、《勃蘭登堡協奏曲》等。“樂聖”貝多芬

“交響樂之王”貝多芬(1770—1827)出生於德國波恩。世界公認的偉大的音樂家,也稱“樂聖”。

他的祖父、父親都是波恩貴族宮庭的樂師。貝多芬自幼就顯露了他的音樂才能,父親把他鎖在房子裏練琴,想把他培養成第二個莫紮特。甚至有時半夜裏也把他從床上拖起來練琴,直到第二天早晨。8歲,就讓他公開演奏。11歲,就在樂隊裏代替他的老師擔任風琴師。16歲,這位老師又介紹他專程去維也納拜見莫紮特。據說莫紮特聽了貝多芬的即興演奏後預言道:“注意這位少年,有一天整個世界都將談論他。

1792年,海頓途經波恩,聽到貝多芬的演奏後十分讚賞。同年11月,貝多芬前往維也納跟海頓學習作曲,好友在臨別題詞中,希望他“從海頓那裏接過莫紮特的精神”。

在維也納的初期,貝多芬以青年鋼琴家著稱。1796年,曾到布拉格、柏林等地巡回演出。到29歲,才開始寫四重奏,30歲寫第一首交響樂。他高興地寫道“哦!那是多麼幸福的時刻啊!藝術,我能夠迎接你,並且創造你,我感到多麼幸福!”並寫下他的有名的自白:“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

然而,耳病給他帶來了不幸、折磨和痛苦,使他在1802年寫下了遺囑:“六年來,我得了不治之症。庸醫誤人,年年都希望病好起來,結果受騙了。最後,不得不背上一個永世的病魔”;“我的心和我的思想從小就是充滿善良和溫柔的情感的,我甚至立誌要完成偉大的事業……”雖然,他並未自殺,但不得不因此而退出社交活動,不得不在後來因此而放棄演奏職業。全靠“筆談”與他人接觸(柏林圖書館至今還保存著他的136本筆談手冊)。生性倔強的貝多芬,越發變得暴躁、焦急、孤獨,痛苦和家庭的煩惱一直折磨著他,然而,至死他都在一心一意為人類寫出最動聽的音樂而奮鬥。羅曼·羅蘭在結束《貝多芬傳》時不勝感歎地寫道: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

1827年3月26日,貧病交加的貝多芬在維也納逝世了,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身旁。據說在他臨終的一刻,暴雨雷電交加,貝多芬舉起幹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後的奮擊。這種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精神,全部貫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鋼琴詩人——肖邦

1810年2月22日,在母親產房外傳來的為新婚夫婦祝福的音樂聲中,肖邦誕生於華沙郊外——他來到這世界上聽到的第一聲音樂,就是祖國的音樂。肖邦的母親曾做過貴族的女管家,所以,肖邦雖不是出身於貴族家庭,但與貴族階級有很深的聯係。肖邦的父親是一位法語教師,非常關心對孩子的教育,他常常發現肖邦被娓娓動聽的鋼琴聲感動得淚流滿麵。他讓肖邦係統地學習音樂,接觸華沙的知識分子,受到民族文化藝術的熏陶,擴大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十幾歲的肖邦就嶄露頭角了。他出版了作品,在音樂之鄉維也納舉行公演,博得一致好評。

肖邦20歲時,為了藝術的深造和琴藝的傳播,他訂了一個龐大的旅行演出計劃,臨行前,他開了三次音樂會,並與親戚朋友依依惜別。大家送肖邦一隻盛滿了祖國泥土的銀杯,願肖邦無論走到哪兒,都惦念著祖國。

1831年9月,肖邦離開維也納去巴黎。路上,他聽到華沙陷落,起義失敗的消息,焦灼不安,憂傷悲痛使他夜不能寐。他心中翻騰著愛國的熱潮,不可遏止的情感衝動使他寫下了一些裏程碑式的作品。如:充滿熱烈和反抗激情的C小調《革命練習曲》,沉重、悲痛的《b小調前奏曲》等。

