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體裁衣

傳說清朝時候,京城裏有一個非常高明的裁縫,他裁剪的衣服總是稱身合體,恰到好處,特別隨顧客的心意,因此遠近來找他裁衣的人很多,經常是門庭若市。這個裁縫每逢裁剪衣服,不管顧客是男女老少,還是達官貴人、平民百姓,都一視同仁在裁剪之前必定詳細了解顧客的各種情況,從身材高矮、胖瘦、年齡、性格、愛好以至做什麼工作、職務等都不厭其煩問到了,才剪裁。

一次,一個人手拿一塊緞料,帶著尺寸,找裁縫為其老爺做一件官服,裁縫一問起老爺的情況,來人不解,很是納悶地說:“你知道高矮胖瘦就行了,又不是填履曆表,為何絮絮叨叨問這問那?裁縫並未發火,慢條斯理講一番道理:裁剪衣服,丈量尺寸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注意另外一些因素,也很難做到每個人穿起來稱心合體。比如,性情急躁的人,身長袖長應略短些,以便他迅速活動;慢性人的衣服,衣袖就應做得寬闊一些,看起來更有風度。大凡一個人年輕中舉、做官、往往前程無量。因此心滿誌得,意氣風發,走起路來昂首挺胸,給這樣的人裁剪就應前身長,後身短,才能夠合身;倘若老年中舉,一定是幾十年寒窗苦讀,絞盡腦汁,精疲力竭了,因此必然意氣消沉,彎腰駝背,給這些人裁剪就要前身短,後身長。至於尺寸,那不過是死規矩,用不著多動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