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揮戈反日
戈:古代兵器。將戈一揮,使太陽返回來。比喻無比的威力。
此典出自漢·劉安等《淮南子·覽冥訓》。
當年,周武王率領各路諸侯征討殷紂王的時候,大隊人馬從孟津(今河南省孟縣南)逆流而上,勇武的戰士赤膊握槳,齊力劃水,戰船破浪前進,船兒終於靠上岸,戰士們跳下船,勇猛地向岸上的敵軍衝殺。
戰場上,戰旗飛舞,喊殺聲震天,刀光劍影中,死傷敵兵無數。周武王的部下魯陽公率軍與敵兵交戰,雙方打得難解難分。魯陽公愈戰愈勇,獨自闖進敵群,東奔西突,敵人望風披靡,可眼看就要打垮敵人的時候,太陽落下西山,暮色降臨了。這對勝利的一方不利,因為敵軍可趁黑暗逃脫,於是,魯陽公舉起長戈,向日揮舞,吼聲如雷,太陽又躍回西山,大獲全勝。大地恢複了光明(揮戈反日),魯陽公也終於殲滅了敵軍,
揮汗成雨
揮一把汗,汗水灑下來就像下雨一樣,形容人極多,也形容出汗很多。
此典出自戰國·佚名《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晏子是春秋時齊國人,曾擔任齊國的相國。他身材矮小,但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是春秋時有名的賢相,也是有名的辯士。
有一次,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當時,楚國非常強大,楚王根本瞧不起齊國,又聽說晏子長得矮,就想要借機羞辱晏子。
晏子到了楚國,來到都城門外,卻見楚國讓守城門的人把大門關上了,隻開著城門旁邊的狗洞。守城的人說:“你長得那麼矮,從狗洞裏進來就足夠了!”
晏子很莊重地回答說:“我訪問人國時走城門,訪問狗國時爬狗洞。如果你們自認為是狗,我爬狗洞又何妨呢?”
守城人無計可施,就去報告了楚王。楚王聽了,也哭笑不得,總不能自己承認是狗國吧!他隻好下令打開城門,請晏子進來。
楚王接見晏子的時候,一副居高臨下的樣子,他蔑視地問晏子:“你們齊國難道沒有別的人了嗎?”
晏子回答說:“我們齊國人多得很!在我們的都城臨淄,到處都擠滿了人,人們揚起袖子可以敝日;人們揮一把汗可以成雨;路上的行人肩挨肩腳跟腳,後麵的人稍不注意就會踩到前麵人的腳跟。大王怎麼說我們齊國沒有人呢!”
楚王說:“既然你們齊國有人,為什麼要派你當使者呢?”口氣中充滿了輕蔑和侮辱。晏子神情自若、不卑不亢地回答說:“我們齊國派使者出訪,是有規矩的。出訪君主賢明的國家,就派賢明的人當使者;出訪君主不賢明的國家,就派不賢明的人當使者。因為我是齊國最不賢而且是最沒有出息的人,所以我們齊王就讓我出使你們楚國。”
楚王聽了,感到非常難堪,他沒想到晏子這麼機智,自己本來是想羞辱他一番,卻反而被他羞辱了,真是自討沒趣。
按兵不動
軍隊暫不行動,以待時機。
此典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恃君覽》:
衛國是春秋末年晉國東部一個弱小的國家,被迫名義上與晉國結盟,實際上完全受晉國擺布、欺侮。還要每年向晉國納貢。國君衛靈公終於不甘長久屈於人下,就與強大的齊國結盟而與晉國斷交。
晉國執政的趙鞅(趙簡子)不能容忍衛國背叛晉國的行為,立即調集軍隊,打算襲擊衛國的都城帝丘,以迫使衛靈公屈服。在出發前,他先派大夫史默到衛國去暗中了解情況,並命他在一個月內回國。
不料,一個月過去了,史默沒有按時回國。趙鞅不知出了什麼事,心神不定。有人猜測,可能史默已被衛國人抓住殺掉;又建議說,衛國是個小國,沒有多少軍事力量,晉國的大軍一到,衛國的國君會不戰自降,為此請趙鞅下令出兵。
趙鞅不同意這個建議。他認為,衛靈公既然敢於同盟國斷絕往來,一定會作好充分準備,不能草率行事,堅持等史默回來再考慮出兵的問題。
