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一夢

“南柯一夢”比喻一場夢,或者是空歡喜一場。

此典出自《異聞集》:“棼至郡凡二十載,使送歸,遂覺。因尋古槐下穴,洞然明朗,可容一榻,有一大蟻,乃王也。又尋一穴,直上南柯,即棼所守之郡也。”

從前,有個人名叫淳於棼,家住廣陵郡,他十分喜愛喝酒,而且不拘小節。

一天,淳於棼飲酒過渡,酩酊大醉,躺在家門前的一棵大槐樹下睡大覺。這時候,有兩個酒友把淳於棼扶進屋裏上床休息,於是兩人就在床旁一麵守候,一麵洗腳。

淳於棼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睡著了。恍惚間,他看見兩個穿著紫色衣裳的使臣走進屋來,跪拜他說:“奉槐安國王之命,特來邀請。”淳於棼不由自主地下床整理衣服,接著跟隨二人出門,登車往大槐樹根部一個樹洞直奔而去。一進洞裏,於是淳於棼感到十分驚詫!隻見晴天麗日,山川曠野,城郭村莊,真是另外一個世界。淳於棼跟著使臣來到了大槐安國城內,進入王宮,拜見國王。

槐安國王親自將次女瑤芳公主許配給他,擇日完婚。淳於棼當上駙馬,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他還想過過官癮,國王就任命他為南柯郡太守。接著,淳於棼攜妻來到南柯上任,由於他自己勤奮,加上瑤芳公主協助,一切都很順利,政績優良,全郡百姓極為擁戴,國王也很器重他。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覺就過了整整三十年。這時候,淳於棼已有五男二女,官位顯赫,家庭美滿,十分得意。可是,樂極生悲。瑤芳公主突然得了急症,不幸病故。時逢檀蘿國興兵入侵,淳於棼領軍出戰,可是卻吃了敗仗。從那之後,槐安國王不再信任他,不僅免去了他的官職,還把他軟禁了一個時期,最後差人將他送回老家廣陵郡。

淳於棼懊悔萬分,一下子醒了過來,原來是一場大夢。恰恰這時候,他的兩個朋友正在床邊洗腳,他自己還躺在床上,想著夢境竟像度過了一生。淳於棼把酒友送出大門,他看見門前大槐樹下有個螞蟻洞。他夢中見到的槐安國就是這個螞蟻洞,洞裏旁邊有一條孔道,往上直通向南的一支,這可能就是所謂“南柯郡”。

鳥瘦毛長,人窮智短

“鳥瘦毛長,人窮智短”亦作“人窮智短,馬瘦毛長”,這個典故比喻人到窮困之時,再也無計可施了。多含悔恨當初之意。

此典出自《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常言道‘鳥瘦毛長,人窮智短’,隻得聚十來個村童教書寫仿,漸漸粗茶淡飯,習慣了,絕不想分外受用,又常被春兒數說,追思往事悔之無及。如此苦熬十五年。”

揚州城外曹家莊,莊主曹太公隻生一子名曹可成,人材十分出眾,是個監生,可是他不會持家,揮金如土。太公知他浪費,就不給他錢用。於是他就瞞了父親,偷偷將田產抵押銀子揮霍。本地有個妓女叫趙春兒,曹可成看上了她,便偷了父親五百兩銀子給春兒贖身,平日裏大把銀子任由她使用。到了後來,曹太公一病身亡,債主都來算賬,把曹家祖業田房盡行盤算去了。曹可成無依無靠,隻好在墳堂安身,一時間酒肉朋友、親眷更沒一人上門慰問資助,十分淒慘。趙春兒得知,於是送白銀百兩與他,誰知他是個財主的性子,受苦不透,與一般閑漢好吃好喝,不過數日,盤纏就用完了,有一頓沒一頓。有人慫恿他說:“你在春兒身上費過幾千銀子,她是你贖身的,為什麼不向她追回身價?”可成道:“當初是我自願,今日如何翻臉?”春兒聞得,知其心腸好,等三年喪滿,就可以與可成結為夫妻。湊出三百兩銀子交與可成經營。那可成散漫慣了,被閑漢們哄他,不一時都哄盡了,卻又去問春兒要銀子用。春兒氣得兩淚雙流,於是將箱籠鑰匙交付丈夫,由他自用,從此開始,朝暮紡織自食。可成雖得了許多東西,坐吃空山,不到一年又使光了。又過幾日,沒飯吃了,常言道“鳥瘦毛長,人窮智短”,隻得聚十來個村童教書寫仿,慢慢粗茶淡飯,習慣了,也不想分外受用,又常被春兒數落,追思往事悔之無及。這樣苦熬十五年。這日半夜,春兒醒來,見可成披衣在床哭泣不止,問其緣故,始知他白天見往日一般的監生補授了官職,回想自己選期早過,可是卻沒錢打點,悔恨不已,又愧對妻子,所以深夜悲泣。春兒見他真個悔悟,遂將地下藏下的銀子約千餘兩挖了出來,交付可成。可成想她十五年績麻吃素,為自己守下這許多銀子,又感激又羞愧,痛哭失聲。於是將銀子打點一下,選了同安縣二尹(副縣官),隻因飽曆世故,深知甘苦,宦聲大振,數年間,直升至知府,重整了曹家家業。

