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理想的創新(1 / 3)

第四章理想的創新

職業技能是生存之本

專注不僅體現在恒心、毅力的精神層麵,更直接體現在專注、專業的技能方麵,也可以這樣說,一個人具備了專注的精神,那麼他就會不斷發展自己的專長,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因為這是專注於事情所必需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專注是事情的靈魂,事情是專注的依托,而專業、專長是實現專注的方法,做好事情的措施。《莊子》一書中,有兩個技藝超群的人。

一個是廚房夥計,一個是匠人。廚房夥計即那位宰牛的庖丁,匠人即那位楚國郢人的朋友,叫石匠(不一定就是石匠)。二人的共同之處,就是技藝超群,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先看庖丁,他為梁惠王宰殺一頭牛。他那把刀隻是刷刷刷幾下,一個龐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解剖得清清爽爽。他殺牛時,手觸、肩依、腳踏、進刀,就像是和著音樂的節拍在表演。更奇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已經幾千頭,而那刀仍像剛在磨石上磨過一樣鋒利。

再看石匠,他的技藝也十分了不得。有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讓石匠削掉。那白灰薄如蟬翼,石匠揮斧生風,削灰而不傷郢人的鼻子。

這些絕技當然是長期專注的練就的,不是一朝一夕成功的。

有一些人對什麼事都好奇,對什麼事都想做,以至於做什麼都淺嚐輒止,不能深入地刻苦鑽研,結果是一事無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正如國棋大師林海峰教導吳清源時所講的:“逐兩兔則一兔不得,也就是說,術業有專攻才會有提高的可能,隻有專注在一門專業上,才有可能不斷提高專業技術和專業能力。”

森林裏要舉行比武大會,比賽的項目有飛行、賽跑、遊泳、爬樹和打洞。動物們紛紛報名參加自己拿手的項目,鼯鼠也來了,它要求參加所有的項目。負責報名的烏龜把老花鏡摘下又戴上,上下打量著問它:

“五種本領你都會?”

“都會!”鼯鼠自豪地回答說。

幾隻嘰嘰喳喳的小麻雀都閉了嘴,佩服地看著它,然後又嘰嘰喳喳地飛走了,逢人就說:“鼯鼠可厲害了,它什麼都會!”

比賽剛開始,最先比的是飛行。一聲哨響,老鷹、燕子、鴿子一下就飛得沒影了,鼯鼠撲騰著飛了幾丈遠就落下來了,著地時還沒站穩,摔了個嘴啃泥,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賽跑比賽,兔子得了第一名,躺在樹下睡了一覺醒後,鼯鼠才跌跌撞撞地跑到終點。

遊泳比賽,鼯鼠遊到一半就遊不動了,大聲喊起救命來,多虧了好心的烏龜把它馱回岸上。

爬樹比賽時,鼯鼠還沒爬到樹頂就抱著樹枝不敢再爬。頑皮的猴子爬到樹頂後摘下果子往它頭上扔。

明知道它不會打洞,穿山甲一會兒就鑽進土裏不見了,鼯鼠吃力地刨啊刨,半天才鑽進半個身子,觀眾見它撅著屁股怎麼也下不去,都哄笑起來。

鼯鼠雖然有五種本領,但它沒有專注於自己的優勢,因此到應用的時候卻沒有一樣中用,這哪能算是本領呢?

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一心二用,不能采取走馬觀花的態度,什麼事都想做,什麼事都不能下苦功去做,結果隻能是一事無成。因此,我們隻有一心一意地對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做到用心專一,踏著專注這一基石,一步步地不懈地向著目標邁進,最終一定會達到成功的彼岸。

成功屬於專注者。隻有專注者,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

孔子帶著一群學生在涼亭歇息,看到一個老人拿著塗有樹脂的竹竿在捉蟬。老人的技巧非常好,百發百中,簡直是出神入化。

孔子問老人:“您捉蟬的本領真高明,有沒有什麼秘訣?”

