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創新的方法(1 / 3)

第四章創新的方法

靜坐可以開發智力

學習的心理障礙是緊張。緊張使人六神無主,心慌意亂,造成遺忘,思維顛三倒四。緊張使人愚鈍,放鬆使人聰慧。中醫理論認為,很多疾病是由於血脈不通造成的,緊則僵,鬆則通。體育比賽、藝術教育都注重心理放鬆的訓練。健腦學習法要求大腦處於放鬆狀態,凡練過此項技術的人,都感到頭腦清醒,耳聰目明。怎樣使大腦處於放鬆狀態?源遠流長的東方文化啟示我們,可以訓練實施健腦靜坐。

印度教育部正式宣布,在300多所中央小學開設瑜珈課,由政府派有經驗的瑜珈老師任教。

近幾年,在國外興起一種獨特的開發人體智能的方法,謂之“超覺靜坐技術”。其方法是按一定要求閉目凝神靜坐,逐步達到入靜,使人由興奮思維狀態轉為平靜進而達到超覺狀態,即“入定”或“忘我”狀態,精力充沛,心平氣和,記憶增加。由於超覺靜坐具有健腦益智功效,在世界上已廣泛流行。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正在推行這項健腦術,有幾百萬人正在實踐它,還有不計其數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家從事這項研究。

日本川煙愛義博士花了半個世紀的歲月研究和實踐健腦方法,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他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三分鍾超覺靜思”,僅僅用上三分鍾的時間,就能使人精神煥發。他認為,超覺靜思使人精神集中,是控製意識的鑰匙,他還舉出眾多事例說明,超覺靜坐是傑出人才的精神支柱。

一代學者,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在詩歌、戲劇、曆史、古文字、書法等諸多領域都卓有成就。他生前非常注重“靜坐養身”。年輕時,他在日本留學,因用腦過度,患了嚴重的神經衰弱,心悸、頭痛、失眠,每夜隻能睡三四個小時,記憶力很差,苦惱中幾乎自殺。後來,他開始習練靜坐,早晚半個小時,不久,奇跡出現了,他的超人記憶力又回來了。

國內外的研究和成功學者的事例,引發我們思考:怎樣走上聰慧之路?一要讀書,二要實踐。還有沒有第三條途徑?東方傳統文化告訴我們:“定能生慧”,這是先哲給後人的啟迪:除“聞慧”、“思慧”外,還有“修慧”。這“修慧”指明了一種學習方法、一種思考方式,即一種科學用腦、開發潛能的方式。對“修慧”的規律應進行深入研討。

腦力活動必須有充沛的精力、清醒的頭腦,這樣才能有敏捷的思維。這就應了解腦活動的規律。腦電波測試表明,人處於鬆弛狀態下,腦電波穩定而有節律,學習效率高。在腦力活動前與活動中,通過一定方式誘發這樣的腦電波,自然能夠提高用腦效率。可以通過靜坐來實現這一點。人的活動可分為三種狀態:清醒狀態、睡眠狀態和入靜狀態。這好比清醒狀態有如微波蕩漾的湖麵;睡眠狀態好像結成薄冰的湖麵;入靜狀態恰似平靜的湖麵。入靜狀態是臨界狀態,好多事物的臨界狀態都是微妙的,蘊藏著潛能。人腦的活動,不外乎對信息的存貯和加工。“平靜的湖麵”呈現高靈敏度,適於對信息的捕捉、存貯、運用、加工,優於“微波蕩漾的湖麵”,即入靜狀態優於清醒狀態。因此,中國古人提倡的“定能生慧”。定就是入靜。“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止、定、靜、安、慮、得”,揭示的就是開慧過程吧!

