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機遇的贏取
人生難免遇挫折
人人都會遇到挫折。
在遇到挫折時,我們往往很快就會放棄努力,不再堅持嚐試,而且我們不再努力的理由通常是不充足的。我們常說:這是不可能的。”或者說:“我無法改變自己。”其實,我們是能夠改變的。
在心理學上,挫折是指一個人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在環境中遇到種種致使其動機不能獲得滿足的障礙和幹擾,從而產生的一種複雜的情緒狀態。
挫折使人產生或輕或重的挫折感——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有人稱之為“心理停滯狀態”。這種狀態,有時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甚至不可挽回的後果。而這種後果,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日本一家著名企業在一次高級管理人才的公開招聘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個平素成績優異,對未來充滿自信的大學畢業生,因為未被錄取而自殺了。
三天後,招聘結束了。當企業負責人查詢電腦整理資料時,竟意外地發現,那個自殺的應聘者其實是成績最好的,隻是由於電腦的失誤,才導致他落榜。
這的確是一件令人深深為之惋惜的不幸事件。而更令人深思的,還是那位企業負責人在真相大白後說的一段話:“我為電腦操作失誤深表歉疚,為這位大學生的不幸感到惋惜。但從企業的角度,我卻感謝這次事件和這場特殊的考試。我為我的公司慶幸。”
他的話不無道理。不能正確對待挫折的人無法勝任許多正常的工作;不能戰勝挫折感的人決不可能成為事業上的成功者。
每一個人,甚至在最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中,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挫折,有的挫折是短暫的,有的卻是長時間的;有的比較嚴重,也有的則較輕微。人們遇到挫折時的反應也各不相同。有的人會向挫折挑戰,百折不撓地去克服挫折;另一些人卻往往萎靡不振,甚至精神崩潰。
不同的態度,不同的反應,其實就是個體之間挫折容忍力的差異。
挫折容忍力是指個人遭遇挫折時免於心理失常的能力,是指個人經得起打擊或經得起挫折的能力。能忍受挫折的打擊,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以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動,這是心理健康的標誌,也是成功者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心理素質之一。
挫折不等於失敗。失敗尚且有可能轉化為成功,何況隨處隨時都可能發生的那些一時一事的挫折呢?
著名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曾經這樣解釋失敗與挫折:
這裏,先讓我們說明“失敗”與“暫時挫折”之間的差別。且讓我們看看,那種經常被視為“失敗”的事是否實際上隻不過是“暫時性的挫折”而已。
有時候,我甚至認為,這種暫時性的挫折實際上是一種幸運,因為它會使我們振作起來,使我們調整努力的方向,使我們向著不同的但卻是更正確或者更美好的方向前進。
由此可見,假如一個人能夠具備正確的挫折觀的話,挫折不僅不是壞事,而且還可以成為一種積極的心理動力。它可以增長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一個人以更好的方法或更好的途徑去實現目標。
正是挫折,激發起一個人向自己挑戰的勇氣。
這種向自己挑戰的內在衝動一旦化為行動,世界上任何挫折都不會使你屈服。
讓我們來看一看一位著名的美國人所遭遇過的挫折吧:
21歲——生意失敗;
22歲——角逐議員落選;
23歲——生意再度失敗;
26歲——愛侶去世;
27歲——精神崩潰;
34歲——角逐聯邦眾議員落選;
36歲——角逐聯邦眾議員再度落選;
47歲——提名副總統落選;
49歲——角逐聯邦眾議員三度落選。
也許你不相信,這個經曆過無數挫折的人正是美國的第十六任總統阿伯拉罕·林肯。
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沒有使他泄氣,反而激發起他向自己挑戰的信心和勇氣,激發起他實現自己抱負的信心和勇氣。終於,他在52歲那年,登上了總統的寶座。
對於一個成功者來說,遭遇挫折,正是他向自己挑戰的時機。
他要向怯弱挑戰,變怯弱為無畏。假如不能戰勝怯弱,他就無法在成功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他要向不幸挑戰,變不幸為幸運。對於一個擁有積極心態的人,每一個不幸中都潛藏著幸運的種子。
