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蜂
唐朝末年,種種苛捐雜稅壓得老百姓喘不過氣來,他們辛辛苦苦勞作一年,收獲的東西全被貴族豪霸們榨取一空,一年到頭隻有忍饑挨餓。
有一年春天,羅隱到郊外踏青,明媚的陽光、和煦的春風,使人心情舒暢。各種花兒也趁著這大好時光競相開放,紅的杏花、粉的桃花、白的梨花,還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像趕集似的,一簇簇、一堆堆,開得非常熱鬧。一群群的小蜜蜂在花叢中嗡嗡地飛來飛去,十分忙碌。羅隱被這景象深深地迷住了,他追逐著這些小精靈,一邊欣賞著大好春光,一邊往前走,不覺來到了一處山林邊,他發現許多蜂巢。小蜜蜂從遠處采了花粉回來,都飛到巢裏釀蜜,它們辛苦忙碌,但釀出的甜甜蜜漿卻被養蜂人拿走了。看到這些,羅隱十分感慨,他真為蜜蜂鳴不平,由此他聯想到在田地裏辛勤勞動的農民,他們不也和這蜜蜂一樣嗎?自己忙碌辛苦地勞作,而勞動果實卻被那些不勞而獲的人白白占有。羅隱按捺不住激憤的心情,便寫下了這首詩:“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寄予了自己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題菊詩
黃巢小的時候,家境很好,所以他從小就讀書習武。在他五歲的時候,便能做詩。一天,他和爺爺、父親一塊到花園賞花,爺爺指著滿園盛開的菊花令他做一首詩。黃巢想了想便吟出了這首《題菊詩》:“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爺爺聽了這首借菊花來抒發自己宏大誌願的詩,非常讚賞。
黃巢不僅詩作得好,而且,從小就練成了一身的好功夫。他很有見識,而且膽量非凡,在他十四五歲時,家鄉出現了嚴重的旱災,旱情持續二年,莊稼顆粒未收。老百姓隻能靠剝樹皮、挖草根度日,可是官府不但不體恤民情,而且還增加各種苛捐雜稅。所以鄉民們就派黃巢和私塾先生田秀才前往曹州請求減免稅收。當他們來到府衙門口時,衙役們攔著不讓進去。黃巢一氣之下敲響了門口懸掛的大鼓。曹州刺史聽到鼓聲,放黃巢和田秀才進了衙門,當他聽明原因後,要將他們趕出去。黃巢急中生智,騙嚇刺史說:“實話告訴您,前兩天節度使大人微服私訪,見災情嚴重,就讓我們來報災,如果您不怕節度使大人怪罪,那你就別聽我們的。”刺史一聽,這可是上司的意思,就隻好下令暫緩交納捐稅。菊花
早年黃巢參加科舉考試,想考取進士,通過做官來拯救水深火熱中的百姓。但是由於當時的唐朝已走向沒落,朝廷腐敗,賄賂成風,考取進士的都是一些有錢有勢的紈絝子弟。黃巢因不願賄賂主考官而落選了。
發榜的那天,考取的進士們一個個春風得意,都到了長安城南的曲江遊春賞花。黃巢心裏十分壓抑,他獨自一人走著,不覺來到了一處菊園。這裏滿園種的都是菊花,一株一株青翠茂盛,遺憾的是現在不是開花的季節,滿園裏看不到一朵菊花,也看不到一個遊人。園子冷冷清清。黃巢觸景生情:“這菊花和自己多麼相似呀!菊花不是不開花,隻是還沒到開放的季節。等到中秋重陽的時候,它們必然會齊開怒放,那時候,百花都已凋落飄零,獨占長安風光的就隻有菊花了。自己本想考取進士,為國效力,為百姓做好事,可天不如人願,但這沒什麼,隻要有抱負、有理想,還可以另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把那些欺壓百姓、巧取豪奪的官僚、地主,甚至皇帝都打倒,讓天下歸屬於老百姓。
想到這裏,黃巢激動起來,於是提起筆,沉吟片刻,在菊園的牆上題寫了這首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後來,經過艱苦的奮鬥,黃巢領導農民起義軍攻占了長安城,趕走了皇帝,實現了自己的誌向。楓橋夜泊
安史之亂發生的時候,詩人張繼流落到江南水鄉,途經楓橋時,天色已晚,他便停船在此過夜。
