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 3)

第六章

天降火球

1986年2月29日晚,事件發生在俄羅斯遠東的達利涅戈爾斯克市郊。當時,有兩個班的中學生正在輔導員伊萬諾芙芙:fū。娜老師的帶領下在郊外的一個少先隊之家進行天文觀測,大家正圍在一部自製的天文望遠鏡的周圍,輪流地觀看夜空中的星鬥。突然,一個叫尤拉的學生驚叫起來:“快看!天上飛過來個火球。”這時,伊萬諾芙娜老師看了一眼飛過來的火球,又看了一下手表:當時正好是19點55分。

離奇的火球隕落

尤拉的驚叫聲還沒落,大家就早已把目光投向天空:隻見一個直徑約3米大的火球從師生們的頭頂一掠而過。大家驚異地發現,這個火球呈圓球狀,既沒有突出部分,也沒有凹陷,紅得恰似一輪初升的紅日。令人迷惑不解②的是:火球並非垂直於地麵或與地麵有一定傾角從天而降,一開始它就從該城的西南方向飛來,飛行時平行於地麵,然後緩慢地瞳升,後來又降低飛行高度向北運動了6次,沿地平線連續飛行時間長達1小時。當火球接受一個叫“611高地”之前向上來了個仰飛,然後一頭撞到懸崖上。

更奇怪的是,在現場親眼目睹這一奇觀的師生們都以為在火球撞上懸崖的一瞬間,肯定會發生一場大爆炸,但出人意料的是,火球隕落到岩石上的一瞬間,隻聽到微弱而低沉的撞擊聲,懸崖上受撞擊的岩石迅速變熱發光,其光亮度跟電焊電焊(hàn):電弧焊接的通稱。時產生的弧光差不多。

奇怪的金屬微粒

事發後,科學家們奔赴火球隕落現場,進行了兩晝夜的調查,並對這一事件提出種種假說和推斷。

有人認為,是自然界中發生的一次極為罕見的球狀閃電現象,還有人認為,它是一顆年久老化的人造衛星,偏離運行軌道後,掉入大氣層燒毀墜落到地上。但一些權威學者卻傾向於這樣一種觀點:天降的火球很可能是外星人向地球發射的一個探測裝置失控後掉到地上。因為曆史上曾有過類似天降火球的史實:1873年6月的一天,奧地利、匈牙利和波蘭的天文學家同時地觀測到從火星上向地球方向射來一顆“火彈”,它卻在地球的外大氣層中爆炸了。

幾年來,科學家們圍繞著“天降火球究竟是何物?”的問題展開爭論,真是眾說紛紜眾說紛紜:各種各樣的說法,意見不一致。,莫衷一是,故此謎久懸未揭。

前不久,超自然現象研究會的專家們與各國知名學者合作,重歸611高地再度深入細致地進行調查和研究。科學家們在火球隕落現場除發現被火撣撣:dǎn。碎的許多岩石碎塊外,還發現幾種奇特的殘留物——令人費解的小鉛粒、離奇古怪的小鐵珠、變幻莫測的泡孔物……

科學家們在火球隕落現場共發現總重約70克散落的鉛合金球粒,其直徑最小的0.5毫米,大的可達3~6毫米。在發現的這些鉛粒中,有4顆鉛粒呈邊緣鋒利的不規則六邊形,重量最大的約2克。看上去是些熔化過的金屬,其形狀與結晶鉛毫無共同之處共同之處:共同點。。大部分鉛粒呈水珠狀,這說明,鉛粒是從地球上空的一定高度熔化後散落下來的。

鉛粒的成分比較複雜,許多鉛粒是純金屬鉛,而有些鉛粒的主要成分卻不是鉛,而含有大量雜質,還有些鉛素,而另一顆小鉛粒中則含有8—17種元素,這些元素中有稀土元素鑭鑭:lán。、鐠鐠:pǔ。、銫銫:sè。、、鎢……,甚至還有釔釔:yǐ。元素,而大部分成分是堿金屬元素——鈉和鉀。

科學家們通過電子顯微鏡對這些小鉛粒的內部結構進行觀察發現,幾乎所有的小鉛粒都具有通向其內部的小孔,這些小孔是不是人工機械加工而成的,又像是從飛行器的發動機中噴出來的,總之,鉛粒內部的小孔很可能是由於其內部沸騰的金屬發生一種“爆炸”後外表迅速冷卻形成的。