牛衣對泣

“牛衣對泣”形容夫妻生活貧苦悲涼。

此典出自《漢書·王間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與妻決,涕泣。”

漢朝時候,在山東泰安地方有個讀書人,名叫王章。他十分聰明,性格耿直。他的妻子更是通情達理,十分賢惠,常常鼓勵丈夫發憤讀書,為國家效力。

有一年,王章和妻子一起住在京都長安讀書求學,日子雖說很清苦,但夫妻二人十分恩愛,生活也還快樂。王章學問長進也很快,妻子心裏也非常高興。

有一天夜裏,王章突然病了,且病勢來得很急,渾身發燒,家裏衣物被褥很不齊全,沒有什麼東西給王章蓋上。妻子隻得把平日裏用亂麻編織的席子給丈夫蓋在身上。這樣的麻席子是用來給牛披蓋的,農戶稱它是“牛衣”。可是由於家境貧寒,不得不給丈夫蓋牛衣,妻子心裏很不是滋味。她暗暗地流下了眼淚。

王章病得昏昏沉沉,想到自己的病一定很重,家裏又無錢治病,很有可能會病死的。他越想越悲哀,越想越難過,禁不住嗚嗚咽咽地哭泣起來。

王章妻子心情更是淒楚萬分。可她想,哭泣有什麼用呢?她應該勸他鼓起勇氣,打起精神來,病才會好,才會取得功名呀!因此她推開憂愁,狠了狠心,十分嚴厲地批評丈夫說:“夫婿啊,現在在朝廷做官的人,論才能有幾個能比得上你呢?得了一點病就這樣失魂落魄,像女人一樣哭哭啼啼,這是多麼膽小怕事呀!有誌向的人,應該精神振奮、百折不屈啊!”

妻子的激勵產生了效力,從那以後王章更加發憤,才學愈加深厚,沒過多久便被朝廷召為官吏。開始做諫大夫,到了後來又做中郎將,並且當上京兆尹。

王章做官以敢於給皇帝提意見而揚名,他經常不避皇親國戚,不管誰做錯了事,犯了章法,他就揭發誰。哪怕是自己的好友、恩師也不例外。他也因此遭到排擠、誣陷。他的妻子看到這種狀況,就勸丈夫說:

“夫婿,你已經做上京兆尹的高官了,官職難道還嫌小嗎?人應該知足,你為什麼不想一想披著牛衣夜裏哭泣的日子呢?”

王章說:“這是不同的兩回事嘛,你們女人了解什麼!”