他要向麵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挑戰,因為問題中已經包含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他要向貧困挑戰,變貧困為富有。努力奮鬥的人不會永遠貧困,至少在精神上,他不會向貧困低頭。
他要向困難挑戰,因為他知道,生命中的每一個困難,都是對一個人戰勝困難的能力的考驗。
他要向一切不滿意的事物挑戰,在挑戰中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自己的世界。
越是險惡的環境,越能使強者有所表現。
隻有強者,才能在磨難和挫折中繼續生存,才有勇氣去迎接困難的挑戰,才有毅力去戰勝逆境和獲取新的成功。
美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舒勒博士曾經舉過一個十分有趣的例子:
愛荷華州的農民以種植馬鈴薯為生,他們每年都習慣於將收獲的馬鈴薯按體積的不同分為大、中、小三類,然後分類包裝,以不同的價格出售。分類包裝占用了他們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可是有一個農民卻從來不這樣做,他是當地農民中收入最高的人。
有一天,他的一位鄰居忍不住問他:“為什麼你從來不用對馬鈴薯分類?”他回答道:“其實道理很簡單,我隻是把所有的馬鈴薯裝上車,然後將車開到最崎嶇的路上。經過8英裏山路的顛簸,小的馬鈴薯自然會滑到下麵和四周去,而個頭較大和體積中等的馬鈴薯則會自然地留在上層和中央。”
這個道理不僅適合於馬鈴薯,也能給人以啟示:崎嶇的生活道路和艱難困苦的環境,往往更能使一個堅強的人充分體現出他們自身的存在價值。
絕不能向困難屈服
命運總是寵愛不怕困難的勇士。
對喜歡逃避責任的人來說,困難是最好的擋箭牌。你也許聽過許多人把失敗原因歸咎於沒有受過大學教育——對這些人來說,假如他們真受了大學教育,他們仍能為自己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成熟的人則不會。他們會想辦法去克服困難,而不是找借口去逃避困難。
亞曆山大·貝爾有次向朋友約瑟、亨利抱怨自己的工作不順利,認為那完全是由於自己缺乏有關電機方麵的知識。約瑟·亨利是華盛頓區一家工學院的校長,他雖然同意貝爾的說法,卻沒有向貝爾說:“真不幸,亞曆山大,你沒有機遇學習電機課程真是太不幸了!”這樣的話,也沒有告訴貝爾該如何去申請獎助金,或如何向父母請求幫助。他隻是簡短地告訴他:
“去讀啊!”
亞曆山大·貝爾果然就去攻讀有關電機的課程,最後成了曆史上對傳播科學極有貢獻的人。
人生中,最大的困難也許就是貧窮。那麼,貧窮會不會是失敗最有力的理由呢?
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是衣阿華一名鐵匠的兒子,後來又成了孤兒;IBM的董事長托瑪斯·華森,年輕時曾擔任過簿記,每星期隻賺兩塊錢;名製片家阿朵夫·祖可曾替一名皮貨商擔任助手,也是每星期隻賺兩塊錢薪水。
這些著名的成功人士,均不認為貧窮是他們的障礙。他們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工作上麵,因此根本沒有時間去自憐。
羅伯·路易·史蒂文生一生多病,卻不願讓疾病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與他交往的人,都認為他十分開朗、有精力,並且所寫的每一行文字也充分流露出這種精神來。由於他不願向身體的缺陷屈服,因此使他的文學作品更多彩、更豐盛。
曆史上,許多舉世聞名的人物都有他們自己身體上的缺點。如:拜倫爵士長有畸形足,朱利亞斯·凱撒患有癲癇症,貝多芬後來因病成了聾子,拿破侖則是有名的矮子,莫紮特患有肝病,富蘭克林·羅斯福則是小兒麻痹症的病患者,而海倫·凱勒更是從小就又聾又瞎。歌唱家珍·佛洛蒙在一次飛機意外事件時嚴重受傷。由於她不屈不撓的精神,後來不但恢複健康,並且成為有名的歌星。名演員蘇珊·鮑爾曾經鋸掉一條腿,但這也沒有影響到她幸福的婚姻生活,並且直到去世為止,都一直在影壇十分活躍。
蕭伯納對那些時常抱怨環境不順的人很感不耐煩。他說:“人們時常抱怨自己的環境不順利,因此使他們沒有什麼成就。我是不相信這種說法的。假如你得不到所要的環境,可以製造出一個來啊!”
事實是,假如每個人成天都認為環境不好,當然就會把自己的過失諉諸“缺陷”或種種其他原因。在我年輕的時候,常因自己長得比別人高而氣餒不已。經過好幾年之後,我才逐漸明白,身高跟其他許多與生俱來的條件一樣,可以有好處,也可以有壞處,完全看自己的態度而定。
假如別人有兩條腿,而我隻有一條腿;假如別人富有,而我比較貧窮;假如我長得胖、瘦、美、醜、金發、黑發、害羞或進取——無論哪一點使我們與眾不同,都很可能成為我們的缺陷——隻要你自己這麼認為!
