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舍死忘生
“舍死忘生”,表示不把生死放在心上去做有益的事。
此典出自《雜劇·薛仁貴》:“你待要忘生舍死在這沙場上,則你那雄赳赳,氣昂昂,身凜凜,貌堂堂,知甚日,得還鄉。唉,兒也!休叫我這兩口兒,斜倚定門而望。”
絳州龍門大黃莊有個人叫薛仁貴。他雖出身農家,卻從小就喜歡武藝。長到二十歲,已學成十八般武藝,還熟讀了很多兵書,懂得用兵的道理。他一心想投軍報國。雖然他父母多次勸阻,但他意誌堅決,一心想要從軍。他對父母說:“今當國家用人之際,要掃除夷虎,肅靖邊疆,憑兒子學成的武藝,智勇雙全,若能兩陣之間,還怕不馬到成功。”經薛仁責這麼一說,父母就讓他投軍去了
薛仁貴入伍之時,父親叮囑他說了這些話:“你待要忘生舍死在這沙場上,則你那雄赳赳,氣昂昂,身凜凜,貌堂堂,知甚日,得還鄉。唉,兒也!休叫我這兩口兒,斜倚定門而望。”薛仁貴聽了非常感動地說:“孩兒一定奮勇殺敵,決不辜負二老所望。”
身先士卒
“身先士卒”意思是指作戰時將帥親自衝鋒,帶頭走在士兵的前麵。現也用以比喻領導帶頭,走在前。
此典出自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披堅執銳,臨難不顧,身先士卒。”
曹彰,字子文,是曹操的兒子。他從小就擅長騎射,膂力過人,能赤手空拳和猛獸格鬥。他好武不好文,曹操經常告誡他說:“你不讀書而喜歡玩弓玩馬,這是匹夫之勇,不值得一提。”曹彰說:“大丈夫應當學習衛青和霍去病,縱橫天下,為國立功,怎能鑽到書堆裏去呢!”曹操問兒子的誌向,曹彰說:“我將來要當大將。”曹操就問道:“當大將應該怎麼做?”曹彰說:“當大將就應當披堅執銳,臨難不顧,身先士卒。”
螳螂搏輪
“螳螂博輪”又作“螳臂擋車”比喻自不量力。
此典出自《淮南子·人間訓》。
齊莊公出外打獵的時候,看見一隻昆蟲舉起前肢來要和車輪搏鬥。於是便問他的趕車人說:“這是什麼蟲子呀?”
趕車人回答說:“這就是螳螂呀。它隻知道前進不知道後退,不自量力卻輕視敵人。”
齊莊公說:“這蟲子如果是人,必定是天下最勇猛的武士了!”就命令把車子退回去,避開了那隻螳螂。
軍隊裏的武勇兵卒們聽說了這件事,都知道自己應竭盡全力為國效力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了。
銅頭鐵額
“銅頭鐵額”形容人勇猛強悍。
此典出自《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龍魚河圖》:“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長歎。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製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製八方。蚩尤沒後,天下複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幫皆為弭服。”
在四千多年以前,中華民族的祖先生活在氏族公社時代。氏族公社不斷擴大或者通過和其他公社合並,慢慢地就形成為部落,幾個部落又聯合起來,成為部落聯盟,部落聯盟也可以叫做部族。黃帝是我國古代黃河流域一個很有名的部落聯盟的首領。他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比較能幹的君主,也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據說黃帝姓公孫,也有人說他姓姬,名叫軒轅,也叫有熊氏。在黃帝部族開始種植五穀、馴養家畜、打造船車兵器、造字記事,開始過上文明生活的時候,中國的土地上還存在著許多其他部族。黃河流域的西北方有一個部族,首領是姓薑的炎帝。