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寧遠大捷

袁崇煥(1584一1630),明軍事家。字元素,廣西藤縣人,祖籍廣東東莞。萬曆進士。天啟二年(1622年)任兵部主事,單騎出關,考察形勢,還京自請守遼。他築寧遠(今遼寧興城)等城,屢次擊退後金(清)軍的進攻。六年獲寧遠大捷,升授遼東巡撫。次年獲寧錦大捷,皇太極又大敗而去。被崇禎帝授兵部尚書銜,督師薊遼。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軍繞道自古北口入長城,進圍北京。他星夜馳援,因崇禎帝中反間計,以為他與後金有密約,被冤殺。

明朝宦官魏忠賢是個大奸臣,他把明朝朝政鬧得烏煙瘴氣,後金大汗努爾哈赤趁機不斷在遼東進攻明軍。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親自率領13萬大軍,渡過遼河,進攻寧遠,並致書袁崇煥要他投降。

此時,守在寧遠周圍幾個據點的明軍都已經撤走,寧遠城隻剩下1萬多兵士,處境十分孤立。但是袁崇煥毫不畏懼,他寫下誓死抗金的血書,激勵將士們。接著,袁崇煥命令城外百姓全部帶了糧食、用具撤進城裏,把城外的民房燒掉,叫後金軍隊來了沒有糧食和掩體的地方。他向城裏的官員分派了任務,有的管軍糧供應,有的清查內奸。他還發信給山海關的明軍守將,如果發現寧遠逃回關內的官兵,就地處斬。

努爾哈赤見袁崇煥不降,便指揮軍隊猛攻寧遠。明軍槍炮藥罐擂石齊下,袁崇煥死戰不退。隨後他又下令動用早就準備好的大炮,向後金軍發射,擊斃不少後金兵士。

後金軍隊連續攻城兩日,都不能得手,加上努爾哈赤受了重傷,不得不下令撤退。袁崇煥乘勝殺出城去,一直追趕了30裏,才得勝回城。努爾哈赤回到沈陽重傷而死,他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接替他做了後金大汗。

寧遠之戰是明金交戰以來明軍所獲得的第一次大勝仗。它製止了後金對關內的進攻,穩固了明朝寧錦防線。遭疑被害

公元1627年,明熹宗死,崇禎帝朱由檢即位。朱由檢早就看不慣魏忠賢,他一即位,就宣布了魏忠賢的罪狀,把魏忠賢充軍到鳳陽。魏忠賢在半路上自殺。他又把袁崇煥召回朝廷,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給其尚方寶劍,負責指揮整個河北、遼東的軍事。

袁崇煥重新回到寧遠,選拔將才,整頓隊伍,軍紀嚴明,士氣振奮。東江總兵毛文龍作戰不力,虛報軍功,不服從袁崇煥的指揮。袁崇煥使用尚方寶劍,把毛文龍殺了。

第二年10月,皇太極率領幾十萬後金軍,從龍井關、大安口繞到河北,直撲明朝京城北京。

袁崇煥得到情報,帶著明軍趕了兩天兩夜,到了北京,顧不上休息,就和後金軍展開激烈的戰鬥。其他地區的明軍,也陸續趕到,投入戰鬥。

後金軍突然進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動。一些魏忠賢的餘黨趁機散布謠言想除掉袁崇煥,說這次後金兵繞道進京,完全是袁崇煥引進來的。

崇禎帝本來是個猜疑心極重的人,聽了這些謠言,開始懷疑袁崇煥。再加上一個從金營逃跑回來的太監,密告說袁崇煥和皇太極已經訂下密約,要出賣北京,崇禎帝便深信不疑。

這個太監被後金軍俘虜去以後,被關在金營裏。有天晚上,太監半夜醒來,聽見兩個看守他們的金兵在外麵輕聲地談話。

一個金兵說:“今天咱們臨陣退兵,完全是皇上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個說:“你是怎麼知道的?”

一個又說:“剛才我就看到皇上一個人騎著馬朝著明營走,明營裏也有兩個人騎馬過來,跟皇上談了好半天話才回去。聽說那兩人就是袁將軍派來的,他已經跟皇上有密約,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姓楊的太監偷聽了這番對話,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來,趕快跑回皇宮,向崇禎帝報告。崇禎帝聽了信以為真而把袁崇煥逮捕,第二年袁崇煥被害。其實,這個情報完全是假的。兩個金兵的談話是皇太極預先布置的。

皇太極用反間計除了對手袁崇煥,退兵回到盛京。

崇禎帝對內殘酷鎮壓農民起義,在抗擊後金戰爭中又自壞長城,促成明王朝滅亡。而袁崇煥的為國為民的獻身精神和保衛關外地區、保護當地人民的功業,則將永遠受到後世人民的稱頌。史可法

