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素質的巔峰(1 / 3)

第四章素質的巔峰

追求目標,癡心不改

多年以前,在波士頓一個條件很差的公寓裏,兩個沒有任何教育背景、默默無聞的年輕人見麵了,他們決心要對這個社會上根深蒂固的黑奴製度發起挑戰。然而,他們的想法無異於以卵擊石。在世俗的眼光中,這兩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的行為是那麼的愚蠢可笑。要知道,他們所麵對的是多麼強大的敵人。不論是學者、政客、教會人士還是有權有勢者,也不論他們各自的信條或政見有多麼大的分歧,他們都一致擁護黑奴製度。這種製度已牢牢地根植於我們國家最深層的政治土壤中,而且還與所有其他的社會機製和既得利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然而,對於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偏見和狹隘,這兩個年輕人又憑借什麼來與之抗衡呢?盡管前進的路途中充滿了艱難險阻、盡管目標是如此地遙不可及,但是,神聖而崇高的信仰之火卻讓兩個年輕人的靈魂熊熊燃燒,他們對於自己所追求的事業無比虔誠、無比執著。本傑明·倫迪是這兩個年輕人中的一個,他很早就在俄亥俄州創辦了《普遍自由精神報》。他是一個有著非凡毅力的年輕人,他每個月都要跋涉20英裏,從印刷所把所有的報紙馱回家。他還不辭辛苦地徒步跋涉400英裏到田納西州作宣傳,隻是為了增加報紙的征訂戶數。

他在威廉姆·加裏森的幫助下更加積極地開展工作,地點就設在巴爾的摩。在當時,這個城市的主要街道上到處都是關押奴隸的圍欄,那些被裝在運奴船上的不幸者淒涼地離開了家鄉和親人,被送往南方的港口;奴隸拍賣市場上的情景更是令人心碎、慘不忍睹,而且經常會發生暴力捕捉奴隸的事件,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所有這一切都給加裏森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由於家庭生活窘困,加裏森的母親沒有錢供他上學,但是,早在幼年時期,母親就教導他要反對專製和壓迫。為了爭取這些可憐的不幸者的自由,這個年輕人決定進行不屈的鬥爭,甚至準備在必要的時候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加裏森在他們的第一期報紙中大聲疾呼,應該立即解放奴隸,廢除奴隸製度,致使侮辱和謾罵排山倒海般地向他壓過來,他的觀點遭到了整個社會的反對和譴責。此後,他被逮捕並投入了監獄。這個消息觸動了他在北方的一位高尚而正直的朋友約翰·惠蒂埃,但是由於他本人的經濟狀況不佳,無法為加裏森交罰金,於是惠蒂埃轉而寫信給亨利·克萊,請求他為加裏森交罰金,以便把他解救出來。加裏森重見天日時已經是49天以後了。

溫德爾·菲利普斯是這樣評價加裏森的:“他因為自己所持的觀點而被監禁時僅僅24歲。他對整個國家的罪惡提出挑戰時還正當青春年華。”

加裏森長年累月地在波士頓孤軍奮戰,因為在那個城市,加裏森既沒有朋友的支持,也得不到任何有影響的社會勢力的幫助。在身無分文情況下,他在一間狹小的閣樓上開始了《解放者》的創辦。看一看這個饑寒交迫的年輕人在第一期報紙上的錚錚宣言吧:“我將像真理一樣嚴厲無情,像正義一樣不屈不撓。我既不會含糊其詞、模棱兩可,也不會為自己尋找托辭,我將堅守陣地,不退卻半步。我相信,終有一天,世界將聽到我的聲音並理解我。我的情感發自肺腑。”這是一個多麼勇敢的年輕人啊!他與那個時代最根深蒂固的偏見作戰隻憑著單個人的努力,孤軍作戰。

波士頓市長奧蒂斯收到了南卡羅萊納州的霍恩·海恩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中說有人給他送來了一份《解放者》,並要求他核查一下出版者的名字。奧蒂斯回信說,他發現這份不起眼的報紙是一個窮苦的年輕人在“一個光線昏暗的洞裏印刷的,他唯一的助手是一個黑人男孩,各種各樣的膚色的人都支持他的觀點,他們都微不足道,不足掛齒。”

然而,這個吃飯、睡覺和印刷都在那個“光線昏暗的洞裏”的窮苦年輕人卻用他的努力、思想和文字,使得整個世界都開始思考他所提出的問題和觀點。

但是,這樣的危險分子在當時的許多人看來是必須被鎮壓的。南卡羅萊納州的警戒機構懸賞1500美元,要求對所有被發現傳播《解放者》的人予以逮捕和定罪。有一個州或兩個州的行政長官對此報的編輯者也懸賞捉拿。喬治亞州的立法機構明文告示,以5000美元的巨額獎賞捉拿加裏森的人。為加裏森所從事的事業呐喊助威的人幾乎沒有,因此,加裏森和他的助手到處受到人們的攻擊和指責。