過了半年,史默終於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麼在衛國呆了這麼長時間,史默回答說:“要想得到利益,卻很可能得到害處,恐怕您還沒有覺察出來吧!現在,衛國已任命受到過陷害的賢臣蘧伯為相國,這就使他在國內贏得了民心。”
接著,史默又講述了衛靈公為了激勵國人反抗晉國的情緒而采用的方法:
衛靈公派大夫王孫賈向國人宣告說,晉國已命令衛國:凡是有姐妹、女兒的人家,都要抽出一個人送到晉國去當人質。消息傳開後,衛國到處是一片痛哭聲和一片憤恨聲。
為了使國人相信這是事實,衛靈公又讓王孫賈抽選出一批宗室大夫的女兒,準備送往晉國。結果,出發那天,成千上萬的百姓不讓她們去晉國當人質,並憤慨地表示要和來犯的晉軍打到底,寧死不屈。
史默還提供了一個動向:孔子已來到衛國,他的弟子子貢給衛靈公出謀劃策。
最後史默說:“衛國現在的賢臣很多,士氣旺盛。國君非常重視賢臣的意見,采納他們的計謀。想用武力使衛國屈服,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趙鞅聽了史默介紹的情況,認為進攻衛國的時機不夠成熟,於是下令軍隊暫不行動,按兵不動,等待時機再說。
城狐社鼠
指以城牆為依托的狐狸,以土地廟為依托的老鼠。比喻舊社會仗著衙門勢力欺壓百姓的官吏。
此典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謝鯤傳》。
晉朝退守建康(今南京)後,大將軍王敦全家都跟著遷往建康,在朝中極有勢力,說一不二,當時人們流傳“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馬指司馬氏)。但是,司馬氏和王氏之間的內部矛盾卻相當尖銳。起初,晉元帝在建康剛即位的時候,彼此還互相支持,互相利用,矛盾並不突出。後來,王敦被任命為軍事統帥,鎮守武昌,掌握了長江中上遊地區,聲威很盛,對處於長江下遊的都城有很大的威脅。晉元帝覺察到了這一危險的形勢,便分別任命劉隗和戴淵為鎮北將軍和征西將軍,名義上是防範北方各國的南侵,實際上是為了牽製王敦。
王敦也明白晉元帝的企圖,便生叛逆之心,借口說:“劉隗奸邪,危害國家,必須清除他這個‘君側之奸’(君王身邊的壞蛋)”!王敦的這個造反借口是從漢初的吳王劉濞那裏學來的。
在王敦部下擔任“長史”的謝輥對王敦說:“劉隗固然奸邪,可是,他是‘城狐社鼠’呀!”
所謂“城狐社鼠”,就是藏在城牆裏的狐狸,躲在山神廟裏的老鼠。人們要想捕殺城狐社鼠,都不能不有所顧忌。因為捉城狐,恐怕要毀壞城牆,得罪君王;燒社鼠,恐怕要燒壞山神廟,對神不敬。由於這樣,狐鼠之輩就仗著皇城和神廟作威作福了。
南冠楚囚
指被俘的楚國囚犯,泛指戰俘和囚犯。
此典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九年》。
春秋時期,晉、楚是兩個大國,它們為互相爭奪霸主地位,經常戰火不斷。
公元前584年,晉國和楚國在鄭地交戰,楚軍大敗,有個名叫鍾儀的官員被晉軍俘獲,押回晉國囚禁。
鍾儀被關押在晉國的一個兵器庫內,他每天都仍然穿著原來的服裝、戴著楚地的帽子,深深地懷念著楚國,盼望著有一天能夠回到楚國去。
過了兩年,晉國和楚國又發生了戰爭。有一天,晉景公看到了鍾儀,就問看守他的官員:“那個戴著楚地的帽子的囚犯是誰啊?”官員回答說:“他叫鍾儀,是兩年前抓到的楚國俘虜。”
晉景公聽了,就讓鍾儀暫時獲得了自由,安慰了他幾句,與他交談起來。交談中,晉景公得知鍾儀能彈奏樂器,就讓他彈琴。鍾儀彈奏了一首楚國曲子,表達了他強烈的思念故鄉的感情。
過了些日子,晉景公和上卿範文子談到了鍾儀的事,範文子說:“我們老和楚國打仗也不是個辦法,不如把鍾儀放回去,促成晉、楚和好。”
晉景公也有同樣的想法,就采納了範文子的建議,舉行儀式,送鍾儀回楚國。鍾儀回國後,果然為促成晉、楚和好作了很大的貢獻。
“南冠楚囚”就是戴著南方帽子的楚國囚犯,比喻囚禁於異國而懷念祖國的情懷,也可用來指囚犯。
麵如土色
