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的漢字

一百多年前,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有一個剃頭的,姓李名成。大概是因為窮,又不講衛生,害了一身疥瘡。這瘡很癢。一天,他無意中發現村頭河邊有一些龜甲,就撿了一片,用手一碾,酥鬆的龜甲竟被碾得粉碎。這時他渾身奇癢無比,順手將龜甲的粉末朝癢處塗抹。奇怪,塗上龜甲粉末的癢處不癢了,膿水也被龜甲粉末吸幹了。李成高興地跳起來,他像發現寶貝一樣將河邊的龜甲獸骨一塊一塊拾起來帶回去。不久,李成身上的疥瘡治好了。李成想:骨粉既然能消炎止癢,肯定也能止血。他把自己的手劃破了再敷上骨粉,果然,血止住了。李成研究後發現,這些龜甲獸骨,埋在地下已有幾千年了。

甲骨的這些奇異現象很快就傳遍了全村。老年人說,這是神仙顯靈;讀書人說,這是龍骨。從此以後,李成天天到河灘地頭,把撿到的龍骨碾碎後賣給中藥鋪。村上的農民也把刨出的龍骨賣給中藥鋪。這樣,龍骨就成了中藥鋪的一味中藥。

1899年的秋天,有一個北京官員叫王懿榮。他害了瘧疾,醫生診治後開了一張藥方,上麵有一味中藥就是龍骨。於是,他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一家老中藥店達仁堂買藥。藥買回之後王懿榮親自驗看。他發現龍骨上有人工的刻痕。王懿榮是著名的金石學家,他敏銳地意識到,龍骨上的刻痕可能是一種很古老的文字。他立即派人將達仁堂中藥店裏帶有刻痕的龍骨全部收購回來。後經仔細辨認研究,他確認龍骨上的刻痕就是我國商代使用的文字——甲骨文。王懿榮也就成了甲骨文之父。原來被當作中藥服用治病的龍骨,從此也就成為研究我國古漢字的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