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不到家庭教師

1913年夏天,匈牙利大銀行家馬克斯先生在報紙上登了一條啟事,說要為11歲的長子馮諾伊曼聘一位家教師,隻要應聘的人能讓馮諾伊曼滿意,他願意出高出一般家庭教師10倍的聘金。

這麼高的價錢請一位家庭教師這可是一件新鮮事。十幾天過去了,上門來應聘的人很多,但都是剛和小馮諾伊曼交談一會兒就匆匆離開了,他們都說小馮諾伊曼是個神童,自己教不了他。這樣一來,馮諾伊曼的名字就傳遍了全城,甚至比號稱最富有的父親都有名。

小馮諾伊曼確實是個神童,尤其是在數學方麵,馮諾伊曼的心算能力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在他3歲那年,父親把帳簿翻過幾頁,讓兒子看了幾眼,兒子竟然能一字不差地背出帳簿上的數字。到了6歲,他就能做10位數的除法算題。到8歲時,他就能讀懂《函數論》。

不但數學計算能力驚人,馮諾伊曼的記憶力也不可思議地好。他隻需要看過一次電話號碼簿,就能記住所有的姓名、地址和電話號碼。家中各種各樣的藏書他都能背誦下來,就像一台照相機一樣。

長大以後,馮諾伊曼獲得了物理學和數學博士學位,畢生致力於計算機的研製工作,被後人稱為“電子計算機之父”。

安培善動腦筋

安培出生在法國,20多歲就成為了物理學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安培從小就智力超常,被人稱為神童。他的數學計算能力和記憶力更突出。

安培的父母開了一家小商店。一天,父母總結一個月來的收支情況,小安培在一邊安靜地聽著。爸爸拿著帳簿一項一項念,媽媽則在紙上計算。小安培聽著聽著,就不讓爸爸念下去了。他說:“還是讓我來說給媽媽聽吧。”爸爸就把帳簿交給了他。沒想到小安培根本就沒看帳簿,一口氣就把所記的收入都講了出來,爸爸驚訝地瞪大了眼睛,而媽媽都跟不上他的速度了!原來,小安培前幾天隨便翻過這本帳簿,不知不覺就把這些數字全記下來了。

過了不久,小安培的數學計算天才也顯現了出來。他根本不用在紙上運算,隻要父親說出幾個數字,無論是加減乘除,他都能馬上說出答案,而且絕不會有錯誤。13歲的時候,他已經掌握了圓錐曲線原理等大學的課程。

看小安培有數學方麵的天才,父親就給他買了很多書。後來,小安培十幾歲的時候已經掌握了數學、物理知識和好幾種語言,還自學了《百科全書》,成為了一個博學家。

小 講 師

奧本海默是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被稱為“原子彈之父”。

奧本海默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父親經常帶著他去大學裏聽科學講座,他從小就對神奇的大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5歲那年,父親給了他一塊礦石,小奧本海默很快就對它產生了興趣。父親專門給了他一間屋子作“實驗室”,小奧本海默就在“實驗室”裏把這塊礦石砸碎了,一點兒一點兒地研究,還到附近的山上和公園裏去搜集其它的礦石,把它們揀回來研究。慢慢地,他對礦石的了解居然超過了父親。父親的工廠每次進原料,都要請他去鑒定。

11歲的時候,小奧本海默寫了一篇論文,題目是《曼哈頓島上的岩石》,發表在很有名的刊物上。沒想到,當地的一所大學給他發了邀請書,請他到大學去講演。小奧本海默有些害怕了,但在父親的鼓勵下,他還是壯著膽子站在了講台上。他很快就把害怕忘在腦後,用細嫩的嗓音流暢地講著自己的論文,不時博得聽眾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演講成功啦!聽眾們都說,他長大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

這次成功的演講給了奧本海默很大的鼓勵,他對科學的興趣更濃了。

巧解日食

漢朝時候,黃瓊是朝廷裏專管記錄重大天文事件的官員,他有一個聰明伶俐的小孫子,叫黃宛,七歲的時候能做詩畫畫,黃瓊很喜歡他。

有一年的正月,京城發生了日食。這次日食特別厲害,耀眼的太陽突然消失了,天馬上就黑了。整個皇宮都亂了套,連小皇帝都嚇得鑽到了皇太後的懷裏。皇太後就命令黃瓊把這次日食記錄下來。

黃瓊按照通常的慣例,把記錄寫好了。皇太後一看,生氣地說:“你真是老糊塗了!光說日食很厲害,究竟厲害到什麼程度?拿回去重寫!”

