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1 / 3)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未莊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貧苦農民阿Q的形象。魯迅通過阿Q的悲劇,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曆史教訓,揭示了貧苦農民的愚昧和落後,對以阿Q為代表的農民抱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情,尖銳地提出了準不準農民參加革命這樣一個民主革命的根本問題。

《阿Q正傳》自它發表之日始,就頻繁受到反動統治階級及其走狗文人的肆意誣蔑和歪曲。

1926年8月,《現代評論》發表了一篇署名為涵廬的文章,其中有一段這樣說道:“報紙上的言論,近幾年來最膾炙人口的,絕不是討論問題和闡發學理的一類文字,隻是揭開黑幕和攻人隱私的一類文字。我記得當《阿Q正傳》一段段陸續發表的時候,有許多人都栗栗危懼,恐怕以後要罵到他的頭上。並且有一位朋友,當我麵說,昨日《阿Q正傳》上某一段仿佛就是罵他自己。因此便猜疑《阿Q正傳》是某人作出的,何以呢?因為隻有某人知道他這一段私事。”言下之意,將《阿Q正傳》納入攻人隱私的一類小說的範疇,並對魯迅做了含沙射影的攻擊。

對於涵廬之流荒誕、無稽的論調,魯迅先生沒有沉默,他拍案而起,4個月後,他寫了《阿Q正傳的成因》作為回應。文中強調:“直到這一篇收在《呐喊》裏,也還有人問我:你實在是罵誰和誰呢?我隻能悲憤,自恨不能使人看得我不至於如此下劣。”另外,文中就阿Q會不會做革命黨的問題時,魯迅指出:“據我的意思,中國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會做的。我的阿Q的運命,也隻能如此。”

在阿Q這個貧苦而未覺悟的典型的中國農民身上,魯迅先生的革命精神和強烈的愛憎之情,得到了深刻的表露。潘先生在難中

葉聖陶,又叫葉紹鈞,生於1894年,江蘇蘇州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潘先生在難中》、《抗爭》、《多收了三五鬥》,長篇小說《倪煥之》等。

短篇小說《潘先生在難中》是葉聖陶的代表作之一,1925年1月10日發表於《小說月報》第16卷第1號。

小說以1924年江浙戰爭為背景,出色地刻畫了潘先生這一灰色、庸俗、卑瑣的小市民形象。既反映了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也揭示了潘先生之流的可悲、可憐與可厭。潘先生是一個小學教員,軍閥混戰時,他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過高,稍聞風吹草動,就倉皇逃命;一時得到保全,就忘乎所以。由於軍閥才逃命,但歡迎軍閥時,卻凝思苦想寫出“功高嶽牧”的大匾。沒有是非原則,沒有價值觀念,灰色、庸俗,無以複加。

作品依照現實生活的本來情景展開情節,不刻意追求新奇曲折。作者按照人物真實的心態來描寫其心理變化,與富於個性的動作相結合,真實自然。語言樸素,不事雕琢。筆調幽默但不滑稽輕浮。作者對潘的諷刺是深刻的,態度是嚴肅的。呐喊、彷徨

現代小說集《呐喊》和《彷徨》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創作於1918年~1925年間,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到1925年大革命前後這一曆史時期內的各種社會問題,體現了鮮明的“五四”時代精神,表現出作者分明的愛憎和對整個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

《呐喊》、《彷徨》的思想內涵集中顯示在4個方麵。

首先,作品憤怒批判了封建製度及其禮教的吃人本質,揭露了封建衛道士的虛偽性和欺騙性。《狂人日記》、《孔乙己》、《祝福》等篇從不同角度多方麵描寫了封建社會腐朽觀念對人們的毒害和摧殘,以作品主人公的悲劇命運對整個封建製度和舊禮教發出了沉痛的控訴和徹底的否定。

其次,作品表達出對勞動民眾特別是農民和婦女苦難遭遇的深切同情,《阿Q正傳》、《故鄉》等篇突出反映了在封建社會的重重壓榨下,農民所遭受的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摧殘,並且在深深同情他們不幸命運的同時,也揭示出他們麻木、不覺悟的思想狀態;《明天》、《祝福》、《離婚》等篇則通過對一係列婦女形象的生動刻畫,表現了處於封建社會最底層、受迫害最深的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並以此表明,如不從根本上摧毀整個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婦女便不可能得到徹底解放。