炎帝部族看到黃河中遊一帶的土地肥沃,他們就逐漸向東南遷徙,於是就和已經住在黃河中遊的九黎部族發生了衝突。兩個部族鬥爭的結果,炎帝部族被打敗了。炎帝不得不帶著他的族人,逃到黃帝部族居住的地盤上來,又和黃帝部族在阪泉(在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發生激戰,經過幾次角逐後,黃帝打敗了炎帝。炎帝服輸,同意把兩個部族合並,由黃帝擔任合並後的部族首領,炎帝擔任副首領。這個炎黃部族就是中華民族雛形。後來,中國人常稱自己是炎黃子孫。
炎黃二族合並以後,炎帝要求黃帝幫他洗雪當初被九黎部族戰敗的恥辱。九黎部族正向東南遷徙,從而威脅炎黃部族的安全。九黎部族的首領蚩尤因為打敗過炎帝,所以十分驕傲,不把炎黃部族放在眼裏。
黃帝攝政時,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個個都是人頭獸身,銅頭鐵額,有8條胳膊,9個腳趾,臉上有各種顏色的花紋,能吃沙子石塊。他們製造兵器、刀戟、弓箭,從而威震天下。並且多行誅殺而慘無人道,不講仁慈。天下萬民想推舉黃帝為君主,可黃帝無法以仁義道德規範蚩尤,於是黃帝仰天長歎,一點辦法也沒有。天神派玄女授給黃帝兵書神符,製伏了蚩尤。黃帝令蚩尤鎮守八方。後來蚩尤死了,天下又混亂起來,黃帝用蚩尤的畫像威鎮天下,天下人都以為蚩尤沒有死,這樣八方的部族都臣服了。
萬死不辭
“萬死不辭”的意思是死一萬次也不推辭,形容冒死效力的決心極大。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蟬曰:‘妾蒙大人恩養,訓習歌舞,優禮相待,妾雖粉身碎骨,莫報萬一。近見大人兩眉愁鎖,必有國家大事,又不敢問。今晚又見行坐不安,因此長歎。不想為大人窺見。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
東漢末年,朝政大權落在了董卓的手中。董卓掌管一切,驕橫跋扈,出入宮廷用天子的儀仗,讓弟弟、侄兒統率禁軍,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論老小一律封為列侯。他還在長安城郊郿塢,征集了二十五萬民夫,為自己修築宮殿,囤積糧食,從民間選來八百美女,納入宮內。他處心積慮要推倒漢室,自己做皇帝。
大夫司徒王允,看到董卓如此囂張,很為朝廷擔心,又無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煩惱。一天夜裏,王允到後花園散心,忽然聽見有人在牡丹亭畔長籲短歎,走近一看,原來是他家中的歌妓貂蟬。
王允問:“深更半夜你為什麼來這裏唉聲歎氣?!”
貂蟬回答說:“我是在替您犯愁呀,這幾天我看見您雙眉緊鎖,我知道您一定為國事操心,所以憂心忡忡。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雖萬死而不辭……”
王允聽了貂蟬的話,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馬上給貂蟬跪下,給貂蟬磕頭。貂蟬扶起王允,王允流著眼淚說:“你也看到了,現在朝廷危如累卵,賊臣董卓將欲篡位,朝廷中文武無計可施。董卓有一個義子,名叫呂布,此人驍勇異常,天下無人能敵。剛剛聽了你的話,我想出一條‘連環計’來,先把你許配給呂布,再暗中獻給董卓。你去離間他們父子二人,讓他們因為吃你的醋而互相仇恨,最後挑撥呂布去殺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為國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貂蟬緩緩站起,態度十分堅決地說:“我已許下大人萬死不辭,我如果不能遵計殺死董卓,以報國恩,願意以死謝罪!”