以“鬆、靜、自然”為法則,習練靜的學生普遍感到精力充沛,身心愉快,睡眠好。學生們說:“每天早晨靜坐之後,都有一種頭腦清醒冷靜的感覺,上課精力比以前集中了。”最突出的感覺是精力充沛,每天晚上做功課,再也不犯困了。”“靜坐後,覺得心情舒暢,脾氣也比平時好多了。”“遇到問題不急躁,煩惱少多了。考試前的緊張情緒也有所減輕,解題時頭腦靈活。”從數量統計上可以明顯地看出效能:靜坐後感到精力充沛的占50%,感到身心愉快的占31%,感到睡眠好的占23%。實驗表明,靜坐是健腦增智的有效途徑。

靜坐應超前進行:上課前、做作業前、睡覺前、考試前。在腦力活動前,通過靜坐,誘發大腦進入最佳狀態,睡覺前靜坐,有安神作用,有助於睡眠。靜坐時間可長可短,短可三五分鍾,長以半小時左右為好。人們每天完全有條件抽出這樣長的時間練習。據報載,台灣江翠國立中學實施“坐禪教育法”。該校每個班在上課前先用五分鍾坐禪,讓學生靜坐閉目收心,集中注意力。老師則複習一下上一堂課概要,揭示一下將要講授課程的提綱,然後再正式上課。剛開始,不少學生誤認為坐禪是宗教活動,感到不適應甚至排斥,但是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們大都習以為常,並且從中受益,不但學業大大進步了,而且普遍提高了品德修養,能心平氣和地接受教師的教育。

潛能的超能量

在拿破侖·希爾的成功學看來,潛能存在於每一個人,它可以內部沒日沒夜地工作,以一種不為人知的程序利用著你無窮無盡的智慧力量,這種力量能夠把你的欲望轉化成你的物質等同物。

別讓潛能白白浪費

MPA心態會使人心想事成,走向成功的原因,是由於每個人都有無窮的潛能等待開發。

NMA心態會使人怯弱無能,走向失敗的原因,是由於它使人放棄了偉大潛能的開發,讓潛能在那裏沉睡,白白浪費。

沒有人不渴望成功,然而成功並非上天賦予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開發了人的巨大無比的潛能,隻要你抱著積極心態去開發你的潛能,你就會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會越用越強。與此相反,倘若你抱著消極心態,不去開發自己的潛能,那你隻有眼看別人成功,自歎命運不公,並且愈加消極愈加無能!

著名發明家愛迪生曾經說:“如果我們作出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肯定地,它會使我們自己大吃一驚。”

從這句話中,能夠提出一個相當科學的問題:“你一生有沒有使自己驚奇過?”拿破侖·希爾曾閱讀到一件極富戲劇性的事,說的是戰爭期間一名海軍水兵的故事。這位腦筋清楚、思路條理分明的人使得他身邊的人都感到驚奇。

故事發生在二次大戰期間,在某國的港灣停泊著一艘美國驅逐艦,那夜皓月當空,一片寧靜。一名水兵按例巡視全艦時突然停步,他看到一個烏黑的大東西在不遠的水麵上浮動著。

他驚駭地看出那是一枚觸發水雷,也許是從一處雷區脫離出來的,正隨著退潮慢慢向著艦身中央漂來。

水兵馬上抓起艦內電話機,通知了值日官。值日官馬上快步跑來。他們又很快通知了艦長,並且發出全艦戒備的訊號。

全艦的官兵都來到了甲板上,驚恐地注視著那枚慢慢漂近的水雷,大家都了解眼前的狀況,災難即將來臨。

軍官馬上提出各種對策。他們該起錨走嗎?不行,時間來不及了。發動引擎使水雷漂離開?不行,由於螺旋槳轉動隻會讓水雷更快地漂向艦身。以槍炮引爆水雷?也不可以,因為那枚正在漂近的水雷太接近艦裏麵的彈藥庫。

那麼該怎麼辦呢?放下一艘小艇,用一支長杆把水雷捅開?這也行不通,因為那是一枚觸發水雷,再者說他們也沒有時間去拆下水雷的雷管。

悲劇似乎是沒有辦法避免了。

突然,那名水兵想出了比任何軍官所能想出的更好的辦法。

他大喊著:“把消防水管拿來。”大家馬上明白,這個辦法有道理。

他們便向艦艇和水雷之間的海上噴水,以製造一條人工水流,使水雷順著水流漂向遠方,然後再用艦炮引爆水雷。

這位水兵真是偉大。然而他卻隻是個普通人。不過他卻具有在危機狀況下冷靜而正確思考的能力,有著非凡的思維。

可見,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內部都有這種天賦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創造的潛能。

不管你的境況發生了多麼糟糕的變故,隻要你相信你行,象就能夠扭轉了不利的局麵。對你的能力抱著肯定的想法就能發揮出積極心智的力量,並因而產生有效的對策。

你是否聽過關於一隻鷹自以為是雞的寓言?