第三,作品傾注著對知識分子命運的深情關注和對知識分子特點的深刻剖析,如夏瑜(《藥》)、呂緯甫(《在酒樓上》)、魏連殳(《孤獨者》)、子君和涓生(《傷逝》)等人的命運雖有不同,但都揭示了一點:知識分子如果不把自己的追求同廣大人民的理想結合起來,其失敗的結局是難以避免的。魯迅的同情與批判的態度正確反映了知識分子的時代曆史特質:他們往往是革命運動中首先覺悟的分子,但他們個人的抗爭又是軟弱無力的,他們個人的解放同樣不能離開社會解放而單獨解決。

第四,作品深刻揭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妥協性和不徹底。在《阿Q正傳》、《藥》、《風波》、《頭發的故事》等一係列作品中從不同側麵形象地總結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是嚴重脫離廣大群眾,特別是沒有組織發動和教育廣大農民。這從思想革命的層次上啟發人們,中國革命的出路在於充分發動群眾,使廣大人民真正覺醒。《呐喊》、《彷徨》凝聚著魯迅深邃的思想和敏銳的目光,體現出他對中國曆史的深切了解和對現實的清醒認識。

《呐喊》、《彷徨》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麵。

一是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阿Q、孔乙己、祥林嫂、閏土等一係列不朽的藝術典型,既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又具有極廣的生活概括力,體現了魯迅“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高超的典型化手法。魯迅還具體運用了白描的簡潔手法,“畫眼睛”、“勾靈魂”的內心刻畫,精確、傳神、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以及誇張、諷刺等多種藝術方法,使其塑造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魅力無窮。

二是具有鮮明獨特的民族風格,這兩個集子裏的作品,無論是人物、景物,還是情節、語言,都顯示出不可替代的民族特征。魯迅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古典小說線索簡潔、層次分明的結構方式,還特別注重了對口語的加工提煉和對古語的靈活運用,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古樸、凝重而又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風格。此外,魯迅在小說的開頭、結尾、氛圍渲染等方麵也吸收了外國文學的某些手法,並加以民族化的創新。

《呐喊》、《彷徨》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精湛新穎的藝術,對整個現代文學的創作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它們在中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學語文課本選入了這兩個集子中的8篇小說,較為全麵地展示了魯迅思想和藝術的風采。林家鋪子

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是茅盾的代表作品,原名《倒閉》,作於1932年7月,載入《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

作品描述“一·二八”事變前後上海附近的一個小市鎮林家百貨小商店由掙紮到倒閉的故事。抵製日貨的風潮波及小鎮後,林老板為了度過年關,用錢買通國民黨鎮黨部要員,以東洋貨冒充“國貨”,並不顧血本“大放盤”,還以“一元貨”向難民們推銷滯存的小百貨。這樣雖然換回了一些現鈔,但經不住錢莊的逼債,鎮黨部的拘押勒索,連唯一的女兒也要被卜局長逼去做小老婆。最後林老板走投無路,隻好偷偷地帶著女兒外逃。那些把自己僅有的積蓄存在他手中的貧民隻有發出絕望的呼叫。

作品反映了在帝國主義侵略、封建主義剝削和國民黨壓榨下,30年代初期舊中國小商業衰敗的情景,表現了人民抗日反蔣的情緒。主題深刻,內容豐富,人物典型,技巧圓熟。經夏衍改編,1959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同名電影。春蠶

現代短篇小說《春蠶》是茅盾的代表作品,是他《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中成就最突出的一部,寫於1932年9月。

1929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了轉嫁經濟危機加緊了對我國進行經濟侵略,同時,中國的封建地主、高利貸者和商業資產階級也加緊了對農民的盤剝,從而造成了我國農村經濟的崩潰和農民破產。小說以江南農村為背景,通過老通寶一家蠶花豐收,但生活卻反而更加貧困的事實,展示了當時“豐收成災”的時代悲劇,從而指出了農民隻有推翻反動政權,消滅剝削,才能把自己從貧困中拯救出來的深刻主題。

小說的主人公老通寶,是舊中國老一輩農民的典型形象,他辛勤儉樸、迷信、保守。他的悲慘命運,使人同情,而他的迷信落後,又令人歎惋和深思。作者正是通過塑造老通寶這一典型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農村急劇破產,農民陷入貧困境地的社會根源,表明在舊中國農民不可能通過辛勤勞動擺脫貧困,而以阿多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則充滿了朝氣,敢作敢為。他們不迷信、不保守、見識多,他們不相信單純靠勞動就能解決農民的翻身大事,意識到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不正常,並對這一社會產生疑問,體現了年輕一代農民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思考,顯示了他們身上潛在的革命力量。

