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自信的挑戰(1 / 3)

第四章自信的挑戰

相信自己的能力

生活中的每個人在生活時和工作時,需要的是自助自立精神,而非靠來自他人的影響力,也不能依賴他人。

有人說我們內心有兩股力量,一股力量使我們覺得自己天生是來做偉人的;另一股力量卻時時提醒我們:“你辦不到!”

著名的男高音卡羅素,有一次在歌劇院的廂房等著上場,劇院中座無虛席。這位偉大的歌唱家突然大聲道:“別擋住我的路!走開!走開!”後台人員都手足無措,因為並沒有人靠近他。

“我覺得我內心有個大我,他要我唱,而且知道我能唱。但另外有個小我,他會害怕,而且說我不能,”這位偉大的歌唱家事後解釋道:“我隻是命令那個小我離開我。我相信自己是一匹能奔向成功的千裏馬。”

一個人最大的兩個敵人是自疑和害怕失敗。它們經常扯我們的後腿,不讓我們去嚐試。它們吸取我們的能量,使得我們隻能使用我們能力的一小部分。

一百多年前,美國費城有幾個高中畢業生因為沒錢上大學,隻好去請求仰慕已久的康惠爾牧師教他們讀書。康惠爾牧師答應了他們,但他想到,還有那麼多年輕人沒錢上大學,要是能為他們辦一所大學該多好啊!

於是,他四處奔走,為籌辦一所大學向各界人士募捐。當時辦一所大學大約需要投資150萬美元,而他辛苦奔波了5年,連1000美元也沒有籌到。

顯然,這個情況使他意識到,大學辦不成了,自己的打算不過是異想天開。這一天,他情緒低落地走回教堂,發現路邊的草坪上有成片的草枯黃歪倒,很不像樣。他便問園丁:“為什麼這裏的草長得不如別處的草呢?”

園丁回答說:“你看這裏的草長得不好,是因為你把這些草和別處的草相比較的緣故。看來,我們常常是看到別人美麗的草地,希望別人的草地就是自己的草地,卻很少去整治自己的草地。”

這話使康惠爾恍然大悟,於是他開始到各地去演講。7年之後,他賺了800萬元,終於建起了一所大學。

當你羨慕別人的才能、幸運和成就時,你惟一能做的就是下工夫“自己整治自己的草地”,隻有這樣,才會有希望,才會有瀟灑的人生。

開發自身的潛能,重新認識自我,人人都有巨大的能量,你自己就是一匹千裏馬。自立的真正含義就是實事求是的奮蹄,這時你便知道自己能夠獨自地跨越千裏、到達自己的目的地。

自強者必成功

卡耐基說:“搏擊一世卻未獲成功的人,會不會是因為他生命中真正精粹的部分被自以為‘那不是最好的’,而從未得以展示呢?每個人的思維或審美總是有一個固定模式,而且不願打破,所以,很多時候,埋沒天才的不是別人,恰恰是自己。此路不通,就該換條路試試”。

在一屆很權威的生活攝影大賽中,喬·裏森終獲金獎,從千千萬萬攝影愛好者中脫穎而出。

被音樂和掌聲簇擁上台,談及獲獎感想,喬·裏森開口便說:“那不是我最好的作品……”台下一片嘩然,以為他狂,誰知他講的是實情。半年前,他家中失火,照片底片全部被燒光,參加評比的那幅是相冊中夾不下淘汰下來,被妻子拿到丈母娘家去才得以幸存的。

眾人便折服於他的才氣,想像在大火中化為灰燼的那些“最好的”,不知要好到怎樣。

一個金獎讓他信心倍增,下一屆大賽前,他精選又精選,送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卻沒有獲獎。

再下一屆,再再下一屆,每回他都憋足了勁,卻終究沒能再獲獎。

便有人想到,獲金獎之前他也曾數度參加評獎,均空手而回。他惟一的那個金獎也許正因為“那不是最好的”,要是沒有大火的淘汰,要總是按他自己的那個“最好”的標準,他也許永遠與金獎無緣。