時值深秋夜半,月亮剛剛落下,餘輝還明晃晃地映在河水中。林中的烏鴉因月光的驚擾,不時發出啼鳴聲,攪得詩人心煩意亂,難以入眠。下霜了,一陣陣寒氣襲進了船艙,詩人更睡不著了,他披衣走出了船艙,江麵上停泊了不少漁船。借著漁船上星星點點的燈光,依稀可以看到橋頭的楓葉,詩人心頭淡淡的無名愁緒,像一團亂麻沒有頭緒。正當他愁緒萬端、輾轉難眠時,旁邊寒山寺的鍾聲卻劃破了寂靜的夜空,傳到孤零零的客船上,更增加了詩人無限憂愁。
水鄉秋夜的優美景色,吸引著這位滿懷憂愁的遊子,使他從中領略到了一種難以言傳的情味,突然傳來的鍾聲又給他帶來了特別的感受。他的創作靈感頓時勃發,提筆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憫農
唐代詩人李紳,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是媽媽含辛茹苦將他拉扯大,所以他深知生活的不易。李紳本來就很聰明,再加上他學習刻苦,很小就學會了寫詩。
一天,他向媽媽提出要到京城拜訪名師,媽媽雖然舍不得兒子離開她,但為了兒子的前途,還是同意了。李紳出發的那天,正是六月三伏天,一路上火辣辣的太陽當頭照著,李紳隻身在路上行走都熱得有點受不了,但他向田裏一看,農民們正頂著烈日為禾苗鋤草,一串串汗珠不斷地落到田裏,可他們全然不顧,還是不停地鋤著。看到這些,李紳很感動,心想:我們碗裏的每一粒飯都是農民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啊!
到京城後,李紳立刻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寫成這首《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並把它呈給老師呂溫看。老師看後稱讚說:“真是一首關心百姓疾苦的好詩,隻有時刻掛念百姓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也隻有這樣的人才應該做宰相啊!”後來,李紳果然做了宰相,成為一位關心百姓疾苦的好官。漁歌子
有一年三月,張誌和來到西塞山前遊玩,他被春天的景色陶醉了。斜風細雨中,一群白鷺在山前飛來飛去,時而俯衝直下,時而又飛向高空,江邊一樹樹盛開的桃花,賞心悅目,花瓣輕輕地飄落在春水碧波上。現在正是江水的汛期,肥美的鱖魚成群地出現,它們自由自在,時而躍出水麵,時而在水中嬉鬧,眼前這清新宜人的美景,令詩人留連忘返。
後來,一位京城做官的朋友,很愛惜張誌和的才華,就想薦舉他入朝為官。可張誌和已經習慣了這種無拘無束、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不願再踏入官場。於是他就把在西塞山前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寫成了這首《漁歌子》作為回答:“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詩中把自己比作漁夫,描寫了美好的田園生活,白鷺飛翔,桃花流水,鱖魚成群,他頭戴鬥笠,身披蓑衣,在微風細雨中垂釣,都忘記了回家。朋友讀了這首詩,知道他厭倦官場上的生活,就打消了勸他做官的念頭。寒食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名士介子推不願在朝為官,便隱居山林。後來晉國國君為了逼他出山做官而放火燒林,介子推被燒死在山中,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從每年清明節前兩天開始,三天不點火,隻吃冷食,所以大家把這個節日叫寒食節。
這一年的寒食節到了,長安城到處飛揚著柳絮,滿京城一片翠綠,遍地是落花。老百姓們都遵守寒食節的規矩,沒有一家點燈生火,還有的人帶著冷食去郊遊。詩人韓漫步在宮廷花園,欣賞著這春意盎然的景色。本應第四天才可以用火,可寒食節第二天傍晚,皇宮裏就將火種賜給了那些皇親貴族。望著飄浮的嫋嫋青煙,韓很是鬱悶,老百姓們都禁止點燈火,而王公貴族卻可以享受特權。他有感於此,便以非常委婉的手法寫下了這首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後來有人推薦韓做官,雖然當時還有一個與他同名的人,因唐德宗讀過韓的《寒食》,便批了那個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顯然是德宗誤以為這首詩是在歌頌他,因為統治者是不會重用一個諷刺挖苦自己的人的。塞下曲
