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這十條改革內容有:
一、垂拱年間以來,朝廷以嚴刑峻法治理臣民,臣希望今後施政,當以仁恕為先;
二、先朝高宗,征伐吐蕃,兵敗青海,臣希望陛下不要貪求邊功;
三、近來奸佞之徒觸犯國法,而這些奸佞之徒,皆受寵幸而免罪,臣希望守法從近臣開始;
四、武後臨朝,傳達旨意的重任出自宦官之口,臣希望今後宦官不得幹預朝政;
五、豪門貴戚,為了媚上,貢獻財物珍寶,隨意征繳苛捐雜稅,搜刮百姓,公卿方鎮也多效法。臣希望除國家的租庸賦稅以外,杜絕一切苛捐雜稅;
六、皇親國戚爭權,朝廷內亂,政權不穩,臣希望皇親國威以後不要擔任台省要職;
七、先朝對群臣輕慢無禮,有失君臣之敬,臣希望君主對大臣須待之以禮;
八、先朝擅殺忠臣,使淨臣灰心喪誌,臣希望敢於犯顏直諫,批逆鱗,犯忌諱;
九、武後建造福先寺,上皇建造金山、玉真二觀,工程浩大,耗費百萬,臣請以後杜絕營造佛寺道觀;
十、漢朝外戚呂祿、王莽等橫行不法,亂了天下,壞了國家,臣請以此為鑒,作為後世萬代吸取的教訓。
這幾條建議,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治諸方麵,可謂切中時弊,為救世之良方。這對急於振興國家的唐玄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對每一項建議,玄宗欣然表示讚同,—一采納。在渭川他就拜任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崇第三次當了宰相。“救時之相”
當上了宰相的姚崇,得到了玄宗的充分信任。舉凡軍國要事,玄宗都一一要和宰相商議。唐玄宗為姚崇施展才能,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宰相張說和姚崇不和,玄宗就把張說派到地方任職當了刺史,另一宰相劉幽求也主動調任閑職。於是,當朝的宰相隻有盧懷慎和姚崇,而姚崇無疑處於支配的地方。他既掌相權,又掌軍權,在開元年間是大刀闊斧革故鼎新的政治家和行政長官。
開元初年,局勢混亂,動蕩不安。姚崇首先從整頓吏治入手。他看到武後末年以來,皇親國戚多居台省要職,諸王又掌握指揮禁軍大權。為了爭權奪利,他們勾結朝官,迭相為亂,多次發生政變。自武則天以來,短短的八、九年間,就接連發生了五次政變。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再次發生,姚崇協助玄宗,在開元二年,把諸王改任外州刺史,並規定諸王“不任以職事”,從此諸王隻享有爵位,不再掌握軍政大權,因而失去了興風作浪的資本。
姚崇還規諫唐玄宗,“戚屬不任台省”。所以,開元初沒有大封皇親國戚。王皇後之父王仁皎,僅曆任將作大監、太仆卿等職。姚崇還設法抑製功臣權勢的膨脹,把一些官高勢盛,居功自傲的功臣貶到地方做州刺史,這些措施,像釜底抽薪一樣,消除了中央政局動亂的隱患,結束了多年來動蕩不安的局麵,姚崇“救時之相”的稱譽也由此而來。
姚崇在整頓吏治方麵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宗以來,賣官鬻爵,官吏增多,機構龐大,全國除正員外,置員外官二千人。一些富商大賈隻要花錢就可以做官。官多俸多,國家開支入不敷出。於是,開元初年,姚崇大量裁減冗員,罷免了員外官、試官、檢校官,並申明這三種官,今後如果沒有政績和戰功,不經皇帝特別詔令,吏部和兵部不得錄用。同時,還撤消了一些閑散諸司、監、署十餘所機構。規定內外文武正員一萬八千八百零五人,大大地減少了冗員,從而也減輕了國庫的負擔。
開元初年還規定了中央官和地方官相互的流動製度。京官有才識者,可出任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績者,可入選京官。這樣一來,長期存在的重內官輕外官的弊端就得到了糾正。縣令是地方的基層長官,長期不予重視,為避免濫用,開元四年(716),玄宗親自對新任命的縣令進行殿試,其中成績卓著者一人擢升,四十五人不合格,回家讀書、修養。