寓言說,一天,一個愛好冒險的男孩爬到父親養雞場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現了一個鷹巢。他從巢裏拿了一隻鷹蛋,帶回養雞場,把鷹蛋和雞蛋混在一起,讓一隻母雞來孵。孵出來的小雞群裏有一個小鷹。小鷹和小雞一起長大,所以不知道自己除了是小雞外還會是什麼。起初它很滿足,過著和雞一樣的生活。

但是,當它慢慢長大的時候,它的內心裏就有了一種不平常的感覺。

它總是想:“為什麼我長得與其他的夥伴不一樣?食量也比它們大好多?我一定不隻是一隻雞!”盡管它有這樣的想法,但它從來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直到有一天,一隻蒼勁的老鷹翱翔在養雞場的上空,小鷹感覺到自己的雙翼有一股奇特的力量,感覺胸膛裏的心髒正在猛烈地跳著。

它抬頭看著老鷹的時候,一種想法出現在心中:“養雞場不是我真正的棲息之地。我要飛上青天,棲息在山岩之上。”

它從來沒有飛過,然而它的內心裏有著無窮的力量和天性。它展開了雙翅,飛升到一座矮山的頂上。極為興奮之下,它再飛到更高的山頂上,最後衝上了青天,到了高山的頂峰。終於,它發現了偉大的自己。

對此,也許有人並不以為然,他們會說:“寓言歸寓言,我還是我,我不是什麼鷹,我隻是一個不能再普通的人,我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會象鷹那樣做出了不走的事來。”

或許這正是問題的所在——你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能夠作出什麼了不起的事來。這是事實,而且這是嚴酷的事實,即我們隻能把自己釘在我們自我期望的範圍以內。

然而人體內確實具有比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才氣,更多的能力,更有效的機能。拿破侖·希爾從報上看到過一個故事,不僅有趣,而且有意義。故事是這樣的:

一位農夫在穀倉前麵注視著一輛輕型卡車快速地開過他的土地。坐在駕駛室裏的是他年僅14歲的小兒子,由於年齡過小,還沒有考取駕照的資格,然而這個孩子卻對汽車很著迷——而且似乎已經能夠操縱一輛汽車,所以農夫就同意他在農場裏開這輛客貨兩用車,然而拒絕他在外麵的路上開。

但是突然間,農夫眼看著汽車翻到水溝裏去了。

他驚慌失措,急忙跑到出事地點。他看到溝裏有水,而他的兒子被壓在卡車下麵,躺在那裏,隻有頭的一部分露出水麵。

農夫並不很高大,頂多有170公分高,140磅重,然而他毫不遲疑,縱身跳進水溝,用雙手把卡車抬高了起來,足以讓另一位跑來援助的工人把失去知覺的孩子從下麵拖出來。

當地的醫生聞訊立刻趕了過來,給這個男孩做了周身檢查,確定沒有傷及內髒,隻有一點皮肉傷需要治療。

這個時候,農夫卻開始覺得奇怪了起來,剛才他去抬卡車的時候根本沒有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否抬得動。由於好奇,他就再試一次,結果根本就動不了那輛卡車。

醫生從醫學角度解釋說這是由於身體機能對緊急狀況產生的反應時,腎上腺就大量分泌出激素,傳到整個身體,產生出額外的能量所致。

要分泌出那麼多腎上腺激素,首先當然得有那麼多存在腺體裏麵。如果裏麵沒有,無論什麼危急情況都不能讓它分泌出來。一個人通常都存有極大的潛在體力。

這個事件還告訴我們另一項更重要的事實,農夫在危急情況下產生了一股超常的力量,並不光是肉體反應所致,它還涉及到心智和精神的力量。

看到自己的兒子被壓在卡車下有生命危險,農夫唯一的想法就是抬起卡車救出兒子。這可以說是精神上的腎上腺引發出潛在的力量。而如果情況需要更大的體力,心智狀態就能夠產生出更大的力量。