作品善於抓住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通過一係列的矛盾衝突,刻畫出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豐滿。小說在情節上,起伏交替,生動曲折,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氛和濃鬱的江南鄉土氣息,是當時描寫“豐收成災”作品中的優秀作品。故事新編

曆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是魯迅的重要作品,創作於1922年~1935年間。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收曆史題材的小說8篇,其中《補天》(原題《不周山》)、《奔月》、《鑄劍》是前期作品,《理水》、《非攻》、《采薇》、《出關》、《起死》等是後期作品。

作品雖然取材於古代神話、傳說和曆史故事,但現實傾向極為鮮明,是曆史題材與現實意義相交融的作品。《故事新編》塑造了一係列古代英雄的感人形象,如《非攻》中竭力反對侵略戰爭的墨子;《理水》中孜孜不倦為民治水造福、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補天》中富有創造性精神和堅強毅力的女媧;《奔月》中勤勞質樸、品格正直的後羿,以及《鑄劍》中舍身助人、英勇無畏的宴之敖等。

作品熱情歌頌這些古代英雄獻身於民眾正義事業的崇高品德,意在激勵現實生活中人民的創造精神,鼓舞人民的鬥爭意誌,並寄托著作者熱切呼喚在現實革命運動中湧現出真正為民眾事業而奮鬥的新人的理想情懷。《故事新編》還批判了老子、莊子“清靜無為”、“與世無爭”的消極避世、無是非觀等錯誤思想;批判了伯夷、叔齊等人逃避現實、對民眾不負責任的可恥行為,以此批判現實生活中消極隱退的複古思潮,張揚積極進取的鬥爭精神。

《故事新編》在藝術形式上的創新,首先體現在將曆史題材與現實題材相交融的巧妙構思,把現代生活的細節自然運用到古代生活中去,把現實批判鋒芒滲透在曆史故事的情節當中,熔古鑄今,針砭時弊。既有曆史依據,更有鮮明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其次,作品由批判與諷刺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漫畫式的筆調,而這種筆調往往又帶著誇張和渲染,使整個作品另具一種風格。第三,作品采取了簡潔明了的速寫式的筆法,寫人敘事,都沒有精雕細刻,但人物性格異常鮮明,故事情節明了突出。

《故事新編》把曆史寫活了,把古人寫活了,使讀者從曆史和古人身上看到了“五四”以後特別是30年代形形色色的現代人的靈魂。《故事新編》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曆史題材創作的精品,為中國曆史小說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華威先生

張天翼(1905~1985),湖南湘鄉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從空虛到充實》,中篇小說《清明時節》,長篇小說《鬼土日記》等。

張天翼的代表作短篇小說《華威先生》於1938年4月16日發表於《文藝陣地》第1卷第1期。

作品塑造了一個抗戰時期國民黨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揭示了當時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社會統治機構的陰暗與嚴重隱患,暴露了國民黨官僚打著抗日的假招牌,隨時破壞人民群眾抗日活動的真相。

文中的華威先生是一個奔走得片刻不得安寧的“忙”人,他“不怕吃苦”、“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覺的製度”,緊緊張張地奔走在各種各樣的會議之間和各種各樣的抗日團體之間,哪怕是婦女界組織的“戰時保嬰會”,他都要親自關照,他每會必到,但總是不得已要遲到早退。他不論走到哪兒,所講的內容都是千篇一律地教導老百姓服從在“一個領導中心”之下。華威先生有著對權力的狂熱激情,到處鑽營,無孔不入。他謙恭、空洞、滑稽、裝腔作勢、附庸風雅。這一形象是多少年來中國文化背景下庸俗官僚的典型。小二黑結婚

趙樹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小說《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三裏灣》等。現代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是他的代表作品,完成於1943年5月。

小說通過革命根據地一對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為衝破封建傳統、爭取婚姻自主而進行鬥爭的故事,熱情歌頌了農村中新事物和新一代農民的成長,揭示了曆史發展、進步的必然趨勢。作品在歌頌新生的人民政權和農民們所取得的勝利的同時,揭露並批判了在根據地還殘存著的惡霸勢力和根深蒂固的封建舊意識,特別是生動地暴露出農村小生產者精神上的落後性,嘲笑諷刺了封建迷信和包辦婚姻的愚昧可笑。作品有力地表明,隻有在共產黨領導下,隻有在抗日民主根據地,隻有通過人民當家的民主政權,農民的鬥爭才能獲得真正的勝利。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一係列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小二黑和小芹是40年代湧現出的新型農民的代表。他們敢於向舊勢力、舊傳統挑戰,勇於主宰自己的命運、追求新的生活。他們的性格體現了新的時代氣息、精神麵貌,代表了社會發展的方向;二諸葛和三仙姑是新時代中的落後人物,他們的愚昧和守舊不合乎時代發展的潮流,必然受到了時代的嘲弄,但他們的轉變和進步,同樣表現了時代的特征:隻要認真改造思想,跟上時代步伐,就能開始新的生活;金旺和興旺兄弟則是殘存在新社會裏的舊渣滓,他們無惡不作而又善於偽裝鑽營,但終究會被人們、被曆史揭露並扣除。對這幾類人物性格的刻畫、命運的描寫,既反映出作者分明的愛憎情感,又揭示了深刻的社會矛盾和複雜的思想問題。