姚崇薦官取士,以品德才能為主要。他所推薦的廣州都督宋璟,剛正不阿,為官清廉,是唐代的四大賢相之一。姚崇大力整頓吏治,嚴格銓選製度,罷免了以前的“斜封官”。“斜封官”“用錢三十萬”,因為由皇帝直接頒下敕書,用斜封交付中書省執行而得名。任人唯賢,量材錄用,是姚崇吏治的主要做法。開元二年,申王李成義未經有關部門,私自奏請玄宗,把府中的閻楚珪(ɡuī)由錄事提拔為參軍,這次私自請托而任官,玄宗雖已表同意,但卻遭到姚崇上疏反對,他據理力爭,玄宗不得已收回敕命。
姚崇重視用法治來約束官吏,對違法亂紀者,即便是皇親國戚,也一視同仁,決不寬赦。開元二年正月,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倚仗權勢,欺淩百姓,受到禦史的彈劾,將依法治罪。薛王到玄宗那裏求情。玄宗下令重新審查,意欲寬免。姚崇上書玄宗說:“仙童罪狀明白,禦史所言正確,不可赦免。”由於姚崇的大力整頓,開元初期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滅蝗抑佛
開元四年(716)山東等地連續發生嚴重的蝗災,人們認為這是“天災”,隻好坐以待斃,隻好求上天顯靈禳(ránɡ)災,眼睜睜地“坐視食苗不敢撲”。在滿朝文武一籌莫展之際,姚崇上疏玄宗,主張應想盡辦法撲殺蝗蟲。他說:“田地都有主人,使自救其地,不會害怕勞苦。”他提具體滅蝗措施:“夜中設火,火邊挖坑,且焚且塞,除之可盡。”他認為“古代有除不盡的,主要是人不用命”。
當時朝議紛紛,都“以驅蝗為不可”。姚崇力排眾議,消除唐玄宗的疑慮,堅定他滅蝗的決心。
於是,姚崇排除了幹擾,下令撲蝗。他特派遣禦史,取名“撲蝗使”,分赴各地,督促撲蝗。僅汴州一地就撲獲蝗蟲14萬石,而入汴渠順流而下的不計其數。因為山東人民的奮力撲殺,山東地區免遭了一場大災難。
唐代佛教、道教盛行,上自皇帝、皇後、達官貴人,下至豪紳富戶,都信佛道並從中牟利。他們耗費巨資,大量建造佛寺。道觀,占用大量土地。而這些寺院享有特權,不向國家交納賦稅和服役,各地寺院紛紛度人為僧。由於佛道人數的增多,造成國家財政日益枯竭。開元二年(714)姚崇上疏玄宗,請求裁減和尚。他列舉了曆代由於隻知信佛而導致身死國破的事例,說明信佛道之不可取。玄宗采納了這一建議,下令裁僧尼三萬人,令他們還俗從事生產。玄宗還下令,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往來,禁止鑄造佛像,傳寫經書,禁止建造佛寺。即使修繕舊寺,也要報請批準。這些措施無疑對抑製寺院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開元四年(716),姚崇辭去宰相之位,朝廷授於他開府儀同之司。雖然不在相位,但有關軍國大事,玄宗還是經常聽取他的意見。開元五年(717)春,玄宗將巡幸東都洛陽,太廟突然倒塌。玄宗詢問身邊大臣,大臣回答說:“三年之喪沒有滿,不可以行幸。太廟圮(pǐ)壞的變故,是上天的教戒,陛下應停止東巡,修身養性以謝上天的譴責。”玄宗召姚崇詢問此事,姚崇勸玄宗,巡幸東都已準備就緒,不可誤期。他主張重新建造太廟,準時東行。玄宗聽從了姚崇的意見。
開元九年(721)九月,姚崇病逝,終年七十二歲。病危之時,還囑子孫不要信佛,並囑薄葬。
唐玄宗對姚崇的逝世,十分悲哀,下令為姚崇撰寫碑文,讚譽姚崇。宋璟勇鬥張氏兄弟
宋璟(663—737),邢(xínɡ)州南和(今屬河北南河)人,生於唐高宗龍朔三年。父玄撫,曾任衛州司戶參軍,是一個低級官吏。宋璟自少刻苦好學,博學多識。為人耿介超俗,有大節。二十歲左右中進士,授上黨尉,後又升任監察禦史、鳳閣舍人。為官正直,頗受武則天的賞識。
