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約法三章
關於“約法三章”這個典故,來源於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秦二世三年,就是公元前207年,劉邦的大軍順利進入關中,駐紮在離鹹陽不遠的灞上。秦王子嬰一看戰不成,守也使不得,隻好向劉邦投降。秦始皇建立的強大的秦朝帝國就這樣滅亡了。
於是,劉邦大軍進入鹹陽城,將士們開始搶奪金銀財物。劉邦也深入宮中,但見各種珍奇古玩、金銀珠寶琳琅滿目,又見美女如雲,劉邦頓時神魂顛倒,飄飄欲仙。他沒多想,就往胡亥的龍床上一躺,閉目養起神來。
這時,劉邦手下的愛將樊噲突然闖了進來。樊噲一進門就直言不諱地說:“沛公是想取得天下呢,還是想當個富翁?這些奢華之物,正是秦朝滅亡的禍根。請速還軍灞上,切莫迷戀於此!”
劉邦一聽,覺得樊噲之言不無道理,但他又確實舍不得離開。這時正好張良走了進來,勸道:“秦如此無道,為天下人所痛恨,所以我們才起兵攻滅他。沛公剛入秦都,便想在宮中尋歡求樂,這豈不是重蹈秦轍嗎?我勸沛公切莫因為圖一時快活而毀了大業!古人有言: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請沛公依從樊噲 之言,從速離開這裏!”張良一席話,令劉邦幡然省悟。劉邦當即下令兵士查封皇宮府庫,然後帶領眾將士返回灞上軍營中。
為了安民,劉邦遍召當地父老鄉親,公開宣布說:“現與諸位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時苛法全部廢除!凡官吏民眾,均不必驚慌。”隨後,劉邦派出使者,協同各地原來的秦吏,將這著名的“約法三章”通告各地,受到秦地民眾的歡迎,他們奔走相告。這一正確決策,對日後劉邦稱王並建立漢王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耶律楚材曾在《懷古一百韻寄張敏之》詩中讚歎道:“約法三章日,恩垂四百基。”
劉邦因“約法三章”受到民眾的擁護,為他後來奪得天下打下了基礎。看來,這“法”大可治軍治國,小可規範個人行為。健全的法製,是國富兵強的重要保證。今天我們常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這個典故最初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原文是這樣的:“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這個故事說的是秦朝末年,即公元前207年,各地反對秦王朝的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秦將章邯帶領30萬大軍,將位於巨鹿的一支起義軍包圍起來;章邯本人親自帶領一支精兵駐紮在巨鹿城南,並揚言,誰救巨鹿他就打誰。
起義軍為解巨鹿之圍,派上將軍宋義和副將項羽帶領一支部隊前去救援。由於宋義懼戰,起義軍到達安陽後,46天按兵不動,加上寒雨綿綿,士兵紛紛抱怨起來。在這種情況下,項羽殺了宋義,自代上將軍進軍解救巨鹿。
項羽先派英布帶著3萬人馬渡過漳河。英布過河後,很快肅清了巨鹿外圍的秦軍,占領了漳河對岸。接著,項羽指揮大隊人馬渡過漳河。等部隊全部到了對岸,項羽命令把渡河的船隻統統鑿沉。不但如此,項羽還讓士兵隻帶三天幹糧。然後,將做飯的鍋、罐統統砸碎,表示誓死一戰的決心。
秦將王離聽說項羽破釜沉舟,暗笑他不懂兵法,連退路都不留一條,於是帶著一支秦兵來應戰。他們哪裏想到,項羽正是下定了決心,帶領起義軍拚死一 戰。
秦軍與起義軍剛一交手,秦軍就敗下陣來。秦將王離一看不妙,掉轉馬頭逃回章邯營中。章邯立即把秦軍分為九路,將項羽團團圍攏起來。一時,戰鼓雷鳴,殺聲震天。起義軍以一當十,將秦軍打得落花流水,王離被活捉當了俘虜。章邯一看大勢已去,隻好收拾殘兵敗將逃跑了。
起義軍大勝。
解放戰爭時期,中央決定派陳賡兵團南渡黃河,以策應西北野戰軍作戰和協助劉鄧大軍逐鹿中原。毛澤東召來陳賡,對挺進豫、西、陝、鄂的行動作進一步的交代。毛澤東對陳賡說:“你知道‘破釜沉舟’的故事吧?項羽跟秦國打仗,過河以後就把鍋砸了,把船沉了,激勵將士們不打勝仗決不生還!說來很巧,這個故事就發生在你們將要渡河的地方。”陳賡說:“主席,那我更要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打到豫西去!”毛澤東幽默地說:“隻是鍋別砸了,船也別沉了。”引得在場的人都會心地大笑起來。
