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希臘戲劇

古希臘的戲劇起源於酒神祭祀。

公元6世紀中葉,由於雅典工商業的迅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擴大,刺激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原來盛行於農村的慶祝豐收、祭祀酒神和農神的節日歌舞表演和祭奠表演進入了城市,這些節日也成了全國性的節日。這時雅典的社會生活日趨複雜,政治生活日益活躍,這些簡單的歌舞表演已不能充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因而逐步演變成為戲劇。悲劇的前身是酒神頌歌,喜劇的前身是民間的祭神歌舞和滑稽戲。

到了民主氣氛最濃厚的伯裏克利(公元前495~前429)執政時期,國家興建大型劇場,發放觀戲津貼,組織戲劇競賽,戲劇成為一種民主政體用以實現政治、道德、教育任務的文藝活動,戲劇演出活動成為雅典公民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所以說古希臘戲劇是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的產物,它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民主政治的衰落而衰落;它也反映了奴隸主民主派的生活和鬥爭,表達他們的願望和要求。

希臘悲劇大多取材於神話,其內容往往帶有命運觀念或其他迷信色彩。但它反映的卻是當代的社會生活和鬥爭。無論是神與神之爭,還是人與神之爭,實際都是現實中人與人之間鬥爭的反映。悲劇著重表現主人公的英雄行為,形象高大雄偉,氣勢壯烈磅礴,一般沒有悲觀色彩,而是充分表現出奴隸主民主派的自豪感。

悲劇在藝術上繼承了史詩和抒情詩的傳統,戲劇成分和抒情成分成為悲劇的兩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演員朗誦對白,合唱隊歌唱抒情詩。演出從始至終不停頓,合唱隊起著分幕分場的作用。

希臘悲劇有固定的程式,一般分為開場、進場、3~5個戲劇場麵、退場4個部分。最初采取“三部曲”的形式,3個劇本在題材與思想上互相關聯又相對獨立。由於種種演出條件的限製,所以劇情比較單純;事件進行的時間不太長;演出地點也沒有過多的轉移。

公元前5世紀是希臘悲劇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湧現出大批悲劇詩人,上演了許多悲劇作品,流傳至今的有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3大悲劇詩人的作品。他們的創作反映了奴隸主民主製發展不同階段的社會生活,也顯示出希臘悲劇在不同時期的思想和藝術特點。

希臘喜劇出現於悲劇之後,它的繁榮是在雅典城邦發生危機的時代。希臘早期喜劇多為政治諷刺劇和社會問題劇。它取材於當代的現實生活,對人們普遍關心的重大政治社會問題發表意見。因而,比之希臘悲劇,具有更為強烈的政治性。

希臘喜劇從民間的祭儀和滑稽戲演變而成,因此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到台詞、動作,都非常誇張、滑稽,甚至有些荒誕、粗俗。

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曾先後產生過3大喜劇詩人,但留傳下完整作品的隻有阿裏斯托芬。古代羅馬文學

約在公元前2000年,拉丁人部落定居意大利中部拉丁姆地區,其後伊特魯利亞人、希臘人、高盧人陸續移民到意大利,共同構成早期意大利的主要居民。

羅馬曆史一般分為3個時期。

第1期是王政時期(公元前753~前510),這個時期各拉丁村落結成同盟,又合並其他地區,建立了羅馬城邦。當時羅馬還處在從氏族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階段,已開始出現奴隸,居民分為貴族與平民2個集團。