由於支持加裏森的事業,保護加裏森的印刷機,一個名叫洛弗喬爾的牧師在伊利諾斯被一群暴民所殺,而在被譽為“美國自由傳統的搖籃”的馬薩諸塞州,憤怒地要求嚴懲這位“廢奴主義者”的卻是聚焦在一起的所有的實業巨頭、權威人物和文化名流。在黑壓壓的人群中,隻有一個大有前途的年輕律師溫德爾·菲利普斯要求走上高高的講台發表演說,他所發表的這篇演說在法納爾廳是聞所未聞的。

站在講台上的溫德爾·菲利普斯一邊指著那些掛在牆上的肖像一邊說:“當我聽說紳士們確定把在奧爾頓殺害了洛弗喬爾的凶手的名字與奧蒂斯、漢考克及亞當斯這些熠熠閃爍的名字相提並論時,我想這些畫上原本緊閉的雙唇一定會發出憤怒的聲音,給予那些懦弱膽小的美國人,那些對死者進行造謠誹謗的無恥小人以最嚴厲的譴責。在我們所生活的這片神聖的土地上,清教徒和先驅者的鮮血無處不在。根據那個逝去的靈魂的所作所為,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每一片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枚青翠的樹葉、每一隻鳴叫的昆蟲,甚至連樹木中流淌的汁液,都滿載著對他的記憶。”

整個國家都為一些火熱的心靈所激動、所振奮。漫長而激烈的衝突一直存在北方的先驅者和南方的種植園主之間,即使在遙遠的加裏福尼亞,兩種勢力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對立。這種衝突隨著內戰的爆發也達到了最激烈的程度。在戰爭結束之後,曆經35年不屈不撓英勇鬥爭的加裏森以國家貴賓的身份受到了林肯總統的接見,他又看到了在薩姆特要塞上空迎風招展的星條旗。為他的到來致以熱情洋溢的歡迎詞的是一個被解放的奴隸,而這個奴隸的兩個女兒,這兩個如今再也不是奴隸的姑娘,為加裏森戴上了她們親手編製的一個美麗的花冠,以此來表示對他的無限感激。加裏森的功績將永垂青史,他點燃了明亮他人心靈的火炬,並且這火炬代代相傳,最終照徹人心。

空想注定一事無成

你要在心裏,確定希望擁有的具體數字,空泛地說“我需要很多很多錢”,那是沒有用的,你必須確定你追求的成功的具體評價標準。

拿破侖·希爾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同樣是做房地產生意,湯姆計劃貸款120萬美元,而約翰則向銀行貸款119萬美元。

最後銀行貸款給約翰,而拒絕了湯姆的貸款請求。因為銀行主任認為約翰的預算具體化且考慮很周到,說明約翰辦事仔細認真,成功的希望較大。

由此可見,要設定一個具體的可行的目標。

試著每星期花一個小時,檢視自己的目標計劃,評估自我表現,為下一步動作做計劃書。

你花在檢視自我人生目標的時間越多,你的目標就越能夠與你的人生結合,但是千萬不要以紙上談兵取代實際行動。

當阻礙的烏雲已除去時,成長就會在新產生的水平線上展現出一幅較寬廣的圖像,這時候正是擴展目標的最佳時機。

對所有人而言,無論你的目標或計劃如何,我們都無法準確地預測我們最終的成長率會是多少。

但中,我們的思想則提供我們產生目標的基礎。因此,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目標,可以無限延伸的目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無論追求什麼目標,計劃最重要,一定要為奮鬥之大旗預做準備:

要分析、勾畫前景藍圖、安排優先順序、擬訂策略。

要去研究渴望成功的領域,也要借助他人的專業知識,透過閱讀書報雜誌,以及訪晤可能了解如何達成類似目標的先進人士,而設計出前進的路線。

要知道以前的人針對類似目標曾做過哪些事?是否奏效?現在其他人針對類似目標在做些什麼?有無展望?還有哪些事從來沒有人嚐試?為什麼?到哪裏可以找到前進的第一個據點,得以循此登上更高層級?