老人笑笑說:“蟬是很機警的昆蟲,一有動靜就會飛走。因此在拿竹竿時要聞風不動,甚至在竹竿上放兩粒彈珠也不會掉下來,就可以開始捉蟬了。如果練到在竹竿放五粒彈珠都滾不下來,捉蟬就像伸手拿東西一樣容易了。所以我捉蟬的時候,專心一意,天地萬物都不能擾亂我的注意力,眼睛看到的隻有蟬的翅膀。能練到這個地步,還怕捉不到蟬嗎?”

孔子聽得頻頻點頭,轉身對學生說:“聽明白了嗎?

隻有鍥而不舍,專心一意,才能把本領修煉到出神入化。”

專注是無限的,專長更是無限的。作為一名專注的員工,為了全身心地投入專注的事業中,一心一意地追求最佳的結果,因此,他的追求也是無限的,他采取追求的方法更是無限的。為了這無限的追求方法,他就必須不斷提高專業技能,使之費省效宏,多快好省。

專業技能的提高不僅僅是簡單的會與不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出神入化的地步。為了達到這個地步,那就隻有通過專注地修煉,修煉!再修煉!

懶惰不是借口

專注的員工從不在工作中尋找任何借口,因為他們總是首先投入工作之中,全力以赴、想方設法完成任何一項上級安排的工作,而不是為沒有完成工作去尋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他們總是盡全力配合同事的工作,對同事提出的幫助和要求,從不找任何借口推托。總之,完成好工作永遠是第一位的。

甲、已、丙三隻老鼠一同去偷油喝。找到了油瓶,瓶子太高,誰也無法獨自喝到油。經過一番商量,三個小家夥采取疊羅漢的方式輪流上去喝油。乙爬到丙的肩上,甲剛剛爬到乙的肩膀上,不知什麼原因,油瓶倒了,人被驚醒了,三個小家夥落荒而逃。

回到老鼠窩,三隻老鼠開始追究失敗的原因。甲老鼠說:“我沒有喝到油,由於乙老弟抖動了一下,以至於把油瓶也推倒了。”

乙老鼠說:“我抖動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我感覺到丙老弟抽搐了一下,責任並不能由我負。”

丙老鼠說:“兩位鼠兄,可沒有我什麼事,因為我好像聽到門外有貓在叫,我的抽搐是因為我們的敵人。”

“哦,原來是該死的貓推倒的油瓶!”甲乙老鼠不約而同地說。

三隻老鼠隻是在尋找借口推脫責任,而不是尋找辦法彌補過失。實際上,這樣的事情不僅出現在寓言裏,許多公司也有這樣心態的員工。

在辦公室裏,我們經常聽到有人在問:“這是誰的錯?”這樣或那樣的借口在我們耳畔竊竊私語,告訴我們不能做某事或做不好某事的理由,它們好像是“理智的聲音”、“合情合理的解釋”,而且冠冕堂皇。借口成了一塊推卸責任的“萬能器”。於是,許許多多組織的成員把寶貴的時間和充沛的精力浪費在尋找一個合理的借口上,而忘記了自己的職責和責任。

在一家企業的季度會議上,營銷部門的經理A說:“最近銷售做得不好,我們有一定責任,但是最主要的責任不在我們,而是競爭對手紛紛推出新產品,比我們的產品好,所以我們很不好做。”

研發部門經理B說:“我們最近推出的新產品是少,但是我們也有困難呀!”

財務經理C說:“是的,我是削減了你們的預算,但是你們要知道,公司的成本在上升,我們當然沒有多少錢。”

這時,采購經理D跳起來說:“我們的采購成本是上升了10%,為什麼,你們知道嗎?俄羅斯一個生產鉻的礦山爆炸了,導致不鏽鋼價格上升。”

A、B、C說:“哦,原來如此呀,這樣說,我們大家都沒有多少責任了,哈哈!”