有一句老話說:“在命運向你擲來一把刀的時候,你能抓住它的兩個地方:刀口或刀柄。”如果你抓住刀口,它會割傷你,甚至威脅你的生命;然而如果你抓住刀柄,你就可以用它來打開一條道。

因此當遭遇到大障礙的時候,你要抓住它的柄。也就是說,讓挑戰提高你的戰鬥精神。你沒有充足的戰鬥精神,你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

發揮你的戰鬥精神,讓這種戰鬥精神挖掘出你內部的潛能,並最終將它付諸行動。

潛能釋放練習

法根據拿破侖·希爾的成功學理論,每個人都對他人具有強大的感染和影響力,就是說每一個的真正自我都是有磁性的。

我們通常說某個人“個性很有魅力”,實際上是指他沒有壓抑自我的創造性和具有表現自己的勇氣。“不良個性”也可稱為“被壓抑個性”裏對個人潛能的一種壓抑,其特征是不能表現內在的創造性自我,所以顯得停滯、退縮、呆板、束縛。

那種受壓抑的個性約束真正的自我表現,讓個體總有理由拒絕表現自己、害怕成為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緊鎖在內心深處,並大量地消耗著心理能量。軀體長期處於無力狀態,思維自然也就毫無變化,陷於停頓的狀態。

羞怯、靦腆忌妒、過度的愧疚感、失眠、神經過敏、脾氣暴躁、無法與別人相處等等這些都是壓抑的症狀表現。

我們都很清楚,每個人自身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隻是未被激發或受到壓抑。倘若你對否定反饋或批評反應過了頭,則可能偏離正軌,使前進受阻。

如果你見了生人就臉紅,如果你害怕麵對陌生環境,如果經常覺得不適應和擔憂、焦慮和神經過敏,如果你感覺緊張、有自我意識感,如果你有類似麵部抽搐、無謂的眨眼、顫抖、難以入眠等“緊張症狀”,倘若你畏縮不前、甘居下遊,那麼,你所受到的壓抑就一定很重。或許,你對事情過於謹慎和“考慮”過多,限製了你的個性的發揮和表現。

如果你是因為潛能受壓抑而遭到不幸和失敗,你就必須有意識地練習解除抑製的辦法,讓生活中的你不那麼拘謹,不那麼擔心,不那麼過於認真。

你應該學會在思考前講話,戒除行動之前“過於仔細”的思考。

釋放潛能練習之一:

1.不要在說話之前考慮前因後果可能產生的後果,要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2.不要做計劃,即不要考慮明天,不要在行動前考慮。

“行動——在行動中糾正你的行為”,這個模式看來有些偏頗,但其實它符合機製開動的原則。一枚魚雷絕不會先“考慮好”它的方向和目標是否錯誤,也不事先試圖糾正錯誤,它必須首先行動——向目標行動——接著在行進過程中糾正可能產生的一切偏差。

3.不可以批評自己。

潛能受壓抑的人經常沉溺在自我批評中,無論作出多麼簡單的舉動,事後他都會對自己說:“我真不該那樣做啊!”

心理學家告誡每一位受壓抑的人再也不要這樣折磨自己,因為有意識的自我批評、自我分析和反省雖然不可或缺,但是作為一種經常不斷的、每日每時都進行的自我猜測或者對過去行為的無休止的剖析,你行為失常,最後不可避免地遭受失敗。

要注意這一類的自我批評和自我責備,要讓它們立即停止下來。

4.你應該養成大聲說話的習慣。

受壓抑的人說話聲音明顯細小,充分表現了說話者信心的缺之。

大聲說話並不是說要向別人大聲喊叫或使用憤怒的聲調,隻要有意識地使聲音比平時稍大就行。大聲談話本身就是解除壓抑的有效方法,它能夠多調動起全身15%的力量,與壓抑狀況相比,讓人能舉起更大的重量。科學實驗對此的解釋是——大聲叫喊能解除你的壓抑——調動你的全部潛能,包括那些受到阻礙和壓抑的潛能。

