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突然消失的(1 / 3)

第七章突然消失的

神秘王國克裏特文明的陷落

希臘神話傳說中,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悲劇故事:很久以前,克裏特米諾斯王的一個兒子在雅典被殺害了。暴怒的米諾斯便對雅典發動了一場戰爭,最後強迫雅典國王埃古斯簽訂了一項駭人聽聞的條約:每隔9年(一說每年)雅典必須向克裏特進貢7對童男童女。這些人被送到克裏特後,即被當作食物讓一個牛首人身的怪物——米諾陶洛斯逐個吃掉。傳說,米諾陶洛斯為王後帕西法厄與一頭公牛所生。國王為了遮醜,便請大建築師達代羅斯,在克諾索斯建造了一座規模龐大、結構複雜的雙斧宮殿,然後把那牛首人身的怪物藏在深宮中。雅典懼怕米諾斯的強大,萬般無奈,隻好按屈辱的條約按時納貢。因此,每年進貢期限,凡有童男童女的父母們都害怕悲慘的命運會降臨到自己的子女頭上。到第三次進貢的時候,埃古斯的兒子,英雄忒修斯為了全國的百姓,決定作為7對童男童女中的一員到克裏特去。

忒修斯一行出發時,老國王給他們一麵白帆,並約定,如果忒修斯平安回來,就懸起白帆。否則,仍像以往那樣,掛上黑帆,可使人們遠遠一看就知道是失敗了。

忒修斯和童男童女們乘船來到克裏特島,米諾斯王召見了他們。當這位年少英俊的雅典王子出現在克諾索斯王宮的時候,米諾斯美麗的女兒阿裏阿德涅公主立刻愛上了他。忒修斯也對公主一見鍾情。阿裏阿德涅偷偷地交給忒修斯一個線球和一柄魔劍,並透露了進入深宮的方法。忒修斯按照公主的指點,把線球的一端拴在迷宮的入口處,然後放著線通過曲折的路徑來到米諾陶洛斯的藏身之地,用魔劍將這怪物殺死。之後帶著阿裏阿德涅和被當作貢品的孩子們一起逃離克裏特島。在歸程中,他們忘了把船上的黑帆換成白帆。當埃古斯站在海岸上遠遠地望見張著黑帆的船隻徐徐駛來時,以為兒子已死,頓時痛不俗生,隨即跳海身亡。後人為了紀念他,便把這海叫做愛琴海。

令人奇怪的是,這個悲劇故事中所提到的克裏特的米諾斯王國,在希臘的曆史上竟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它的傳說卻被描述得如此繪聲繪色。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在地中海以東,希臘半島以南,有一個多山的海島——克裏特島。自古以來,它就是希臘的領土,是希臘最大的、也是離本土最遠的一個海島。

克裏特島被海水所環抱,風光綺麗,氣候宜人。除此之外,它似乎沒有引起人們注意的地方。在希臘古老而光輝的曆史上,克裏特的地位被忽略,曆史學家們對該島遙遠的過去幾乎一無所知。但奇怪的是,克裏特在希臘神話中卻是一個赫赫有名,非同凡響的地方,它同許多傳說中的大英雄人物有關。多年後人們吃驚地發現,克裏特曆史上最光榮的一頁,正是以這些離奇古怪的神話傳說為線索,才從地下發掘出來的。

希臘的神話和傳說(包括荷馬史詩)舉世聞名,深深地吸引了不少西方考古學家,他們認為,這些優美的故事很可能是古人根據一定的曆史事件,經過藝術加工而創造出來的。

德國考古學家謝裏曼(1822-1890),依據荷馬史詩《利亞特》中有關特洛亞戰爭的描寫,在小亞細亞希沙爾裏克丘陵(今土耳其西部、愛琴海沿岸一帶),發掘出特洛亞古城的遺址。古希臘人在公元前12世紀初曾遠征特洛亞城,與特洛亞人進行過10年戰爭。史詩《伊利亞特》描寫了這次戰爭最後一年裏51天中發生的事情。

那麼,傳說的克裏特王國、米諾斯王和他的神秘的迷宮,是否真的曾在曆史上存在過呢?謝裏曼很想親自揭開這個曆史之謎,但他未能如願以償。

1900年,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思等來到克裏特島上進行考古發掘,決心把這個神秘王國的存在與否弄個水落石出。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在島上發掘出好幾座古城的遺址,另外還有大量的文物,證明克裏特王國確有其事。