人力資源部經理F說:“這樣說來,我隻好去考核俄羅斯的礦山了!”當組織成員不專注工作時,往往會尋找這樣那樣的借口表白。借口往往給人帶來的嚴重危害是讓人消極頹廢。一旦養成了尋找借口的習慣,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是專心致誌、積極主動地去想辦法克服,而是去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工作中沒有任何借口,專注員工都是用心做好本職工作,並非找各種各樣的借口進行推諉或拖延。

羅文上校是一個非常專注於本職工作的人,正是因為秉持著“絕不尋找借口,專心做好工作”的行動準則,所以他把信成功地送給了加西亞將軍。如果羅文上校隨便找出一個借口,任何人都不會置疑,因為,這次送信成功的機會是相當渺茫的。

如果企業中的每個人都尋找借口,拖延工作,推諉責任,必使企業競爭力下降,企業就會處於無組織無目標的狀態。

美國西點軍校200年來奉行著一條非常重要的行為準則——NOEXCUSE!沒有任何借口是西點軍校傳授給每一位新生的每一理念。在這個教育觀念下,西點軍校培養了一大批專注於本職工作的軍事人才和商業精英。“絕不尋找借口”對提高業績無疑是一劑強心劑。對每個員工說,如果貫徹專注的職業精神,拋棄任何借口。這樣,你的工作不但會取得很大突破,而且在這種工作理念支撐下會走向自己職業生涯的頂峰。

發揮自身優勢

成功心理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最主要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優勢,這也是一個人在職場上成功的重要依據。

專注本來就是一個員工的最大優勢,而且這個優勢並非是天賦和特有,隻要一個員工願意專注工作,他都能夠做到,並能發揮出專注的神奇力量。

專注員工都善於利用自身優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優勢,如果在工作中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做事情,必能得心應手。反之,強迫自己幹一些幹不了的事隻能增加失敗感,從而失去工作下去的信心與興趣,最後導致對工作的三心二意,這是很多員工平庸的重要原因。不能善加利用自身優勢,即使成功也是最辛苦最耗費的。

有一天,動物世界決定必須做件偉大的事,以便迎接所謂“新世界”誕生的問題,所以它們創建了一所學校。

學校內教授的活動課程包括跑步、爬行、遊泳及飛行。為了方便管理,所有的動物都必須參加每一項課程。

鴨子在遊泳項目上的表現非常傑出,甚至比老師還優秀,但在飛行方麵,它的成績隻是剛好及格而已,而跑步的成績更是慘不忍睹。因為它跑得太慢,所以放學後它必須放棄遊泳,留下來練習跑步,它不斷地練習,直到它那有蹼的腳都磨破了,仍然隻有遊泳一項及格。

開始時,兔子跑步的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但不久後,它便因為遊泳前繁瑣的化妝工作感到神經衰弱。

小鬆鼠本來在爬行課程上表現非常優異,但有次上飛行課時,老師要求它從地麵起飛取代從樹梢滑落,卻造成它心理上極大的挫敗感。後來它因運動過度導致肢體痙攣,使它的爬行及跑步課程隻得了70分。

老鷹是一個問題兒童,也因此被嚴厲地懲罰。以爬行課程作例子,它不但打敗其他同學先到樹頂,同時也堅持用自己的方式。

一學年結束後,一隻在遊泳、跑步、爬行方麵表現極佳,而且稍微具有飛行能力的奇特鰻魚,平均分數最高,成為畢業代表。

土撥鼠拒絕入學,同時也反對納稅,因為學校未將挖掘列入課程。它們將自己的小孩送到獾的地方學習,後來土撥鼠及地鼠也紛紛加入,成立了一個成功的私立學校。

這個寓言故事是否給了我們一個有益的啟示呢?