王章仍然我行我素,又去告發專權亂政的重臣王鳳。王鳳大將軍是皇帝的親戚,怎麼能動得了呢?最終自己招來禍事,被捕下獄,最後喪了性命。王章直到死,還不清楚自己犯了哪條罪過。王章死後,他的妻子和家屬被攆到廣西合浦,以采珍珠度日,生活反倒清靜多了。

嘔心瀝血

“嘔心瀝血”比喻做一件事情一定冥思苦索,用盡心血。

此典出自《新唐書·李賀傳》:“(賀)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它人牽合程課者。及暮歸,足成之。非大醉、吊喪日率如此。過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

唐朝時有一個叫李賀的詩人,字長吉,是李唐宗室。從小就很聰明,能詩能文,有“神童”的稱譽。長大後,上京參加進士考試,由於文士們嫉妒他的才情,使他受到各種壓抑,結果落第,從那以後他對功名冷淡,專心於吟詩作文。

他作起詩來,不先立題目,而是每天一早騎了一匹瘦馬,叫個書童背了錦囊(絲織的手袋)跟在後麵,遇到了好的題材,馬上寫成詩句,放在錦囊裏,回到家裏,就把它整理寫成佳篇。

李賀身體一直不好,母親見他天天從早到晚的奔波,非常擔心,故每天待到李賀回家,便要查看他錦囊,若是見到詩句太多,便忍不住責罵他道:“你這孩子如此下去,終有一天要連心血都嘔出來!”唐憲宗時,李賀做了協律郎(調和樂器音律的官),傳說某日白天他見到一個穿紅衣的人拿了一塊板,板上寫著:“上帝成白玉樓,召君作記。”意思是:上帝建成了一座白玉樓,召你去寫一篇記,接著他便死了,那時還隻二十七歲呢!

蓬頭垢麵

“蓬頭垢麵”表示頭發蓬鬆散亂,臉上有很多汙垢,來形容頭發很亂,臉上很髒,亦作很不振作之描述。

此典出自《元曲選·秋胡戲妻》:“似這般蓬頭垢麵,不讓人家笑話麼?”

钜野縣魯家莊有個寡婦劉氏。她有一個兒子名叫秋胡。鄰居羅大戶有個女兒叫做梅英。經一個媒人說合,秋胡與梅英結為夫妻。成婚之後,媒人因嫌謝禮太少,於是就從中挑撥。她對梅英說:“你一表人才,當初應選一個財主,有吃有穿,一生受用,而今嫁給這個秋胡,窮困艱苦,看你今後怎樣過活?”梅英道:“至如他釜有蛛絲甑有塵(意思是:就是他窮得鍋底朝天,甑上有灰塵),我也願意。”媒婆的話,梅英一向也不聽。

結婚不久,秋胡便從軍服役去了。債主李大戶趁機來向羅大戶逼債,想利用這個把梅英弄到手。羅大戶因為無錢償還,李大戶便擺出一副財主的架勢說:“既無錢還債,就把你的女兒梅英嫁給我,以了此債。”他還造謠說:“你女婿已經死了,你女兒又這麼年輕,總不能守活寡呀!若嫁給我李某,不但你女兒一生吃穿不愁,就連你這個當嶽父的也可跟著享清福哇。”經他這麼一說,羅大戶便動心了。

羅大戶來到劉家對劉氏說:“秋胡已死,我女兒年輕,不能守寡!而今李大戶要娶梅英,他自家牽羊擔酒送禮來了。”劉氏沒有辦法,隻得叫梅英梳妝打扮。她對梅英說:“雖然秋胡不在家中,你是個年輕姑娘,也該梳梳頭,收拾收拾呀!像這樣蓬頭垢麵,不能夠讓別人家笑話麼?”梅英說道:“你兒不在家已十年了,婦道人家也該識個好歹高低呀!”婆媳倆正在說話之間,李大戶偕同羅大戶及羅大戶的老婆,帶領著一班人吹吹打打,鼓樂喧天地到魯家莊娶親來了。梅英對李大戶的卑劣行為極為反感,她堅決而憤怒地對他父母說:“要兒改嫁,要等那日頭從西邊升起!”此時李大戶死皮賴臉地對梅英說:“小娘子不要多言,我這模樣可長得不醜呀。”梅英聽了,十分氣憤,啪的一聲,一巴掌打在李大戶臉上。並且罵道:“你有錢,有勢,你怎敢欺負我這樣的窮人,我雖窮,有骨氣,你卻來調戲良家婦女,滾吧,鳳凰豈肯與烏鴉配。”李大戶見勢不妙,不得不暫時退去,妄想另找機會報複。