張易之、張昌宗是武則天皇帝的男寵,有恃無恐,專橫跋扈。宋璟不畏權勢,不顧安危,與二張反複進行鬥爭。武則天長安三年(703),張易之誣構宰相魏元忠,他賂賄鳳閣舍人張說作偽證,要張說到禦前作證,說魏元忠說過反叛的話。同為鳳閣舍人的宋璟對張說說:“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名義氣節,不可隻圖個人苟生,陷誣好人。即便因此被謫官流放,他的美德也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倘有不測之禍,我準備叩請天子赦免,要死與你一起去死。努力為之,萬代瞻仰,在此一舉。”張說聽了很受感動,廷辯時如實上奏,使魏元忠免受陷害。不久,宋璟調任禦中丞。這時武則天年事已高,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更加橫行專斷。朝中大臣都懼怕二張,不敢直呼其職,而稱張易之為五郎、張昌宗為六郎。宋璟對二張毫不畏懼,二張反而有些怕他。一次,武則天大宴群臣,二張位居列卿三品,在上座。宋璟官階六品,在下座。張易之討好宋璟,從座位上站起來作揖說:“公是朝中第一人,怎麼倒坐在下座?”宋璟說:“我才劣位卑,卿說我為第一,這是為什麼?”天官侍郎鄭善果平時對二張畢恭畢敬,問宋璟:“公怎麼叫五郎為卿?”宋璟說:“以官銜而論,正當為卿,你又不是他家的奴仆家奴,哪裏有叫他為郎的呢?”宋璟的話使鄭善果麵紅耳赤,也使二張狼狽不堪。從此,張易之兄弟對宋璟更是懷恨在心,處處因事中傷宋璟,但因為武則天知其情,宋璟得以免罪。
長安四年(704),二張因武則天病情日益加重,非常擔憂,暗中密謀對策,此時有人發覺二張有異常舉動,告發二張謀反,但武則天不予理睬,更不追問。其時,許州楊元嗣告發張昌宗召術士李弘泰看相,李弘泰說他有天子相,還勸他在定州建造佛寺,使天下歸心。因為涉及謀反大事,這次武則天派鳳閣侍郎韋承慶、司刑卿崔神慶和禦史中丞查明上報。韋、崔二人懼怕二張的權勢,又想討好武則天,竭力為張昌宗開脫,說張昌宗已將李弘泰的話告訴皇上,不可加罪。宋璟質問說:“謀反這樣大事,不是自首可以寬宥不問的,臣請交有司審理以明國法。”武則天聽後很不高興。宰相楊再思恐怕宋璟得禍,急忙拉了宋璟出去。宋璟始終不放過二張,對武則天說:“倘不收獄,恐要為亂天下,動搖民心。”武則天沒辦法,隻好收張易之、張昌宗入獄。過了不久,又將他們特赦放出。為了緩和矛盾,令張易之兄弟到宋璟家謝罪,宋璟拒不會見,說:“公事可以公辦,若私下會見,法是不講私情的。他對二張恨得咬牙切齒,對左右的人說:“我後悔不先敲破這兩個小子的腦袋而讓他們為亂朝政。”宋璟對二張的鬥爭,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因而得到朝臣的支持。左拾遺李邕(yōnɡ)上奏武則天,說宋璟所奏,非謀自身私利,而在安定國家,然而,武則天就是不聽。為了避免矛盾,武則天派宋璟到揚州當按察,宋璟說:“審理州縣案件,是監察禦史的職責。”後又詔令宋璟按察幽州都督屈突仲翔。宋璟又拜辭說:“禦史中丞非大事不得輕易出京。仲翔犯的是貪贓罪,如今要臣前去,必有害臣之心。”隨後,又下詔為李嶠(qiáo)副使,出使隴蜀。宋璟又辭掉這個差使,說:“隴右沒有變故,臣以禦史中丞為李嶠之副,朝廷還無先例。”宋璟為治二張罪,三次違詔,不肯奉詔前行。本來,張易之兄弟想借宋出京的機會,向武則天劾奏,予以誅殺。此計不成,他們又生一計,在宋家舉辦婚事時,刺殺宋璟。宋璟知道了陰謀,就乘坐卑微的車躲到別處歇宿。刺殺的計劃無法實現。
宋璟對二張的鬥爭,雖然沒有取得結果,但卻使二張處於極為尷尬的地位,朝臣對二張的所作所為,極為痛恨。
神龍元年(705)正月,武則天病情加重,二張守在武則天身邊處理國事,大臣無法近前。宰相張柬之經過緊張密謀,聯合禁軍將領,殺死了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迫使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抗拒中宗旨意
中宗李顯複位後,宋璟任吏部尚書兼諫議大夫、內供奉,隨時討論朝政得失。不久,又改任黃門侍郎。中宗是個昏庸的皇帝,不理朝政。大權掌握在皇後韋氏和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手中。宋璟和武三思之間,又開展了尖銳的鬥爭。神龍二年(706)京兆人韋月將上書中宗,告發武三思“穢亂宮掖(yè)”,武三思聞知後,暗使手下人將他以大逆不道治罪。中宗聽信讒言,下旨處斬韋月將。宋璟以為案情不實,請求下獄關押審理。中宗大怒,他說:“朕已決定斬首,你還有什麼可說的?”宋璟說:“人家告韋後與三思有私情,陛下不加過問就問斬,臣恐有人會私下議論,請查實後用刑。”中宗愈加發怒。宋璟麵無懼色,說:“請陛下先將臣斬首,不然不能奉詔。”中宗無奈,才免韋月將極刑,發配嶺南。後來又將他處死。不久,中宗下詔宋璟為檢校並州長史,沒有成行,又任為檢校貝州刺史,宋璟被擠出了朝廷。
