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我們一直以祖國的地大物博感到驕傲和自豪,然而,麵對龐大的人口和快速發展的需求,資源緊張的狀況再次向我們敲響了警鍾。
資料顯示,我國的能源消耗占世界總消耗的比重相對較大,石油為7.4%,原煤為31%,鋼鐵為27%,氧化鋁為25%,水泥為40%,33種主要產品的單位資源消耗,比國際平均水平高出46%。我國雖然消耗了大量的資源,但創造的GDP不到世界總量的4%。
目前,中國終端資源支出占GDP的13%,比美國高出1倍;萬元GDP資源消耗是日本的9.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
在這種情況下,到2030年,我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將減少20%以上。從目前探明儲量看,我國可采石油資源隻能用到2020年。我國煤炭資源現有儲量最多還能使用不到100年。銅、鐵、錳、鉻等45種主要礦產,隻有6種能夠保證2020以前的需求。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原油進口國,大約40%的石油依靠進口。科學家預測,50年後中國除了煤炭外,幾乎所有的礦產資源將出現嚴重短缺,其中50%左右的資源麵臨枯竭。
以上沉甸甸的數字無異於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我國的資源利用狀況是緊張的,我們的經濟增長,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靠拚資源換來的,資源的高消耗,已成為製約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大瓶頸。
鑒於此,節約能源已經被專家認為是和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同等重要的第五種能源。節約資源不僅是個經濟問題,它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發展和興旺,關係子孫後代的幸福安康。為此,國務院最近明確要求,開展資源節約活動,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節約型社會的建立,其實是對傳統節約觀的繼承和延續。如果說,過去節約是建立在物質短缺的一種被迫選擇的話,在今天,節約應賦予新的含義,這就是盡可能地少消耗資源。
任何人都沒有權利浪費全社會共有的資源。我們提倡建設一個節約型社會,是為了讓今天的美好生活能夠持久下去,而隻有讓節約的意識轉化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良好習慣,建設節約型社會才能夠成為現實。
建設節約型社會,不僅是政府的事情,每個公民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都應當增強資源意識和節約意識,從身邊的細節做起。
現實生活中,很多舉手之勞就能節約資源,減少浪費。用水刷牙時,水龍頭不要一直開著;洗澡使用浴液時,把淋浴噴頭關掉,需要衝洗時再開;洗少量衣服時,洗衣機水位不要定得太高,等等。
據專家估算,一個家庭隻要養成良好的用水習慣,就能節水70%。這樣的節約,既堵住了資源浪費的口子,又不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注重細節是節約之道,節約一滴水,節約一張紙,節約一度電,節約一滴油,節約一粒米,節約一塊煤……不要小看身邊這些不起眼的“一”,如果13億人都能做到,將會節約出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
從另一個方麵說,節約還意味著環保。日本森林覆蓋率達到65%,但他們禁止砍伐樹木生產一次性筷子,日本國內使用的木筷大都是從中國進口的,他們再把用過的筷子回收加工,生產成紙漿出口中國賺取外彙。如果全國13億人每人少用一雙一次性木筷,那就意味著成千上萬畝森林免遭砍伐厄運,而這些林木可以調節氣候,防止水土流失,其產生的價值和效益,決非出口木筷創造區區利潤所能相比!
再則,全國幾億個家庭每天少用一個塑料袋,就能節省大量的石油消耗,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因為生產塑料袋所使用的材料是從石油中提取的。
節約從細節做起,並不是要限製人們的正常消費,要求大家節衣縮食地過窮日子,而是要剔除人們生活中存在的浪費現象和行為。這樣的細節化的節約,決不是什麼小氣,而是一種大氣!它推崇的不僅僅是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時尚,更是資源國情和全麵實現小康社會對我們提出的必然要求。
全民動員起來,節約,從身邊的細節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