漢將李廣身材魁梧,兩臂修長,善於騎射。傳說,有一次李廣被敵人俘虜,在被押解的途中,他趁敵人不備,奪回弓箭,飛身跳上馬背,安全逃回,從此他就得了一個“飛將軍”的綽號。
一天晚上,風高月黑,飛將軍李廣帶著士兵巡邏,他們在經過一片樹林時,忽然看見前麵不遠處的茂密荒草中,伏著一隻“大老虎”,李廣反應極快,趕緊彎弓搭箭,奮力射去,箭不偏不倚正好射中,奇怪的是,箭碰到“老虎”時火星四射,還發出刺耳的聲音。
第二天早晨,李廣帶人去察看,原來那“老虎”竟然是一塊臥虎狀的大石頭。由於李廣臂力過人,箭技高超,箭頭竟深深地射進石頭裏。
詩人盧綸在會見唐朝駐守邊關的張延賞將軍時,被將軍那勇猛善戰的精神所感動,於是就借用李廣“射虎中石”的故事來誇讚張延賞將軍的勇猛神力,以《塞下曲》為題寫下了這首詩贈張將軍:“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雪詩
唐朝有個叫張打油的讀書人,很喜歡寫詩,他的詩有一個特點:往往用老百姓的口頭語寫,既通俗易懂,又貼近百姓生活,而且還琅琅上口,所以老百姓都喜歡他的詩。
有一年冬天,下起了一場鵝毛大雪。孩子們在雪地裏滾雪球,打雪仗,玩得可開心了!就連那一隻隻的小狗也跑前奔後,蹦蹦跳跳地撒著歡兒。張打油和村民們也都出來看雪景。有人提議讓張打油給大家做一首詠雪的詩,大夥兒都拍手讚同。張打油也不推讓,笑著點了點頭,看著遠處一片白茫茫的江麵,附近一口像黑窟窿一樣的井口,還有那歡蹦亂跳的狗,他不慌不忙地念起來:“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這首詩人人能聽懂,而且一讀就記住了。
後來,人們就把這種通俗、口語化的詩都叫“打油詩”。焚書坑儒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確實做出了許多有利於曆史發展的舉措,但他也製定了許多殘酷的愚昧政策。唐人章碣《焚書坑》詩就是寫秦始皇“焚書坑儒”典型的高壓手段和殘暴的愚民政策。秦始皇還花費大量民力財力,大興土木修築宮殿,其中工程最大,耗費人力財力最多的就是氣派豪華的阿房宮。唐代詩人胡曾也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詠史·阿房宮》:
新建阿房壁未幹,沛公兵已入長安。帝王苦竭生靈力,大業沙崩固不難。
詩的大意是說:“新建的阿房宮牆壁還沒完全幹,沛公劉邦的軍隊就打進了秦的首都。帝王們榨幹了百姓的血汗,但他們的政權就像沙漠中的宮殿很快就會塌掉。”
秦始皇的殘暴統治和愚昧無知注定了他的最終滅亡。
公元前210年,他東遊巡察,當時的項羽見大隊人馬耀武揚威的場麵,氣憤地說:“總有一天我要取而代之!”
他的叔叔項梁忙堵住他的嘴嚇得直冒冷汗:“若是被皇上聽見了,是要誅滅九族的。”
劉邦也曾親眼目睹秦始皇東遊巡視,也說過:“大丈夫就應如此,總有一天我也會像他一樣。”
果然很快爆發了秦末農民起義,最後項羽同劉邦爭奪天下,秦王朝在暴風驟雨的攻擊下被徹底摧毀了。望仙
漢武帝稱帝統一天下,漢朝一直國富兵強。武帝也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他害怕死,於是便問道求仙,希望長生不老。
晚唐詩人羅鄴為此寫下了這首諷刺漢武帝的詩:千金壘土望三山,雲鶴無蹤羽衛還。若說神仙求便得,茂陵何事在人間。
武帝想長生不死,求仙心切,也屢次上當受騙。當時有一個叫李少君的自稱有長生不老術。他在朋友武安侯家飲酒,見一位90歲的老翁也前來赴宴,他說自己曾同老頭的爺爺在一起狩過獵,老人問他在哪裏,他居然答對了,因老頭小的時候也同他爺爺去過此地。這下眾賓客都很驚奇,武安侯問他:“那麼少君已在世上活了幾百歲了?”