貝州在河北省南部,宋璟到達時,河北暴雨成災,百姓饑餒。武三思的封地在貝州,武三思不顧百姓死活,派人向封戶強征租稅。出於對百姓的愛護,宋璟抗拒交納租稅。武三思利用手中的權力,將宋璟從貝州調到杭州、揚州做刺史,後又遷任洛州長史。當時,韋後、武三思,相互勾結,狼狽為奸。太子李重俊不是韋後所生,因而引起他們的忌恨,欲廢太子,立韋後女兒安樂公主為皇太女。李重俊忍無可忍,於景隆元年(707)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zuò)共謀,矯發羽林軍,發動宮廷政變,殺死武三思及其同黨。但昏庸的中宗,不察大局,聽從韋後和安樂公主,挫敗了李重俊的政變,李重俊兵敗被殺。
從此,韋後和安樂公主更加有恃無恐,中宗成為傀儡。韋後一心想效法武則天做女皇。於景龍四年(710),將中宗毒死。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韋後眼看就要實現女皇之夢了,不料中宗的弟弟李旦的兒子李隆基聯合姑母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殺死了韋後和安樂公主。相王李旦複位。犯顏太平公主
睿宗複位後,任命宋璟為檢校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他和姚崇同朝為臣,二人同心協力,輔佐睿宗,銳意改革中宗以來的弊政。中宗時期,外戚和諸公主幹預朝政,政治腐敗,貪汙成風;賣官鬻爵,烏煙瘴氣。隻要出錢三十萬,不論何人都給官做。他們不經中書、門下批準,直接由皇帝降墨敕授予。當時人稱為“斜封官”。這些斜封官大都是富豪商賈,他們不會理政,但搜括百姓卻是心狠手辣。姚崇和宋璟上疏睿宗,請求罷免斜封官,進忠良,退無用之才,當時共罷免斜封官數千人,整個朝野為之一振。宋璟還從整頓吏治製度著手,恢複三銓製度,在候選的上萬人中,銓選了兩千人。宋璟選拔、考核官員,不畏權貴,不徇私情,賞罰公平。為當時人所稱譽。
睿宗也是個低能的皇帝,他的妹妹太平公主,由於睿宗複位出了力,權勢日重,她廣交朋黨,積極擴大勢力,嚴重威脅了太子李隆基。景雲二年(711),她邀集宰相於光範門內,要求更換太子李隆基,在場的人無不驚慌失色,但宋璟卻鎮定自若,他高聲說:“東宮太子大有功於天下,真宗廟社稷之王,公主為什麼突然有此議?”
為確保太子地位,宋璟和姚崇密報睿宗,提出三條對策。一是把宋王李成器、幽王李守禮出為刺史;二是把歧王李隆範、薛王李隆業的統領羽林軍的大權交出來,由太子直接掌握;三是把太平公主及其丈夫遷往東都。睿宗采納了這三條意見,還命太子監國,凡六品以下官員及徒罪,均由太子處置。這些措施對鞏固太子的地位和勢力,無疑是起作用的。太平公主不甘心滅亡,她加緊反撲,在她的鼓動下,掀起了一股反對罷“斜封官”的浪潮,還把矛頭直接指向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受到極大壓力,為了保存自己。他違心上奏睿宗,說姚、宋離間他和姑姑、兄弟之間等皇族關係。於是睿宗就罷去姚、宋宰相職務,貶宋璟為楚州刺史。此後,調動極其頻繁,先後任申州刺史,魏州、兗(yǎn)州、冀州刺史,河北按察使、幽州都督兼禦史大夫,最後轉任廣州都督。在廣東,他教老百姓燒磚瓦建瓦房,把茅草屋改成了磚瓦房。當地老百姓歌頌他的功德,在他離開廣州時立“遺愛碑”,紀念其愛民之情。
712年,睿宗傳位給太子李隆基,自己當了太上皇。玄宗雖當了皇帝,但太平公主的勢力仍然很大,仍然對她構成威脅。尤其是朝中宰相,多數依附於她。開元元年(713),有人密告玄宗,公主將欲作亂。玄宗召集歧王李隆範、薛王李隆業和宰相郭元振等人商議,決定先發製人,調兵三百餘人,一舉殺死太平公主黨羽,太平公主聞交逃脫,後被賜死家中。至此,宮內的不斷的政變才告一段落。輔佐賢主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