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
東漢末年,曹操統率10萬大軍長途跋涉去征討張繡,當時正值酷暑,火辣辣的太陽曬得將士口渴難耐。隊伍行進在一片漫無邊際的原野上,找不到水源,眼看隊伍行進速度越來越慢,曹操心裏著急,噪子也火燒火燎幹得冒煙,疼痛難忍。曹操問過向導,附近根本沒有水源,如果將士知道實情,心中沒有盼頭,影響情緒,會大大地阻礙隊伍的行進。為了穩定將士情緒,曹操靈機一動,心生一計,他騎馬來到一塊高地,對沒精打采的將士高呼道:“前麵有很大一片梅林,樹上結著許多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我們到那裏去吃梅解渴!”將士們聽到能吃到梅子,馬上想到梅子的酸味,一個個涎三尺,立即覺得嘴濕潤了,於是抖擻起精神,大踏步向前行進,曹操趁此帶領軍隊走出荒原,到達了有水源的地方。
根據這個故事,人們概括出成語“望梅止渴”,比喻願望無法實現時,用空想來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