事後不久,秋胡便告假回家探親來了。

秋胡入伍後,屢立奇功,現在已官至中大夫了。他告假回家,走到自己的桑園時,看見梅英正在采桑,便換身衣服去戲弄他的妻子。他說:“小娘子,左右無人,我央求你,采桑不如嫁郎,你就順了我吧。”梅英大怒道:“你這廝,太無禮了。你待要偕比翼,你也曾聽杜鵑它那裏口口聲聲攛掇先生,不如歸去。”秋胡還要和他糾纏,結果被梅英痛罵了一頓。

梅英夫妻團圓之後,秋胡便令钜野縣官嚴懲李大戶。縣官馬上捉拿李大戶歸案,將他重打四十大板,關押三個月,罰糧一千石,用於救濟饑民。

披星戴月

“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歸或日夜奔波,極其辛勞。

此典出自春秋時,魯國有一個人姓宓名不齊,字子賤,他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到單文地方去做縣官,他坐在公堂上,一麵彈著琴,一麵吩咐他的僚屬辦理公事,自己一直不出衙門,卻能把單文治理得非常好。後來宓子賤離職,巫馬子期去做單文的縣官,巫馬子期很勤勞,工作十分認真。他天還沒有亮披著星星出門,一直到月亮很高才回來。無論什麼事情,不分日夜,都要親自去辦理,所以也把單文治理得很好。

巫馬子期覺得自己治理單文,總是要花費許多勞力和精力才能辦理好,宓子賤整天隻是坐在堂上彈彈琴,也能把單文治理好,他十分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於是跑去見宓子賤,問道:“你每天隻彈彈琴就能治理單文,我看你一點也不覺得勞苦呢?”宓子賤回答他說:“我是任用能幹的人,你是親自去費精力的。任用能幹的人替我辦事,我所以就安逸了,你樣樣事情都要親自去做,那自然就要辛苦了。”子期說:“噢!我的施政方法,實在還不夠呢!”

疲於奔命

“疲於奔命”形容因為忙於奔走應付而弄得精疲力竭。

此典出自《左傳·成公七年》:“巫臣自晉遺二子書曰:‘爾以讒慝貪婪事君,而多殺不辜,餘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

春秋時期,有一次楚國圍攻宋國,取得了勝利。楚軍班師回國以後,大將子重認為自己很有功勞,向楚莊王要申邑、呂邑兩個地方的田地,來作為對他的封賞。楚莊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可是掌管申邑的申公巫臣,卻大力反對,他對楚莊王說:

“申邑和呂邑不能賞給子重呀,我們要靠這兩個地方的賦稅養兵,防禦來自北方的敵人。如果沒有了申邑和呂邑,晉國、鄭國必然會來侵犯我們,那樣的話怎麼辦呢?”

楚莊王聽信了申公巫臣的話,於是改變了主意。最終子重沒有得到封賞,於是他對申公巫臣非常怨恨。

到了後來,楚莊王死了,楚共王即位。這時候申公巫臣已經到了晉國,做了晉國的刑大夫。子重和子反合謀殺了巫臣的全部家族,並且奪去了所有財產、妻妾。巫臣得到這個消息,就從晉國給他倆寫來一封信,信中說:

“你們這兩個家夥戕害忠良,貪得無厭,殺了那麼多無辜的人,實在是可惡極了。你們等著吧,我必定叫你們奔波疲竭而死!”

於是,巫臣來到吳國,並且從晉國帶來九乘車和二十五個人,教給吳國的士兵如何射箭,怎樣防守,怎樣排列陣勢,怎樣攻打楚國。還叫自己的兒子為吳國通風報信,傳遞軍事情報。經過一番準備以後,吳國出兵討伐楚國,並且又向楚國的附屬國巢地和徐地進攻,逼得子重不得不來回奔波。吳兵攻占了楚國的州來城,子重又奔回來救援。由於巫臣教會了吳兵作戰的方法,吳兵在這一年內向楚國發動了七次進攻,楚國的子重、子反在這一年內,也奔波了七次。最後吳國擴大了許多地盤,成了強國。

平步青雲

比喻地位突然一步登高。

此典出自《史記·範雎蔡澤列傳》:“須賈頓首言死罪,曰:‘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青雲之上。’”