臉色如泥土一般。形容人驚恐、緊張或氣憤到了極點,臉上沒有血色。
此典出自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南宋俞良在店中借酒消愁,心中悲苦異常:自己年已25歲,數載寒窗為的是一舉成名,不料趕考途中身染重病,盤纏用光了,隻得賣掉毛驢才步行趕到京城。唉!誰想名落孫山。欠店主孫婆的錢還沒有著落,也無顏回去再見父老鄉親。這樣,想著天已黑了,隻好回店歇息。
日子長了,孫婆不肯收留,情願送他兩貫錢打發他離店。俞良思量:日子實難混下去,不如用這兩貫錢買些酒肉,吃飯後跳下西湖做個飽鬼,結束一生了事。於是他來到西湖邊豐樂樓飲酒。酒足飯飽後,忽又想起要留名於後世,就一邊說著:我隻要顯名在這樓上,叫後人知道我,一邊就磨得濃墨、蘸得飽筆,含淚寫了《鵲橋仙》詞一首,下麵寫上錦裏秀才俞良作。寫罷,正待自盡時,酒保一把抱住他,嚷道:“你自殺了,還要連累我呀!”後來索性派人送他仍回到孫婆店去。孫婆見他又回來了,罵不絕口。俞良此時隻好裝作醉酒不敢作聲。
一天夜裏,太上皇忽得一夢:遊西湖時見兩條黑氣衝天。次日早晨,他找來圓夢先生,先生說是有一賢人流落此地,口吐怨氣衝天,托夢於太上皇的。太上皇聽了立即出城到西湖,當他來到豐樂樓上,見到俞良作的《鵲橋仙》詞,認定此人正是夢中的賢人,便差地方官追到孫婆店裏。差官來到店門前,二話沒說,先用繩索套住孫婆,本想說:“太上皇聖旨要喚俞良火速回奏。”因走得過急,口中隻連喚:“俞良,俞良!”孫婆以為被俞良所告,驚得麵如土色,雙膝跪下不斷磕頭。
俞良被接入宮,身著紫衣軟帶、紗帽皂靴。太上皇說:“你有如此才能,不遠千裏而來,應舉不中是主司之過,今封你為官,答應你衣錦還鄉的要求。”當下禦筆親書六句:錦裏俞良,妙有詞章,高才不遇,落魂堪傷,敕賜高官,衣錦還鄉。
麵紅耳赤
臉和耳朵都紅了。形容害臊或著急、發怒的樣子。
此典出自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古時候,有一個正派的少年,由於和一幫浪蕩的子弟們在一起鬼混,受到了壞人的謀害,差點丟了性命。後來,他決心痛改前非,並且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死裏逃生”。
一天他出去遊玩,忽見一個衣衫襤褸的漢子拿著一本小書,便問:這書是賣的嗎?漢子道:要賣就得賣l萬兩銀子;遇到知音就分文不收,奉送給他。死裏逃生接過來看時,隻見上麵貼著的窄窄的簽條上寫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篇首署名“九死一生筆記”六個字。心想:我的別號已是奇怪,不料還有人用這種名字,我與他可謂不謀而合了。再翻開書,剛看了兩頁,心中有同感,喜形怒色都流露於外。那漢子見此情景就說:先生必定是個知音者,就送給你吧!這書是我的知己作的,請先生設法代為傳揚書中的內容。
死裏逃生來到家中,對此書愛不釋手,晝夜燈下苦讀,隻見裏麵所敘的事千奇百怪,看得他又驚又怕,看得他身上冷一陣、熱一陣,冷時便渾身發抖,熱時便汗流浹背;不住地麵紅耳赤,心往神馳,身上不知怎樣才好。後來他就把這本書改作章回小說,加了些評語寄給新小說社去了。
封豕長蛇
封:大。豕:豬。像大豬般貪婪,像長蛇般凶狠。比喻強暴的侵略者。
此典出自佚名《山海經》、漢·劉安等《淮南子》。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荒山野林裏到處都充滿了毒蛇猛獸,傷害人畜。“封豕”和“長蛇”,便是那時著名的兩害。
所謂“封豕”,也叫“封豨”,是一種大野豬,據說出沒在桑林地裏,有長牙、利爪,力氣比牛還大,非常可怕。至於“長蛇’,也叫“修蛇”,據說有的長蛇百來丈長,脊梁上還長著刺一般的鬣毛,叫聲像敲梆子;有的紅頭白身,叫起來“哞,哞”的像牛吼。又據說,洞庭湖有一條巨蟒,人們叫它“巴蛇”,黑身子,青腦袋,曾經一口吞下了一頭大象。