果真王允和貂蟬共同謀劃,實現了“連環計”,結果除掉了賊臣董卓。
辛毗引裾
“辛毗引裾”比喻直言敢諫。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書·辛毗傳》。
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曹操的嫡長子曹丕(字子桓)用禪讓的形式結束了漢朝的統治,自己當上了皇帝,改國號為魏。
同年十二月,曹丕開始營建洛陽宮室。因久經戰亂,洛陽地區人口十分稀少,魏文帝曹丕打算遷移冀州士兵家屬十萬戶,來充實河南的人口。那時連年鬧蝗災,遍地饑民,國家各部門都認為這事不好辦,而魏文帝的意願極其強烈。侍中辛毗和朝廷大臣都要求召見,魏文帝知道他們打算勸諫,就滿臉不高興地召見他們,大臣們不敢說話了。辛毗說:“陛下您打算遷移士兵家屬,有什麼具體計劃?”魏文帝說:“你認為我遷移他們到這裏不對嗎?”辛毗說:“我確實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魏文帝說:“我不跟你一起議論了。”辛毗說:“陛下您不認為我無能,而把我放在您的身邊,安排在謀議的官員當中,怎麼能不跟我議論問題呢!我所討論的一切,不是圖謀個人私利,本是為國家考慮的呀,您怎麼能惱恨我呢!”魏文帝也不搭理他,站起來進入內官,辛毗追隨上來,拽住文帝衣服的後襟,文帝奮力擺脫,不願意理會他。過了很長的時間,文帝才走出內宮,說:“佐治(辛毗字佐治),你逼我為什麼那樣急呢?”
辛毗說:“在這種情況下搞移民,既喪失民心,又沒有糧食給他們吃啊!”於是,魏文帝隻遷徙了原定數額一半的移民。
一身是膽
“一身是膽”亦作“一身都是膽”,形容極其膽大勇敢、無所畏懼。
此典出自《三國·蜀誌·趙雲傳》裴鬆之注引《趙雲別傳》:“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雲為虎威將軍。”
趙雲是劉備手下的一員大將,他足智多謀,驍勇善戰,屢建奇功,為蜀國爭得三分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劉備占據益州以後,想把成都的房舍和城外的園地、桑田分配給有功的將領們。劉備與將軍們商討這件事情,有人同意,也有人反對,意見一時不能統一。趙雲說:“我聽說漢朝的大將霍去病說過:‘匈奴未死,無可家為’,現在天下混戰,國賊作亂,我們不能貪圖一時安逸呀!等待將來天下安定,我們都回家經營土地,享受天倫之樂,那才是最恰當不過的。當前益州百姓,心神不寧,屢遭戰亂,民不安生,應該盡快把田宅歸還給他們,我們才能得到這裏的百姓的擁戴啊!”
劉備和將軍們都佩服他的見解,於是按他的意見辦了。
不久,曹操領兵來爭奪漢中,搬運幾千萬袋的糧米囤積在漢水北山腳下。劉備的老將黃忠和趙雲奉命去燒劫曹兵的糧草。
兩軍交戰,黃忠被困,趙雲舉槍來救,刺死曹操手下部將,曹兵大敗。曹操親率大軍來攻打趙雲,趙雲讓弓箭手埋伏在營外的戰壕裏,然後打開營門,獨自一人橫槍立馬守候曹兵。曹操追到營下,見趙雲鎮定自若,營內鴉雀無聲,深恐中了他的埋伏,於是下令撤退。這時趙雲命令擊鼓反擊,曹兵驚恐萬狀,拚命逃跑,死傷慘重。
趙雲獲勝的消息很快傳到劉備帳內,他興奮得一宿沒有合眼,第二天清早親自來到軍營向趙雲祝賀。他看到趙雲大破曹兵的情景,驚訝的稱讚他說:“趙將軍真是一身都是膽呀!”從那以後人們都稱趙雲是虎威將軍。
以一當十
“以一當十”亦作“一以當十”,比喻一個人可抵過十個人,形容鬥誌極盛。
此典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秦朝末年,秦始皇的兒子胡亥繼位(史稱秦二世),他派兵攻打趙國。趙國請求楚國援助,楚懷王即派宋義(人稱卿子冠軍)做上將軍,項羽做副將,領兵援救趙國。宋義不敢同秦軍決戰,領兵遲遲不往前線靠近,貽誤戰機。項羽假借楚王密令,殺了宋義,楚懷王即委任項羽做上將軍,領兵救趙。