不成熟的人隨時可以把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看成是缺陷、是障礙,然後期望自己能受到特別的待遇。成熟的人則不然,他們先認清自己的不同處,然後看是要接受它,或是加以改進。
生命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幸福之旅,而是時時擺動在幸與不幸、沉與浮、光明與黑暗之間的模式裏。我們不能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堆裏麵,拒絕麵對各種麻煩,而麻煩也不會因此獲得解決。苦難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隻有實實在在地去麵對,才是成熟的表現。
不成熟的人最常犯的過錯,便是遇事抽身而退,不敢麵對現實。許多小孩在遊戲的時候,常因自己沒有勝算便拒絕玩下去,成熟的成年人便不會如此,他們會一試再試,直到成功為止。
麥可年方二十一歲進入軍中服役,並且奉命參加以色列和阿拉伯之間的戰爭。他在一次戰役中受了嚴重的眼傷,眼睛因此看不見東西。雖然他承受這麼大的傷害,個性仍然十分爽朗。他常常與其他病人開玩笑,並把配給自己的香煙和糖分贈給好朋友。
醫師們都盡心盡力想恢複麥可的視力。一日,主治大夫親自走進麥可的房間向他說道:
“麥可,你知道我一向喜歡向病人實話實說,從不欺騙他們。麥可,我現在要告訴你,你的視力是不能恢複了。”
時間似乎停止下來,房間裏呈現可怕的靜默。
“大夫,我知道。”麥可終於打破沉寂,平靜地回答說:“其實,我一直都知道會有這個結果。非常謝謝你們為我費了這麼多心力。”
幾分鍾之後,麥可對他的朋友說道:
“我覺得我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絕望。不錯,我的眼睛瞎了,但我還可以聽得很好,講得很好啊!我的身體強壯,不但可以行走,雙手也十分靈敏。何況,就我所知,政府可以協助我學得一技之長,以讓我維持生計。我現在所需要的,就是適應一種新生活罷了。”
這就是麥可。一名擁有明亮視野的盲眼士兵。由於忙著計算自己所擁有的幸福,因此沒有時間去詛咒自己的不幸。這便是百分之百的成熟——也就是我們要麵對問題的方法。
上帝並不偏愛任何人。身為一個人,我們都得曆經一些苦難,正好像我們也曆經許多喜樂一樣。遲早,生活本身便會教我們明了:在受苦受難的經曆裏,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無論是國王或乞丐、詩人或農夫、男性或女性,當他們麵對傷痛、失落、麻煩或苦難的時候,他們所承受的折磨都是一樣的。無論是任何年紀,不成熟的人會表現得特別痛苦或怨天尤人,因為他們不了解,諸如生活中的種種苦難,像生、老、病、死或其他不幸,其實都是人生必經的階段。躲進蝸殼中的人永遠也長不大。隻有勇敢把擋箭牌拋棄,行動起來,向困難挑戰,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到達成功的彼岸。
無須為挫折擔驚
挫折是命運對你的考驗,不解、報怨、憤怒都沒用,把能力完全表現出來,才能爭取到成功的機遇。
世事艱辛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我們不必因不平而泄氣,也不必因挫折而煩惱,隻要自己努力,機遇總會有的。
德國著名哲學家費希特年輕時,曾去拜訪大名鼎鼎的康德,想向他討教,不料康德對他很冷漠,拒絕了他。
費希特失去了一次機遇,但他未受不平的影響而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心想,我沒有成果,兩手空空,人家當然怕打攪囉!
我為什麼不拿出成果來呢?
於是他埋頭苦學,完成了一篇《天啟的批判》的論文,呈獻給康德,並附上一封信。
信中說:
“我是為了拜見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學家而來的,但仔細一想,對本身是否有這種資格都未審慎考慮,感到萬分抱歉。雖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函介,但我決心毛遂自薦,這篇論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紹信。”
康德細讀了費希特的論文,不禁拍案叫絕。他為其才華和獨特的求學方式所震動,便決定“錄取”,還親筆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回信,邀請費希特來一起探討哲理。
由此,費希特獲得了成功的機遇,後來成為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學家。
一談到小澤征爾先生,大家都知道,他堪稱是全日本足以向世界誇耀的國際大音樂家、名指揮家,然而,他之所以能夠建立今天名指揮家的地位,乃是參加貝桑鬆音樂節的“國際指揮比賽”帶來的。
在參加貝桑鬆音樂節之前,小澤征爾不僅與世界無關,即使是日本,也是名不見經傳。因為他的才華沒有表現出來,不為人所知。
他決心參加貝桑鬆的音樂比賽,來個一鳴驚人,經過重重困難,他終於充滿信心地來到歐洲。但一到當地後,就有莫大的難關在等待他。
他到達歐洲之後,首先要辦的是參加音樂比賽的手續,但不知為什麼,證件竟然不夠齊全,不為音樂實行委員會正式受理,這麼一來,他就無法參加期待已久的音樂節了!