在古都——克諾索斯的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座王宮的廢墟,它占地約2萬平方米,依坡而建,共有3層,還有地下室。宮中大小房屋共幾百間,均由迂回曲折的廊道連接。王宮結構之複雜,實為罕見。學者們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米諾斯雙斧迷宮,因為在廢墟中發現了雙斧標誌。

在王宮的牆壁上,種種題材的壁畫繪出國王和貴族婦女的形像。這些壁畫雖曆經數千載之久,但色澤仍然十分豔麗。

考古學家們深入王宮一個倉庫,發現了許多一人高的大陶缸,裏麵裝著糧食、橄欖油和酒。在另一些倉庫裏放著戰車和兵器。一間外麵包著鉛皮的小室,貯藏著國王的巨大財富,其中包括無數的寶石、黃金飾物和印章。

不過,在出土的文物中,最有曆史價值的莫過於那數萬張刻有文字的泥版了。在這些泥版上,古克裏特人線形文字記述了國王的檔案和重要事件。一塊文字泥版上赫然寫著:“雅典貢來婦女7人,童子及幼女各1名”。這不禁使人想起關於米諾斯王強迫雅典進貢童男童女的故事。

1980年春,英國考古學家在雅典公布說,他們不久前的發掘,證明古克裏特島人在米諾斯時代有食人肉的習慣。在克諾索斯宮殿周圍市鎮中一所銅器時代的房屋裏(傳說這是半人半牛怪物的藏身之處),考古學家發掘出一些人的屍骨,屍骨上留下的刀痕同動物被宰殺後留下的刀痕一模一樣。據辨認,這200多根支離破碎的人骨是8至11個年齡不到10歲至15歲的兒童的骨頭。

英國考古學家認為,克裏特人食人肉可能不是由於饑荒,而是出於某種宗教儀式。

由此看來,雅典向克裏特進貢童男童女的恐怖傳說,並非虛構的故事。我們不妨可以做個推測,即克裏特統治階層的成員,有吃人肉的習慣,也許米諾斯的某個兒子就是一個嗜食人肉的家夥。可能正因為如此,米諾陶洛斯才在神話故事中,被人描繪成為牛首人身的怪物,它表現出人們對這個吃人魔王的憎惡。

經過多年不斷的發掘,曾長期使人迷惑不解的神話中的米諾斯王國,終於露出些許端倪。

現在人們才知道,克裏特王國曾存在於大約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間(相當於我國的夏朝)。在最後的一二百年中,該王國的文化曾盛極一時,這正是米諾斯王朝時期,當時米諾斯稱雄愛琴海,威震雅典。克裏特島雄踞歐、亞、非洲之中心,是聯係亞非兩洲先進國家的紐帶。米諾斯充分利用了這一優越的地理位置,發展造船業,並且建立了強大的艦隊,這已為發掘出來的港口和造船廠的廢墟所證實。據推測,米諾斯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海軍的人。他的所向無敵的艦隊,曾使他的國家能夠同當時的發達國家——埃及、敘利亞、巴比倫、小亞細亞及腓尼基等,保持經常的貿易來往,並成為他建立海上霸權進行擴張和殖民的威懾力量。愛琴海諸島紛紛向米諾斯稱臣,邁錫尼一度淪為他的殖民地,雅典也得向他納貢。據考證,克裏特與埃及、巴比倫是同時發展起來的文明古國,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是重要的古文明的中心。

令人不解的是,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克裏特島上的所有城市在同一時間內被毀壞,不久都從地球上消失了。

曆史學家對它的毀滅作了種種推測,有人說可能是大地震的發生,有人認為是希臘半島的入侵者消滅了這個國家,也有人認為是島上居民發動了人民起義。總之,它是在一場意料不到的劫難到來後被毀滅的,它的曆史由於沒有文字記載,隻能被揉進神話之中了。

太平洋中的古大陸

20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在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過程中得出一個驚人的推論: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太平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高度文明的古大陸,這個古大陸的名字就叫姆大陸。

