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1 / 3)

中世紀的歐洲是宗教經院哲學占絕對統治地位的,凡是被認為是違反宗教教義的哲學都要受到排斥。早期的經院哲學以柏拉圖的唯心論作為理論基礎。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是“神學的婢女”,目的在於論證基督教教義,維護教會和封建主的統治。基督教是排他性很強的宗教,敵視科學研究,與把求是看作是人的本性的希臘哲學針鋒相對。公元4世紀,基督教被羅馬帝國定為國教,對希臘哲學精神更是容忍不下。公元529年,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閉了全部非基督教學校,亞裏士多德哲學被認為是違背教義的,禁止研究。從此,古希臘哲學的後裔們攜珍貴的哲學文獻逃到東方,亞裏士多德學說的研究也就向東方轉移了。

亞裏士多德著作經由波斯、敘利亞,最後在阿拉伯人那裏達到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熱潮。由於敘利亞人的影響和阿拉伯人自身所具有的比較發達的科學技術水平,阿拉伯人比較注重研究亞裏士多德哲學,尤其是他的形而上學和自然哲學。阿拉伯世界致力研究亞裏士多德哲學,由此形成了具有阿拉伯色彩的亞裏士多德主義。其中最重要的研究者是阿維森納和阿威羅依。而此時的西方,人們僅知道柏拉圖,至於亞裏士多德,知之甚少,幾乎沒有他的著作流傳。公元12世紀,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物理學》《論靈魂》《尼各馬科倫理學》《分析篇》以及阿拉伯人對這些著作的評注傳入西方,歐洲人重新見到了亞裏士多德的著作。於是,在歐洲人麵前,突然出現了一個知識淵博淵博:(學識)深而且廣。、思想深邃(suì)深邃:深奧。、體係龐大的亞裏士多德哲學。

亞裏士多德哲學把物質世界作為思考對象,把神僅僅看作是物質運動的第一推動者,而且是邏輯推論的結果,拋棄了靈魂不滅的說法,這就必然和羅馬教會奉為神明的基督教神學發生尖銳衝突。這種狀況使羅馬教會視亞裏士多德哲學為洪水猛獸。在1209年的宗教會議上,羅馬教會作出決定:任何人不得轉錄、閱讀或以某種形式保存亞裏士多德的著作,違者革除教籍。但“決定”並未扼殺亞裏士多德著作,也未阻止住其學說的傳播。

歐洲文藝複興興起後,人們重新拿起懷疑和批判的武器,提倡解放思想,主要的一個方麵就是要擺脫被經院哲學歪曲解釋的亞裏士多德的權威的束縛,當時幾乎每一種知識進步都是從攻擊亞裏士多德的學說開始的,亞裏士多德的學說成了眾矢之的。

盡管如此,在剝去披在亞裏士多德學說上的神學外衣之後,人們不得不承認他在人類哲學和科學發展史上作出的巨大貢獻。在諸如生物學、心理學、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和經濟學方麵,亞裏士多德都是當之無愧的創始人和奠基者。近代歐洲哲學,從康德到黑格爾無不從他那裏汲取營養,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更是給予高度評價,稱亞裏士多德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

盧梭

讓·雅克·盧梭(1712~1718),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他一生經曆了無數苦難,過著顛沛流離顛沛流離:生活艱難,四處流浪。寄人籬下的生活,卻形成了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見解,他在許多著作中,表達了這些見解,使之傳播在人們的思想中,對資產階級革命起了催化劑的作用。盧梭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在法國,在世界上有著深刻的影響。

流浪前後

盧梭於1712年6月28日生於日內瓦,是法國移民的後裔(yì)伊薩克·盧梭和美麗賢淑的蘇薩娜·貝納爾夫婦的第二個孩子。他祖父留下來的微薄財產,由15個子女平分,分到父親名下的那一份簡直就等於零了,全家就靠做鍾表匠的父親的收入維持生活。