後來,陳賡挺進豫西,3個月殲敵5萬,解放了十餘座縣城,成功地配合了劉鄧主力千裏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我軍戰略反攻的序幕。實踐證明了毛主席戰略決策的英明正確,同時,也證明了陳賡破釜沉舟、義無反顧的決心。
舌卷齊城
此典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蒯通說信曰:‘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的這段話意思是說,謀士蒯通對韓信講,酈食其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就獲取了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後來,人們就用“舌卷齊城”,或者“掉舌”、“下齊”來形容善於遊說,靠遊說得勝或取得成功。
酈食其是陳留縣高陽鄉人,年輕時非常喜好讀書,因家境貧困而四處漂泊。由於博覽群書,口才出眾,非常善辯,為人又很傲氣,被時人稱為狂人。
劉邦起兵反秦路經高陽,酈食其遞上名片求見。劉邦聽通報的人說,來求見的人從外貌上看像個儒生,就讓人出來轉告說:“劉邦敬謝先生,現在是軍事時期,不見儒生,先生請回吧。”酈食其聽後眼一瞪,按著腰上的劍大聲喝道:“去,我不是什麼儒生,我是高陽酒徒。”後來高陽酒徒也成了一句成語,用來指狂放不羈的人。
劉邦也不含糊,當時正坐在床上洗腳,便說:“那就讓他進來吧。”酈食其進來,隻行拱手禮而不跪拜,說:“你是想要滅亡秦朝,還是幫助秦朝呢?”劉邦回答:“當然是滅亡秦朝。”酈食其說:“真要聚集民眾組成正義的軍隊去討伐無道的秦朝,就不應該用傲慢無禮的態度接見年長的人。”當時酈食其60多歲,劉邦50多歲。劉邦一聽這話馬上停止洗腳,起身整理衣服,並請酈食其坐在上座,向他道歉。於是酈食其幫劉邦出主意,降服了陳留縣令。後來酈食其就成了劉邦的說客,經常乘著馬車,出使各個諸侯國。
漢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3年,劉邦與項羽在滎陽反複爭奪,深感兵力不足。酈食其向劉邦獻計攻取被稱做“糧倉”的敖倉,並自告奮勇,出使齊國,說服齊王田廣歸順漢王。當時田廣擁有20萬軍隊,占據著幅員千裏的齊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的廣大地區。如齊國歸順,不僅減輕了劉邦軍事上的壓力,也無疑增加了項羽防守上的壓力。劉邦聽從了酈食其的建議。
酈食其到了齊國對齊王直截了當地說:“大王知道天下人心的歸向嗎?”齊王說:“不知道。請教先生。”酈食其說:“當然是歸向漢王。”隨後列舉了漢王劉邦的許多得人心的地方,和楚王項羽的失道之處。特別指出:如今漢王已經占有敖倉的糧食,堵塞了成皋的險要,把守著白馬渡口,斷絕了太行的通道,各路諸侯如不歸服就會先被消滅。如果齊王先行歸順漢王,那麼齊國的江山就可以保住,否則危亡立即就到了。齊王認為酈食其說得有道理,於是將齊國七十餘座城池獻給了劉邦。但是他把酈食其留了下來。
後來,韓信發兵攻齊國。齊王田廣讓酈食其去阻止漢軍,酈食其拒絕了。齊王一怒之下殺了他,領兵東逃。
劉邦平定天下後,分封列侯功臣,想到了酈食其。一查,他還有個兒子叫酈疥,多次領兵打仗,但戰功尚不足以封侯。念他父親的緣故,劉邦封酈疥為高梁侯,食邑地為武遂。
投筆從戎
“投筆從戎”這個典故出自《東觀漢記·班超傳》。說的是班超不願過為官雇傭抄寫的生活,決心要像傅介子、張騫那樣,立功異域,以得封侯。後人即以“投筆從戎”、“棄筆從戎”、“投筆從軍”、“投筆取封”、“班超投筆”等,來形容一個人棄文就武,發奮建功立業的決心。
說到班超,不能不提到班超的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他們都是我國著名的曆史學家,為史學作出過重大貢獻。《漢書》的寫作提綱和大部分手稿,都是班固草就的,後又經班昭續寫而成。它記述了前漢共229年的曆史,是一部斷代史。
班固在寫《漢書》時,曾被人誣告下獄,班超勇敢地去麵見明帝,為兄爭辯。明帝十分讚賞班超的勇氣和才學,不僅釋放了班固,還對班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此,班家從扶風平陵遷到洛陽,班固以校書郎身份修史,班超在家替人抄書掙錢,孝侍寡母。