5.你應該直接表露你的喜怒哀樂。

受壓抑的個性既害怕表現不好的情感,也害怕表現好的情感。

如果追求心愛的人會擔心對方說他自作多情;如果表示友好,又怕別家說他拍馬屁;如果稱讚某人,又怕人家懷疑他另有企圖。

對於你來說,正確的做法應當完全不必考慮這些否定的反饋信號,你不妨每天至少誇獎3個人,如果喜歡某人幹的事、穿的衣服或說的話,你就讓他知道。

釋放潛能練習之二:

我們在這裏為你介紹一種非常有效的循序式肌肉放鬆法,來使你釋放壓抑的潛能:

這種肌肉放鬆並不很難,你隻要根據下麵的要點練習大約一星期,就可以掌握到放鬆的要訣。

1.安排30分鍾時間。

2.安排一個寧靜、最好是黑暗的房間,房間內要有一張舒適的床或沙發。

3.換一身肥大寬鬆的衣服,或將自己的緊身衣褲解開,然後睡或躺在床上或沙發上。

4.深呼吸3次。每一次吸氣之後,盡可能忍氣不呼出,並全身緊張,然後握緊拳頭,這一過程是讓你體會到緊張的感覺。直到忍受不住時,再將氣緩緩呼出,盡力讓自己有“如釋重負”的感覺,這第二個過程是讓你體會到放鬆的感覺。

5.盡量體會緊張的不適感與鬆弛的舒適感差異,以感受鬆弛的好處。

6.向身體各部位逐一發布“鬆弛的自我催眠命令”。

這些部位依次是:手指及手掌。前臂、手臂、頭皮、前額、眼、耳、口、鼻、下顎、頸、脖、背、前胸、後腰、肚、臀、肋骨以及生殖器、大腿、膝、小腿、腳及腳趾。

你按照這些部位的次序,發布以下的指令:“放……鬆……鬆……弛……我現在感到非常舒暢……我(部位)現在是非常的鬆……弛,我明顯地感覺這部位有一種沉重而舒服的感覺。”

7.在進行第6步的同時,你要盡量體驗全身鬆弛的感覺。

8.完成手指到腳趾的鬆弛過程,想象一股暖流,由頭頂緩緩地流過你的脖子、胸、肛、腿,以及腳尖。暖流的穿過,會大大地加深你全身的鬆弛程度。

9.靜靜地躺在床上或沙發上,盡情享受這一不容易得的鬆弛,充分體會這一狀態的美好。

10.除了第9步沒有時間限製之外,前麵由手至腳整個逐步放鬆的過程需時大約6至7分鍾。倘若你在不到6分鍾的時間內完成,那說明你還未能達到鬆弛的狀態。

這種練習法的要點在於:

(1)假如前麵1和2的環境不許可,你可以靈活變通一下,隻要保證在練習期間不被外界幹擾即可;

(2)之所以安排半小時的時間去做一個7分鍾左右的程序,是為了保證你不為時間所限而盡量放鬆。

有一位工程師堅持練習這一放鬆術,矯正了嚴重的語言障礙,其邏輯思維和工作才幹獲得了驚人的發展,他溫和待人的態度和冷靜的處世方法,也得到周圍人的讚賞。

釋放潛能練習之三:

富蘭克林、貝多芬、達·芬奇、愛因斯坦、伽利略、羅素、蕭伯納等等世界文明史上的偉大人物,大都是敢於探索未知的先驅者。

實際上,他們在許多方麵與普通的人一樣平常,唯一區別隻不過是他們敢於走常人不敢走的路罷了。

文藝複興時期的魏策爾曾經說過:“人類的一切都不會使我感到陌生。”

隻要你對自己充滿信心,敢於堅持不懈地去行動,那麼,你做任何事情都能獲得成功。

假如你敢於探索那些陌生的領域,便有可能切身體驗到人世間的各種樂趣。想想那些被稱為“天才”的人,那些在生活中頗有作為的成功者,他們並不單單是某方麵的專家,其實,他們也是克服困難的堅強戰士。

你應該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自己,打開心靈的窗戶,進行那些自己一向認為力所不能及的活動;不然,你就隻會以同樣而固定的方式重複進行同樣的活動,直到生命終結。

偉人的偉大之處,總是體現在他們探索的品質和探索未知的勇氣上。

要積極嚐試新事物,就必須得摒棄一些會對自己個性造成壓抑的觀點,比如:

改變現狀不如苟且偷生,因為改變就意味著重頭再來,而萬事開頭難啊;認為自己不夠堅強,經不起挫折;倘若涉足於完全陌生的領域,會碰得頭破血流等。

這顯然是些的懦夫觀點。

其實,不斷為生活注入新的活力,變換一種生活方式或氛圍,你會感覺到精神愉悅和充實;相反,厭倦生活則會削弱意誌並產生消極的心理影響。一旦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就可能導致精神崩潰。但是,如果在生活中努力探索未知,堅持堅定必勝的信念,那麼你的心理一定會更加健康而強大。

而且,人們還常常抱有這樣一種心理意識,他們往往說:“這種事我從未聽說(或遇見)過我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這種心理狀態讓人不能麵對挑戰,不能去積極嚐試新的經曆,因此你必須堅決摒除這種心理。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某種理由,否則做它又有什麼意義呢?”這也是不少人不能嚐試未知的一種習慣心理。實際上,隻要你願意,你能夠去做一切事情,而不必一定要有理由。

對理由的“熱衷”會阻礙你的個性的成長發展,長期克製並壓抑個性,將讓你的潛能無法發揮。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你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其原因僅僅是你願意這樣做,這種思維方式將為你拓展生活的新天地,並最終引導你走向事業的成功。

釋放潛能練習之四:這一練習的目的是要讓你尋找人生的安全感。

安全感意味著知道將要發生的危險,並能避免對個體的威脅。但安全感也很容易使人處於缺乏勇氣、缺乏探索精神而一味追求安逸的境地。

安全感可以指外界的各方麵的保障,比如金錢、房產和汽車等物質財富,也可指工作或社會地位等生活保障。然而,世界上也存在著另一種值得追求的安全感,這就是內心的安全感。

內心安全感,即指相信自己能夠處理一切事情,對未來抱有信心和希望的安全感。這是唯一持久的安全感,也是真正的安全感。財物終歸會耗盡,名聲隨毀譽而沉浮,唯有自我可以依賴。

你應該相信自己內在有力量,不妨將財產、工作或社會地位隻視為生活中令人愉快但可或缺的附屬物。

你可以做一次如下設想:

你正在看這本書,突然撲過來幾個人,不由分說脫下了你所有的衣物,把你扔到直升飛機上。直升飛機把赤身裸體的你運到索馬裏內地,留在一片荒原上。你既沒有預先得到警告,也沒有帶一丁點錢財,除你自己之外,一無所有。你將麵臨語言、風俗習慣、氣候適應等困難,而你的全部財產僅僅是你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是要設法生存下去,還是呆坐原地愁困而死?是結交新朋友,找到吃的住的,還是躺在那兒哀歎自己多麼不幸?倘若你依賴的是外部安全感,你將沒辦法生存下去,因為你的所有財物都已被剝奪。但是,如果你內心堅強,毫不畏懼,那你就會活下來。

由此可知,我們可以將安全感定義為:了解自己能夠 應付各種局麵——包括沒有任何外界安全條件的局麵。

一些敢於冒險和探索未知的人,他們並不是事事都預先訂好計劃,卻可能事事走在前麵,因為他們追求的是內心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讓他們勇於破解未知,從而使得自己不斷發展,有所作為。

潛能練習之五:這一練習法的目的是要你學會暗示的訣竅。

釋放人性潛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暗示。暗示會產生強烈的心理定勢,並導致潛在動機產生行為。積極的帶有成功意識的暗示會讓你較少利用意誌力,從而在自發理念中的指引下實現自己的目標。

然而,在學習自我暗示時,你必須牢記以下6大原則:

1.簡潔。你默念的句子要簡明扼要且勁力十足。例如:“我越來越富有”,“我掙了越來越多的錢”等等。

2.積極。這一點極為關鍵。如果你說“我不要受窮”,雖未言“窮”,然而這種消極的語言會將“受窮”的觀念深印在你的潛意識裏。所以,你應該正麵地說:“我越來越富有”。

3.信念。必須以事實為依據,否則會與心理產生矛盾與抗拒。如果你覺得“我會在今年內賺到100萬”是不可實現的話,選擇一個你能夠接受的數目,例如:“我今年內會賺到60萬元(或20萬元)。”