項羽殺了宋義之後,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他立即派遣黥布和蒲將軍率領兩萬人馬,橫渡漳河,救援趙國的巨鹿。然而,並沒有取得令人可喜的戰功。趙王手下的大將陳餘再次請求楚軍援助。於是,項羽親自率領軍隊渡過漳河,命令鑿沉全部渡船,砸破所有做飯的大鍋,燒掉營房,限定每人隻帶三天的幹糧,以此向全軍將士表示誓同秦軍決一死戰,不打勝仗絕不生還的堅強決心。這樣,楚軍一到就迅速包圍了秦將王離的軍隊,多次向秦軍發起攻擊,截斷了秦軍運糧的通道,把秦軍打得落花流水,殺死秦將蘇角,活捉了王離。秦將涉間不肯向楚軍投降,自焚而死。
楚軍的威勢已壓倒所有的諸侯軍隊。參加救援巨鹿的諸侯軍隊數量很多,布滿了十幾個營壘。當楚軍向秦軍發起猛烈攻擊的時候,各諸侯軍將領都躲在自己的營壘邊,袖手旁觀,不敢迎戰。楚軍戰士卻一當十用,衝鋒陷陣,喊殺聲驚天動地。諸侯軍將士見此情景,無不膽戰心驚。大破秦軍之後,項羽召見諸侯軍將領。他們進入楚軍營門的時候,全部都跪著向前爬行,都不敢抬頭看一眼。從此項羽成為諸侯軍的上將軍,各路諸侯軍隊都歸他管轄聽他指揮。
義不反顧
“義不反顧”也作“義無反顧”,比喻在道義上隻許奮勇向前,不能徘徊後退。
此典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仇。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
西漢時期,我國西南部地區居住著一些少數民族,被稱作西南夷。有的還生活在氏族部落狀態中,有的已進入到奴隸社會,形成一個個小的國家。
漢武帝為了與西南夷的部族溝通,派郎中唐蒙(曾任鄱陽令)修治通往夜郎(貴州西部一帶)西(bó)中(四川宜賓一帶)的道路。唐蒙在巴、蜀二郡征用民工過多,又殺了他們的首領,並在西南一帶大肆騷擾,這引起了巴、蜀百姓的驚恐和不安,於是那裏就發生了騷亂。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就命文人司馬相如責備唐蒙,又命他寫《諭巴蜀檄》,解釋唐蒙的騷擾不是漢武帝的旨意,又威脅巴蜀人服從漢朝的命令,司馬相如在檄文中寫道:“邊境郡縣的士卒們,聽說要打仗,他們人人都挽弓衝鋒,執戈向前,汗流浹背,緊緊相隨。個個爭先,唯恐落後。他們迎著敵人的刀刃,冒著如蝗的飛箭,為了正義,決不徘徊退縮;寧可戰死,也不願做逃兵,他們滿懷義憤,如同自己有深仇大恨。難道他們願意死、厭惡生嗎?難道他們不是在編的大漢國民、與你們巴蜀百姓不屬同一個帝王管轄嗎?他們深謀遠慮,從長計議,急國家之所急,替國家排憂解難,心甘情願盡到自己的責任。”司馬相如的檄文,是為了說服巴蜀老百姓能夠顧全大局,聽從漢朝的命令的。他的文章果然奏了效。巴蜀一帶暫時安定下來,修路的工程又開始進行了。
隱若敵國
“隱若敵國”的本意是,威武持重,儼然可與國家相匹敵。後用以比喻國家舉足輕重的傑出人才。
此典出自《後漢書·吳漢傳》:“漢性強力,每從征伐,帝未安,恒側足而立。諸將見戰陣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士吏。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歎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東漢初年,有一個人叫吳漢,字子顏,南陽宛人。王莽新朝末年,吳漢由於自己的門客犯法而受到牽連,於是他不得不逃命到漁陽,後來盤纏用光了,他就以販馬為業。往來於燕、薊之間,結交天下豪傑。光武帝劉秀起兵之後,拜吳漢為偏將軍,又拜他為大將軍,乃至大司馬。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蜀郡的守將史歆在成都造反,自稱大司馬,率兵攻打太守張穆。劉秀派吳漢率兵前去討伐。吳漢到了成都,經過一百多天的戰鬥,攻破了成都,殺了史歆等叛變之人。吳漢為人剛強能幹,每次跟隨光武帝劉秀出征,每次遇到戰爭劉秀感到忐忑不安,總是緊張得不能站立。將領們見到戰陣形勢不利,很多人都十分惶恐,非常失態。而吳漢神態自若,整治器械,激勵官兵。光武帝劉秀不時地派人觀看大司馬吳漢在做什麼,使者回報說,大司馬正在整修作戰器械呢。光武帝劉秀聽後,很感歎地說:“大司馬吳漢的所作所為,還算能激勵人的意誌。他威武持重,真像一個可以對等匹敵的國家啊!”