盧梭這個小生命的出生,使他的母親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他自己也是奄奄一息。多虧聰明能幹的姑姑蘇薩娜·盧梭精心調治,才把他從死亡中解救出來,並撫養長大。

在盧梭長到五六歲的時候,父親便利用他母親遺留下來的那些有趣的小說讓他練習閱讀。每天晚飯後,父親都和他一起讀,漸漸地兩個人都著了迷。一本書到手,不一氣讀完決不罷休,所以往往通宵達旦通宵達旦:從天黑到天亮。。有時父親聽到早晨的燕子叫了,才很難為情地說:“我們去睡吧,我簡直比你還孩子氣呢!”

這樣日複一日地閱讀,便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不僅使盧梭迅速提高了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還使他獲得了在他這樣年齡的人中極少有的那種關於情欲方麵的知識。這大概和他過早地閱讀成年人的書不無關係。

盧梭7歲那年夏天,就把母親留下的那些小說讀完了。冬天,他就開始讀外祖父留給母親的圖書。因為外祖父是一位博學的牧師,所以家裏麵有不少好書。

由於這些書的感染和由此引起父子間的交談,盧梭的愛自由、愛共和的思想便開始形成了;倔強高傲和不肯受束縛(fù)受奴役的性格也開始形成了。每當他從英雄傳記中看到那些忠於真理和祖國的形象時就熱血沸騰熱血沸騰:比喻為正義的事業而獻身的熱情。。有一天,他在吃飯時聽到羅馬英雄西伏拉被敵人逮捕後,把他的手放在火盆上燒,他都一聲不響,以顯示羅馬人抵抗侵略的決心。為表演英雄的行動,盧梭也把手放在火盆上,把在場的人嚇了一跳。

一次意外的變故變故:意外發生的事情;災難。改變了盧梭童年的生活。他父親跟一個叫高濟埃的法國陸軍上尉發生了一場糾紛,這個人跟當時日內瓦的小議會有親戚關係,為人蠻橫無禮而又膽小如鼠,盧梭父親把他的鼻子打出血了。為了報複,他誣告父親在城裏向他持劍行凶,要把父親送人監獄。依照當時的法律,他父親堅決要求原告和他一同入獄,但這個要求被駁回,而盧梭的父親隻好離開日內瓦,讓自己的餘生在異鄉度過。他寧願這樣,也決不讓步;他認為若是讓步,他會失掉榮譽和自由。

他父親是位技術精湛的鍾表匠,全家就靠他的手藝維持生活。他一走,已經失去了母愛的小盧梭,又失去了父親的庇護和疼愛,而他那不成器的比他大7歲的哥哥,也早已離家出走了。他隻好到舅舅家,他的舅父貝納爾就做了盧梭的監護人。當時舅父在日內瓦防禦工事中任職,有一個和盧梭同歲的兒子。舅舅希望他們讀書,便將他倆一起送到包塞,寄宿在朗拜爾西埃牧師家,以便學習拉丁文和其他一些科目。

在包塞兩年的鄉村學習生活,使盧梭恢複了一些童年的稚氣。朗拜爾西埃先生是一個很通情達理的人,他對教學從不馬虎,雖然要求嚴格,但也不給過重的作業,而且鄉村新鮮的空氣和四野誘人的花草,使盧梭對大自然的美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覺得有意思極了。

朗拜爾西埃小姐是朗拜爾西埃先生的妹妹,三十來歲,長得很漂亮。她也給盧梭他們上課。在盧梭的眼裏,她是個很不錯的老師。然而,在必要的時候也會變得很嚴厲,但這種嚴厲差不多總是合理的,而且從不過分。一般不懲罰他們,迫不得已時,是以懲罰來恫嚇他們。開始盧梭覺得受到懲罰的恫(dònɡ)嚇恫嚇:威嚇;嚇唬。,十分可怕;可是後來當盧梭受了懲罰之後,他反倒更加熱愛朗拜爾西埃小姐了。因為他嚐到了小姐那纖纖玉手責打的滋味,有一種從未有過的快感。隻是由於盧梭天性善良,怕傷了朗拜爾西埃小姐的心,才沒有重犯那肯定會受到同樣懲罰的錯誤。