第2期是共和時期(公元前510~前27),王政被推翻,奴隸製貴族共和國正式建立。共和國初期(公元前510~前264),古典的奴隸製已初步形成。平民為反對債務奴役,爭取政治權利,開始和貴族進行激烈鬥爭。在這階段內,羅馬征服了意大利。共和國中期(公元前264~前133),社會進一步分化,豪門貴族和從事商業金融的富裕平民(稱為“騎士”)掌握了政權,形成新貴族的寡頭共和國政體。為了這兩個階級的利益,羅馬開始向地中海地區擴張,經過3次布匿戰爭,3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征服了西部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大部分地區,成為龐大的強國。共和國末期(公元前133~前27),戰爭的結果使奴隸數量激增,出現了大田莊製。對奴隸剝削的加劇引起不斷爆發的大規模奴隸起義,如西西裏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領導的起義。大田莊製使小農經濟破產,農民流入城市,造成失業現象。在反對貴族的鬥爭中,城鄉下層聯合為民主派。騎士階級為爭取政治權利,利用失地農民和城市貧民反對元老貴族。在錯綜的國內階級矛盾、軍權實力派滋長和版圖擴大的情況下,城邦共和製不能維係,讓位於獨裁和帝國製度。

第3期是帝國時期(公元前27~公元476),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初期從屋大維執政到公元193年,是帝國繁榮時期,也稱“羅馬和平”時期。這一時期生產發達,帝國疆界擴展到最大範圍。皇帝以加強軍事獨裁和官僚機構來維持統治,他和反對帝製、堅持共和的元老院貴族之間展開激烈鬥爭,自由民的民主運動重新興起,皇帝往往以殘酷恐怖手段鎮壓反對派。羅馬對外省,經濟上通過官僚體係進行壓榨,政治上采用分而治之的政策,對人民的反抗實行鎮壓。但各行省經濟迅速發展增強,羅馬本土在帝國中逐漸失去主導作用。奴隸來源削減,越來越多地采用隸農製。帝國後期經濟衰落,奴隸、隸農、貧農起義,外省人民運動不斷發展,蠻族屢次入侵,腐朽的奴隸製帝國在這些力量的衝擊下終於覆滅。

羅馬文學的語言是拉丁族的語言——拉丁語。它包含了伊特魯利亞、希臘、高盧等語言因素。文學語言和日常生活所用的口語相差頗為懸殊,文學語言的特點在於簡練有力,語法結構嚴謹。拉丁語原有輕重音,在希臘詩歌影響下,羅馬詩歌也采用了按長短音為準的“音量製”。隨著帝國的擴張,到了公元4世紀,拉丁語在西方各省代替了當地的土語,最後發展為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等“羅曼斯”語種。東方各省仍以希臘語為主要語言。

羅馬神話可以說並不存在。最早的意大利的神祇是同宗教迷信分不開的。古羅馬人認為每個地方或場所都有它的神祗,例如家神、灶神、囤神、門神。羅馬人從事農牧業,因此認為田地、山林、泉水、河流也都有神祇居住掌管,如作物和羊群之神法烏努斯、林神狄安娜。人們必須向這些神祗祭獻,才能求得安寧和保護。

同希臘文化接觸後,許多原來的羅馬的神便同希臘的神溶合起來,具有了希臘神的特點,即人格化了,並具備了希臘神的一些屬性。羅馬人信奉的天空之神尤皮特便等同於希臘的宙斯,他的妻子尤諾等同於赫拉,海神奈普圖努斯等同於波塞冬,冥神狄斯等同於普魯托(又稱哈得斯),羅馬人崇奉的春天女神維納斯等同於阿弗洛狄忒,酒神巴庫斯等同於狄俄尼索斯,火神伏爾康等同於赫淮斯托斯,林神狄安娜等同於阿耳忒彌斯,神的信使麥爾庫利等同於赫爾墨斯,如此等等。

這些希臘和羅馬的神到了後代,有些以希臘名稱傳世,這是因為羅馬人沒有類似的神而原封不動地接受了希臘傳統,如阿波羅,文藝女神繆斯;有的恐怕是出於偶然,如希臘冥神普魯托流傳而狄斯不傳。有些以羅馬名稱傳世的,或因是羅馬所獨有,如囤神佩那特斯,或因曆代詩人、藝術家廣泛使用,如戰神瑪爾斯(即希臘的阿瑞斯)、小愛神丘比德(即希臘的埃洛斯)。