肖邦將人生際遇裏的種種情感體驗,交織在熱愛祖國的主旋律之中,並以纖細、冼練、深刻、宏大、豐滿的鋼琴音樂表達出來,所以,贏得了“鋼琴詩人”的美譽。

肖邦1849年秋逝世於巴黎,朋友們遵照遺囑將他的心髒送回了祖國。身在他鄉,魂遊天外,肖邦念念不忘祖國對他的哺育之恩。他是波蘭人,他的音樂的主旋律是歌唱波蘭人民。“和聲大師”格裏格

一個五歲的挪威小男孩站在母親的鋼琴前,琴蓋是開著的,小男孩看著琴鍵。媽媽每天都從琴鍵上彈出十分美妙的聲音,他想,他也要學習音樂。他站在那兒,膽怯地彈了一個音符so(5),聲音還不錯,然而不像媽媽彈的幾個音一塊兒出來那麼好聽。他又找另一個音和剛才彈的音相配,便又彈出so和xi(5、7)音,這樣好聽了,便乘興一個勁兒地彈。他又想找第三個音和這兩個音相配,不久,他發現了so、xi、re(5、7、2)三個音,他更加興奮,還能再找出第四個音來嗎?他試了試:so、xi、re、mi(5、7、2、3)四個音,但是效果不好,然後又試了試,so、xi、re、fa(5、7、2、4)四個音,這下他高興了,眉開眼笑,他找到四個音一塊兒彈,而且聲音很優美。

那時他野心勃勃,他還要找一個音,找五個音一塊兒彈。他的小手指在鍵上摸來摸去,終於找到這樣一個和弦:so、xi、re、fa、(5、7、2、4、6)。

若幹年後,愛德華·格裏格(1843—1907)聲名卓著,當人們問起他第一次的成功時,他既沒有回答第一次出版樂曲,也沒有回答音樂會上首演成功,而說是五歲時找到了這個普通的和弦(九和弦),孩提時的發現給予他的歡樂是無與倫比的。

現代音樂之巨大魅力在於“和聲”(和諧的音放在一塊奏出),格裏格成年之後,以他優美的和聲而聞名,這並不奇怪,他從五歲起就有著一種“和聲”的本能。

1907年逝世時為他舉行了國葬,因為他使“挪威的情緒和挪威的生命存在於全世界每一個音樂室中。”的確,他的音樂征服了全挪威,也在國外為挪威獲得極大的榮譽,在瑞典首都演出他作品的音樂會後,全場聽眾竟激動得唱起了挪威國歌。約翰·施特勞斯

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是奧地利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演奏家,於1825年10月25日出生在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

他的父親也叫做約翰·施特勞斯(人們為了以示區別,稱其為老約翰·施特勞斯)。他從小愛好音樂,不到7歲就寫出了第一首圓舞曲。父親怕孩子將來跟自己一樣,一輩子為應付演出而疲於奔命,因此極力反對兒子學習音樂。但母親卻支持孩子,暗地裏為小約翰·施特勞斯請音樂教師。1844年,19歲的約翰·施特勞斯組織了一個樂隊,於10月15日正式登台指揮演出。在這場音樂會上,演出了他寫的幾首圓舞曲,其中一首《寓意短詩圓舞曲》在觀眾“再來一個”的喝彩聲中,竟連續重奏了19遍,取得了巨大成功。從此,年輕的施特勞斯開始了緊張的音樂創作與演出的生涯。

1848年歐洲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成名的約翰·施特勞斯懷著激動的心情加入了革命者的行列,並創作了《革命進行曲》、《自由之歌圓舞曲》、《街壘之歌圓舞曲》等富有革命精神的作品。

革命失敗後,施特勞斯繼續過著疲於奔命的演出生活,甚至兼管指揮兩個樂隊。19世紀60年代以後,他著手創作規模較大的音樂會用的舞曲,他的許多優秀的圓舞曲(如《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春之聲圓舞曲》等)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

他與父親老約翰·施特勞斯一起將奧地利山區的民間舞曲華爾茲引入城市,精心創作精心演出,使這種藝術形式很快風靡歐美各地。他的父親一生寫過280首音樂作品,其中150首是圓舞曲,被稱為“圓舞曲之父”。小約翰·施特勞斯一生創作音樂作品近500首,其中圓舞曲170餘首,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都超過了其父,因此被稱為“圓舞曲之王”。最著名的是他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被稱為“奧地利第二國歌”。1894年,維也納市民為他任樂隊長50周年舉行了一個星期的慶祝會,1899年他逝世時,10萬民眾參加了他的葬禮。聶耳的故事