盧梭當時才8歲,這種內心的愉悅無疑是一種早熟的表現,但他對於老師的強烈好感,抑製住了那種朦朦朧朧的欲望,變成了一種特別親切的情感。

不過有一件讓小盧梭蒙冤的事把這種基調給破壞了。

有一天,盧梭正在廚房隔壁的一間屋子裏獨自讀書,女仆把朗拜爾西埃小姐的幾把梳子放在沙石板上烤幹。在她來取的時候,發現一把梳子有一邊的齒兒都斷了。因為當時就盧梭一個人在那裏,她就質問盧梭,而盧梭否認動過那把梳子。朗拜爾西埃先生和朗拜爾西埃小姐一起來訓誡盧梭,逼問他,甚至還恫嚇他。盧梭始終堅決否認。然而,一切抗議都沒有用,他們認定是盧梭弄壞的,應該受罰。可是這回卻不是朗拜爾西埃小姐動手來懲罰了,他們給舅父貝納爾寫了信,舅父來了,恰巧這時盧梭的表兄也被加上另一種同樣嚴重的罪名,於是倆人都受到了極其嚴厲的懲罰。但是他們卻沒能從盧梭的口中得到他們所希望的口供。以後他們又逼問了好幾次,弄得盧梭寧可去死,也絲毫不動搖。結果,暴力麵對一個孩子的“魔鬼般的倔強”(他們對盧梭不屈不撓找不出別的字眼來形容)讓步了。

一向靦(miǎn)腆(tiǎn)靦腆: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溫順,甚至有點怯懦(nuò)怯懦:膽小怕事。的盧梭,這次卻變得那樣怒不可遏(è),變得那樣高傲而不可馴服。因為他過去一直生活在溫柔、公正、親切的氣氛中,在他的心裏連不公正這個概念都沒有,可是現在恰恰受到了他所愛和所尊敬的人們的第一次不公正的磨難,心靈上受到的創傷是可想而知的。此時,他所感受到的隻有委屈、氣憤和失望。一個並不是他犯的過錯,竟給以如此嚴厲的懲罰,實在太殘酷了。他的表兄的情況也跟他差不多,他們把一件無心的過錯當作蓄謀已久的行為來處罰他,結果也因冤屈而激怒了。兩個孩子倒在了一張床上,互相擁抱在一起,甚至喘不過氣來,不住地顫抖。等到倆人稍微平靜了一些後,又一起直挺挺地坐在床上,一起用盡了全身的氣力,不停地喊:“劊子手!劊子手!劊子手!”以此發泄內心的怒火。

第一次受到這樣不公正對待的盧梭,反映如此強烈,由此可見他天性中感情激烈的一麵,這一麵在他後來的生活和鬥爭中表現得更加充分。

從此,他與牧師一家的關係變壞了,不久便離開了那裏。回到城裏後,因為無錢讀書,他13歲起就去工作了。他去學習作律師書記,可十分討厭這項工作,後來又到一個雕刻匠那裏當學徒。他因為喜歡繪畫,對雕刻也有興趣,就決心學好這門技術。

可是他再次受到打擊。有一次,他為朋友刻了一些騎士勳章,上麵有國徽(huī)圖樣。師傅發現後,竟懷疑他在學刻假貨幣,把他打了一頓。其實,他當時連什麼叫假幣都不知道。他從此變得沉默寡言了,心情總是不舒暢。年紀不大,老是心事重重的,對生活也失去了樂趣。後來,他還沾染上一些壞毛病,說謊,貪婪,甚至小偷小摸。

幸虧讀書的習慣挽救了他。他在煩悶中,又像兒時那樣在書中尋找快樂。附近有個租書店。他經常去租借,什麼書都讀。有時候連幹活時間,他也讀起來。師傅發現後,氣得又打又罵,還有幾次,搶走或撕了他的書。可盧梭沒有屈服,他在書中找到了歡樂,並改掉了不良習慣。