黃瓊回到家裏,飯也顧不上吃,就坐在桌子前琢磨。那時還沒有專門天文術語,所以黃瓊好長時間也想不出來應該怎麼寫,就歎了一口氣。

小黃宛見爺爺這麼著急,就想了想說:“爺爺,別急。天狗吃日頭(古代的人把日食看作天狗吃日頭)那天,吃得最厲害的時候,剩下的日頭跟初三四的月兒差不多。”

黃瓊聽孫子說完,就高興地說:“就是那個樣子!你真聰明,爺爺知道怎麼寫了!”於是,他就重新寫了記錄,呈給皇太後。皇太後一看,說:“不錯不錯,同那天日食情況一點不差。”當知道了這是小黃宛的主意後,皇太後還把他召進宮誇獎了一番哩!

聽音知斷弦

東漢時期的大文學家蔡邕有個女兒,叫蔡文姬。蔡文姬從小就聰敏異常,三四歲就會吟詩作詞,還通曉音律。蔡邕喜觸彈琴,每當琴響起的時候,蔡文姬總能品味出曲子的含義。有一次,蔡邕正彈著琴,忽然一根弦斷了。正在一旁聽琴聲的蔡文姬馬上說:“父親,是第2根弦斷了。”蔡邕低頭一看,真的是第2根弦斷了。他雖然感到奇怪,但想這也許是一種巧合,就沒有放在心上。過了幾天,蔡邕和朋友們說起這件事,大家不信,他們決定試一試蔡文姬。

朋友們圍坐在一起,聽一個樂師彈琴,父親帶著蔡文姬坐在一旁傾聽。蔡文姬閉著眼睛,陶醉在悠揚的琴聲中,忽然“崩”的一聲,弦斷了一根,蔡邕馬上問女兒:“你能聽出是哪根弦斷了嗎?”蔡文姬慢慢睜開眼睛,說:“是第4根弦。”父親的朋友們走到樂師那兒一看,都大吃一驚,因為確實是第4根弦斷了!一個朋友卻故意裝出懷疑的神態說:“你肯定是胡亂猜對的。”

蔡文姬馬上反駁說:“萬物都有規律,每根弦的音律都不同,所以聽著音律,我當然知道是哪根弦斷了。”朋友聽了,興奮地對蔡邕說:“您的孩子將來一定博學多才,恐怕連我們也比不上她啊。”

少年將才

李遠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周的著名將領,從小就喜歡研讀兵書,練習武藝。李遠常和小夥伴們一起玩兩軍打仗的遊戲,孩子們分成兩個部隊,每次李遠都扮演其中一個部隊“將軍”的角色,指揮“大軍”和對方作戰。他指揮時,“大軍”的進攻和防守都很有章法,不是把對方打得落荒而逃,就是讓對方不敢進攻。原來,李遠把從兵書上學到的陣法都用在了遊戲上。

有一天,郡太守路過一個村子,發現一群孩子正在玩打仗的遊戲,其中一方的“將軍”更是引人注目,無論是呼喊口令,還是指揮“大軍”布陣、進入、退守,都很有章法。郡太守就派人去叫李遠,想問他幾句話。孩子們看見真的士兵走過來,就一哄而散,隻有李遠一個人沒有動。

士兵把李遠帶到郡太守麵前。李遠對著遠處的孩子大聲喊道:

“集合,聽我的號令!”

孩子們馬上都跑了回來。李遠就布好“軍陣”,然後就指揮“大軍”衝鋒。郡太守驚奇地發現,這次的氣勢比自己剛才看到的更雄壯了。郡太守看完,感歎地說:

“這個小孩子真了不起啊!長大以後一定是一個將才。”

浮球與破缸

文彥博和司馬光都是宋朝有名的大臣。小的時候,他倆就聰明過人,被稱為神童。

一次,小彥博與小夥伴們玩球,突然有個小夥伴把球擊到一個樹洞裏了。這是棵老樹,樹洞很深。看著小夥伴們發愁的樣子,文彥博突然靈機一動,說:“我們去取水桶挑水去。”有個小夥伴問:“挑水做什麼?我們不掏球了嗎?”文彥博說:“等一下就知道了。”水挑來了,他們七手八腳地把水灌滿了樹洞,皮球也浮上來了。小夥伴們都拍著手說:“上來了!上來了!”他們拾起球又高高興興地玩了起來。