在班超的心目中,有兩個人他一直很敬慕。一個叫傅介子,是前漢北地人,在元帝時奉命出使西域,刺殺樓蘭王平定西域,被封為義陽侯;另一個人就是張騫,漢武帝時通西域成功,被封為博望侯。日複一日的抄書工作使得班超心有不甘。有一次,他把筆往筆架上一放,說:“大丈夫怎能總在筆硯之間徘徊,而無誌略,應 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棄文就武,異域建功。”
不久,明帝偶見班固,想起其弟班超,便問:“卿弟現在哪裏?”班固如實相告。明帝就召班超當了蘭台令史,這是一個掌管文書、劾奏及官印的小官。沒幹多久,上司覺得班超愛講西域立功一類的話題,認為他不安心工作,就把班超給辭退了。
永平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3年,奉車都尉竇固奉命出擊匈奴,覺得班超是個人才,便任他為假司馬。班超與匈奴首戰伊吾,伊吾就是今天的巴裏坤湖,大勝而還。竇固發現班超很有軍事才能,便派他帶領36人出使西域各國,直到永元十四年,即公元102年,班超才回到京師洛陽,被和帝拜為射聲校尉。班超終年71歲。
班超立誌投筆從戎,出使西域30多年,使50多國臣服,功勳卓著,確實令人肅然起敬。難怪今天人們常提“投筆從戎”,因為這裏麵包含著為國爭光的壯誌雄心。不過,“投筆從戎”在我們今天的軍營裏,有個新的講法,叫“攜筆從戎”。雖然隻改了一個字,但意思卻大相徑庭。一個是投筆,一個是攜筆。但就是這一字之差,卻道出了能文能武的當代軍人素質,使這個典故又有了新的生命力。
拔幟易幟
“拔幟易幟”這個典故最初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原文是這樣的:
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韓信和張耳率兵攻打趙國,出奇兵突入趙軍軍營,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的紅色旗幟,使趙軍軍心大亂,於是大破趙軍。
故事說的是公元前204年10月,漢大將韓信與張耳率數萬漢軍,東下井陘 (今河北省井陘),攻打趙國。趙王和趙國大將軍陳餘在井陘聚集二十萬大軍,準備抵抗漢軍。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餘獻計說:“韓信、張耳雖來勢凶猛,但我軍駐地井陘,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我軍可一麵據險堅守,一麵派部分奇兵出其不意地襲擊漢軍糧草輜重,斷其後路,可獲全勝。”然而陳餘並未采用他的計謀。
韓信得知這一消息,心中暗喜,大膽地在距井陘三十裏處駐紮下來。當日深夜,韓信選輕騎二千人,人手一麵漢軍紅色旗幟,在夜色掩護下,埋伏在趙軍營帳附近的山上。然後,韓信命令這支伏兵等趙軍追擊漢軍離營時,迅速衝入趙營,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紅色旗幟。伏兵出發後,韓信又故意派出一支一萬人的軍隊,背水布陣。背水布陣原是兵家之大忌,會自己斷掉自己的退路。趙軍見此情 景,以為漢軍必敗無疑。
第二天天剛亮,韓信便指揮漢軍向井陘攻擊,趙軍立即打開營門出戰。雙方剛一交戰,韓信、張耳便命令漢軍士兵丟下旗鼓儀仗,向水邊陣地撤退。趙軍見漢軍不堪一擊,便傾巢出動,爭搶漢軍棄物,追擊漢軍。此時,埋伏在趙軍營帳附近的那二千漢軍,見趙軍營帳皆空,立即衝入趙營,將趙軍旗幟全部拔掉,換上了漢軍的紅色旗幟。趙軍回頭一看自己的營帳全都插上了漢軍旗幟,誤以為趙王已被抓住,軍心頓時大亂。
韓信、張耳退到水邊後,漢軍因再也沒有退路,便拚命死戰,越戰越勇;而此時趙軍已無心戀戰,逃的逃、死的死,很快便被漢軍全部消滅。
解放戰爭初期我軍發起的朝陽集戰役與此相仿。當時,國民黨調集了十二個旅分二路進攻我淮北解放區。陳毅稱保衛淮北解放區是背水一戰。他指揮山東野戰軍十三個團抗擊,乘敵立足未穩之時,一舉殲滅了國民黨軍第九十二旅,取得了朝陽集戰役的勝利。戰役結束後,陳毅元帥寫下了《淮北初戰殲蔣九十二旅》這首詩:
人民怒撼山河動,背水奇功敵盡降。
詩中引用了我們上麵講的韓信背水一戰,拔幟易幟的典故。不過這裏所說的背水一戰,有了更廣闊更深刻的內涵。
多多益善
