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書懷贈南陵常讚府
李白這首詩寫了唐代軍隊在雲南打敗仗後給廣大百姓帶來的災難。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首長詩《新豐折臂翁》,通過一個為了躲避從軍去西南作戰,而砸斷自己手臂的老人的訴說,鞭韃了封建王朝發動的不義戰爭。李白的《書懷贈南陵常讚府》一詩有“魯女惜園菜”一句,講的是這樣一個曆史典故:
春秋時期的魯國王公大臣昏庸無道,治國無方,天下百姓苦難深重。魯國有個沒有出嫁的姑娘,每天晚上站在院子裏靠著門歎息,時間久了被鄰居的一位大嫂看見了。這天晚上,鄰居大嫂悄悄地走過去小聲地問她說:“姑娘在想什麼心事?”姑娘望著她,又看看遠處的菜園沒有說話。
大嫂又輕聲說:“什麼心思告訴大嫂,你是不是想嫁人了,我給你找一個意中人。”
姑娘的頭搖得撥浪鼓似地說:“大嫂想到哪兒去了!”
“那你這些天晚上一個人站在院內想什麼呢?”
姑娘笑了笑說:“我是擔心我們魯國,國王老了,犯糊塗了,王子還小又不懂事。”鄰居大嫂聽完大笑起來:“你這個傻姑娘,這是當官的考慮的事情,我們女人想它有什麼用?我們天天種田種菜有平安的日子過,為什麼要想那些煩人的事情?”
姑娘說:“憂國憂民是大事,我們每一個百姓都要去想,如果國家不太平,哪有我們種田種菜的安生日子過?”
鄰居大嫂又問:“那你這些天都想了些什麼?”
姑娘回答說:“不久前,有幾個朝廷的大將帶兵路過這兒,將馬拴在了菜園邊,馬沒拴住跑了,踩壞了許多菜苗,如今朝廷大臣們都很糊塗,踩壞了菜園子不賠,還問我要馬,哪有這樣的做法?由此看,國王也是老糊塗了,他們都不理解民心,體貼老百姓,將來國家一旦有難,最遭殃的是老百姓,但王公大臣們也不能逃過災難,所以我才這樣擔心。”
姑娘的一番話使這位大嫂很受感動,對她十分敬佩。果然不多久,齊國和楚國攻打魯國,天下大亂,老百姓深受戰亂之苦。魯國由於內部混亂、群臣不和,也沒有得力的大將,百姓非常不滿意,最後被滅掉了。青蓮居士謫仙人
傳說中李白的母親夢見天上的太白金星而生下他。所以取名太白。李白從小就聰明伶俐,而且讀書刻苦,年輕時他的文章便廣為人們讚揚。他生性孤傲,嗜酒如命,但文才卻很驚人,他自號青蓮居士sh,人們稱他為李謫仙。一次他在湖州(今浙江境內)的一家酒樓喝酒,酒醉後自顧自地大聲歌唱,引來不少圍觀者。湖州司馬經過這裏,尋著歌聲來到了酒樓問道:“酒後高歌的是何人?”李白不屑一顧地以詩作為回答:“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
李白性情豪放,酒後狂言,詩才天下聞名,但他懷才不遇,不被朝廷重用使他感到苦惱。這種心情在他的詩中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受到李璘連累,關在潯陽監獄中。經過當時的宣慰大使崔渙和禦史中丞宋若思的竭盡全力相救,才免去殺頭之禍,可唐肅宗李亨還不肯釋放他,要治他的罪。這件事被當時任天下兵馬副元帥的郭子儀知道了,他非常著急地說:“李白曾救過我一命,他現在遇害,我豈有不救之理?”
於是他上書唐肅宗,願用自己的官職為李白贖罪。這樣,李白算是出了牢獄,肅宗皇帝下令從輕判刑。在乾元元年,即永王被打敗的第二年春天,李白受到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的處罰。這時李白已58歲了,在流放啟程的前幾天,寫下了《流夜郎贈辛判官》七言詩:
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淩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夫子紅顏我少年,章台走馬著金鞭。文章獻納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與君自謂長如此,寧知草動風塵起。函穀忽驚胡馬來,秦宮桃李向明開。我愁遠謫夜鄧去,何日金雞放赦回。
李白何時救過當時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的性命,那還是他被唐玄宗任命為翰林侍詔時的事。
一次李白出長安漫遊,見一輛囚車飛馳而來,車中囚著一個威武精幹的漢子。李白跳下馬問押解的士兵:“車上的囚犯叫什麼名字?”