羅馬最早的文學是在勞動和舉行宗教儀式時唱的詩歌和原始的、笑劇式的對話,但留傳絕少。留傳下來的最早的文學作品是戲劇。共和國中期,羅馬向外擴張,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掠奪,奴隸主積聚了大量財富,生活日趨奢侈。貴族、騎士和他們所豢養的大批食客需要娛樂。這樣,在早期的節日歌舞、民間戲劇的傳統和希臘戲劇的影響下,羅馬戲劇獲得了一定的繁榮。由於羅馬元老貴族權力強大,壓製民主,羅馬戲劇很少直接涉及當時重大的政治問題。

早期羅馬戲劇主要有悲劇和喜劇兩種,有的是模仿希臘的,也有以羅馬曆史和現實生活為題材的。悲劇都已失傳,流傳下來的喜劇主要有普勞圖斯和泰倫斯的作品。他們對歐洲文藝複興和以後的戲劇有很大影響。中世紀文學綜述

在內部奴隸起義和外部日耳曼蠻族入侵的沉重打擊下,早已奄奄一息的西羅馬帝國,終於在公元476年滅亡了。這一年標誌著歐洲古代奴隸製社會曆史的終結。從這時起,直到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歐洲曆史上的中世紀。中世紀是歐洲封建製度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曆史。

歐洲曆史的中世紀大致可分3個時期。公元5~11世紀,是它的初期,即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公元12~15世紀,是中世紀的中期,即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公元15世紀~17世紀中葉,是中世紀的末期,即封建社會衰落和資本主義產生的時期,也就是文藝複興時期。

中世紀文化是在古代文明被一掃而光的原始狀態下從頭開始的。它的初期、中期,經過文化低穀,走向末期的繁榮。它的文學成績是融合希臘、基督教和日耳曼人民的文學而成為近代文學的。

摧毀西羅馬帝國的蠻族主要是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原來是些氏族部落,正處於氏族社會解體階段。他們在帝國廢墟上建立起來的那些王國,通過土地的大量集中和農民的農奴化,逐漸過渡到封建社會。

在中世紀初期,各外族王國為了爭奪土地不斷發生戰爭,它們的疆域也不斷發生變化。中世紀的最初幾個世紀就是處在這種混戰的狀況中。

在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國中,以6世紀初建立起來的法蘭克王國最為強大。公元8世紀末和9世紀初,法蘭克王查理(通稱查理大帝768~814)通過多次征戰,大大地擴充了疆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查理死後,帝國迅速分裂。查理的3個孫子之間發生內戰,公元843年帝國一分為三:西法蘭克王國(法蘭西)、東法蘭克王國(日耳曼)和意大利。歐洲大陸3個主要國家的疆域初步定型。

在歐洲中世紀,封建主階級和農奴階級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社會矛盾。廣大農奴掙紮於饑餓和死亡線上,由於不堪封建壓迫,經常逃亡,或拿起武器舉行起義,掀起反抗封建主的鬥爭。中世紀英雄史詩

燦爛的古代希臘羅馬文學中斷之後,中世紀蠻族國家又從神話、史詩開始其文學,不過在倒退的現象中,也可看到螺旋式上升。希臘英雄說流傳數百年,到奴隸社會才筆錄,它是“正常兒童”的民間文學。中世紀蠻族的傳說形成於封建社會,有的產生在封建製全盛時期,是籠罩著基督教的“成人”文學。

早期英雄史詩,近似荷馬史詩,反映氏族社會末期生活,有遠古神話因素與神奇形象,歌頌部落英雄,基督教以前文化成分居多。重要的有下列4種:

《貝奧武甫》:是英國文學的瑰寶。盎格魯·撒克遜人5、6世紀由大陸遷來,也帶來這個傳說,經過200年口頭傳說,8世紀用中古英語寫成,現存最早的本子是10世紀基督教修士手抄的。《貝奧武甫》全詩長3182行,寫瑞典青年貝奧武甫除妖、屠龍的故事,歌頌了民族遷徙中開拓英國、為民造福的部落英雄。其中有神話與魔法,但也有基督教成分和私有製產生的過程。