當時,有一個名叫後羿的人,善於騎馬和射箭。一日,他騎上馬,帶著弓箭,趕到四方桑林去射豕,後又到各處去射蛇,直到把各地的豕和蛇都消滅了才回去。
輕財重義
輕錢財而看重情義。
此典出自晉·陳壽《三國誌·吳書·淩統傳》。
三國時,吳國有位年輕的小將淩統,因勇猛好戰而出名,他父親戰死沙場後,那時他才15歲,就被任命為別部司馬,統率父親的軍隊。
一次,淩統與都督陳勤等人在一起喝酒,陳勤性格暴躁,固執任性,不把在座的人放在眼裏,強行向人灌酒。淩統看不慣,當麵說了他幾句,陳勤就大罵他和他的父親淩操。淩統見他汙辱自己的父親,非常氣憤,就離席而去,陳勤卻又假裝喝醉了酒追出去侮辱他。淩統實在無法忍受,就拔刀砍他,陳勤受了重傷,沒幾天就死了。
當時,孫權的軍隊正圍困敵軍,淩統對人說:“陳勤被我砍死了,我不戰死就無法推卸罪責。”於是率領士兵首先衝入敵陣,奮勇殺敵,大破敵軍。打完這一仗,他就叫手下人把自己綁起來,跪到孫權麵前要求治罪。孫權本來就很賞識他的果敢剛毅,見了他說:“你這次立了大功,就算是將功贖罪吧。”
《三國誌》讚淩統:“雖在軍旅,親賢接士,輕財重義,有國士之風。”
赴湯蹈火
敢於麵對沸水和大火。指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此典出自晉·陳壽《三國誌·魏書·劉表傳》。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各派軍閥為擴大勢力範圍,互相混戰不休。擔任荊州刺史的皇族劉表,對當時的軍閥混戰采取觀望的態度。
公元199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東北)爭戰。袁紹派人要劉表支援。劉表口頭答應,實際上按兵不動;對曹操他也采取同樣的態度。
從事中郎韓嵩認為劉表采取這種態度不妥,對他說:“曹、袁兩公相持不下,將軍的行動舉足輕重,應慎重選擇一方。若是繼續猶豫曖昧,後果必然得罪兩方。”
韓嵩向劉表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認為勝利必在曹操一方,建議劉表歸附曹操,才是萬全之策,其他將領也讚同韓嵩的建議。
劉表還是猶豫不決,他考慮再三對韓嵩說:“目前,曹公已經迎天子到了許都,請先生到那裏為我去觀察一下實情如何?”
韓嵩嚴肅地說:“我是您的部屬,自然應該聽從將軍的命令,就是要我赴湯蹈火也會奮不顧身,死也不推辭。不過要請將軍鄭重考慮,如果此番能作出上順天子、下歸曹公的決策,那麼我去京都是正確的;如果將軍主意還未定下來,就派我進京,若天子封了我的官,我就成了天子之臣,不能再為將軍效力了。望將軍到時不要使我為難。”
劉表對此沒有明確表態,就讓韓嵩去京都了。果然不出韓嵩所料,他到京都見到受曹操控製的漢獻帝後,馬上被任命為零陵太守。韓嵩赴任前,去向劉表辭別。
劉表知道韓嵩已接受漢獻帝的任命一事後,勃然大怒,認為他是對自己的背叛,當場要將韓嵩處死。文武官員都非常震驚,紛紛為韓嵩求情。但是,韓嵩卻神色自若地對劉表說,他進許都前有言在先,因此劉表現在這樣處置他,是負了他,而不是他負了劉表。接著,他當眾把先前對劉表說的話重說了一遍。劉表隻好不殺韓嵩,而將他囚禁起來。
背城一戰
背向自己的城堡,抱必死決心與敵人戰鬥。
此典出自 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二年》。
春秋時戰亂不斷,齊國經常欺侮弱小的魯國和衛國,後來魯衛兩國就同晉國結盟。三國聯手與齊國交戰,齊軍大敗而退。晉軍主將郤克統率三國聯軍緊追不舍。齊在無奈之下,隻得派大臣賓媚人專向聯軍求和。
賓媚人來到晉營向郤克表示,願意獻上珍寶,同時歸還魯、衛兩國的土地,以此作為與三國講和的條件。
但是郤克卻提出兩個條件:一是把頃公的母親蕭同叔子送到晉國去當人質,二是齊國境內的農田壟畝和道路溝渠全部改為東西向。
