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馬路棋童成女皇

說起我國的“國際象棋女皇”謝軍,認識她的人都說她是個天才棋手。

謝軍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看父親和別人下象棋。見她對象棋很感興趣,父親從她6歲那年就開始教她,希望能對開發謝軍的智力有所幫助。沒想到小謝軍一入門就著了迷,天天纏著父親下棋。而且讓父親驚訝的是,沒多少日子,自己就不是謝軍的對手了!

父親見女兒有下象棋的天賦,就常帶著小謝軍到馬路邊看人下棋。謝軍家附近有幾個固定的棋攤,其中也有一些高手。謝軍去的次數多了,下棋的人就都認識她了。有一天,一個獲得過業餘比賽冠軍的棋手逗她說:“小姑娘,咱們殺一盤?”沒想到謝軍一點兒也不客氣,拿起棋就和對方廝殺起來。剛開始,人們很為謝軍擔心,但隨著局勢的進展,人們發現她出招老辣,咄咄逼人,對手腦門上冒出了汗珠。最後,對方無奈地認輸了。從此,人們都稱她為“馬路棋童”。1980年的時候,9歲的謝軍還獲得了全國少兒象棋大賽的冠軍。

後來,謝軍改學國際象棋,14歲時就獲得了國家大師的稱號。17歲時,她戰勝了前國際象棋冠軍奇布爾達尼澤,奪得了女皇桂冠。神奇的小棋手

常昊是我國最年輕的圍棋九段,獲得好多比賽的冠軍。可你們知道嗎,常昊小的時候就是一個神童呢。

5歲的時候,常昊想跟著名教練邱百瑞學棋。剛開始的時候,邱教練讓小常昊先看別人下棋,於是小常昊專注地看別人對弈,從來也不東張西望:邱教練認為,一個5歲的孩子有這麼高的自製力,十分難得,具備了成為優秀棋手的品質,就在日後對小常昊進行了更嚴格的圍棋訓練,常昊一點也不覺得枯燥。訓練兩個月後,常昊就超過了比他學棋早的隊員。

那麼,小常昊的棋藝到底怎麼樣呢?常昊十來歲的時候,聽說在揚州要舉行圍棋國手賽,就讓媽媽帶他去了,“棋聖”聶衛平和他對弈一局,稱讚他“真是個將才”。後來,日本的“棋聖”藤澤秀行讓四子和小常昊對弈了一局,結果小常昊中盤時竟贏了藤澤!

常昊的“天才神童”稱號還有科學依據呢,心理專家曾對他進行智商測驗,結果是138,而一般的兒童智商在100~110之間。小常昊的數學演算能力和記憶力尤其突出比如你說625783,他馬上能把這個數字倒過來背出,心算的速度也驚人,連大人都比不上他。叔侄妙對

清代乾隆年間,出了一個著名的學者和文學家,叫紀曉嵐,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遺產。

紀曉嵐幼年時就被人稱臣不為禪單。除了天生的素質,家裏人對他的啟蒙教育更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紀曉嵐3歲的時候,母親就親自教他讀書認字,一些簡單的啟蒙讀物。如《三字經》等,入學前他就倒背如流了。

紀曉嵐的四叔是單人,很有學問。紀曉嵐很小的時候,四叔就教他對對子,兩個人一來一往,看見什麼就用什麼做題目,家裏的東西幾乎都對遍了。

一天,紀曉嵐又跑到四叔的屋裏要四叔和自己對對子。

四叔正忙著寫一篇文章,沒心思想新題,就隨口對他說:“還是你來出題吧。”紀曉嵐看了看屋子,實在是找不出新題目。忽然,他看見四嬸正穿著繡花鞋在做針線活兒,就對四叔說:“隻有四嬸的那雙腳沒對過。”

四嬸聽了,生氣地說:“不許亂鬧!我的腳也能對?”

四叔靈機一動,說出了上聯:“人誰不有腳?”意思是說,誰能沒有腳呢?

曉嵐馬上答出了下聯:“何必動無名!”意思是說。何必生氣呢!