《希爾德布蘭特之歌》:是日耳曼人的傑作,殘存68行,用古德語寫成,流傳於8世紀,手抄本屬9世紀的。它寫東哥特國大將出征30年後返回故鄉,在邊境與不相識的兒子戰鬥的故事,表現了日耳曼人強悍的性格。

《埃達》和“薩迦”是冰島古老的詩文。冰島人從挪威移去時,就帶去了北歐神話、英雄傳說與史詩故事。《埃達》(詞意不可考)有詩體(又叫舊埃達或老埃達)的,寫於9~13世紀;散文埃達(又叫新埃達或小埃達)是詩人斯圖爾鬆(1178~1241)對老埃達的解釋。《埃達》共35首詩,有神話詩,還有短篇史詩即21篇獨立的短歌,寫哥特王、匈奴王、北歐英雄等人物,保留了氏族社會風貌。“薩迦”是一種文體名,意為“話語”,是散文評話,12~14世紀寫的9~11世紀的史實,保存下來150多種,包括神話、史傳、名門望族的事跡。“薩迦”寫部族複仇、愛情悲劇、王公生活、善惡鬥爭等等。

《卡列瓦拉》:是芬蘭的偉大史詩,它又譯為《英雄國》,反映了氏族社會解體時期的生活。從7、8世紀就開始有了有關傳說,一直到1835年,隆洛特醫生才將收集的許多歌謠編綴成完整史詩,後又經10年繼續收集補充,遂成今日有22795行的長篇史詩。由於是1000年後的文人成績,故用的是現代芬蘭語,而非當時成品。卡列瓦拉意思即卡列瓦人居住的國土,指芬蘭這英雄國度。

史詩歌頌古代英雄戰勝外敵與魔怪奪回能製造穀物、鹽和金幣的“三寶”神磨的鬥爭。史詩形成於基督教思想統治時期,保留了原始多神崇拜的信仰與神話傳說,各種插曲中反映了芬蘭人的風俗與知識。

中世紀中期的英雄史詩,是封建社會全盛時代的後期史詩。所謂後期是指內容反映封建時代的曆史而不是收集整理的時期。

《羅蘭之歌》:是法國這個時代100多部史詩中的代表,它詠唱於11世紀,今日所見最古的是19世紀發現的12世紀手抄本。

史詩寫8世紀法蘭克王國大將羅蘭的故事,全詩長4002行,10行一首,用羅曼語寫成。羅蘭是查理大帝的勇將,史載778年8月15日查理大帝從西班牙回國途中受阿拉伯人狙擊,後人演為羅蘭為國犧牲的故事。史詩所寫的羅蘭,愛國、忠君、勇敢、正直,是理想的騎士。《羅蘭之歌》由修士加工,貫穿了基督教與異教鬥爭的精神。

《熙德之歌》:是西班牙的史詩。10世紀時,西班牙就有《桑喬二世與薩莫拉之圍》等許多英雄史詩出現,但都不完整。完整的是稍遲的《熙德之歌》(原文為《熙德》,為區別於高乃依同名劇,而改譯如此)。“熙德”在阿拉伯語中是“首領”的意思。他原名羅德裏格·迪亞斯·德·比瓦爾(1043~1099)。

1110年的《羅德裏格傳》一書詳記了他的生平。1140年,根據史書和民間傳頌整理成史詩,現存最早抄本為1307年用卡斯蒂利亞中古方言寫成,全詩長3730行,分《放逐》、《嫁女》、《橡樹林裏的淩辱》三章。史詩描寫了羅德利戈·狄亞斯被國王不公正地放逐,但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英勇抗擊阿拉伯人,並取得了勝利,最後迫使阿拉伯王臣服於西班牙國王的故事。在熙德身上,集中地體現了人民所理想的愛國英雄的品質。