此外,在現場還發現總重約30克的離奇古怪的小鐵珠,直徑2—6毫米。絕大多數小鐵珠也呈水珠狀。科學家們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確認,這些小鐵珠並非是用普通工具所能製出來的,其硬度相當大。最初,科學家們試圖用普通工具將小鐵珠砸碎,以便進行化驗分析,但未能成功。於是,又用鑽頭去鑽,也沒鑽動。後來,又改用銼銼:cuò。刀對其加工還是不行。最後,用最堅硬的金剛石刀具,費了好大勁兒才對其進行了強行加工。研究證明,這些小鐵珠特別堅固,其強度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科學家們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日本X射線顯微析儀,對小鐵珠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化驗分析,結果表明,小鐵珠的構成非同一般,化學成分極為複雜,它是由稀土元素煉製的多種合金構成的。構成小鐵珠的第一組成分是鐵與合金元素鋁、錳、鎳鎳:niè。、鉻鉻:ɡè。組成的化合物,第二組成分是鐵與合金元素鎢和鈷組成的化合物。此外,在小鐵珠的金屬成分中還發現有鎂、鐵、鑭、鐠、釹釹:nǚ。和銫。

在顯微鏡下對小鐵珠的細微觀察發現,它在結構上很像生鐵,鐵和鎳這兩種元素是以獨特方式立體分布在合金結構中。

此外,在現場還發現一塊總量重850毫克最大的凝聚物,它是由4塊燒焦的物質構成的。

神秘的泡孔物

在火球隕落現場發現的第4種物質就是一種變幻莫測的泡孔物。這種物質因充滿各種各樣類似海綿的小孔,故得此名。這是一種黑色發脆的類似玻璃一樣的物質。這種泡孔物卻使研究它的許多科學家困惑,甚至使科學家們的研究走進死胡同。科學家們驚歎道:“這究竟是何物?眼下實在令人費解。它像碳素玻璃,但生成條件卻尚不確知,它有可能是在普通火災中生成的,但也有可能是在超高溫條件下的產物。”考慮到空氣中的碳與孤立存在的金屬原子化合的可能性,這種泡孔物在一種材料中具有一係列重要性能。科學家們對其實驗的結果表明,泡孔物經過液態氮氮:dàn。的“沐浴”後會被拉向磁鐵一方,即表現出同玻璃隕石相類似的超順磁特性,在常態下能生成絕緣體,稍一加熱便可生成半導體,若在真空中加熱則生成導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盡管泡孔物的外表根本不發生變化,而且既不熔化,也不氣化,即使在高濃度強酸中也不溶解。奇怪的是,這種泡孔物在真空中雖能耐受住攝氏3000度高溫,但是,它在空氣中的溫度一旦達到攝氏900度時就會立刻燃燒起來。它還含有金、銀、鎳、鑭、鐠、鈉、鉀、鋅、銅、釔等元素。

最令人費解的是,對泡孔物進行真空加熱後,它內部原先所含的金、銀和鎳元素不僅突然不翼而飛。而且又神奇般地出現了原先所沒有的鉬鉬:mù。元素。要知道,化驗分析時,泡孔物中的小孔十分純淨,這後來出現的鉬元素又是從哪兒來的呢?

揭開謎底了

科學家們認為,火球在近地空間的行蹤如此離奇古怪,無論它是自然天體還是人造天體都是令人難以置信難以置信:難於相信。的。親眼目睹這一奇觀的中學生們對火球飛行和隕落全過程的觀察結果曾一度被認為是肉眼觀測有誤。可是,當科學家們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後,學生們的目擊報告卻被科學家們的實驗結果所證實:火球撞擊到懸崖上後,它曾試圖起飛離開那城,實際上,它緩慢地向空中升浮了一下後便一頭墜落到懸崖上。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確認,合金隻有通過高級智能生物的人工控製並按照特殊的專門工藝技術才能製造出來。因此,關於“611高地火球隕落物是天然來源的”種種假說均被舉世公認的物理學和化學定律所推翻。如流傳關於“該隕落物的來源是等離子粒團,即能從空氣中吸積各種金屬的等離子粒團和球狀閃電的凝聚物的”推斷,也成了不切實際的荒誕荒誕:極不真實,極不盡情理。之談。更令人置疑的是,等離子粒團怎能瞬間內從空氣中吸積約100克(70克鉛和30克鐵)金屬。大量的檢測、實驗和研究結果表明,“天降火球”的金屬遺物是用近似於美國生產合金的那種工藝技術製造出來的特種合金。

