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1 / 1)

我讀《菜根譚》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一日在書市閑逛,瞅見一堆裝幀精致的藍皮仿線裝書,出於職業習慣,隨手拈起一本,原來是某出版社推出的中國古代珍藏文庫,手上這本正是《菜根譚》,飛目瀏覽幾行,便被它吸引住,站在櫃台前看了半點鍾之久,惹得那書老板朝我直翻白眼。為避免書老板急火攻心,我隻得掏錢買了一本,回家後便借一輪斜陽,就一杯香茗,將書細細讀將起來。

不讀則已,一讀便覺心中塊壘俱消,頗有看破世事、茅塞頓開之感。首先,作者還初道人的文字功力了得,通篇四六句子,俱是“眼前景致口頭語”,但意旨深遠,“蓋極高寓於極平”,發人深思是矣。讀罷掩卷,反思以前對事物多有處置不當之處,從此每日多了些“三省吾身”,我想這便是《菜根譚》一書給人的益處罷。

處世哲理的書也讀過一些,記得年輕時讀過一本《增廣賢文》,很通俗,對於做人有非常實用的指導作用。回過頭來看,比較《菜》書還是略嫌膚淺,文采也稍遜一些。據有關資料記載:《菜》書係明代洪應明先生本於陽明心學而融通儒、釋、道三教而作,通篇掇取三教精華,以出世之心而履入世之行,探索人性之本原,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對於引導人們為人處事仍然具有非常明析的指路燈作用。據說,該書書名乃根據宋人汪信民所言:“如咬得菜根可做百事”而來,可見古人很早就認定為人之道當決定人的事業之興衰。清康熙年間此書曾被皇家作為內廷子弟教科書而刊印。近年更被日、韓企業界奉為圭臬,作為企業管理及人際協調方麵的典籍而參照。但原作者所處時代正是明朝由盛轉衰時期,因此書中也時時流露一種對現實無可奈何的消極情緒,道家那種追求清靜無為、慎獨退隱的觀點始終彌漫在字裏行間,這一切都是與當今火熱的商業社會追求進取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另外,作者作為封建時代的士人階層的代表人物,有些觀點也顯得較為迂腐與頹廢,如不加批判地全盤吸收,恐會落後於時代。

遍覽坊間,《菜根譚》一書已有多種版本,近年更日益興盛,品類繁多,各有千秋,其中以助讀與譯注原著的形式為多,均是從正麵意義上給予原著以直接的闡述與解釋。本人在閱讀過程中,嚐有批注圖釋之衝動,有時信手塗鴉,日積月累,竟也小有規模,與朋友傳閱,皆稱有趣,並鼓勵我結集出版。書名喚作“歪批”,吾本意卻並非叫板先賢,乃是借古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是矣!該書眉批中兩句:“正理歪批,誰解其中奧妙;胡塗亂畫,另有精彩十分。”當是本書宗旨。還初道人原著當是正理,歪批也未必不正;原著隻是由頭,歪批乃是借由頭而言他。看官諸君萬不可將批注作為原著之譯注來讀,若如此,就折殺我的一片苦心了。至於歪批中對時弊的一些針砭,皆是出於希望國家更強盛、法治更廉明、民心更純樸的初衷。如今坊間“水煮”名著版本甚多,屏幕上“戲說”曆史之風盛行,孰優孰劣,真偽難辯。但發行量與收視率是擺在那裏的,不管專家學者讚許也罷,不屑也罷,百姓們自是津津樂道。所謂中華文化,向有適時通變,雅俗共賞的傳統。此種趨勢,是否象征著“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互為彌補之潮流,當有專家、學者作專門研究,用不著某在這裏“寒婆婆操臘心”,拙作隻當是在“水煮”盛宴中增加的一道麻辣菜,既已泡製完成,一切任人評說了。

吾非專業的文史工作者,專業與傳統文化研究也相距甚遠,今作此書不過是偶感興趣而已。遣詞造句之間難免有東施效顰之誤,請各位方家不吝指正。書中所附插畫,皆信手塗抹之作,隻為增添看客閱讀興趣而已。回頭一看,似有跟題太緊之嫌,擬多些“清冷意味”為好。

積稿期間,因工作繁忙,其間又幾經遷徒,故未能及時交稿,在此向責編胡穎先生致歉,並感謝他在我寫作過程中的點撥與指導,使本書增色不少。

本書寫作期間,李建軍女士擔負了文稿錄入、校對等工作,廖平凡、李至元、曹力行、王篤初等同誌擔負了該書的插畫製作、整理與版式設計工作,為此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一並謝過。

曹武亦於鵬城西麗湖畔

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