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憂後樂(1 / 1)

先憂後樂

“先憂後樂”形容對人民的疾苦關心。

此典出自宋代範仲淹《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宋朝的範仲淹在擔任副宰相時,針對當時的政治弊端提出了十條改革意見,主張建立嚴密的任官製度,發展農桑,加強國防,推行法製,減輕賦稅。可惜推行不久,由於遭到大官僚地主的反對而失敗。範仲淹因此被免職離京去,出任地方官吏。和範仲淹同時考中進士的騰子京也同時被貶官到巴陵郡任太守。滕子京任太守一年,治理巴陵卓有成績,於是重修嶽陽樓以顯其功。嶽陽樓竣工之後,滕子京專門邀請了範仲淹寫文章記敘此事。範仲淹應邀前往,欣然命筆,寫了《嶽陽樓記》一文。他在文中先頌揚了滕子京一年來的政績:“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意思是:事經一年,政治順利,人民安樂和好,過去一切廢弛之事,都已重新辦起來了。)接著便寫巴陵郡的風物,最後抒發他的高尚情操,說他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思是: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