司馬光小時候也喜歡玩遊戲。有一次,他正和小夥伴們玩遊戲,一個小夥伴很淘氣,到一口水缸的邊上戲水玩,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小夥伴們聽見“撲通”的聲音,就跑了過去,見那個小夥伴正在水缸裏掙紮著。水缸很高,他們誰也沒辦法,缸裏的小朋友眼看就要淹死了。這可怎麼辦呢?司馬光看到院子裏有塊青石,他抱起石頭猛地朝水缸砸去,“嘭”的一聲,大缸砸破了,水一下子從破口流了出來,掉在缸裏的小朋友得救了。

妙答遠近

東晉元帝的大兒子司馬紹,從小就很聰明,元帝很喜歡他。司馬紹四歲的時候,一次,元帝隨口問他:“孩子,長安和太陽哪個離我們近呢?”這時,正巧一個從長安來的人給元帝來了一封信。司馬紹見了,就順口答道:“當然是長安呀。”

元帝又問:“為什麼說長安離我們近呢?”

司馬紹認真地回答說:“常聽人說有人從長安來到京城,可是從來沒聽說有從太陽那兒來的。”

元帝心裏很高興,就想讓大臣們都見識一下小司馬紹的聰明。

第二天,元帝設宴招待群臣。元帝摸著司馬紹的頭說:“孩子,你再給大家說說長安和太陽哪個離我們近?”小司馬紹抬頭看了看在座的文武大臣,改口答道:“當然是太陽呀。”

元帝生氣地說,“昨天你不是說過,因為常聽人們講有人從長安來,而沒有聽說有人從太陽那兒來,所以才說長安離我們近嗎?今天怎麼就變過來了呢?”

司馬紹歪著小腦瓜,委屈地說:“我們一眼就能看到太陽,可是卻看不見長安,所以太陽離我們近啦。”

聽了這番回答,文臣武將們都讚歎地說:“這孩子現在就這麼聰明伶俐,長大了一定更了不起”。元帝聽了,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三換老師的許衡

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學者叫許衡,從小就很聰明,三四歲的時候,鄰居對他的父親說:“您的孩子是個神童,還是早點請個老師教他,千萬別耽誤了!”

父母於是給他請了個老師。許衡讀書很快,7歲時就掌握了別的孩子十幾歲時才學的知識。隨著知識的增長,小許衡常提出一些令人難以回答的問題,有時甚至讓老師都感到到為難。一天,許衡問老師:“人為什麼要讀書呢?”老師告訴小許衡說,讀書可以當官,光宗耀祖。小許衡聽了,繼續問:“難道除了當官,讀書就沒有別的用處了嗎?”

老師答不上來,感到這個孩子不同尋常,自己已經不勝任了。一天,老師對許衡的父親說:“我今天是來向您辭行的,我得回家去了。”

父親連忙說:“先生,是不是我的孩子讓你生氣了?我一定好好管教他!”

老師誠懇地說:“不是,這個孩子既聰明又勤奮。隻是我的知識有限,已經教不了他了,你們再請一位才學高明的先生吧。”

老師走了後,父親又為許衡請了一位老師。時間不長,這位老師也辭職了。於是隻得請第三位老師,又過了沒多久,第三位老師也同前兩位老師一樣,認為許衡太聰明,自己教不了他,辭職走了。

從此,許衡以書為師,勤奮學習,後來成了一位才識過人的學者。

曹衝稱象

曹操的小兒子曹衝從小就異常聰明,人稱神童。曹衝6歲的那年,東吳的孫權給曹操送來一頭大象。曹操圍著大象看了一會兒,轉身對部將們說:“這頭大象好威風啊,你們誰能稱出它的重量?”

部將們看著大象,覺得足有幾千斤重,到哪裏去找稱得了這麼重東西的秤呢?於是,一個粗魯的將領提議把大象殺了,再割成幾塊,這樣就能稱出它的重量了,曹操生氣地說:“除了這個笨法子,你們就沒主意了嗎?”在場的人大眼瞪小眼,都搖了搖頭。

這時,小曹衝從曹操背後站了出來,奶聲奶氣地說:“我有個辦法,不用宰殺大象,就能稱出它的體重。”曹操看了看曹衝,說:“好吧,你說說看。”

曹衝大聲說:“您叫人把大象牽到船上,在船上齊水的地方刻下個記號之後,把它牽下船來,然後將石頭一塊一塊地搬到船上,等船沉到刻記號的地方,就再把這些石頭搬下來,分別稱出石頭的重量,也就知道大象的體重了。

“好辦法。”曹操高興地說。於是他就命人按曹衝說的辦法去做,很快就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那些部將們見了,連聲說:“想不到我們還不如一個五六歲的孩子聰明。”