從政有為

史可法(1601一1645)是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崇禎元年(1628),考中了進士。就在這一年,他被任命陝西西安府(治所在今西安市)推官,掌管刑獄案件的審理工作,從此他踏入仕途。

史可法在西安任職期間,當地發生災荒,他賑荒恤民,辦事幹練,名聲很快就傳到了京城。崇禎五年(1632),朝廷調他到京師,任戶部主事,以後升為郎中。在戶部,他管理過當時稱為太倉的國庫和稱為遼餉的東北軍費,經手大量錢財,但史可法做到了一塵不染。崇禎十年(1637),史可法升為左僉(qiān)都禦史,巡撫安慶、廬州、池州、太平四府和鄰接的河南、湖北和江西的一部分州縣,成為獨當一麵的地方大員,但他在生活上還是很節儉。

史可法管轄的地方連年災荒,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他曾上書皇帝請求免除當地百姓的田賦。當時,史可法作為巡撫,兼管軍事,他率領軍隊駐防在六安。原來明朝中葉以後,為了緩和階級矛盾,便利政府收稅,從萬曆九年(1581)開始,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主要是簡化稅製,並將擾民最重的勞役並入賦內,六安這個地方,卻長期以來按照過去的老辦法幹,一直讓人民擔負著很重的徭役。其中使老百姓最不能忍受的是每年要替官府養一批馬匹。每當國家用兵的時候,官府便派出許多騎兵,去向百姓要馬。馬差一到,威逼勒索,就是中等人家,也經不起他們的盤剝。史可法知道這個情況後,便下了一道命令,把原來由民間擔負的馬差取消,改由官府雇人來養,解除了當地人民長期遭受的一樁禍害。

史可法對於貪汙勒索擾害百姓的官吏總是嚴懲不貸,毫不留情的。有一次,他的部下一個姓蘇的兵士,為了一件小事,射死了六安縣的一個老婆婆,史可法立即把這個犯罪的兵弁(biàn,舊時稱低級官員)判處死刑。蘇某的一幫同夥秘密勾結了一百多人,在軍中鼓噪鬧事。當夜三更時分,有一批亂兵在城中好幾個地方放起火來,想要造成混亂,乘機刺死史可法。史可法當時正在批閱公文,聽到起火的報告,一點兒也不慌張。過了一會兒,一群亂兵向史可法的住所蜂擁而來。他們來到門外的時候,在燭光下麵,隻見史可法手握寶劍,端坐在堂上,亂兵被史可法那正氣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鎮住了,誰也不敢動手,最後一哄而散了。

天亮以後,史可法迅速調集軍隊,鎮壓了亂兵,撲滅了火,並且懲辦了發動兵變的首要分子。事情過後,史可法派人調查因起火而被害的人戶,每燒毀一問房屋,發給五兩銀子,以賠償百姓的損失。他這種愛民如子的行為,感動了許多人。

明朝末年,政治腐朽、賦稅繁多,人民不堪受壓,紛紛起義,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占了北京,崇禎皇帝在景山上吊自盡了,滿清的軍隊招降了明朝大將吳三桂,共同進攻李自成的部隊,並把李自成趕出了北京,從此清軍一路南下,準備統一全國。

神宗的孫子福王朱由崧(sōnɡ)在一些明朝大臣的擁護下在南京建立了小朝廷,曆史上稱為南明。福王派史可法組織軍隊抵抗清軍。

史可法來到揚州以後,一麵設法穩定江北地區的社會秩序,一麵派部下設立“禮賢館”,專門接待從四麵八方前來報效的人士。不管是什麼人,隻要有一技之長,就量材任用。因此,在很短的時間裏,就有許多人才從各地來到揚州。

在軍事上,史可法在離南京前就提請朝廷討論決定,作出了如下的安排:在江北地區設立四個據點,叫做四鎮,命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四個總兵分別擔任四鎮的鎮將。擔任督師的史可法駐在揚州,統率四鎮。

當時大江南北的老百姓看到史可法領導抗敵工作,在他們沉重的心情上,又重新滋生出一線希望。他們都熱烈擁護史可法領導抗敵鬥爭。有些農民起義隊伍也願意協力抗清。沛縣的舉人淨爾梅寫信給史可法,請他進兵徐州,收複失地,並且表示自己願意擔當起聯絡山東榆園農民軍的責任。貴池的劉城也寫信給史可法,提出收複失土的計劃。可見當時的廣大人民群眾對於反抗清軍都是懷著極其熱烈的心情的。如果南京政府能夠抓住時機,作出符合人民願望的決定,大局還是很有希望的。但是福王和南明朝廷中馬士英等掌握實權的人,隻知貪圖眼前享樂,沉湎於犬馬聲色之中。朝中掌握大權的人這樣昏庸卑劣,前線雖然有像史可法等那樣決心抗清的人,但是事事受到朝中的牽製,無法開展有力的戰鬥,福王朝廷最後終不免於覆亡!