餘勇可賈
原形容勇士的豪邁氣概,後亦指力未使盡。
此典出自《左傳·成公二年》:“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車,係桑本焉,以徇齊壘,曰:‘欲勇者賈餘餘勇!’”
公元前589年,齊國和晉國在齊國的鞍地打了一場硬仗,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齊晉鞍地之戰。
在齊、晉雙方交戰的前一天,齊國大夫高固隻身闖進晉軍的營地,舉起一塊大石頭逢人就砸,並且抓住了一個晉兵。然後登上從晉軍手裏奪過來的兵車,又拔下一棵桑樹係在車子的後麵。回到齊軍大本營之後,又騎著馬繞著營地兜了一大圈兒,並且還得意地向將士們誇耀說:“誰需要勇氣,就來向我買!我還剩下不少勇氣沒有用完,可以賣此給你們!”
一去不返
人去了,再也不會回來了。
此典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
秦王贏政一心想統一中原,平定天下,就派兵四處征伐,滅掉越國後又派大軍直逼燕國,攻占了燕國好多城池,並打算一舉滅掉燕國。
燕國的太子丹知道燕國無力抵抗強大的秦國,為了挽救燕國,他就想用刺殺秦王的辦法來阻止秦國的進攻。
燕太子丹曾在秦國當過人質,飽受秦王的欺辱,他從心裏恨透了秦王,回國後就開始留心尋找刺客,替他刺殺秦王報仇。後來,他物色到了一個勇土,名叫荊軻,荊軻表示願意為他效命。從此,燕太子丹就一直把荊軻待如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自己的衣食也和荊軻一起分享,荊軻從心底感激燕太子丹。
現在,燕太子丹覺得是該用荊軻的時候了,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荊軻,要他想辦法刺殺秦王。
荊軻爽快地答應了燕太子丹的請求,同時提出,扮成使者去見秦王。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他要帶上燕國的督亢(今河北涿縣一帶)地圖和逃亡在燕國的秦國將軍樊於期的人頭。
燕太子丹不忍心殺死樊於期,荊軻就私下找到了樊於期,把自己的主意告訴了他。樊於期聽後,馬上就拔劍自殺了。
太子丹準備好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匕首上還染有毒藥,隻要它刺到人,人就會立即死去,他讓荊軻把匕首藏在圖中,在秦王觀看地圖時,突然發難,然後又給荊軻配備了一名助手,選定日期出發。
到了出發的那一天,燕太子丹和荊軻都知道,荊軻這次到秦國去行刺,肯定是必死無疑,不可能活著回來。燕太子丹特意和其他送行的人都穿上了白衣,戴著白帽,在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為荊軻設宴餞行。到臨行的時候,高漸離擊築,荊軻唱了一首歌,歌中說:“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悲壯的歌聲表達了荊軻誓死的決心,大家聽了都傷心得流下了眼淚。荊軻頭也不回就走了。
荊軻到了秦國以後,刺殺秦王沒有成功,最後被秦王的衛士殺死了。
束之高閣
束,捆紮。把東西捆起來,放在高高的閣樓上。比喻棄置的人或物。
此典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庾翼傳》。
殷潔是東晉時出身於名門貴族的名士,他從小就喜愛虛無玄妙的老莊之學,讀了許許多多有關玄學的書。不到二十歲,就已經名揚四方了。
一次,有人問殷浩:“將要赴任當官的人夢見棺木,將要得到錢財的人夢見糞土,這該怎樣解釋?”