戰國時代,策士說客的風氣很盛,很多人憑著天花亂墜的口才,層出不窮的詭計,就可立時取得統治者的信任,掌握政治大權。那時候魏國有個名叫範雎的人,他想說服魏王,替自己幹點事業,由於沒有機會,便投身在魏國官員須賈門下。有一次,他隨須賈出使齊國,齊王很看中範雎的辯才,派人送了些禮物和金錢給他。須賈回國後報告了宰相魏齊,魏齊不經調查便叫手下的人將範雎打得重傷,關在相府的廁所裏。範雎裝死,給守門人救了出來,於是他躲在朋友鄭安平家裏療傷。這時正巧有個秦國使者來魏國,鄭安平將範雎介紹給秦國使者王稽,王稽便悄悄將範雎帶回秦國。範雎用張祿的姓名見秦昭王,到了後來竟作了秦國的宰相,他主張攻魏。

魏王派須賈作使者,希望在宰相麵前緩和局勢。到了秦國,範雎便打扮成傭人去替須賈駕車去相府,等到了相府門前,他假裝替須賈進去通報,便不出來了,須賈打聽之下,才知道這個假扮傭人的人居然是宰相張祿!須賈嚇昏了,急忙解開衣服,跪著爬進去見範雎,叩頭說:“我沒有料到你能憑自己的力量經營到這樣高的地位,我不敢再讀天下的書,不敢再參與各國間的事。我犯有不赦的罪,請宰相將我送去塞外胡人居住的地方去吧!我是生是死,就全由宰相一人說了算了!”

蒲柳之姿

“蒲柳之姿”比喻體質衰弱;也可用它比喻地位低賤。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言語):“蒲柳之姿,望秋而落;鬆柏之質,經霜彌茂。”

顧悅之(字君叔,晉代晉陵人,是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父親。顧悅之曾經出任揚州別駕,後任尚書左丞)和簡文帝(司馬昱)一樣大,但頭發早就變白了。有一回,顧悅之進見簡文帝,簡文帝滿頭黑發,見顧悅之頭發已經斑白,問起他的年齡,說道:“為何你的頭發先白了呢?”顧悅之回答道:“蒲樹和柳樹不到秋天,就開始落葉凋零;而鬆樹和柏樹經曆風霜,卻更加枝葉繁茂。”

騎虎難下

“騎虎難下”比喻做事中途遇到困難,迫於形勢卻又無法中止。

此典出自《晉書·溫嶠傳》:“嶠曰:‘……峻、約小豎,為海內所患,今日之舉,決在一戰。峻勇而無謀,借驕勝之勢,自謂無前,今挑之戰,可一鼓而擒也。奈何舍垂立之功,設進退之計!且天子幽逼,社稷危殆,四海臣子,肝腦塗地,嶠等與公並受國恩,是致命之日。事若克濟,則臣主同祚;如其不捷,身雖灰滅,不足以謝責於先帝。今之事勢,義無旋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公若違眾獨反,人心必沮。沮眾敗事,義旗將回指於公矣。’”

溫嶠(公元288~329年),晉代太原祁縣人,字太真。晉元帝時期,劉琨任司空,溫嶠任右司馬。晉明帝即位後,溫嶠被拜為侍中,又轉任中書令,後任驃騎大將軍。

晉明帝死後,晉成帝即位,東晉王朝危而複安地持續著。那時候,外戚庾亮當權,想振作帝室,排斥權臣王導,疑忌荊州刺史陶侃,亂殺大臣,從而引起各種勢力的不安。公元327年,曆陽(安徽和縣)的鎮將蘇峻、壽春(後改稱壽陽,安徽壽縣)的鎮將祖約以殺庾亮為名,率叛軍進攻並占領建康,溫嶠聽說京都失陷,於是放聲大哭。並說服了陶侃同赴國難,二人率兵征討蘇峻和祖約。

那時,蘇峻的叛軍勢力較強,溫嶠、陶侃的軍隊屢戰屢敗,並且糧草不足。陶侃怒氣衝衝地說:“溫嶠,以前你說,打起仗來,軍中不愁沒有得力的將士。但是你看,我們的軍隊裏連個良將都沒有,數戰皆敗。假如再沒有糧吃,我就走了,隻有作別的打算了。隻要在今年之內平息這支叛軍,就不算晚。”