聶耳(1912—1935),作曲家,中國人民音樂事業的先鋒。原名守信,出身於雲南玉溪一個清寒的中醫家庭,4歲喪父,過著貧苦的生活。聶耳對音樂的興趣和才能自幼就有所顯露,他喜愛家鄉的花燈、滇劇,小學時就會習奏笛子、二胡、三弦、月琴等民族樂器。

1933年起,聶耳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活。先後寫了《開礦歌》、《賣報歌》等,同時和張曙、任光等人建立了“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中國新光音樂研究會”等組織,進行音樂建設工作。1934年是聶耳創作最旺盛的一年,他自稱這一年是他的“音樂年”,他為田漢的舞台劇《揚子江暴風雨》完成了配樂,為電影《桃李劫》寫了《畢業歌》,為電影《大路》和《飛花村》寫了插曲,他還改編整理了《金蛇狂舞》、《翠湖春曉》、《昭君出塞》等民間器樂合奏曲。

聶耳的音樂創作主要是群眾歌曲和抒情歌曲,前者如《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義勇軍進行曲》、《前進歌》等,在這些歌曲裏,他以強烈的感情表達了當時中國各階層人民高漲的鬥爭熱情以及他們對反帝鬥爭充滿的必勝信心;尤其是為電影《風雲兒女》所作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它極大地激發了人民大眾革命到底的決心和勇氣,在新中國成立之時,被選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再如《鐵蹄下的歌女》、《塞外村女》、《梅娘曲》等,在這些歌曲裏聶耳以深情細膩的筆觸,揭示了中國人民在當時現實生活中的苦難和憤懣。“光明使者”劉天華

劉天華(1895—1932),民族音樂改革家、二胡演奏宗師。他為繼承和發展民族器樂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五四”時代傑出的音樂家。

在劉天華短促的37年生命中,有20年的歲月是獻給了清貧的音樂教育事業。

這20年的教學過程也是他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的過程。他曾多方訪師求友,求教於民間藝人、道士、和尚;他學習的麵很廣,民族樂器除二胡、琵琶外,三弦、胡琴也能演奏,還有西樂鋼琴、小提琴、小號。他對昆曲、京劇、佛曲、俗曲都有所研究,他還自修了西洋作曲理論,他把學習、研究、創作、演奏、教學有機地結合成一體,構成了他的全部的音樂生活。

作為二胡演奏家,他改革了二胡,使二胡無論在音域、音質、音量、指法及弓法方麵均有很大改進,提高了二胡的表現能力。使二胡從民間狀態走上專業化的道路。他還建立了新的二胡學派,至今仍為音樂院校繼承和推行。劉天華的音樂創作,雖數量有限,但卻包含了他對改良和振興國樂的思想及努力。

1932年6月,劉天華到天橋搜集鑼鼓譜,不幸染上了猩紅熱,於6月8日逝世。劉天華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的一生是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的一生,他是我國繼承民族音樂的先驅。民間音樂家阿炳

阿炳,江蘇無錫人,1893年出生。他從小就失去了天倫之樂,成為當地道士華清和的“繼子”,三歲時也當上了小道士,法名華彥鈞。少時跟其父華清和學習擊鼓、吹笛、拉二胡、彈琵琶,十五六歲時已具有較高的演奏技巧,成為無錫道教界一名出色的樂師。1918年其父去世,他做了雷奠殿的當家道士,這時他對民間音樂發生了強烈的興趣,跟不少民間藝人學習。1921年右目失明,貧病交加,生活極苦;1927年雙目失明,流落街頭,過著更為悲苦淒涼的生活。盡管阿炳的雙目失明,給他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但他骨氣剛毅,從不乞求別人的施舍與憐憫,堅持以賣藝為生。他長期穿行在社會的底層,對人世間發生的現象,感觸敏銳,自有他鮮明的愛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