小說的藝術手法充分體現了趙樹理整個創作的風格特色。在人物描寫上,善以起綽號的方法突出人物的鮮明性格,采用典型的生活細節烘托人物的精神風貌,通過白描的手法,依據人物自身的言行來勾畫其外貌和微妙的心理活動;在情節結構上,注重故事的完整和線索的清晰,往往大故事裏套著小故事,頭尾呼應,情節連貫,曲折多變;在語言表達上,敘述語言通俗簡練,生動形象,具有濃厚的生活意味,人物語言明快灑脫,富有獨特的個性色彩。

《小二黑結婚》在發表的當時,就受到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的熱烈歡迎,小說僅在太行山一帶就銷行近4萬冊,並被許多農村劇團改編為戲劇,以各種民間戲曲形式演出。彭德懷同誌為該書的出版題詞:“象這樣從群眾調查研究中寫出來的通俗故事,還不多見。”這部作品不僅奠定了趙樹理在文學史上的聲譽和地位,更重要的是它推動了整個現代文學創作領域對農村、農民描寫的新的曆史進程。中學語文課本長期保留了《小二黑結婚》這一篇課文。荷花澱

現代短篇小說《荷花澱》是著名作家孫犁的代表作,作於1945年春,後收入散文、小說集《荷花澱》中。

小說通過白洋澱水上遊擊戰的一個側麵,生動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戰鬥中活,尤其是集中展示了人民在戰爭中顯現出來的美好心靈、堅強品質和高尚情操。

小說以水生向妻子述說自己報名參軍的事開篇,著重描寫了水生嫂依依不舍的心情。接著主要寫水生嫂送走丈夫之後,與四位婦女同往戰地探望丈夫,途中碰到日寇的大船,在日寇的追趕下,水生嫂等躲進荷花澱,在遊擊隊的巧妙接應下殲滅了敵人,她們在勝利的歡笑中見到了自己的丈夫。尾聲寫水生嫂們也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在荷花澱裏抗擊敵人,保衛家鄉。

作品以這些平凡的生活片斷,生動展現了在鬥爭生活中鍛煉成長的白洋澱地區勞動婦女的嶄新精神風貌,熱情歌頌了抗日軍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樂觀主義精神。作品以簡潔的筆法勾勒了農村青年幹部水生大公無私、勇敢堅定的高貴品格,而以大量筆墨刻畫了水生嫂們的動人形象。

作品細膩而生動地描寫了她們樸實、勤勞、深明大義、爽朗明快的性格特征。特別寫出了在她們多姿多彩、溫柔嫻靜的外貌下蘊含著的堅韌頑強的不屈鬥誌,突出表現了這些普通勞動婦女平凡之中的偉大與崇高。作品對水生嫂月下織席的那段精彩描寫,就是體現這種性格的典型細節。對年輕婦女形象的成功塑造,不僅是《荷花澱》,也是孫犁整個創作的重要特色。

《荷花澱》在藝術結構上,輕巧靈活,敘事抒情互相穿插,環境描繪和意境烘托融為一體;在人物塑造上注重以心理刻畫來展現人物美好純淨的內心世界。作品散文詩一般的語言,質樸而又含蓄,充滿抒情意韻。這些特點充分顯示了孫犁小說創作清新明麗、細膩生動、詩情畫意的特有風采。

《荷花澱》不僅是孫犁的重要代表作,也被稱作是整個“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在現當代文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也是中學語文課本的重點保留篇目之一。班主任

劉心武,生於1942年,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班主任》、《大眼貓》、《我愛每一片綠葉》,長篇小說《鍾鼓樓》等。

短篇小說《班主任》是劉心武的代表作品,最初發表於《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收入短篇小說集《班主任》中。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這是最早反映“四人幫”毒害青年學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