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存的拓展
好習慣是成功的一半
一位好心的老人,在草地上發現了一個蛹,他把蛹帶回家。過了幾天,蛹殼上出現了一道小裂縫,裏麵的蝴蝶掙紮了好幾個小時,身體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來。老人看著於心不忍,於是,他拿剪刀把蛹殼剪開,幫助蝴蝶脫蛹而出。可是,這隻蝴蝶的身軀臃腫,翅膀幹癟,根本就飛不起來,不久就死去了。
蝴蝶為什麼會死去?原因是蝴蝶失去了成長的必然過程。蝴蝶的成長必須在蛹中經過痛苦的掙紮,直到它的雙翅強壯了,才會破蛹而出。人的成長也是如此,不經過掙紮、挫折、磨練是很難脫穎而出的。
吃苦貴在先,是人生的一種本錢,一份財富。台灣的電腦專家兼詩人範光陵先生,在美國獲得斯頓豪大學的企業管理碩士,獲得猶他州立大學的哲學博士,後來又專攻電腦,很早就寫出了一本《電腦和你》的通俗讀物,暢銷於台灣和東南亞。他又在國際上奔走呼號,推動成立了電腦協會,舉辦電腦講座,召開電腦國際會議,到處發表關於電腦的演講。由於他在這方麵的貢獻,泰國國王親自向他頒發電腦成就獎,英國皇家學院也授予他國際傑出成就獎。
就是這樣一個天才人物,剛畢業到美國時也是靠打工吃苦才熬下來的。剛開始時,他在一家叫湯姆·陳的餐館,做一份打雜的活。倒垃圾、刷廁所、洗盤碗、切洋蔥、剝凍雞皮……每天像個陀螺一樣忙得團團轉。餐館裏的人大大小小全是他的上司:大廚、二廚,連資深雜工都是上司,誰都可以對他指手畫腳,動輒訓斥或隨意作弄。他在兩年裏打過各種各樣的工——洗盤碗、收盤碗、做茶房、端茶送水、賣咖啡、做小工、做收銀員、售貨員……
他曾窮到口袋裏沒有一分錢,整天隻喝清水,咽麵包屑,但他仍然不停地思索著,摸索著,想找出一條路來。後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掙了錢,上大學,念研究生,終於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世界上的事,從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怕吃苦,圖安逸,是成不了大事的,試想想,哪位傑出人物不是吃得人間許多苦方才奮鬥出來的?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每天都早起,怕睡過頭,他給自己做了一個圓木的枕頭,枕這種枕頭睡覺,隻要稍微動一下,枕頭就滾開,頭就落在木床上,人就驚醒。司馬光把這個枕頭叫做“警枕”,意在警策自己,不可鬆懈懶惰。
以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聞名於世的法國聖西門,年輕時愛睡懶覺。為了克服這個壞習慣,他讓仆人每天早上向他喊道:“起來吧,偉大的事業在等待你!”聽見這莊嚴的喊聲,再想懶床也隻好起來了。
18世紀法國哲學家布豐,25歲時定居巴黎。他也有晚起的惰性,想克服,終未見效。後來他請了一個。彪悍的仆人來監督自己。他和仆人講明:不管他晚上多遲才睡下,每天早上5點必定把他叫醒,叫不醒可以拖他起床,他要是發脾氣,仆人可以動武,如果仆人沒有做到要受罰。這位仆人忠於職守,終於使布豐每日清晨即起,看書運動。
相反,古今中外,曆史上有幾個紈絝子弟能有所成就呢?就拿杜邦家族來說,這個家族是美國的億萬富翁。豪華的別墅。專用飛機、遊艇和高級小轎車,家裏應有盡有。然而,這個家族的後代卻大都是平庸之輩。他們精神世界蒼白空虛,有時竟無聊到專門搞惡作劇,用絨布作食品餡招待貴客,或把數噸水泥散堆在鄰居門前。他們躺在先人的財富上尋歡作樂,意誌必然會頹廢墮落。
要做出成就,必然要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努力。許多優秀的人才既不缺乏情商又不缺乏智商,然而他們缺少的是吃苦的精神。這不是社會的責任,也不是環境的錯,而是在於自己的責任。
在老年時遭受艱難困苦是不幸的,這個道理人們都知道。然而,在少年時未經曆艱難困苦也是不幸的,這道理卻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享樂在先,或許令人羨慕,但這隻是一個過程,不會永遠樂下去,走到終點便是苦。而吃苦在先,也同樣是一個過程,不會永遠苦下去,走到終點便是甜。隻有趁青春時期為創業曆盡磨難,才能在年老時享受甜美的果實。
我們有時會處於這樣的狀況:似乎百務纏身,有無數的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經常的反應是兩個極端:暴躁或者自棄。然而,不論在哪種心境下,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似乎會變得越來越難以理清和解決。這時候,通常我們會陷入一種無緒的狀態,不但抓不住重點和要解決的問題,而且還在無形之中給我們自己增加了壓力,更加劇了我們內心的紛繁複雜。
實際上,大多數時候,事情並沒有糟到極點,我們所承受的許多壓力都是我們自己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我們自己選擇將一些無論有沒有必要的事情都放進一個大網裏,然後背負起它們,於是我們越走越累,因為網中的東西太沉重了!