很多人以為,勤奮是成功的關鍵。勤奮的確非常重要,把事情做得漂亮,要比勤勞苦幹更重要。

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發明杠杆與滑輪;他因陶醉於杠杆原理,而講出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便能移動整個地球。”

當時的統治者西洛,有一天出題向這個吹牛的家夥挑戰,如果無法通過考驗,就要他從此閉嘴。

題目是這樣的:

西裏裘斯港的水手想把一艘大船弄上岸,西洛王命令阿基米德擔當這個任務。

據說,這位聰明的數學家巧妙的安排了一係列的滑輪與齒輪,借力使力,終於成功的把大船推上岸。

以阿基米德來說,把事情做得漂亮,其重要性絲毫不遜於完成一件科學實驗。

哲學家笛卡兒曾說:“光有好頭腦不夠,最重要的是要好好發揮腦力。”

再難的工作,準備時如果能多用點腦筋,實際進行時就會順利許多。我們為一切新工作預做準備時,有必要先弄清楚,我們所需的杠杆作用之“滑輪”與“齒輪”在哪裏?我們的立足點又在哪裏?我們必須想清楚,如何把事情做得漂亮,早日達成目標。

我們要充分利用既有的條件——包括自己的所能、所用。所知。

知識本身就是杠杆;如果擁有所需要的正確知識,即使僅是稍做準備,也可能成果豐碩。勇敢地跳出去

當我們窺見夢想即將成真的曙光,且著手準備促其實現時,可能會覺得這些偉大的夢想令人震懾。

然而,首先隻須集中力量做一些必須的小事,好讓自己朝正確的方向移動,如果有此體認,便可建立信心,掌握局麵。

這裏套用某位禪師的話來說:“要走遠路,先察近處;要成大業,先慎小事。”另一位禪師說:“研磨寶石,曆多時才見其減損;栽植樹木,積日久始見其茁壯。”

這兩句話正說明:

從小處著手,為成功做準備,終可在大處回收成果,實在相當神奇。

跨出去,別猶豫!

準備非常重要;無論如何,第一步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但緊接著更重要的是采取行動!

小心不要罹患隻準備不行動的“分析癱瘓症”,我們可能花了大量時間準備旅行,結果卻根本沒上路。

應該仔細研究達成願望的最好辦法,並分析自身處境、長處,個人所必須麵對的挑戰,所可能遭遇的障礙,以及實現夢想所須具備的全部條件。

謹慎的人會嚴謹分析大目標,而得到許多較小且較容易達成的單元目標,然後,再累積小成就以取得大成功。

如果經過反複分析,仍然患得患失,不敢付諸行動,就患了所謂“分析癱瘓症”。

分析和準備本身都不是目的,隻是達成目的的手段——我們是藉其完成人生目標,千萬不可本末倒置,一味的準備,遲遲不展開追求目標的實際行動。

對美式足球與籃球選手而言,柔軟體操、跑步、重量訓練、伸展運動很重要;如要他們整天光做這些,而不下場打球,勢必無法繼續下去。

同樣,如果光是製訂策略,卻不見行動,是件相當沒意思的事。

世上有兩類人:

一種人旁觀事情發生,另一種人促使事情發生。

這個世界上,觀眾已大多,我們需要更多演員,更多實際參與、推動、實行、貢獻、開創的人。《入世智慧的藝術》說:“智愚差別在於采取行動的時機——智者早一步;愚者晚一步。準備過頭與準備不足幾乎一樣糟糕。要妥善準備,要抓住財富!除非我們采取行動,設法促使事情發生,否則我們的生命會被逐步侵蝕。”

莫被動等待財富來敲門;要走出戶外,采取行動,自己主動去敲財富之門,財富就是這樣找到的。

莫耶士就讀於北德州州立大學時,硬著頭皮寫信給總統候選人詹森,自願加入助選團,為詹森爭取德州選票。

莫耶士勇敢跨出這麼一步,使他成為公眾人物。在極短的時間內,成了美國總統的新聞秘書,然後當上某電視新聞網的評論員,成為也許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廣播人。

莫耶士多年來始終擁有展現才華的機會,這一切皆啟始於一封自我推薦信;即他主動跨出的第一步,也就是“行動”兩個字。

希爾個人有不少類似經驗,雙親培養他從小主動開創的精神,要求他如果發現有必須的促成某種變革,或者有必要讓某些事發生,就應該采取主動。

如果看見不對的事,就要明白說出來;如果有辦法矯正錯誤,就要先加以矯正,再繼續大膽提出來,勇敢地進行嚐試。

輪子若軋軋作響,自會有人來添油;若不敢冒險,就什麼也得不到。

假如不提出要求,誰會給你呢?要掌握機遇,促成某些事情發生。現在不做,更待何時?自己不做,要誰來做?

我們在世的時間有限,不見得足夠完成一切想做的好事情。不該一直漂浮不定、彷徨遲疑、延遲耽擱,也不該遲遲不采取行動,必須把握有限的光陰,善加利用。

我們的一生中,有許多重要的人際或社會關係,皆因我們鼓起勇氣,采取主動而得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