4.想象。當你默誦或朗誦自己定下的語句時,要在腦海裏清晰地形成意象。正如《人格與心理》一書中所說:“你永遠會貧窮,除非你能夠在腦海中見到自己富有的模樣。”

5.充滿感情地想象自己成功時的情景,豐富自己的感受。拿破侖·希爾指出:“當你朗誦或默誦你的套句時……要把感情貫注進去……不然光嘴裏念是不會有結果的,你的潛意識是依靠思想和感受的協調去動作的。”

6.健康。這包括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你的語言、行動或者是想象要給人以精神煥發、活力十足的感覺。

創新就是靈感

潛意識猶如大海一樣,彙集了你心中一切思想感情的涓涓細流,容納了各種心態觀念的山川江河,它是形成你一切思維意識的源泉。

偉大的潛意識

意識,即人的較明顯的認知世界的大腦心智活動;而所謂潛意識,就是那些隱藏的、不露在表麵的大腦認知、思維等心智活動。

眾所周知,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第一個用海上冰山來詮釋了兩種心智活動狀態。他認為,浮在海平麵能夠看得見的一角,是意識;而隱藏在海平麵以下,看不見的更巨大的冰山主體即潛意識,而潛意識則更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最為主要的部分。不僅於此,他還把這個廣大的潛意識中的推動力確定為是人的性欲衝動。因此,這種潛意識中心的性欲衝動就成了,整個人類文明的因果。

拋開其理論極端的泛濫主義不說,但無論如何,他最起碼看到了這個廣大的潛意識在人類精神活動中的關鍵性。

一般來說,從功能上講,潛意識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儲蓄記憶。

潛意識猶如一個巨大無比的倉庫或銀行,能夠儲存人生所有的認知和思想感情。

人一生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等所有意識到的東西,都會進入潛意識並儲存起來。一些不陌生的事物,如生活環境中的習俗、觀念、人物景象、他人的某些思維習慣和行為特點等等,往往不經過明顯的意識記憶,不自覺地直接進入人的潛意識,並儲存起來。然後,潛意識吸收和反饋的結果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二,自動排列組合並分類。

潛意識可以把儲蓄進來的紛繁雜亂的東西按照程序自動進行分類排列組合,以隨時應付各種需要。

人們做夢,就是潛意識的一種自動排列組合的反映。

在我們思考或想象某一問題時,就會喚醒與此問題有關的潛意識,並將其上升到意識中來為思考或想象服務。而與思考問題無關的潛意識,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喚醒,它老老實實在那裏埋藏著。大腦功能紊亂的“神經病”,就是潛意識排列組合混亂無序造成的。

第三,具有“密碼”性和“模糊”性。“密碼”是用來比喻的權宜之辭,也就是潛意識的喚起,應有特定的情景或特定的意識指令才行。“模糊”指存入大腦的潛意識已經變成了我們沒辦法認識的模糊的“代碼”,隻有通過意識的重新"翻譯",才能清晰起來。

此過程可謂神速,幾乎不被察覺。

當我們要思考回想某件事的時候,比如我們想回憶少年時代一件成功的往事,我們就給潛意識下了一個特定的指令,這樣,這方麵的潛意識馬上便會被喚起,並經過意識的“翻譯”,而栩栩如生地重現出來。

當我們在某種特定情景的刺激下,一些相對應的潛意識有時會自動地重現出來。比如你看到電視節目中的英雄救美場麵,你的潛意識中的某些相關的記憶有可能就閃現在腦屏幕上,與電視節目中的場麵交相輝映在你的大腦意識裏,非常好看。這是潛意識的快速“密碼”喚起和快速意識翻譯的表現。

第四,直接支配人的行為。

人的一些習慣性動作。行為,以及一些令自己意想不到的行為表現,其實就是潛意識在支配人。

一些人遇到難題,馬上想到“挑戰”、想到“如何去解決”,行動也幾乎同時跟上。另一些人遇到難題,則自然而然地、甚至不加思考地就想到退,想到失敗,而且也在行動上退卻。這便是過去不同經驗的潛意識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