當然,有的時候,我們所麵對的情況的確很麻煩,很多問題也找不到頭緒。這時候,我們先不能急著發愁,不要讓外界的無序影響到我們的心境和清醒的頭腦,不然我們就會忙上加忙、亂裏添亂了。
當我們處於一團雜亂無緒的狀態中時,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秩序。著名詩人波浦曾寫過這樣一句話:“秩序,是天國的第一條法規。”
賓州州立大學醫學院的教授斯托克博士,曾在美國醫藥學會全國大會上宣讀過一篇論文——“生理疾病所引起的心理並發症”。在那篇論文裏,斯托克博士在一項“病人心理狀況研究”的題目下,列出的其中一項就是:
“一種必要或是不得不做的感覺,好像必須要做完的事情,永遠也做不完。”
當我們麵對這種混亂的情況時,保持冷靜並仔細分析是最重要的。我們要把事情的輕重緩急列出個進度表,按事情的重要程度來做事,這樣我們就可以每時每刻集中精力處理最重要的事情。
商業及電腦巨子羅斯·佩羅說:“凡是優秀的、值得稱道的東西,每時每刻都處在刀刃上,要不斷努力才能保持刀刃的鋒利。”羅斯認識到,人們確定了事情的重要性之後,不等於事情就會自動辦得好。我們也許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把這些重要的事情做好。但是,我們應該記住的是,要始終把重要的事情擺在第一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處理方方麵麵的事情時,大多數人是根據事情的緊迫感,而不是事情的重要程度來做事的。我們通常認為每件事情都是一樣的,我們隻願意去做那些能使我們高興的事情,而不管這些事情有多麼不重要或多麼不緊急。然而,懂得生活的人不是這樣做事,他們明白事情的輕重緩急。
伯利恒鋼鐵公司總裁查理斯·舒瓦普曾會見效率專家艾維·裏。會見時,艾維·裏說能夠幫助舒瓦普把他的鋼鐵公司管理得更好。舒瓦普承認他自己懂得如何管理,但事實上公司不盡如人意。他現在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管理知識,而是更多的行動。舒瓦普對艾維·裏說:“應該做什麼,我是清楚的。如果你能告訴我如何更好地執行計劃,我聽你的。在合理的範圍內價錢由你定。”
艾維·裏說可以在10分鍾內給舒瓦普一樣東西,這樣東西能使他公司的業績提高至少50%。然後他遞給舒瓦普一張空白紙,說道:“在這張紙上寫下你明大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然後用數字標明每件事情對於你和你公司的重要性次序。”這花了舒瓦普大約5分鍾的時間,接著,艾維·裏說道:“現在把這張紙放進口袋。明大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紙條拿出來,做第一項。不要看其他的,隻看第一項。著手辦第一件事情,直到它完成為止。然後用同樣的方法對待第二項,第三項……直到你下班為止。如果你隻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緊,因為你總是做著最重要的事情。”
艾維·裏最後說道:“你每一天都要這樣做。當你對這種方法的價值深信不疑之後,叫你公司的人也這樣做。這個試驗你愛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後給我寄張支票過來,你認為值多少就給我多少。”