史可法任督師的期間,自己在生活方麵十分節儉,一點排場也不講究。他每餐隻限一菜一飯。後來因為前方軍餉供應不足,便免去葷菜,經常素食。當軍事緊急的時候,他晝夜警惕,連躺下睡覺也穿著鎧甲,防備敵人的突然襲擊。他和士兵同甘共苦。士兵沒有吃飯,他決不先吃飯;士兵沒有添衣,他也決不先多加一件衣服。甚至在酷熱的夏天,他手裏也不拿扇子;嚴寒的冬天也不穿皮衣服。他就是這樣嚴格地要求自己,鼓勵大家。

這一年的除夕,士兵們都輪流休息去了,史可法仍然和往日一樣,一個人緊張地批閱從各方麵送來的公文。夜深了,不免有些困乏,他想喝點酒來提提精神,然後再繼續工作下去。當他舉起酒杯時,忽然想到“禮賢館”的秀才們。他本想請他們一道來喝酒,可是時間已是夜半,又恐怕驚擾了他們睡覺,於是囑咐值勤的軍官說:“不要驚吵他們了,每人發給一份酒資吧!”值勤的軍官答應著去了。於是史可法拿起酒杯斟上了酒。他想向廚房要些下酒的東西,廚人回報:“白天犒勞將士,已經把所有的菜和肉都分光了。”史可法便叫人取些豆豉(chǐ)來下酒。

史可法平日很能喝酒,喝上幾大碗也不醉。自從來到前線,恐怕耽誤軍情,他戒了酒。這天是大除夕,才破例喝了酒。當時他想到當前的抗敵形勢和前途,引起了無限的感慨,不禁掉下淚來。連日疲勞加上一點醉意,他不覺伏在辦公桌上睡熟了。

東方微明的時候,文武官員都先後來到營門,聽候升帳議事,可是營門還沒開放。大家正在紛紛議論的時候,揚州知府任民育一邊向大家解釋說:“相公很難得像今夜這樣休息一下,就讓他再休息一會兒吧!”一邊命打更人再打一次四更的鼓。這時候,東方已經泛出了魚肚色的白光。

重打四更的鼓聲未落,史可法醒了過來。他張眼看見天色已明,卻還聽到四更的鼓聲,大怒道:“亂打更鼓,竟敢違犯我的軍令!”左右的人趕緊把任民育的話告訴了他,請求他寬恕打更人,史可法這才算了。過了一會兒,營門大開,文武官員都來拜見,知府任民育也到廳前請罪。史可法對他說:“你這樣做雖然是愛護我,但是又怎麼可以因私破壞公共法規呢?”從此史可法堅決不再喝酒,無論怎麼疲倦也決不伏在辦公桌上打瞌睡了。

清兵入關占領北京以後,繼續出兵攻打各地,福王政權的處境不斷惡化。當時,不必說馬士英、阮大铖這夥敗類,就是那些王派的大臣,包括史可法在內,他們也曾經極端錯誤地想借清軍的力量來消滅農民軍。福王朝廷曾經可恥地派遣使臣向清軍求和,妄想共同反對農民軍。清軍看透了福王政權不堪一擊,拒絕議和。這樣,才使南明一些大臣的求和幻想歸於破滅。由於清軍下定了消滅南明政府的決心,不停地向南進攻,史可法終於認識到:“曆觀往代衰亡,莫不因和自誤”,“唯有言戰,才是出路”;南明將臣必須“同舟共濟”,“朝營夕算,惟此是圖”,一致抗擊南下的清軍。

史可法盡力整頓軍備,組織兵力,爭取內部團結,一致抗清。他成了南明政府抗清的中心人物。對於清軍的進犯和到處大肆燒殺,各地人民也懷著滿腔仇恨,決心反抗到底。因此,在反抗清兵進犯的這一點上,他與人民站在一條陣線上了。因而人民是擁護他、支持他的。

苦心籌劃堅決抗清

史可法來到揚州之後,雖然在軍事和政治上都積極地作了安排,可是他並沒能夠立刻向北進兵。主要原因是由於當時四鎮之間的關係還存在著問題,彼此不僅不能協作,還常常鬧磨擦。為了這事,史可法費了四、五個月的時間,才苦口婆心地說服了四鎮總兵,使他們停止了互相之間的軍事衝突。在史可法的精神感召下,四鎮都表示願意聽從他的指揮。就連最強橫的綽號叫做翻山鷂(yào)的高傑,也被史可法忠誠懇切的精神感動了。於是史可法把四鎮的駐地重新調整:高傑駐瓜州,黃得功駐儀真(今儀征),劉良佐駐鳳陽,劉澤清仍駐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