殷浩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官職和錢財,本來就是腐臭和糞土之類的東西,所以得官得錢的人都會夢見這類東西。”
殷浩的回答成為當時名士表示清高的名言。從此,人們更加看重他了。甚至朝廷的一些要員也來向他請教,他成了有名的玄學家。當時正力圖收複北方的大將庾翼,請殷浩出任司馬。殷浩自命清高,沒有接受。庾翼再次邀請,他仍然拒絕。還有一個叫杜義的名士,與殷浩一樣,也很清高,不願當官為朝廷出力。
庾翼對杜義、殷浩兩人從內心裏瞧不起,認為他們雖名冠天下,其實是徒有虛名,起不了什麼作用。他常對人說:“杜義、殷浩這類人,隻有把他們像東西那樣捆起來,放在高高的閣樓上麵不去管它。等天下太平了,人民安居樂業了,他們可能才願意出來做事。”
頓開茅塞
心中的疙瘩突然解開,從而解決了問題。
此典出自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下》。
高子是戰國時的一個讀書人,但高子上學極不安心,想去就去,想不去就呆在家裏,或跑到外邊去玩,經常逃學,成績極差。
孟子便批評他說:“山上的小道雖然隻有一點點寬,如果經常去走它,那麼它就會變成一條大路;但是,如果有一段時間不去走它,那麼,這條路就會被茅草堵塞。現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成語“頓開茅塞”就是從孟子的這段話演化而成。高子的心被茅草堵塞了,一旦去掉茅草就能頓開心竅,學有所成。
膠漆相投
相:互相。投:契合。比喻情誼深厚,親密無間。
此典出自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雷義傳》。
雷義和陳重是漢朝時一對很要好的文友。有一次,他倆一同赴京考試,結果是雷義榜上有名,陳重卻是名落孫山。當了刺史屬官的雷義覺得陳重比自己學問好,但卻沒有考中,心裏很替他不平,便去向刺史要求將自己的功名讓給陳重。刺史當然不會同意。雷義便躲在家裏裝瘋賣傻,不去上任,刺史便把他除名解職了。
過了數年,雷義和陳重又同去考試,這次兩人都考中了,後來還一同被皇帝選為尚書郎。當時鄉裏的人見兩人的友誼如此親密,都讚歎地說:“膠和漆合在一處可說是結合得最牢固的了,但卻比不上雷義和陳重的情誼。”
後人將此話提煉成“膠漆相投”的成語。
彈丸之地
彈丸:彈弓所打的泥丸。比喻地方極小。
此典出自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三》。
戰國時期,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大破趙軍,接著又派人向趙國索要六座城池,趙國不樂意給,但秦國非要不可。
趙國一片恐慌,趙王猶豫不決。無奈之下,趙王求助於新從秦國來到趙國的樓緩。
樓緩說:“我剛從秦國來,說不給城池吧,又沒有辦法;的住所。偏巧支離益出門遠遊,朱坪漫隻好在支離益附近買下了一間茅屋,耐心等待支離益的歸來。
支離益實際並沒出門,他隻是考驗一下這位青年人的信心和耐心。他見朱坪漫果然決心很大,這才出麵與朱坪漫相見。
朱坪漫對老師恭敬有加,讓支離益特別感動,教授起來格外悉心盡力。朱坪漫學起來也非常刻苦專心。花了3年的功夫,朱坪漫盡得老師真傳。
有一天,支離益擺酒為朱坪漫送行,說:“我的絕藝已經毫無保留地傳給你了,你可以出師了。”
朱坪漫回到家中,鄉親父老都過來看望、打聽,問他出遊3年學了什麼人間絕藝。
朱坪漫興致很高,眉飛色舞地講述他怎樣才找到高師。
人們急不可耐地問:“你到底拜誰為師?學了什麼技藝呀?”