一般說到音樂家,多半性格是內向而不愛出風頭的,所以,絕大多數的人在遇到這種狀況時,必是就此放棄,但他卻不同,他不但不打算放棄,還盡全力積極爭取。
首先,他來到日本大使館,將整件事說明原委,然後要求幫助。
可是,日本大使館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正在束手無策時,他突然想起朋友過去告訴他的事。
“對了!美國大使館有音樂部,凡是喜歡音樂的人,都可以參加。”
他立刻趕到美國大使館。
這裏的負責人是位女性,名為卡莎夫人,過去她曾在紐約的某音樂團擔任小提琴手。
他將事情本末向她說明,拚命拜托對方,想辦法讓他參加音樂比賽,但她麵有難色地表示:
“雖然我也是音樂家出身,但美國大使館不得越權幹預音樂節的問題。”
她的理由很明白。
但他仍執拗地懇求她。
原來表情僵硬的她,逐漸浮現笑容。
思考了一會兒,卡莎夫人問了他一個問題:
“你是個優秀的音樂家嗎?或者是個不怎麼優秀的音樂家?”
他刻不容緩地回答:“當然,我自認是個優秀的音樂家,我是說將來可能……”
他這幾句充滿自信的話,讓卡莎夫人的手立時伸向電話。
她聯絡貝桑鬆國際音樂節的實行委員會,拜托他們讓他參加音樂比賽,結果,實行委員會回答,兩周後作最後決定,請他們等待答複。
此時,他心中便有一絲希望,心想,若是還不行,就隻好放棄了。
兩星期後,他收到美國大使館的答複,告知他已獲準參加音樂比賽。
這表示,他可以正式地參加貝桑鬆國際音樂指揮比賽了!
參加比賽的人,總共約60位,他很順利地通過了第一次預選,終於來到正式決賽,此時他嚴肅地想:“好吧!既然我差一點就被逐出比賽,現在就算不入選也無所謂了!不過,為了不讓自己後悔,我一定要努力。”
後來他終於獲得了冠軍。
就這樣,小澤征爾建立了世界大指揮家不可動搖的地位,我們可從他的努力中看出,直到最後,他都沒有放棄。他很有耐心地奔走日本大使館、美國大使館,為了參加音樂節,盡了最大的努力,如此才能為他召來好運——獲得貝桑鬆國際指揮比賽優勝,成為享譽國際的名指揮家,建立現在的地位。
費希特得以成為大教育家,小澤征爾得以成為大指揮家,這難得的機遇是哪裏來的呢?
一言以蔽之,是他們從來不因別人誤解而不平,不因人生艱難而不平,勵精圖治,盡情顯現自己的才華,自己努力爭取機遇,如此心態,如此勇氣,如此人生,總會有機遇光臨,總會有伯樂賞識,隻不過在時間上有早晚,形式上不同罷了。
瑞典科學家阿列紐斯於1882年在瑞典科學院物理學家愛德龍德的指導下進行了測定電解質導電率的研究工作。
他把測定結果寫成一篇博士論文寄給母校烏普沙拉大學,由於該校學位評議委員會的成員們還不理解論文的深刻意義,因而錯誤地評為四等。
“四等”就意味著參加博士考試的失敗,但是,阿列紐斯在挫折麵前沒有退卻,沒有消沉,他將這篇落選的博士論文和一封附信一起寄給德國加裏工學院物理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
奧斯特瓦爾德仔細地閱讀了論文和來信後,被深深地打動了,連呼“真了不起”。
1844年8月,他親自去瑞典訪問了阿列紐斯,對那篇落選的論文給予高度的評價,並代表加裏工學院授予他博士學位。
阿列紐斯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1903年因這一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人間不平事,不知有多少。矢誌進取的人,麵對挫折沒有抱怨,沒有煩惱,沒有退卻,隻有一心向著理想目標奮進,這才是成功的真諦,這也是人生考驗的關鍵。
堅持到底,直至成功
“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那些不畏艱難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馬克思如是說。在人的一生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隻有百折不回的人,才會有成功的命運。
韓國著名企業家鄭周永就是一位靠百折不撓的精神而最終獲得成功的人。
鄭周永出生在江原道通川郡鬆田麵峨山裏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祖輩世代務農,父母親都是村裏出名的勤勞人,除他以外,家裏還有五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少年時代的鄭周永曾就讀於通川郡鬆田公立小學,小學畢業後,貧窮的家境再也不允許他繼續念書了,鄭周永隻得回到家中同父親一起,起早摸黑地在地裏幹活。然而,盡管全家人拚死拚活地幹,仍然不能改變貧苦的命運。一年下來連基本口糧都無法保證。一天的勞動全靠早飯支撐,晚上隻有稀粥來哄哄肚子。這種艱難貧窮的農村生活使得少年的鄭周永難以忍受。他開始夢想了——要離開這毫無希望的窮山惡水,去尋找另一個屬於他的新天地。於是,他向在鎮上工作的幾個同學求援,想讓他們幫忙在鎮上謀點事幹。然而他的同學想不出什麼辦法,反而他的“異想天開”還被固執的父親罵了一頓,理由很簡單:身為長子就應該留在家裏傳承祖業,老老實實地種田打糧,養家糊口。
鄭周永並沒有打消自己的念頭,他覺得自己應該趁著年輕出去闖一闖,“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何時搏?”
