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姓名的由來(1)(1 / 3)

■ 姓氏:何謂姓與氏

人的名字是由姓和名兩部分構成的,要了解姓名,就有必要了解什麼是姓和氏。

最初,人們認為姓就是圖騰。傳說在混沌初開的上古時代,每個氏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圖騰,這個圖騰後來就成為姓。如方姓是由獐子變來的,楊姓是由綿羊變來的,範姓是由水牛變來的等。

對於這一說法,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不能見到某些姓氏恰好與動植物的名稱相關,就一概認為姓就是圖騰。如馬姓,《漢書·馬援傳》中說,馬援的先祖趙奢為趙將,因功封馬服君。馬服是山名,在邯鄲的西北。趙奢的子孫可能先以“馬服”為姓,後簡化為馬。如果不加以區分,就說馬姓來源於圖騰馬,這是以偏蓋全的。

如何給姓下一個定義,古人曾作過很多的解釋。

人們從姓的字形著手,發現在金文中,“姓”字由“人”、“生”組合而成。許慎《說文解字》解釋:“姓,人所生也。”東漢劉熙的《釋名》說:“女生為姓,謂子也。”清朝王念孫進一步疏證:“姓者,生也,子孫之通稱也。”

上述引證有共同之處,即“以女生為姓”,都說明姓的含義最早與女性生子有關。也就是說,一個人生而有姓,同一血統的子孫同姓。在後代的繁衍過程中,為了把從同一個老祖母傳下來的人加以區別,於是便產生了姓。這就是文字學告訴人們的“姓”字的意義。

人們現在從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中所看到的最早的古姓,幾乎都有一個“女”字偏旁,如姬、薑、姒、姚等等。

姓是圖騰也好,或是女性生子也好,必須具體到某一個姓加以考證。

說到姓,就很容易聯想到氏。現在看來,姓和氏似乎是相同的,沒有什麼區別。人們司空見慣的“以姓氏筆畫為序”,就是按姓的筆畫多少來排列先後。可見姓就是氏,氏就是姓。但在古代,姓與氏並不完全是一回事。“氏”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這個字,寫法也基本一致。許慎認為這個字像山岸崩塌之形,“氏崩聲聞數百裏”。

清朝人朱駿聲不讚成這一說法,他認為氏字的本義應為植物的根。彎曲的根叫氏,直形的根叫氐。林義光也指出,氏字“不象山岸脅之形,本義當為根柢。姓氏之氏,亦由根柢之義引申”。人有姓氏,正如樹有根本。

上古時代的姓和氏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簡單地說,姓是大宗的族號,表示一個人的血統來源;氏是由大宗分出去的支係小宗的族號,是姓的分支和發展。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姓是指他的血統來源而言的,氏則是指他子孫的血統來源而言的。

當時對姓氏的區分,其一是為了更好地選擇嫁娶之家。大約從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開始認識到同姓婚配不僅有悖人倫,還會對後代的素質造成不良的後果。

先秦時期有很多諸侯、卿大夫都是同姓,如齊國的崔氏與東郭氏都是薑姓。齊莊公時的權臣崔杼要娶東郭偃的姐姐,盡管東郭偃是崔杼的下屬,但他還是以“男女辨姓”的通婚古製為由,婉言拒絕了崔杼。

其二在於嚴格男女之別。在周代,“同姓不婚”的禮製實行得很嚴格。因此,確定婚姻關係之前,“男女辨姓”成為必要的程序。

當時,人們常將姓加在女子的稱謂裏,“婦人稱國及姓”,與此形成對比的則是“男人稱氏”。宋代學者鄭樵說得很清楚:“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

其三是為了區別貴賤。從周代起的一段曆史時期,隻有貴族才有姓氏,平民是沒有姓氏的。在當時,“百姓”的含義並非指一般民眾,而是指貴族,與今天講的平頭百姓不是一回事。

如周代,天子分封有德的人為諸侯,根據他們始祖的起源賜姓,再賞賜土地、人民作為封地而命氏。《左傳·隱公八年》記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周王室本為姬姓,被分封的各國諸侯與周天子同為姬姓後代。但他們各自的封國的名稱,如魯、晉、鄭、吳、蔡、魏等等,又成為自己及其後代的氏。

到了春秋末年,由於禮崩樂壞和戰亂的影響,姓與氏之間的界限慢慢變得模糊不清,出現了姓氏走向統一的勢頭。

秦朝統一天下後,“廢封建,雖公族亦無議貴之律,匹夫編戶,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此後,人們有時稱姓,有時稱氏,有時姓氏並稱,不再像以前那樣界限分明。

幾千年過去了,姓與氏的概念及內涵都發生了變化,甚至是質的變化。即使到了現代,姓氏合一,姓有了明確的概念,氏依舊表現出它的複雜性和特殊性。

氏有時與姓完全相同,比如舊俗中“張氏兄弟”和“李氏昆仲”,都是姓張的兄弟和姓李的兄弟之意。

氏有時放在已婚婦女的姓後。在當時的婚姻製度下,經常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首先是在本身的父姓前加夫姓,表示已屬夫族的一員,然後在父姓之後加“氏”,表明自身原屬的家族。至於本名,就完全被忽略了。如趙王氏,就表示夫姓趙,父姓王,後加“氏”就是表示已嫁入趙家,原為王家的女人的意思。

氏有時也用在表示親屬關係字的後邊,用來稱呼自己的親屬,如舅氏(母舅)、母氏等。有時它又表示對名家、專家、學者的稱呼,如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段玉裁,被稱為段氏。

由此可見,氏在古今社會中的忽貶忽尊,是不同時期社會形態變化的反映和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