朱坪漫洋洋自得地說:“我拜支離益為師,學會屠(宰殺)龍。世間除我師傅之外,隻有我掌握這種絕技。”
有人說:“可世間並沒有龍供你大展身手啊,你學會了中肯,但為了娛樂的需要,沒有采納,可從內心裏非常敬重王吉。
昭帝死後,大將軍霍光迎昌邑王為帝。王吉立即寫信告誡說:“大將軍霍光輔佐先帝幾十年不曾有過細微過失,他治國精明,您當皇帝後把大政交給他處理就可以了,還院子。王吉的妻子見棗子圓潤飽滿,信手摘了一些給王吉吃。事後,王吉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認為妻子貪圖人家的小便宜是很不道德的,這樣做有辱家風,一氣之下將妻子趕出了家門。
棗樹的主人聽說了這件事,心中十分不安,認為事情的起因是那棵棗樹生得不安分,才使王吉趕妻出門,準備將樹伐掉,其他鄰居聞聽後趕來勸止。
棗樹的主人說:“隻要王子陽將妻子接回家中,原諒了她,我就可以不伐樹。不然,為了我的幾個棗子而拆散了一家人,我還有什麼臉麵見人哪?”
好心的鄰居將這番話轉述給王吉,王吉隻好將妻子接回家中。鄰居們將這件事編成一首歌謠,唱道:
“東家有樹,
王陽去婦;
東家棗完,
去婦複還。”
王吉此舉引來了無數人的讚賞,此後名聲便遠近聞名。在朝廷選拔人才時,他被推舉為孝廉。入朝時始為郎官,後補為主管庫兵的右丞,再升到縣令,不久又調到昌邑王府任中尉。
昌邑王喜歡打獵,毫無節製。每次出獵都要老百姓為他圍獵,前呼後擁,十分氣派。子陽上疏勸諫說:“您每天馳騁200餘裏,郡中百姓要放下農活為您服務,這樣做是要影響農業收成的。”
雖然昌邑王認為此意見中肯,但為了娛樂的需要,沒有采納,可從內心裏非常敬重王吉。
昭帝死後,大將軍霍光迎昌邑王為帝。王吉立即寫信告誡說:“大將軍霍光輔佐先帝幾十年不曾有過細微過失,他治國精明,您當皇帝後把大政交給他處理就可以了,還有您必須改掉過去十分任性的毛病,要千萬小心謹慎才是。”
昌邑王當了皇帝後,根本無視他人的存在,為所欲為,得意忘形。不到一個月因胡作非為而被廢。
朝廷對昌邑王事件十分震怒,開始追究昌邑王府中的官員們的失職行為。認為這些官員既沒有盡職盡責地勸諫,又沒有將昌邑王的過失報告給朝廷,弄得朝廷十分被動。於是霍光下令,將原昌邑王府的大小官員全部下獄。但經過審理,了解到王吉曾不止一次地勸諫過昌邑王,於是從輕處分了王吉。
王吉的同鄉好友貢禹,他對儒家經典很有研究,因此被征為博士,後來又在舉賢良時被授予河南令。
按漢朝慣例,朝廷都在年終歲尾考察地方官的政績,予以褒獎,貢禹因在工作上與上司持不同看法被上司指責。貢禹將帽子摘下表示認錯,上司很滿意,貢禹卻說:“帽子已經摘掉了,還能留住什麼!”說完揚長而去,不再理會上司。
王吉在宣帝時,重新被啟用,任益州刺史,不久任傅士諫大夫。貢禹聽說王吉複出,高興得彈掉帽子的灰塵,表示祝賀。所以人們說:“王吉在位,貢公彈冠。”意思是二人政見一致,誌同道合。
狼吞虎咽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