據說姆大陸的麵積占據了南太平洋的大半部,南起塔希提島,北接夏威夷群島,東至複活節島,西止馬裏亞納群島,東西長約8000公裏,南北寬約5000公裏,麵積相當於南北美洲麵積的總和。現在的波利尼西亞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美拉尼西亞群島上的居民,據說就是姆大陸遺民的後裔。

最早提出太平洋中,曾有過古大陸的是英國人種學家麥克米蘭·布朗。20世紀初葉,他在《太平洋之謎》一書中,首次提出遠古時期太平洋曾經有過一個高度文明發達的大陸。此後,有關這方麵的著作屢見不鮮,以英國學者詹姆斯·喬治瓦特的研究成果最具影響力。他通過大膽的假設、廣泛的調查,獨到的推理乃至充滿自信的筆,勾勒出遠古時期太平洋中姆大陸的概貌。1931年,他的名著《消逝的大陸》在紐約出版,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此後,他陸續推出了《姆大陸的子孫》、《姆大陸神聖的刻畫符號》、《姆大陸的宇宙力》等一係列專著,奠定了太平洋中古大陸學說的基石。關於消逝的姆大陸,喬治瓦特是這樣描述的:

在遠古時期,太平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古大陸,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鼎盛時期的人口約64萬,生活在這個大陸的居民有黃、白、黑各種膚色的人種,他們無貴賤之分,和睦相處。古大陸的國君名叫拉·姆,他既是古大陸的最高統治者,又是最神聖的宗教領袖。姆大陸居民信奉單一的宗教。

古大陸的居民擁有高度的文化,在建築和航海方麵尤其出類拔萃,他們在世界各地都擁有殖民地。

古大陸上共有七大城市,其中希拉尼普拉是首都,交通發達,尤其是水運,人口眾多,並且經濟繁榮。

古大陸沒有險峻的高山,隻有看不到邊的綠色平原和低緩的丘陵,土壤肥沃,連年豐收,終年植物繁茂,四季花果飄香。蓮花是古大陸的國花,在水濱盡情地綻放,樹林裏各種鳥盡情地歌唱。原始森林中野象成群漫遊,雙耳不時扇動,拍打著騷擾的飛蟲,到處是一派寧靜祥和的氣氛。

可是,有一天古大陸發生了可怕的轟鳴,霎那間,天崩地裂,山呼海嘯,火山噴發,岩漿流溢,古大陸的居民與遼闊的國土,在一夜之間沉入汪洋大海之中,僅有幾處高地露出洋麵,僥幸生存下來的居民被隔離在一座座小島上,一個十分發達的古大陸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再也沒有人記得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古大陸,更沒有人知道這裏曾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喬治瓦特將遠古時期太平洋中姆大陸的情形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世人麵前。

1863年,法國學者德·布爾在馬德裏皇家曆史學會圖書館裏,發現了西班牙征服中美洲時代的神父狄埃戈·德·蘭達撰寫的《尤卡坦事物考證》,又稱《尤卡坦紀事》手稿,他根據手稿中記錄的瑪雅象形文字草圖,閱讀了現收藏在西班牙的瑪雅文獻《特洛阿諾抄本》,發覺其中有兩處記錄了一個名叫“姆”的大陸因火山災害而消失。他認為姆大陸位於大西洋中,姆大陸一名由此而來。

中美洲尤卡坦半島瑪雅遺址的最早發掘者、法國學者奧格斯特·普倫金(1826—1908),在其所寫的《姆大陸女王和埃及斯芬克司》一書中,依據《特洛阿諾抄本》和瑪雅遺址奇欽伊紮中的壁畫等材料,作出了頗富羅曼蒂克的設想。他認為,古代近親結婚較為普遍,當時姆大陸由女王姆當政,為了獲得女王的愛,她的親兄弟科(美洲獅)與阿克(龜)展開了生死搏鬥,最後阿克殺害了科,霸占了女王姆,並從她手中攫取了對姆大陸的統治權。女王姆感到恥辱,於是逃奔埃及,為了悼念死去的兄弟科,她興建了斯芬克司像,自己改名伊西絲(埃及女神),創建了燦爛的埃及文明。

普倫金也認為姆大陸消失在大西洋中,與德·布爾的觀點不謀而合,但與喬治瓦特的觀點相差很遠。然而他們都一致認為,中美洲的瑪雅人是姆大陸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