科學家們借助電腦計算結果表明,要在火球飛行10千米的距離內能聚積等離子體凝聚物和數量如此之大的金屬,那麼空氣中的金屬濃度即空氣中鉛和鐵的濃度必須超過極限值的4000倍,即空氣中的金屬濃度必須像稠密的大霧一樣才能辦得到。冶金專家們認為,如此高的金屬濃度即便在冶煉爐內的空氣中也不可能達到,況且在達利涅戈爾斯克的空氣中要達到這一金屬濃就更不可思議了。

611高地火球隕落物中的特種合金究竟屬於目前世界上哪一種金屬結構或合金,科學家們不確知,而且很難預測製造這種合金可能采用的工藝方法以及它們的名稱及其物理性狀和化學性能。不過,科學家們對天降火球研究結果,徹底推翻了關於“火球是球狀閃電、線狀閃電、人造衛星、運載火箭、日本探空儀的殘骸等”種種假說和推斷。

科學家們認為,天降火球可能是在611高地遇難的一個UFO的殘片,它根本不是什麼轉瞬即逝和虛無縹緲虛無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的UFO現象,更不是臆想或幻覺的產物,而是留下了實實在在的物證。它還可能是地球外高級智能生物為了研究和監視我們地球人類向大氣層中施放的一個遙控探測裝置,他們的科學技術要比我們先進而發達得多。

UFO的雄姿與動力

UFO具有超凡古怪的飛行性能,飛碟專家曾就這方麵的問題廣泛研究多年,並特別注重對那些準確的觀測資料的研究。

在一個晴空萬裏的中午,一個叫仲道的飛碟專家發現,一個銀灰色飛盤在約3000米高空正沿一條正弦曲線狀軌跡飛行,盡管它的速度約是噴氣式飛機的4倍,但絲毫聽不到聲音。它完成幾個方向陡變的空中“特技”後,懸停在半空中,一動不動地呆了約10分鍾。後來,它來了個慢轉彎動作,然後朝仲仲:zhònɡ。道站的方向俯衝下來,飛行高度降至30米,最後降到離地1米高——它下降時的姿態就像一片落葉一樣輕飄飄地落了下來。後來,它同仲道“親近”了一下後便猛然升到樹頂,然後又以夢幻般的速度疾馳而別,轉眼即逝。飛碟專家仲道說:“在我一生中還從未見過這樣的怪物。”

淩空懸停 穩如泰山

常見的一種UFO的飛行姿態是,紋絲不動地懸停在空中或離地不高的半空中,而且絲毫見不到能確保這一淩空懸停的任何機械作用的表現形式。很顯然,無論如何,UFO也不會利用普通飛機所借助的那種空氣動力學上的升浮力來飛行。看來,UFO並非憑借像直升機那樣的螺旋槳來懸停。UFO飛行時既無氣流又無煙團,從而排除了它使用普通噴氣發動機噴氣推進力的可能。幾乎每一個UFO研究者都會產生這樣的印象:UFO擁有能抵消引力的某種機械裝置。事實果真如此。

升降變換 神奇莫測神奇莫測:非常奇妙,無法預測。

站在UFO乘員的角度來研究UFO的升降問題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UFO開始下降時,懸在半空中的UFO的浮力將垂直向上起作用,從而靠向下起作用的重力達到平衡的目的。假如不改變飛行器本身的升浮力。UFO乘員就會一下子傾向不同的方向,隻有UFO改變了自身的升浮力,才會產生一種力確保UFO平穩地向不同傾斜方向運動。UFO乘員隨時可將操縱手柄置於中間的位置,然後繼續向相反的方向機動飛行。在UFO繼續朝不同方向作下降機動性飛行的同時,靠其精確的駕駛係統可使UFO下降到任意高度,又可通過把操縱手柄固定在中間位置使UFO懸停在這一高度,因而可避免出現失誤的危險。看來,對UFO來說,無論按照“落葉”式還是“擺錘錘:chuí。”式下降飛行,其總的飛行姿態更加難說,UFO乘員就是選擇了這種能控製下降飛行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