韓濤在公司營銷部門專心致誌地工作了6年,眼見與他差不多時候進入公司的同事一個個地被加薪或晉升,惟獨他還在“原地踏步”,為此他感到不滿與焦慮。他的經理也滿腹怨言,認為韓濤的闡述不得要領,常常在不相幹的主題上喋喋不休……

韓濤於是向職業谘詢師求教。經過多次診斷和情境分析,職業谘詢師發現他是個典型的閱讀者。如果要求他草擬、製作商場的年度促銷企劃案,他能夠順利完成;但若讓他與部門其他同事共同參加部門經理工作會議,各自闡述各個企劃方案的核心及實施要點時,即使他的企劃方案比其他同事“出彩”,但最終他還是會被淘汰“出局”。如果讓他以書麵形式回答部門經理的提問,他卻能夠直奔主題。

閱讀者很難成為優秀的傾聽者,反之亦然。因此,若想獲得職業的成功,你首先要學會識別、發現自己天生的才幹與優勢。

諾貝爾獎獲得者無疑都是取得傑出成就的人士,總結其成功之道,除了具有超凡的智力與努力之外,他們善於職業生涯設計不能不說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他們在職業生涯設計中把握住了關鍵的一條,就是根據自己的長處決定終身職業。

如愛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覺,他就沒有選擇數學而是選擇更需要直覺的理論物理作為事業的主攻方向。

專注員工之所以能高效地完成工作,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優勢何在,並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優勢。因為,他們在長期的專注工作中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優勢與短處。對於自己具有優勢的工作,在做這類工作時幾乎是自發地、無師自通地就能將其完成得很好。

控製不良情緒

喜怒哀樂最影響工作。而對於一個專注的員工來說,是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的,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心投入到工作中,盡量控製情感起伏,盡量減少幹擾因素,會忘情地達到最佳的競技狀態。

鮑伯·瓊斯是一個高爾夫球神童。1967年,年僅5歲的他就開始打球了,12歲時就取得了低於標準杆打完全場的好成績。

瓊斯14歲時,他就有資格參加全美業餘高爾夫球比賽,不知什麼原因,他那次並沒取得成功。因此,他經常發脾氣,盡管他還在堅持打好每一杆,但他的球技卻受到一定的影響,還得了個“俱樂部噴火器”的綽號。

若長此下去,瓊斯的後果是很難想像的。但他很幸運,一位高爾夫前輩告誡他說:“如果你想取得輝煌成績,控製自己的情緒是唯一途徑。”瓊斯聽取了這位前輩的衷告,開始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

瓊斯21歲時,他終於成功了,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高爾夫球員之一。28歲在贏得了高爾夫大滿貫之後,就引退了。

從鮑伯·瓊斯的經曆可知,情緒是影響工作業績的關鍵因素之一。隻有能恰當地控製自己情緒的人,才能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如果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就會受到情緒的支配,從而不能積極主動地專注於工作。

受情緒控製的人對歡樂和痛苦的體驗都比常人強烈很多倍,每次情緒在高峰和低穀回蕩時都是對他意誌的考驗。每次麵臨新的機會時,就意氣風發,雄心勃勃,盲目樂觀;當困難襲來時,馬上垂頭喪氣,三心二意起來,在強烈的心理打擊麵前認輸和氣餒,他們頻繁地更換工作。這樣的員工,恐怕沒有哪個公司的領導會對他信任和重用。

在現代職場中,很多人之所以從事平凡甚至平庸的工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他們每天早上起床,便背上沉重的“情緒包袱”——天空總是灰色的,太陽總是慘淡的,心裏堆滿了情緒“垃圾”,臉上陰雲密布。

不難想像,在這種精神狀態下,工作怎麼不會屢屢犯錯。於是,他所抱怨的倒黴事就會連連實現。如此一來,他背著“情緒包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我有一個朋友宇,能力非凡,工作積極主動、勤奮,他就是因為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而多次失去了升遷的機會,他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卻因為自己的壞習慣,讓同事覺得難堪、窘迫,甚至傷害別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前一段時間,宇因為沒能控製住自己的壞情緒而從公司辭職了。事情本來很簡單,那段時間宇正準備買房,由於一點小分歧與妻子鬧了意見,這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宇卻沒有處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