此典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回》。
蔡慶盤纏用盡無法歸還,就去找楊林。楊林說:“你來得正好,李應被濟州太守關入獄中,我們去營救吧。”於是他們到獄中設法讓李應越獄逃出。
在黎明十分,他們來到城邊,出城後到路旁酒店,叫酒保打了五斤酒,切上大盤牛肉。由於走了半日,肚中饑餓,他們狼吞虎咽地吃了一頓,忽見酒座上坐著一名軍官和四個家丁。他們虎背熊腰,凶神惡熬一般。當他們兩人聽說是來捉拿重犯李應的,便趕緊算了酒錢出門便走。
正在出門時又進來一個鋪兵,鋪兵一進門就大聲呼叫:“快拿酒來。”並且說:“昨夜李應越獄走了,還殺死了兩個更夫。”
聽了這話,那軍官驚跳起來說:“李應越獄了?我看方才算酒錢的就像李應!”
鋪兵說:“我看也像。”說著就追出去了。
他們三人與軍官、鋪兵、家丁展開了一場廝殺搏鬥,以死相拚殺死軍官、鋪兵,脫險後奪路而走。
乘堅驅良
乘著堅固的車子,驅著良馬。形容生活奢侈。
此典出自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春秋時,範蠡隱居後,潛心經商,成了巨富,世人稱他為陶朱公。
陶朱公的二兒子因殺人罪在楚國被囚,範蠡派小兒子前去營救。長子認為,家中有事不叫長子做,說明自己沒出息,氣得直要自殺,陶朱公不得已,改派長子前往。
長子除了帶上父親交給的一千鎰黃金外,自己又悄俏帶了幾百鎰,出發到了楚國,找到父親的朋友莊生,托他救人,並送給他1000鎰黃金。莊生答應了下來,並囑咐他:“你趕快離開此地!假如你弟弟放出來,不要探問原因。”大兒子離開了莊家,卻沒有回家,仍留在了楚國,他怕事情不落實,又拿自己帶的幾百縊黃金送給楚國當權的人,托他救弟。
莊生找機會謁見楚王,假托“實行德政可以免除禍祟”為由說服楚王實行大赦。當權的人很驚訝,把這消息告訴了陶朱公的大兒子。大兒子以為既然楚王大赦,弟弟一定會放出來,又去莊家把原先送的一千鎰黃金又拿了回來。
莊生惱羞成怒,決定再次麵見楚王,告訴他說:“路上人們都在說,富人陶朱公的兒子殺人,拿許多金錢賄賂大王身邊的人,所以大王赦免囚犯,不是憐憫楚國人,而是為了陶朱公的兒子。”楚王大怒,先殺了陶朱公兒子,第二天才下令大赦。
陶朱公大兒子因貪戀錢財,不僅沒救活弟弟,反而加速了弟弟的死亡,最後帶著弟弟的靈樞回家。家中人十分悲痛,惟獨陶朱公笑著說:“我早知道他會害死大弟的!他小時候和我一起創業,吃過苦,過分看重財物。他小弟生下來看見的就是財富,乘坐堅固的車輛,驅趕著跑得很快的良馬(乘堅驅良),追逐狡兔,所以十分輕賤錢財,所以我要派小弟去,而他大哥做不到看輕錢財,終於害了他大弟,事理就是這樣,不必悲傷!”
鐵石心腸
心腸硬得像鐵石一般。比喻意誌堅定,不易為感情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