四嬸一聽,叔侄倆居然開起了自己的玩笑,也樂了。李白溪邊受誨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很頑皮,雖然父親給他請了好幾位老師,但因為他太貪玩,沒有學習的恒心,每次都把老師氣走了,李白也就更加無拘無束了。

一天,父親把他叫到身邊,詢問他的學業有什麼進展。小李白答不上來,父親就生氣地罰他到書房去看書,一天都不許出來。李白隻好垂著頭,沒精打采地到書房去讀書了。

到了下午,父親出門辦事去了。李白馬上來了精神,他趁著其他人不注意,從窗子爬了出去,像出籠的小鳥一樣跑到了小溪邊,這裏是他最喜歡的地方了,他想下到小溪裏去抓小魚兒,就綰起了褲腿。

正在這時,李白忽然看見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奶奶在溪邊磨著什麼。走近一看,老奶奶正在石頭上使勁地磨著一根又粗又長的鐵杵、他覺得很奇怪,就問:“您磨鐵杵幹什麼啊?”老奶奶回答說:“我家裏的針壞了,我要把鐵杵磨成針。”李白驚訝地瞪大了眼睛:“什麼?那您要磨到什麼時候啊?”老奶奶看了看他,說:“隻要我堅持磨下去,總有一天會成功的。”

李白“啊”了一聲,好像忽然意識到了什麼。他轉身就向家裏跑去,一頭就鑽進了書房……書聖習字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被人們譽為“書聖”。

王羲之從4歲開始練字,他的父親很注重對他的啟蒙教育,經常帶著他去當時著名的書法家衛夫人那兒去做客,後來,衛夫人見他聰明伶俐,就把他收為自己的弟子。12歲那年,他偷偷拿了父親的一本叫做《筆談》的書,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父親發現後,就說:“你年紀太小。還看不懂,等你大了”再讀吧。”沒想到王羲之大聲地說:“我讀得懂!”還把自己對書的理解講給父親聽。父親聽了,覺得很驚異,就把書送給了他。

王羲之得到了《筆談》,如虎添翼,寫字的水平迅速提高了。有一天,衛夫人感歎地說:“他一定是得到了寫字的秘訣,我已經教不了他了。”從此,王羲之就自己練字了。

王羲之練字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練字上。他家門口有一個水池,王羲之天天都在水池裏洗毛筆,日久天長,水池的水都變黑了。

就這樣,王羲之終於練出了一手好字。他寫的《蘭亭序》被稱是“天下第一行書”,隻是已經失傳,據說是唐太宗因為太喜歡它了,就把它帶到了自己的墳墓裏,成了千古之謎。賈逵聽書

賈逵是我國東漢時期的著名學者,從小就聰明好學。

賈逵三歲的時候,有一天姐姐帶著他在庭院裏玩。這時,從隔壁的學堂裏傳來了琅琅的讀書聲。小賈逵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鬧著讓姐姐帶他去看,姐姐就抱著他走到了學堂邊的籬笆後麵。

不一會兒,學生的讀書聲戛然而止,先生開始講課了。姐姐說:“你又聽不懂先生的話,我們到別的地方去玩吧。”

“不,我聽得懂。”小賈逵奶聲奶氣地回答,說什麼也不肯走。

聽著先生的講課,小賈逵兩眼睜得圓圓的,緊緊地抓著籬笆,使勁的向前探著腦袋。姐姐看著他那副全神貫注的樣子,覺得很奇怪:平時調皮搗蛋的小弟弟怎麼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從此以後,每到學堂上課的時候,小賈逵都要讓姐姐抱自己站在籬笆下聽書。

幾年過去了,賈逵長高了一些。就自己踩著板凳聽書了。不管天氣多惡劣,他都沒有間斷過。就這樣,賈逵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能背誦好多書了。他怕時間長了會忘掉,就把院子裏的樹皮剝下來,把自己背誦的書默寫在上麵,每天都仔細地揣摩。人們知道了他的故事,都說他是個刻苦的神童。