一個星期天,盧梭和朋友們到城外去玩。他們高興地又跑又叫,感到從未有過的興奮,可因為玩得時間長了,回來的時候,城門已經關上了,他們不得不在城外過夜。第二天,他又受到師傅的責打。可後來他又有了第二次。

“下次再這樣,當心我饒不了你!”師傅惡狠狠地說。

盧梭嚇得不敢再貪玩。可有一天他和夥伴們出城玩,沒想到守城士兵提前關門,他們拚命跑,使勁喊,還是沒有趕進城。想到第二天師傅的責打,他倒在護城河的堤上哭起來。想了一夜,他下了決心。

“我決定不回去了,我要離開這裏,自己去闖天下。”他對夥伴們說。

天亮之後,他托夥伴們進城約表兄出城見了一麵,然後勇敢地向遠方走出。16歲的盧梭從此開始了流浪的生活。

1728年3月,盧梭懷著恐懼而淒涼的心情離城出走了。

一天他來到了距離日內瓦4公裏多的薩瓦境內一個叫龔(ɡōnɡ)菲農的地方,那裏的教區神父德·彭維爾先生,是個共和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引起了盧梭的興趣。於是他登門拜訪,受到了親切接待,留他吃了飯,餐桌上還有味道醇美的弗朗基葡萄酒。作為一個天主教神父,德·彭維爾一心想把盧梭從他視為異教的新教中拯救出來,讓他成為天主教教徒,所以並不想勸他回家,反而利用他那種遠離家鄉的念頭,使他處於縱然有意回家也無法再回去的境地。德·彭維爾先生就對盧梭說:“上帝在召喚你,你到安納西去吧!你到那裏可以見到一位非常仁慈的善心夫人;她由於國王的恩惠,不僅自己擺脫了謬誤,還可以把別人的靈魂從謬誤中拯救出來。”他指的是最近皈依皈依(ɡuī):原指佛教的入教儀式,後來泛指虔誠地信奉佛教或參加其他宗教組織。天主教的華倫夫人。於是盧梭就帶著德·彭維爾先生給華倫夫人的介紹信上路了。本來一天的工夫就可以順利到達,但盧梭卻不慌不忙,一共走了三天。每逢看到路旁的莊園宅第,盧梭便去尋找奇遇,好像有什麼奇遇在等著他。他既不敢進入宅第又不敢去敲門,他隻能在最漂亮的窗戶下麵唱歌,然而盡管他唱了那麼久,連嗓子都唱疼了,而且唱得又是那麼精彩,卻沒有見到貴婦人,更沒有見到小姐被他的優美歌聲或絕妙的歌詞吸引出來。

他終於到了安納西華倫夫人的家。得知華倫夫人去教堂了,盧梭就急忙趕往教堂。盧梭現在已經年滿16歲半,雖然不能說是一個美少年,但他那小小身材卻很勻稱,腿腳纖小玲瓏,神態灑脫,容貌清秀,嘴小而可愛,烏黑的眉毛和頭發,一雙小而微陷的眼睛有力地放射出熱血中燒的光芒。盧梭由於擔心自己的拜訪得不到華倫夫人的垂青,在來時的路上施展了自己的所有才華,寫了一封情文並茂的長信,而把德·彭維爾先生的信封在了他的信裏,然後帶著惶恐的心情進行了這次非同小可的拜謁(yè)。