孔融妙法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從小就聰明異常,言語敏捷。

10歲那一年,孔融隨父親來到京師洛陽,洛陽有個名人叫李膺,孔融就想去拜望一下。不過,李膺是一個很傲慢的人,他有一個規矩:來拜訪他的人,如果不是名人,或者和自己有親戚朋友關係,自己一概不接待。

這一天,小孔融高昂著頭來到李膺門前,告訴守門的人說:“我是孔融,我家與李家是老朋友了,請你們進去通報一聲。”李膺聽門人這麼一說,就請孔融進去了。

李膺見孔融是個自己不認識的小孩,就疑惑地問他:“我們兩家有朋友關係嗎?”孔融說:“當然了。我是孔子(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儒家創始人)的後代,您是老子(李耳,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道家創始人)的後代,當年孔子曾經專程去向老子請教問題,所以我們兩家的交情太長遠了。”李膺聽孔融這麼說,驚奇地說:“真是一位神童。”

這時,李膺的一個客人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必平庸。”孔融馬上回答說:“那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啦?”客人的臉一下子就紅了。李膺連忙笑著轉移了話題,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有出息,你我都比不上啊!”

小“神童”拜師

柳公權是唐代的大書法家,小時候就被人稱為“小神童”,聽大家都這樣稱呼自己,柳公權自己也得意起來。

一天,柳公權和小夥伴們在村子邊的大樹下寫字。他很快寫好了,洋洋自得地說:“看看,我的字寫得又快又好。”小夥伴們也都很佩服他;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漢挑著豆腐擔子走了過來,對他說:“算了吧,我看你這幾個字寫得就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你怎麼還有臉吹牛呢!”柳公權心裏很不高興,老漢接著說:“不服氣嗎?我用腳寫的字都比你的好!不信你明天到鄰村去找我。”

第二天一大早,柳公權就到了鄰村,果然在村口的一棵老槐樹下,又發現了那個賣豆腐的老人,老人用左腳按著紙,用右腳的腳趾夾著一支毛筆正在寫字。柳公權一看老人寫的字龍飛鳳舞,比起自己的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他心裏既慚愧又羨慕,就跪倒在地上要拜老頭為師。老頭推辭不過,便用右腳寫下了四行詩句:“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柳公權明白這就是寫字的訣竅——從此他發奮練字,再也不敢自滿了。

七歲吟鵝

駱賓王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很小的時候就能作詩,被人稱為“詩童”。

有一天,伯伯帶著駱賓王等幾個孩子去遊玩,傍晚才回來。他們來到家門前的時候,想在門前的小河裏洗洗手,兄弟幾個就向小河跑去。

這時,太陽就要落山了,晚霞把大地映照得一片通紅。河麵上有幾隻大白鵝,它們雪白的羽毛也被晚霞染成了粉紅色。伯伯看著這令人心醉的景色,忽然想考考孩子們,就讓孩子們從眼前的景色裏隨便選一個景致,做一首詩:孩子們有的吟頌落日,有的讚美小河。但伯伯聽了都不滿意。

駱賓王呢,他正出神地看著大白鵝在水麵上自由地遊動。看,它們長長的脖子,紅紅的鵝掌輕輕撥動著清澈的水波,多美妙啊!這時,一隻鵝伸長脖子,響亮地叫了起來,其它的鵝也都仰起脖子應和著。駱賓王的心中不禁怦然一動,隨即就吟出了一首詩:

“鵝、鵝、鵝,

曲頸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拔青波。”

伯伯聽了.不禁鼓掌叫好。後來這首詩就為曆代所傳誦。

叔侄妙對

清代乾隆年間,出了一個著名的學者和文學家,叫紀曉嵐,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遺產。

紀曉嵐幼年時就被人稱為神童。除了天生的素質,家裏人對他的啟蒙教育更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紀曉嵐3歲的時候,母親就親自教他讀書認字,一些簡單的啟蒙讀物如《三字經》等,入學前他就倒背如流了。

紀曉嵐的四叔是舉人,很有學問。紀曉嵐很小的時候,四叔就教他對對子,兩個人一來一往,看見什麼就用什麼做題目,家裏的東西幾乎都對遍了。

一天,紀曉嵐又跑到四叔的屋裏,要四叔和自己對對子。

四叔正忙著寫一篇文章,沒心思想新題,就隨口對他說:“還是你來出題吧”。紀曉嵐看了看屋子,實在是找不出新題目。忽然,他看見四嬸正穿著繡花鞋在做針線活兒,就對四叔說:“隻有四嬸的那雙腳沒對過。”

四嬸聽了,生氣地說:“不許亂鬧!我的腳也能對?”