到15歲的時候,賈逵的名聲越來越大。很多大人都來向他求教。他後來成為了一名傑出的學者,寫下了許多著作。借光讀書

匡衡小時候,非常渴望成為有學問的人,但家裏很窮,沒錢讓他上學,他就常常向別人借書讀。天黑了以後,因為家裏點不起油燈,匡衡就無法看書了,他為此十分苦惱。

有一天夜裏匡衡正躺在床上想心事。忽然發現地上有一絲光亮。小匡衡起身一看,原來是牆裂了一條縫裏透了過來,鄰居家的燈光從這條縫裏透了過來。匡衡十分高興,就想借著那道光線讀書。可惜光線太弱了,根本看不清楚書上的字跡。於是,匡衡悄悄地用小刀把那條裂縫挖大了一點,這樣透過來的光線就變粗了。書上的字跡就顯得很清楚了。從此,匡衡每天等天一黑,就靠近牆壁上的小洞讀書,後來,鄰居把裂縫堵上了,小匡衡又沒辦法在晚上讀書了。

一天,正當匡衡苦惱的時候,屋子裏飛進來了一隻小螢火蟲,在匡衡的麵前轉來轉去。匡衡突然覺得眼睛一亮,他趕緊起床,跑到院子裏,捉了好多小螢火蟲,然後把它們放在一個小紗布包裏。啊,螢火蟲發出的光足夠用來看書了,小匡衡高興地跳了起來。

燈光的問題解決了,就四處去找書讀,許多好心人也都願意把書借給他。正是靠著勤奮學習的精神,匡衡長大後,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屈原與讀書洞

屈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詩人。他從小就聰明好學,放學回家後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功課,就吟誦古代的詩篇,從來也不貪玩。隻是周圍的鄰居經常吵鬧,小屈原很為這噪音苦惱。

有段時間,屈原總是很晚才回家。姐姐覺得很奇怪:“難道弟弟放學後去玩了?”她決定要弄清楚原因。

一天,放學的時間到了,姐姐就悄悄地藏在一棵大樹的後麵。想看看小屈原到底去哪裏。不一會兒,屈原出了校門,然後就朝後山坡走去,一直走到一個小山洞口,頭也不回就走進去了,姐姐見屈原走進了山洞,以為他去解手了,就在洞口旁靜靜地等著。

等了半天,屈原還沒出來,姐姐著急了:難道弟弟出什麼事了?就小心翼翼地走進了山洞。她看見洞頂上有一個臉盆大的圓孔,光線透過圓空直射下來,照在小屈原的身上,他正拿著竹簡低聲地吟誦著。

小屈原看見姐姐進來了,就笑著說:“姐姐,這裏的環境多好啊,正適合我讀書。”姐姐見小屈原這麼用功,就心疼地說:“天色晚了,回去吧!”姐弟倆於是手挽手走出了山洞。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把這個山洞叫作“讀書洞”。王充書鋪讀書立誌

王充是我國東漢初年具有唯物主義思想和批判精神的傑出的思想家。

王充少年時代,父親就去世了。王充竭盡全力奉養母親,後來到了京城,進太學學習,拜當時著名的學者班彪做老師。他喜歡廣泛地閱讀,善於抓關鍵問題,因而進步很快。

王充讀書非常專心,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又很強,所以隻要讀上一遍,就能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甚至能夠背誦某些精彩的章節。但是,家庭窮困,買不起很多書,為了滿足如饑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當時的洛陽街上有不少書鋪,王充便決定把書鋪當做他的“圖書館”,每天吃過早飯後,他就帶上幹糧,到書鋪裏去閱讀出售的書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論晴天雨天,他讀了一冊又一冊書,跑了一家又一家書鋪。就這樣,他終於讀遍了諸子百家的重要著作,掌握了書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於出身貧苦,因而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認識,基本上是從勞苦人民實際生活的情況出發的。他在讀遍了諸子百家的主要著作之後,對於某些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唯心主義的說教深感不滿,下決心給予嚴厲的批判。於是便集中精力獨立思考,著手寫書。為了不耽誤時間、不打斷思路,他在住宅的門上、窗上、爐子上、柱子上甚至廁所裏,都安放了筆、紙,想一點,寫一點,走到哪裏,寫到哪裏。經過長時期的努力,他終於寫成了充滿著批判精神、閃耀著唯物主義光輝的《論衡》。大器晚成的崔林

東漢末年,崔琰在河北袁紹處當門客。

“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崔琰被曹操所俘獲。曹操看他是位人材,便把他留在自己身邊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