郤克提出這兩個條件是有原因的。三年前他出使齊國時,蕭同叔子曾經譏笑他一隻腳有點跛,他要乘機報仇。至於將農田等改為東西向,那是為了今後可以方便地進攻齊國。
賓媚人不卑不亢地說:“蕭同叔子是我們國君的母親,也是你們國君的母親,怎麼能當人質呢?先王劃分疆界和田地,是根據土地的特點來分布所種植的東西,有的東西向,有的南北向。全部改成東西向,違背了先王的意向,違背先王就是不義,不義怎麼能當盟主?晉國如果能平等相待,與我國重續舊好,那是我們國君的榮幸,珍寶可以贈予,土地也可以歸還。如果晉國不答應,那麼我們齊國就要收拾餘部,背城一戰,借以求得生存,如果僥幸能取得勝利,仍然不敢違背貴國命令;如果不能取得勝利,其結果也不過是任君擺布。”
郤克與魯、衛兩國的主將商量對策,他們都認為,晉國與齊國實力相當,再打下去晉國也未必能再勝,不如適可而止,與齊國講和。郤克覺得他們說的道理對,就把賓媚人請來,同意按齊國的條件講和。
雖死猶生
人死了還像活著一樣。形容死得有價值,有意義。
此典出自北朝·北齊·魏收《魏書·鹹陽王元禧傳》。
北魏時的鹹陽王元禧是孝文帝元宏的弟弟。當他還在做冀州刺史的時候,就極力支持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廢除原有鮮卑族的陋習,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倡導學習漢族的文化。當時在元禧所轄範圍內特見成效。
元宏對他的幾個弟弟都懷有深深的手足之情。弟弟元禧身居要職後,元宏總是教導他要謙虛謹慎。元宏死後,元禧接受遺詔輔佐少主元恪。他不再像當初跟隨元宏那樣兢兢業業了,慢慢地居功自傲,身邊擁有美女數十個,仍不滿足,還派人到處搜羅美女。元恪對他的所作所為非常反感。
公元501年,元恪宣布親自執掌朝政。元禧深感不安,便勾結一些人準備謀反。一日,元恪出城辦事,元禧乘機集合人馬,但準備不充分,沒來得及起事就泄密了。元恪接到密報,派人去捉拿元禧。
元禧倉皇出逃,隻有一位隨從尹龍虎跟隨身邊。為了緩和緊張的情緒,尹龍虎出了一則謎語讓元禧猜:“要睡則一起睡,要起則一齊起,貪婪的樣子就像豺狼,但自己從來不把東西據為己有。”
元禧想了一陣,因心亂如麻,猜不出是什麼,尹龍虎告訴他是筷子。元禧看著忠心耿耿的部下,感慨地對他說:“你可要作好與我一起去死的打算啊。”
尹龍虎鄭重表示與元禧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後來他們一起被元恪賜死。
響遏行雲
嘹亮歌聲阻止了天上飄動的雲彩。
此典出自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
秦青是戰國時有名的歌唱家。有許多人都慕名前來,投到他的門下拜師學藝。
在他的學生中,有個名叫薛譚的人長得很帥,也很有唱歌的天賦。他在秦青這兒學了幾年,歌唱水平大大提高,於是,他產生了自滿的情緒,以為自己的水平已經快要趕上老師,沒有必要再向老師學習了。有一天,他就向老師提出回家的要求。
秦青很喜愛薛譚,有心要把他培養成為出名的歌唱家。這時,他見薛譚前來辭行,知道他有點驕傲自滿,但他也沒有當麵批評和挽留薛譚,隻是說:“哪好吧!明天我在大路口為你設宴送行。”
第二天,秦青帶著其他學生,備了酒菜,在大路口設下酒宴為薛譚送行。席間,秦青對薛譚說:“你就要走了,我唱首歌給你留作紀念吧!”
秦青說完,就一麵打著節拍,一麵唱了起來。這是一首專為送行而作的歌,歌聲雄渾悲壯,充滿了依依不舍的真摯感情。秦青唱得很投入,聲情並茂,極富感染力。那些樹木仿佛被他的歌聲震動了,連天上飄浮的雲朵也好像被他的歌聲所吸引,止住了腳步聆聽著,不再飄動。
薛譚聽了老師的歌,感到非常慚愧。他這時才知道,自己的歌唱水平根本無法與老師相比。他跪在秦青的麵前,誠懇地請求老師的原諒,表示自己還想繼續跟老師學習,不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