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難解紛
“排難解紛”意即替人排解困難,解決紛爭。
此典出自《戰國策·趙策》:“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又見宋·司馬光《答孔文件司戶書》:夫國有諸侯之事,而能端委來帶,與賓客言,以排難解紛徇國家之急。”
戰國時代,秦國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孝成王向魏國救援。於是魏國打發將軍新垣衍勸趙國尊秦王為皇帝,說隻有這樣才能使秦兵退去。群臣意見不一,相國平原君也一時猶豫不決。
這時,有個名叫魯仲連的人,請平原君介紹他去見新垣衍。魯仲連見了新垣衍,說:“秦國本來就十分強橫,如果稱帝,一定更加暴虐。我寧願跳海而死,也不願意當他的百姓。難道魏國就甘心情願臣服於秦國嗎?”又說,“秦王如果稱帝,魏國就是他的屬國,他要殺誰就殺誰。更會隨意撤換諸侯的大臣。可能到時候就連你的地位也很難保住了!”新垣衍聽完這一番話,吃驚地站起身來,感謝了魯仲連的指教,並立刻打消了原來的想法,回複魏王去了。
秦王聽說魏國使臣在趙國商議尊秦為帝的事沒有成功,就覺得邯無可否鄲城內一定住著有才能的人,因而不敢輕舉妄動,把軍隊撤到汾水去了。不久,魏公子無忌竊符救趙,把秦軍打得大敗。事後,趙孝成王為了感謝魯仲連,請他做官,他不答應,送他一千兩金子,他也拒絕了。他說:“作為一個人,就應該替別人‘排患、翻難、解紛亂’,而絕不接受別人任何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