整個會見曆時不到半個小時,然而幾個星期之後,舒瓦普給艾維·裏寄去一張2.5萬元的支票,還有一封信。信上說從錢的觀點來看,那是他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一課。
然而,幾年之後。這個當年不為人所知的小鋼鐵廠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獨立鋼鐵廠,其中艾維·裏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沒。
當然,我們有時候不可能總是按事情的重要程度來決定做事的先後次序。可是按計劃做事,絕對要比隨興所欲去做事要好得多。
如果蕭伯納沒有堅持該先做的事情就先做的這個原則的話,他也許就不可能成為一個作家,而一輩子隻是一個銀行出納員了。他擬定計劃,每天一定要寫一頁紙這個計劃使他每天一頁地持續寫了九年,雖然在這九年裏他一共隻得了三十幾塊美金。就連漂流在荒島上的魯賓遜,也定出每天每一個鍾點應該做什麼事的計劃。
有秩序地生活,會使我們擺脫煩躁雜亂的感覺,跳出無緒的生活,使我們看到自己的宏圖,達到我們的目標。
警戒壞習慣
一個人的習慣,往往是別人都知道,而自己卻是唯一不知道的人。
大自然利用慣性定律,維持宇宙萬物彼此之間的關係,小至原子的排列組合,大至星球的運行;一年四季、疾病與健康。生和死,形成井然有序的係統。
一粒橡籽可以長成橡樹,一粒鬆子萌芽會長成鬆樹。大自然從來就不會出差錯,讓橡子長出鬆樹,或是讓鬆子長成橡樹。這些都是我們所能看到的事實。然而我們卻不容易看出來是一種力量造就了它們。同樣的力量,使我們養成了習慣之後就不再改變。造物者隻讓人類有權利依照自己的欲望,養成適當的習慣。
有個時期,美國第一富豪蓋蒂的香煙抽得很凶,有一天,他度假開車經過法國,那天正好下著大雨,地麵特別泥濘,開了好幾個鍾頭的車子之後,他在一個小城裏的旅館過夜。吃過晚飯後他回到自己的房裏,很快便入睡了。
蓋蒂清晨兩點鍾醒來,想抽一支煙,打開燈,他自然地伸手去找他睡前放在桌上的那包煙,發現是空的。他下了床,搜尋衣服口袋,結果毫無所獲。他又搜索他的行李,希望在其中一個箱子裏能發現他無意中留下的一包煙,結果他又失望了。他知道旅館的酒吧和餐廳早就關門了,心想,這時候要把不耐煩的門房叫過來,太不堪設想了。他唯一能得到香煙的辦法是穿上衣服,走到火車站,但它至少在六條街之外。
情景看起來並不樂觀,外麵仍下著雨,他的汽車停在離旅館尚有一段距離的車房裏。而且,別人提醒過他,車房是在午夜關門,第二天早上六點才開門。這時能夠叫到計程車的機會也將等於零。
顯然,如果他真的這樣迫切地要抽一支煙,他隻有在雨中走到車站,但是要抽煙的欲望不斷地侵蝕他,並越來越濃厚。於是他脫下睡衣,開始穿上外衣。他衣服都穿好了,伸手去拿雨衣,這時他突然停住了,開始大笑,笑他自己。他突然體會到,他的行為多麼不合邏輯,甚至荒謬。
蓋蒂站在那兒尋思,一個所謂的知識分子,一個所謂的商人,一個自認為有足夠的理智對別人下命令的人,竟要在三更半夜,離開舒適的旅館,冒著大雨走過好幾條街,僅僅是為了得到一支煙。
蓋蒂生平第一次認識到這個問題,他已經養成了一個不可自拔的習慣,他願意犧牲極大的舒適,去滿足這個習慣。這個習慣顯然沒有好處,他突然明確地注意到這一點,頭腦便很快清醒過來,片刻就作出了決定。
他下定決心,把那個依然放在桌上的煙盒揉成一團,放進廢紙簍裏。然後他脫下衣服,再度穿上睡衣回到床上。帶著一種解脫,甚至是勝利的感覺,他關上燈,閉上眼,聽著打在門窗上的雨點。幾分鍾之後,他進入一個深沉、滿足的睡眠中。自從那天晚上後他再也沒抽過一支煙,也沒有抽煙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