這故事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巧合。它或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逆向思維;對於一個有自立精神的人來說,生活中有時很自然的出現像喬·裏森的那樣事情。它從反麵給了我們一個提示。就是你認識這條路是死路,但它往往開個玩笑——它真的能夠通向成功。

比爾·麥高恩從少年時便開始在鐵道上做夜工賺錢以繳納中學和大學的學費,他總是盡可能地多做一些工作,他幹各種工作賺的錢加起來往往比他的老師賺的還要多,學習了一年的基礎課程後,比爾按規定到軍隊服完役,然後又回到大學學習化學工程。他看到化學師很少有機會成為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於是便轉攻商業,最終獲得哈佛大學商業管理碩士學位。麥高恩偏愛小型企業,他先是同邁克·托德經營寬銀幕製作業,後又從事為不景氣企業做管理顧問的工作。

1959年,比爾開了自己的“帕沃特隆”公司,專營超聲波設備,做得還比較成功。1962年,麥高恩打入美國設備服務行業,生產機器檢修裝置。到1968年,他又在尋找新的發展方向,這時他認識了一些商業人士,他們正策劃打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對長途微波係統的專利,這家名為微波通訊公司的(MCI)組織正需要幫助以便於與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合作並籌措資金。麥高恩於是加入其中並提供了大量的專門知識和技術,使MCI在1972年走上軌道,從而開拓了一項新的產業,使長途通訊事業大為改觀。

對於一個懷著自立精神、熱衷追求和發展事業的人來說。社會的需要是最現實的動力。人一旦意識到這一點,並會以滿足社會的需要為己任、繼而產生一種創造動機。但是這種創造動機一旦不為市場所需要或和市場不協調了,那麼,你就要重新進行調整,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此路不通走彼路,成功之路千萬條。

自立者絕不服輸

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些人多年來隻是踱步在頹喪保守的道路上。

當年輕時剛踏入社會之際,每個人都懷抱著美麗的夢想和遠大的抱負向未來出發,走向豐富璀璨的人生之旅。實際上最能體現自立精神的不和現狀妥協的,有兩個較為重要的內容,一是對追求的目標要堅持,二是要善於麵對環境,抓住機會。

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有位男子,找尋一座位於茲默斯頓小鎮附近的豐富銀礦礦脈。他努力找尋了幾年。有次,在一座小山的側向掘出了大約200米的坑道。但是,這座掘出坑道的銀礦卻早已被挖掘一空了,麵對這個現狀,他就放棄了原來的計劃,過了不久,這名男子也去世了。

10年後,某礦山公司買下茲默斯頓地區的幾處礦區。這家礦山公司重新挖掘了當年被放棄的礦脈,就在距離廢棄的坑道1米左右的地點,發現了從來未有的豐富銀礦脈。相隔隻不過1米,卻相差了幾百萬的美金。

所以這個事例告訴我們,擁有自立精神的人,在追求的過程中,一定要堅信自己的目標。自立者如果做事總是半途而廢,那他們的所謂的自立,就沒有什麼價值了。事實就是這樣,就像樵夫砍樹,縱然砍擊的次數多達1000次,但使大樹倒下去的往往是最後的一擊。

有“黑珍珠”之稱的球王貝利,20世紀20年代曾經到過台灣,並接受了記者的訪問。

當記者問他對台灣球員的感想時,貝利說:“我覺得,你們球員的技術都很不錯,隻有一個缺點,就是太愛長傳。當自己隊友在較有利位置時長傳過去,當然不錯,但是若自己有能力迫近球門時,更應把握機會單刀直入。假使人人都希望傳給隊友進攻,大家都不願在必要時獨擔大任,又怎麼能贏球呢?所以在比賽時,不但隊友之間要有密切的配合,每一個球員自己,更應有不向現狀妥協的自立精神,隨時負起衝鋒的責任。隻要你衡量情勢,認為是自己帶球進攻的機會,就要勇往直前。這不是出風頭,而是獨立作戰的表現。”

我們可以這樣說:成功和失敗之別,其差異猶如薄紙一隔。就在於你向現狀是否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