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PE的發展與外資PE不可分割
中國PE屬於舶來品,以美元基金為主的外資PE一直引領著中國私募股權基金行業的發展,並在中國PE市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PE發展的開始以及每一步的突破、創新都與外資PE密不可分,了解外資PE是全麵認識中國PE的基礎。
(一)外資PE進入中國成功拉開了中國PE市場大幕
早在1991年,就有外資私募基金包括黑石等到中國探路,IDG(InternationalDataGroup)可以說是進入中國的第一家外資風險投資機構,1993年IDG與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創立太平洋技術風險投資(中國)基金,成為VC進駐中國的第一梯隊。隨後華登國際、漢鼎亞太等也進入中國,大批外資VC紛紛來到中國,逐步開啟了中國PE市場的發展。
【信息鏈接】IDG、漢鼎亞太、華登國際進入中國
1993年6月,IDG下屬的太平洋風險投資基金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創立中國第一家中美混合基因的風險投資公司——太平洋技術風險投資(中國)基金(PTVChina)。1994年,太平洋風險投資基金與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下屬的北京太平洋優聯風險技術創業有限公司合作,分別出資100萬元人民幣,再加上先鋒公司出資的100萬元人民幣和100萬元無形資產,共同成立代理及開發遊戲軟件的北京前導軟件公司。這是IDG也是外資PE在中國本土進行風險投資初期試水的發端。
1993年,美國的安泰保險公司和中國銀行達成合作,雙方共同出資4100萬美元成立“中安基金”(ChinaDynamicGrowthFund),委托漢鼎亞太來管理。當時漢鼎亞太已在菲律賓、泰國等亞洲國家開設分公司,擁有一定的知名度。漢鼎亞太借管理合資基金的機會正式進入中國,與中安基金管理公司各占一半股份,共同管理中安基金。
華登國際於1994年創立中國基金,投資對象包括中國企業及在國內擁有龐大業務的外企。華登中國基金注冊於開曼群島,資本總額逾一億四百萬美元,基金股東包括來自美國及東南亞的國際知名銀行及金融機構。
(二)外資PE在中國漸入佳境有力推動了中國PE市場的發展
2000年後,隨著我國監管政策一定程度上的放鬆和相應法律法規的逐步出台,紅籌上市風行,中國PE市場有了實質性發展。外資PE不僅局限於風險投資,開始進行產業並購。2004年新橋資本(NewbridgeCapital)從深圳市政府手中購得深圳發展銀行17.9%的股份,這通常被認為是外資PE投資除風投外成功的第一案。此時期外資PE在中國漸入佳境,有力地推動了中國PE市場的發展。
【信息鏈接】新橋收購深發展
2004年6月3日深發展正式對外發布《收購報告書》。據披露,深發展的四大國有股東將向新橋一次性出售其手中持有的深發展17.89%的股份,新橋為此將支付總金額為12.35億元的價款。以此推算,深發展的每股轉讓價格約為3.55元,較其首季報告公布的每股淨資產溢價約65%。新橋投資將以現金方式一次性支付股份轉讓價款。由於深發展股權極其分散,新橋得以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據深發展內部人士透露,最終將轉讓價定於3.55元,新橋方麵做出了較多妥協。新橋開始出價很低,但深發展的堅決態度以及良好質地終讓新橋不忍舍棄。通過引入新橋這個品牌,樹立起中國政府決心推進金融改革的形象,鼓勵外資走進中國市場,以此敦促國內的銀行加大自身的改革力度,這個案例起到了很好的的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