李少君笑著答允。第二天,武安侯便來到朝廷向漢武帝稟報了此事。漢武帝十分高興,立即下令將李少君請進宮庭,問道:“你在人間已經活了多久?”
李少君忙回答:“351年。”
漢武帝興奮地問:“你見到了哪裏的神仙?吃了什麼仙藥?”
少君回答:“一次神仙安期生夢中約我去他那裏做客,我便隨他去了東海中的蓬萊山。”
“都吃些什麼?”武帝忙問。
少君答道:“隻吃一顆仙棗,但有西瓜那麼大。”
他這套騙人的謊話竟使漢武帝深信不疑,他很受武帝的恩寵和信任,武常告訴李少君:“如果神仙安期生再請你赴宴,一定告訴我一聲,我與你同去。”
就在武帝迫切想去蓬萊山赴宴的時候,李少君突然死了。漢武帝疑惑地說:“李少君都已成仙,為什麼還會死掉?可能是變成仙走了,去了蓬萊山。”
第二個來騙漢武帝的是方士少翁。他自稱通神仙鬼圖,能請仙人下凡,但時間長了不見顯象,漢武帝很生氣,少翁怕皇帝發火殺了他,便用絲綢寫下了怪異的字讓牛吃下去,然後稟報皇上說:“仙人知道了皇帝的心願,寫一書到人間。”
武帝心焦地問:“此書在哪裏?”
少翁忙答:“在一頭大黃牛的腹中。”
於是牽來了這頭大黃牛,當場殺了,拿出了肚子裏的絲綢書。武帝一見立即猜出了這是方士少翁的字跡,一氣之下把他給殺了。漢武帝又一次受騙還是沒有悔悟,繼續求拜神仙以求得長生不老。直到他六十多歲還有點清醒,在群臣麵前怨自己的愚笨,並說道:“天下哪有仙人,盡是妖言惑眾!飲食不要太飽,適當服藥,保持身體健康才能少生疾病!”
但他醒悟得太晚了,身體已日漸衰退,沒過幾年,便同常人一樣命歸西天。賦得古原草送別
公元787年(唐朝貞元三年)早春時節,繁華的京城長安來了一個16歲的讀書郎。高大豪華的樓台亭閣,熱鬧非凡的大街,川流不息的人群,都令他眼花繚亂。但他沒有心思去瀏覽這都市的風光,隻是左顧右盼,逢人便打聽詩人顧況的住處。顧況是當時京都名士,又是朝廷上的著作郎,也是當時詩人們崇拜的偶像。經過多處打聽,中午時分,他終於找到了顧況的家。見到了這位白發蒼蒼、大名鼎鼎的詩人。年輕人走上前去畢恭畢敬地行禮,並把一卷詩稿送上請老詩人指正。顧況打開詩卷,見上麵工整地書寫著“白居易”三個字,便認真打量這位闖上門來的陌生少年郎,他捋了捋胡須問道:“少年芳齡幾何?”
白居易忙回答:“16歲”。
老詩人又問:“祖籍哪裏?”
“太原。”
老詩人又笑了笑:“這麼說,你是從太原而來。”
“不,祖籍太原,寄居江南,我是從江南而來。”
顧況又打量了白居易一番,然後開玩笑說:“長安米價太貴,要長期居住可不太容易。”
這雖然是打趣的話,但確是發自老人內心的誠摯之言。這些年來,到京都長安拜訪、求學的人非常多,可是沒有幾個在長安站住腳的。初到長安的白居易雖然不明白老詩人此話的含意,他站在那裏拘束得很,時間一長,便更加心神不安。這時,顧況慢慢地打開了白居易送上的詩文,仔細看了看,突然眼睛一亮,高聲朗誦起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好詩!好詩!”顧況高興地大聲驚歎道。
他笑容滿麵,走到白居易的身旁,輕輕地拍打著他的肩頭說:“少年16歲能寫出這樣的好詩,要在長安住下去也是很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