這一天正是1728年舉行聖枝儀式的日子。當華倫夫人將要進入教堂時,聽到盧梭的聲音轉過頭來的一刹那,盧梭大為驚訝,他本來以為她是一個麵目可憎,老態龍鍾的老太婆,而沒想到眼前所見到的卻是一位風韻十足、美麗柔情的少婦,盧梭立刻被她俘虜了。他哆哆嗦嗦地把信遞給她,她笑盈盈地接過去拆開,隻在德·彭維爾先生的信上掃了一眼,便仔細地看盧梭的信。如果不是仆人告訴她到了進教堂的時候了,恐怕她還要看一遍。她對盧梭說:“哎,孩子,”她的聲音使盧梭戰栗(lì),“你這樣年輕就到處漂泊,實在太可惜。”她不等盧梭回答就接著說:“到家裏去等我吧,叫他們給你預備早飯,彌撒彌撒:天主教的一種宗教儀式,用麵餅和葡萄酒表示耶穌的身體和血來祭祀天主。以後我和你談談。”

華倫夫人是伏沃州佛威市古老貴族拉圖爾·德·比勒家的小姐。很年輕時就和洛桑市羅華家威拉爾丹先生的長子華倫先生結了婚,沒有子女。由於這樁婚姻不太美滿,又由於家庭糾紛的煩惱,華倫夫人就趁維克多·亞梅德王到艾維安來的機會,渡過湖去,拜伏於這位國王膝下。就這樣,由於一時的輕率,她拋棄了丈夫、家庭和故鄉,被國王收留在他的庇護之下。然而當國王得知有人認為這樣收留華倫夫人是他對她有愛戀之意的時候,這位熱心腸的天主教國王便把她送到了安納西,並給她1500皮埃蒙特銀幣的年金。她便在那裏放棄新教,皈依了天主教。

華倫夫人從教堂回來後和盧梭共進了午餐,隨後詢問了他的情況,對他的不幸深表同情和惋惜。華倫夫人不惜冒著觸犯天主教教規的風險暗示盧梭應該回到父親身邊。從她的話語中和她的眼神裏,盧梭看到了她的溫柔和善良,使他更不願離開她了。盧梭拿定主意,不回日內瓦了。

從他住進這裏的第一天起,華倫夫人便稱他為“孩子”,盧梭則稱她為“媽媽”。這種稱呼最恰當地表達了他們之間親密的、淳樸的關係。

盧梭對華倫夫人讓他幹的工作並不感興趣,如草擬計劃、謄(ténɡ)寫賬目、抄寫藥方之類。除了這些雜亂事務之外,還要接待許多過路客人、乞丐及各種各樣的來訪者,如士兵、藥劑師、教士、貴婦人、修道院的雜役等等,華倫夫人都愉快地接待。盧梭雖然不喜歡他們的來訪,有時還生氣,但他從她的好客性格中也獲得了不少樂趣。華倫夫人有限的經費有不少都花在了這些人的身上。

除了這些事情外,盧梭並沒有放棄讀書的嗜(shì)好。古豐神父曾教他讀書不要貪多,而要多加思索,使他獲益匪淺。他有時在華倫夫人身邊朗讀,並一起談論他所讀過的書。華倫夫人是一個有教養的天資聰慧的女人,愛好文學,對優秀的作品有很好的鑒賞能力,所以他們能談得很投機。她是在上流社會成長的,年輕的時候就來到了薩瓦,由於經常和上流人士交流,所以她很懂得人情世故,使愛好空想的盧梭從中獲得了一些處世經驗。

1731年年底的一天,華倫夫人拉著盧梭的手,向正在她家的宮廷總管安東尼介紹說:“先生,這就是我向您說過的那個可憐的年輕人,請您多加關照吧,他值得您關照多久就關照他多久。這樣,我以後就不用為他操心了。”然後又對盧梭說:“我的孩子,今後你是國王的人了,謝謝總管先生吧,他給你找到了飯碗。”

盧梭喜出望外,高興得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不久,盧梭就去宮廷的土地登記處做了文書。收入雖不多,但是足可以生活得寬裕些,而且通過這個工作,還可以找到更好的職位。

盧梭很快就熟悉並且適應了他的工作。經過四五年的顛沛流離之後,他終於可以冠冕堂皇冠冕堂皇:形容表麵上莊嚴或正大的樣子。地自己掙飯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