第二年春天,16歲的鄭周永在一個偶然的機遇到裏長家看報紙,發現北方的清津市正在修建港口和鐵路。他馬上意識到,修港口和鐵路一定會需要大量的勞工。這或許是一次難得的機遇;鄭周永仿佛已感覺到了自己正處在隆隆的機器聲中,成千上萬的建築工人來來往往地忙碌著,那裏麵當然也有他。
然而當他在一張破舊的地圖上找到清津市時,心頓時冷了——清津市竟與通川相距1000多裏。“再遠我也要去!”鄭周永下定了決心。他立即行動起來:先去找到最好的夥伴池周元,兩人悄悄地靠賣柴積攢了4角7分錢。8月的一天,他們拿著這僅有的路費,背著父母,溜出村子,向清津出發了。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白天靠幾分錢的食糧維持體力來趕路,晚上便空著肚子在背風處過夜。一路奔波,疲憊不堪的鄭周永怎麼也睡不著,他望著黑洞洞的天空,想起了貧窮的家鄉,想起了爸爸媽媽和弟弟妹妹,想到父母會為兒子的失蹤而感到焦急不安,他深感自己對不住父母雙親,傷心地哭了。鄭周永狠狠地咬住自己的嘴唇:為了改變貧窮,為了能讓全家人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我一定要出去,走到底!
經過幾天的奔波,他們來到了高原市。當得知這裏也有鐵路工地,就決定先掙點路費再去清津。築路的活比種田要累得多,一天從早幹到晚,使他周身疼痛,渾身乏力。可一想到貧窮的家和茫茫的前程,他隻得咬牙堅持下去。築路工每月工資4角5分錢,除去飯費,一個月滿勤也隻有1角5分錢。轉眼間兩個月過去,中秋節快要到了。鄭周永想讓父母高興一下,於是好不容易說服了工頭,預先支點錢給家裏寄去。正當他高興地從工頭棚裏走出來時,突然一個熟悉的聲音使他愣住了:“周永!”“爸爸!”父親出乎意料地站在他麵前。看著累得又黑又瘦的兒子,父親的心裏一陣酸痛,鄭周永猛地撲到父親的懷裏,放聲大哭,他太想家了,他畢竟還隻是一個16歲的孩子。
原來,從他離家出走後,焦急萬分的父母好不容易從裏長的女兒那裏得到一點線索,便一路找來,沒想到在高原遇到了。就這樣,鄭周永便像個小俘虜一樣被父親帶回了貧窮的小山溝。
盡管鄭周永是個在小山溝裏土生土長的窮孩子,但少年時代特有的幻想和對未來的憧憬始終纏繞著他。他無法忍受這難耐的困境,他急需改變這一切;窮則思變,鄭周永已經下定決心,無論阻力多大,他都要走出這小山溝。
一次他看到連載小說《泥土》時,立即被主人公許崇吸引住了,他感到許崇能從山溝裏獨自進城,一邊打工一邊學習,而我鄭周永為什麼就不能出去闖一闖呢?於是,一個新的計劃又在他的心裏萌發了。第二年春天,他又聯合了村裏的另外兩個小夥伴,在一天夜裏,溜出村子,一口氣跑了100多裏,朝漢城走去。然而,他又失敗了,當他們一夥來到金化的一位親屬家時,又被一路追來的父親“押”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