一個小頭目回答說:“叫郭子儀。”
“他犯了何罪?”李白又問。
小頭目又回答說:“他在大將哥舒翰部下帶兵,他的手下不小心失火燒了軍糧,罪應當斬。
李白起了惜才之心,走過去同郭子儀談了幾句,又問了他一些兵法,郭子儀口吐不凡,對答如流。
李白說:“他的手下犯罪不應治他死罪,待我去見哥舒翰。”
哥舒翰久聞李學士大名,談到釋放郭子儀時,他為難地說:“我治軍一向公私嚴明,郭子儀按法該斬,不敢擅放,須上奏皇帝裁決。”
李白說:“請暫緩用刑,我也上書一封請一並上奏天子。”
不久聖旨下來,準了李白的奏章,赦免郭子儀準他戴罪立功。後來郭子儀成為平定安史之亂及抵禦外患的得力大將,也成了李白的好朋友。烏棲曲
傳說天寶年間李白進京趕考,住在長安街頭的酒店裏。此時他的文章已受到許多詩人欣賞,自稱“四明狂客”的年近八旬的賀知章久聞李白大名,特地前去拜訪。李白送上一首詩請老先生拜讀:
烏夜啼
黃雲城邊烏欲棲,
歸飛啞啞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
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
獨宿孤房淚如雨。
賀知章讀後讚道:“好詩!真是天上謫仙人也!”
李白說:“老先生誇獎了,這是一首寫丈夫被征到邊關,家中婦人想念的詩文。”
賀老先生接道:“夕陽西下,成群的烏鴉從天邊飛回,盤旋著,啞啞叫著,烏鴉尚且知道要回巢,更何況遠在邊關的征夫呢。這兩句繪出了一幅秋林晚鴉圖。”
李白思索了片刻說:“正在織布的秦川女回憶往日的夫妻恩愛,更感到寂寞難耐,種種思緒湧上心頭,怎麼能不揮淚如雨。”
這時,賀知章又拿起李白的另一首詩《烏棲曲》,賀知章讀罷又連聲讚道:“此詩可感動鬼神矣!”李白與杜甫
杜甫從小讀書學習就非常刻苦,7歲時就能熟讀許多曆代名家的名作,有的甚至能一字不差地倒背如流,並寫出了題為《鳳凰》的詩。他的許多詩都受到當時一些著名詩人的表揚。平日裏,他對書總是愛若至寶,一本接一本地讀,常常為書著迷,忘記了吃飯和休息。日子一長,書都翻爛了,所以詩中所言也是他的切身體會。
杜甫24歲(公元735年)在洛陽應進士考試落榜,就一直在長安寫詩長達13年,這期間,他尋求功名到處受阻,青少年時期的壯誌,早已化作一腔牢騷悲憤。
實際上,曆史上許多著名詩人在讀書上都是勤奮刻苦的。李白5歲時就在父親教導下開始認字讀書。少年時期,他就熟讀了《詩經》、《尚書》,背誦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等。有一個“鐵棒磨成針”的故事,說的是李白刻苦用功,博覽群書,才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好文章。
李白小的時候,一次他在家裏讀書,讀累了,也有些煩了,便跑出去玩一玩,路上他遇到一個老婆婆,坐在河邊一心一意,不厭其煩地在磨一根鐵棒。李白感到很驚奇,不知道老婆婆磨鐵棒的用意,便走上前去探問:“婆婆在做什麼?”
老人家抬頭看了看他,然後又低下頭去繼續磨:“我想把鐵棒磨細,磨成一根針。”
李白非常不解,感到很古怪,又靠近老婆婆問:“婆婆什麼時候才能把它磨細呢?”