四叔靈機一動,說出了上聯:“人誰不有腳?”意思是說:誰能沒有腳呢?

曉嵐馬上答出了下聯:“何必動無名!”意思是說:何必生氣呢!

四嬸一聽,叔侄倆居然開起了自己的玩笑,也樂了。

童年的疑問

李四光是我國最有名的地質學家。他年輕的時候,外國的地質學家說我國的地下沒有石油,李四光不相信,經過多年的鑽研,認為我國一定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後來在他的理論指導下,終於發現了大慶油田。說起李四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得從他小時候凡事愛追根問底的習慣說起。

李四光小時候,他家附近的平地上有一塊大石頭,幾乎有一座房子那麼大。有一次,李四光正和小夥伴繞著石頭捉迷藏,他突然停下了腳步,問小夥伴們:“咱們這兒附近也沒有山,平地裏怎麼會有這麼大的一塊石頭呢?”

一個小夥伴說:“誰知道呢,這石頭本來就在這裏嘛!”

第二天,他又去問老師,老師說:“我也不知道,從我小的時候就有這塊石頭了。不過,聽老人說,這塊石頭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上的流星落在地上,就變成石頭,人們叫它‘隕石’。”

“那怎麼才能證明這塊大石頭是隕石呢?”李四光追問道。

老師搖搖頭說:“這我也說不清楚了。”

這個童年的疑問一直在李四光的腦子裏盤旋著;30年後,李四光成了地質學家,他終於找到了答案,原來這塊石頭是幾千萬年前地殼變動時期留下來的!

聰明的茅以升

茅以升從小學習成績非常好,數學成績更是名列前茅,他能不停頓地背出100多位的圓周率,驚人的記憶力讓老師都很佩服。

茅以升的家在秦淮河邊,每年的端午節都能看到秦淮河上熱鬧的劃龍船比賽。茅以升10歲那年的端午節前一天晚上,他和小夥伴們約好第二天去看龍船比賽。

不料,端午節的早上,茅以升忽然肚子疼,隻好在家裏聽著一陣陣的鑼鼓聲幹著急。傍晚,一位小夥伴到他家裏看他,茅以升就焦急地讓小夥伴講講白天的比賽。小夥伴說:“幸虧你今天沒去。你要是去了,說不定也會掉到河裏去!”

茅以升一聽,急忙問:“發生什麼事了?”“怎麼,你不知道嗎?今天秦淮河出事了,龍船比賽都取消了!”

茅以升這才知道,因為看賽龍船的人太多,大家都擠在橋上,結果橋被壓斷了,很多人都掉到了水裏,還淹死好幾個人呢。聽到這兒,茅以升堅定地說:“我長大了一定為大家建造結實的大橋!”

從此,茅以升更加刻苦學習,平時隻要有機會,他就注意觀察各種橋的結構,這為他後來成為出色的橋梁專家奠定了基礎。

神童作家

劉紹棠是我國著名的作家,從小就顯示出了超人的寫作才能。

1946年,劉紹棠10歲的時候,有一次上作文課,老師給學生們出了一個作文題目。別的學生都動手寫了,可劉紹棠還在讀課文。老師生氣地問:“劉紹棠,你怎麼不寫呀?”

劉紹棠說:“我覺得這個題目沒有意思。我不想寫。”老師生氣了,大聲地問:“那你想寫什麼?”劉紹棠回答:“我自己出的題目。”

“先別吹牛,你寫篇給我看看!”第二天,劉紹棠真的交來了一篇作文,這篇作文可真長啊,整整用去了五冊作文本!老師不相信地看了他一眼,翻開了作文本。在這篇作文裏,劉紹棠敘述了同學們一次郊遊的情景,文筆流暢,情文並茂,還引用了許多古詩。老師越讀越高興,讀著讀著讀出了聲,同學們也都聽得入了迷。後來,老師認為劉紹棠在文學方麵有發展前途,就有意識地培養他的寫作能力。

13歲那年,劉紹棠的處女作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從此,少年劉紹棠陸續發表了很多小說,被人稱為“神童作家”。有意思的是,他的小說《青枝綠葉》還被當作範文收進了當時的語文課本,而那時的劉紹棠還沒畢業哩。看著老師在課堂上講解自己寫的文章,自己還得老老實實地聽課,劉紹棠偷著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