溫嶠說:“蘇峻、祖約這兩個小子,已經成為天下的禍患。今天成敗在此一舉。蘇悛勇而無謀,打了幾個勝仗,就驕傲自滿,以為自己是史無前例的常勝將軍了。如今我軍向叛軍挑戰,一鼓作氣,就能擒獲蘇峻。您為什麼放棄唾手可得的戰功,製定什麼退兵之計!何況,天子已被蘇峻幽禁,身處叛賊的威逼之下,國家危在旦夕,天下的臣子寧願肝腦塗地,也要為國效力,掃滅叛逆。我溫嶠和您都蒙受國恩,正是我們為國家效命的時候。假如能夠消滅叛賊,安定天下,那就是臣下和天子的福氣;假如不能勝利,就算我們的軀體灰飛煙滅,也不足以在先帝靈前洗清自己的罪責。今天事態發展的形勢注定了我們必須義無反顧地幹下去,就像騎在猛虎背上,怎麼能夠中途下來呢!如果您違背眾人的心願,自己率兵撤走,軍心一定會受到嚴重的挫傷。導致失敗的結果,我軍的義旗必將掉轉方向,指向您了。”陶侃沒有話說,不得不留下不走了。

溫嶠、陶侃率軍艱苦奮戰,最終在公元329年,擊敗了蘇峻、祖約的叛軍。

千載難逢

“千載難逢”比喻機會難能可貴。

此典出自唐代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當此之際,所謂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會。”

韓愈,唐代的一位大文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因為自稱郡望是昌黎(今河北昌黎),故後世也稱他為韓昌黎。韓愈自幼好學,長大後通六經百家之學,但早年不得誌。二十五歲中進士後,近三十歲時才被宣武節度使董晉征為屬官,以後官至吏部侍郎。在這中間幾次受貶謫。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韓愈因上表反對唐憲宗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到任以後,他給唐憲宗上了《潮州刺史謝上表》,感激憲宗對他的寬恕。文中極力稱頌唐憲宗。他勸唐憲宗去泰山舉行“封禪”儀式(這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一種最隆重的典禮,統治階級可以借此抬高身價),並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前功盡棄

“前功盡棄”的意思是說,以前的功勞、成績全部廢棄。用來指事情即將成功時卻失敗。

此典出自典出《史記·周本紀》:“今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信韓,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棄。公不如稱病而無出。”

戰國中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後,國力增強,積極向外擴展,慢慢合並其他六國。公元前294年,秦向韓進攻,攻取了武始、新城等地。第二年,韓魏聯軍抗秦,在伊闕(今河南洛陽市南)交戰,秦將白起大敗魏將犀武,又攻取了趙國的藺和離石兩個地方。戰後不久,秦又派白起進攻魏(梁)國。

秦國的強大,引起周天子的不安,一班謀士便紛紛為他獻計獻策。

有一次,縱橫家蘇厲對周天子說,秦軍之所以連打勝仗,都是因為秦將白起太厲害了。應該派人去說服白起,叫他不要這樣做了。怎樣才能說服白起呢?蘇厲出主意說,應該對白起說以下這番話:

“楚國有個人叫養由基,是一個神射手。射距離百步以外的柳葉,百發百中。圍觀的數千名觀眾,都誇他善射。可是,旁邊有一個人卻說:‘射得不錯,假如再受點訓練和點撥,那就更好了。’養由基十分生氣,扔開弓,握緊劍,說:‘就你?還能教我射箭嗎?’那個人不慌不忙地回答說:‘不敢,我不能教你射箭時左手如何伸直、右手如何彎曲等類的技法。可是我想距離柳葉百步去射,能夠做到百發百中,已經很了不起了,應當見好就收,及時停止射擊。不然的話,一會兒氣衰力竭,弓、箭發射不準,這一發沒有射中,此前一百發的成績就全都被埋沒了。’同樣道理,將軍您已經攻破韓國、魏國,打敗了魏將犀武,又北取趙國的藺和離石兩個地方,功勞真的不小啊!現在又領兵出塞,借道兩周(西周和東周)之間,背對韓國,攻打魏國,這樣很危險。假如這一仗打敗了,那麼以前的功勞就不複存在了。您不如假裝有病,不要出兵攻打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