老婆婆堅定地說:“隻要功夫用到了,鐵棒一定能磨成針。”
李白很受啟發,回到家裏還在想這件事,他默默地自語:讀書也像鐵棒磨針一樣,隻要肯下功夫,不停地努力上進,才能掌握豐富的知識,才能不負有心人,才能寫出好文章。李白果真這樣去努力了,後來成為世代稱頌的大詩人。
唐朝大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漂泊到了四川夔州,並在城西買下一間破茅草屋居住下來。
杜甫的草屋門前有幾棵棗樹,每當春暖花開,樹上鮮花掛滿枝頭,一片春意濃濃。隨著陣陣春風輕拂,樹上的花瓣飄落在地,香氣濃鬱,杜甫便經常坐在樹下觀賞。
到了秋天,樹上掛滿了沉甸甸的紅棗,在陽光的照射下,紅通通的一片,煞是喜人。
一天,杜甫發現有幾個小孩子站在樹下用竹杆打棗,他非常生氣地把孩子趕跑了。第二天,他又看見這幾個孩子來打棗,便到西院鄰居的家裏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孩子的母親。
原來,這是一位年老的寡婦,早年死了丈夫,在這兵荒馬亂,田地荒蕪,而官府的苛捐雜稅又多如牛毛的日子裏,家人吃不上飯,孩子餓得無奈,便偷偷地跑到杜甫家的小院打棗充饑。
杜甫聽後非常傷心,回到家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從此後,杜甫不但不趕走這幾個打棗的孩子,還出來幫助他們,讓他們把打下的棗帶回去給老母親吃。
第二年,杜甫把草堂讓給了從外地來的一個姓吳的親戚居住,他自己搬到了離草堂10多裏路的東屯去住。
秋天,紅棗又熟了。這群孩子又來打棗吃,這位姓吳的就在草堂外插上了籬笆,還警告孩子不能再來搗亂。
這件事被杜甫知道了,寫了一首詩來勸告這個姓吳的親戚,讓他多照顧照顧這孤兒寡母。
杜甫這首詩寫得很淒婉,從一個窮苦的寡婦,由幾個孩子吃不上飯打棗的小事,聯想到戰亂給人民來的災難,想到了整個國家,並流下了悲傷的淚水。這表現了他對國家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疾苦表示同情的真摯感情,這一點在當時社會是難能可貴的。魯班造傘
很久以前,世界上並沒有傘,那時候,人們出門很不方便。夏天,頂著個大太陽,皮膚被曬得火辣辣地痛。下雨天呢,衣服給淋得濕漉漉的。
後來,魯班動了好多好多的腦筋,終於發明了傘。
魯班從小就跟著爸爸學木工。他很聰明,又很用功,學了幾年,就會造房子了,還會造橋。造橋,造房子,都是露天的活兒。
他想:我們做工,難免雨淋日曬,那出門趕路的人,就更苦了。要是能做個東西,又遮太陽又擋雨,那才好呢。魯班開始動起腦筋。
他跟幾個木匠一起在路邊造了一個亭子,亭子的頂是尖尖的,四麵用幾根柱子撐住。接著,他們隔一段路造一個亭子,造了許多亭子。
這樣,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來了,躲一躲,太陽曬得難受了,歇一歇,喘口氣兒。
魯班給大家辦了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魯班自己挺不滿意。他想,要是雨下個不停,那該怎麼辦呢?人們總不能老蹲在亭子裏不走吧。
還得再想辦法!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讓大家帶在身上,該多好啊!可是得用什麼法子才能把亭子做得非常輕巧呢?為了這個事兒,他吃不好飯,睡不好覺。
一天,天氣熱極了,他一邊做工,一邊抹汗。忽然看見許多小孩子撲通撲通跳到荷花塘裏去玩水。過了一會兒,他們上岸來,都摘了一張荷葉,倒過來頂在小腦袋上。
魯班覺得挺好玩,就問他們:“你們頭上頂著張荷葉幹什麼呀?”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魯班師傅,您瞧,太陽像個大火輪,我們頭上頂著荷葉,就不怕曬了。”
魯班抓過一張荷葉來,仔細瞧了一瞧,荷葉圓圓的,上麵有一絲絲葉脈,朝頭上一罩,又輕巧,又涼快。魯班心裏一下亮堂起來,趕緊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許多細條,照著荷葉的式樣,紮了個架子;又找了塊羊皮,把它剪得圓圓的,蒙在竹架子上。
“好啦,好啦!”他高興得叫了起來:“這玩意兒擋雨遮太陽,輕輕巧巧。”
魯班的妻子聽見他大呼小叫,趕緊從屋裏跑出來問他:“出什麼事了?”
魯班把剛做成的東西遞給妻子。他妻子說:“不錯,不錯。不過,雨停了,太陽下山了,還頂著這個玩意兒走路,可就不方便啦。要是能把它收起來,那才好呢。”
“對,對!”魯班聽了很高興,於是他跟妻子一起動手,把這玩意改成一個可以活動的東西,用著它,就把再它撐開;用不著,就再把它收攏起來。這東西是什麼呢?它就是今天人們所用的傘。發明PH試紙的18歲少年
波義耳(1627~1691年),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幼時酷愛讀書,思想活躍,記憶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