此典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劉邦)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
劉邦與韓信的這段對話的中心意思是:韓信統率軍隊,越多越好。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韓信將兵,多多益善”這個典故的由來。
這個典故說的是公元前202年,劉邦消滅了項羽後建立漢王朝,大封功臣。戰功卓著的韓信被封在淮北做楚王,成為當時實力最強大的諸侯王。
第二年,有人向劉邦上書,密告韓信謀反。劉邦采納了身邊的謀臣陳平的計策,他假稱自己準備巡遊雲夢(雲夢是當時著名遊獵區),要各地諸侯到陳縣(今河南的淮陽)相會。韓信不知是計,親身前往,當場被劉邦下令逮捕。
韓信被押解到洛陽後,劉邦想起他昔日跟自己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就下令將韓信免罪釋放,貶為淮陰侯。後來,劉邦定都長安,韓信就閑居長安,無所事事。他看到過去曾經是自己部下的周勃、灌嬰、樊噲等人,一個個都位居列侯,跟自己平起平坐,很是不服。因此,經常稱病不上朝。
劉邦知道韓信心懷不滿。一天,劉邦派人把韓信召進宮來,閑談中,劉邦叫韓信評論一下朝中諸將的才能。韓信就毫不客氣地將周勃等人一一評說了一番,幾乎沒有一個人被他看上眼。劉邦聽後,就笑著問韓信:“如果我去帶兵,你看能帶多少人?”劉邦這句話觸動了韓信,他不假思索就脫口而出:“陛下如果帶兵,我看最多不過十萬人。”劉邦馬上又問:“那你能帶多少呢?”韓信說:“臣帶兵是多多益 善。”劉邦一聽,不禁放聲大笑,說:“你既然帶兵多多益善,遠勝於我,為什麼反而被我擒住呢?”韓信自知失言,忙說:“陛下雖然不善於帶兵,但是善於帶將,這是臣所以被陛下生擒的原因。”
這次談話,結果當然是不歡而散。韓信高傲的性格和流露出來的不滿情緒,更加深了君臣之間的隔閡。
公元前197年,趙相國陽夏侯陳希起兵謀反,劉邦親率大軍前去討伐。韓信想乘機在長安發動兵變,誰知還未動手,就被人告發。皇後呂雉和留守後方的丞相蕭何用計把韓信騙進宮中,當場逮捕,並在長樂宮密室將其處死。
後人用一句成語概括了韓信的一生,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早年,韓信投奔劉邦,一時不受重用,曾棄劉而走。是蕭何月下追韓信,並說服劉邦,將韓信封為大將。楚漢相爭期間,韓信統率漢軍,所向無敵,沒想到一世英雄,竟落了個晚節不保。
泰山鴻毛
此典出自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這段文字出自司馬遷的一封信,這段話的意思是:人誰都免不了一死,但是有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死比鴻雁毛還輕。它這裏麵包含著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
司馬遷是西漢太史令司馬談的兒子,大約出生在公元前145年或135年,而何時去世,至今還沒有一個準確的記載。
公元前110年,司馬遷的父親臨終囑咐他,要他繼承太史令的事業,寫出一部完整的通史。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做了太史令後,便開始在皇宮的皇家藏書樓檢索圖書。司馬遷這個人特別勤奮刻苦,每天早出晚歸,在一堆堆的木簡和絹書中查閱和整理曆史資料。經過四五年時間的整理和考證,他便開始構思,動手寫《太史公書》。《太史公書》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史記》。
就在司馬遷日夜埋頭寫《太史公書》的時候,朝廷出了一件事。
西漢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率五千精兵出擊匈奴,結果寡不敵眾,李陵被俘後投降了。漢武帝為了這件事十分憤怒,他身邊的大臣們也都把責任推到了李陵身上。漢武帝征求司馬遷的意見時,司馬遷認為李陵作戰勇敢,以五千人打敗了匈奴幾萬騎兵,最後是在寡不敵眾、糧盡援絕的情況下才敗降的,所以,不應該治罪。漢武帝因司馬遷為李陵說情,非常生氣,就下令將司馬遷處以“腐刑”,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閹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