《尼伯龍根之歌》:是德國的《伊裏亞特》,它與15世紀出版的史詩集《英雄唱本》、13世紀的《穀倫德》齊名,而且更高一籌。《尼伯龍根之歌》以公元453年民族大遷徙時期勃艮第人與匈奴人鬥爭的史實為據而生發成現今故事。史詩成書於1198~1204年間,全長9516行,用中古高地德語寫成。史詩分上下兩部:上部《西格夫裏特之死》寫尼德蘭王子幫勃艮第王娶得冰島女王,因而與其妹結婚。10年後,姑娘回勃艮第與嫂子口角,而丈夫被殺。下部《克裏姆希爾特的複仇》寫姑娘守寡13年後,嫁匈奴王,借匈奴之手殺死兄嫂為前夫複仇。

史詩寫早期故事,有魔法成分、搶親古風及異教因素,但不同於早期史詩,而表現的是封建意識:夫妻愛超過血緣情(為夫殺兄)、爭權奪利(爭尼伯龍根的寶物)不惜爾虞我詐、維護個人榮譽的騎士精神、歌頌基督教美化神父等等。

《伊戈爾遠征記》:是古羅斯的傑出作品,寫1185年伊戈爾公戰鬥失敗的曆史事件。沒有魔法神奇因素,全是現實的曆史演義。它用教會斯拉夫語寫成,最早抄本是16世紀的,在18世紀末發現,此抄本又為1812年大火燒光。它不是民間流傳的史詩,是某修士所作。這部出色的作品寫伊戈爾孤軍出征,結果失敗被俘。基輔大公號召王公們聯合抗敵,伊戈爾妻子痛哭,此時伊戈爾逃回。

史詩表現了反對民族分裂的愛國精神。《伊戈爾遠征記》在寫法上全用民間文學手法,十分感人,故與《羅蘭之歌》等並列,成為中世紀歐洲文學中的傑作。中世紀騎士文學

在中世紀,騎士文學曾盛行於西歐。騎士文學是世俗的、非教會的封建貴族階級的文學。在11世紀和12世紀初,西歐封建製度已確立和鞏固,這時封建貴族階級除了教會文學外,還要求有更直接具體地反映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文化,騎士文學就是這樣出現的。

騎士製度是封建製度的產物。封建領主、貴族為了進行戰爭和鎮壓人民,豢養了許多騎士,他們把自己的子弟及中小地主訓練成享有特權的騎士階層,後來領主的家臣和富裕農民也有成為騎士的。由於幾次十字軍東征中戰爭的需要,也由於在東征中受到較高的東方文化的影響,騎士的地位大為提高。騎士的信條就是忠君(忠於領主)、護教、行俠、尚武。他們參加各種冒險事業,不僅要保護貴族領主和城堡、國土,而且要效忠和保衛女主人——貴夫人。女主人在騎士心目中像聖母一樣神聖,這一點後來發展為對貴婦人的崇拜和愛慕。能為自己“心愛的貴夫人”去冒險取勝,博得貴婦人的歡心,成了騎士最大的榮譽。這一切就構成所謂“騎士精神”。騎士文學就是描寫騎士冒險事跡的作品,以及後來大為流行的描寫騎士與貴婦人之間英雄美人的熱烈愛情的作品。

騎士文學是為維護封建製度服務的,其基本主題隻有兩個:歌讚對貴婦人的愛慕和對領主的忠誠,而其英雄美人故事也有明顯的封建性和矯揉造作的特點。但其中如保衛國家、濟困扶危、鋤強扶弱、保護婦女、尊敬老人等道德信條,也有符合人民願望的一麵。同時,騎士文學肯定世俗的愛情,歌讚現世生活和愛情的歡樂,這畢竟突破了禁欲主義的束縛,是對宗教教義的背離。因此有些騎士文學作品也有一定的人民性。

騎士文學的主要體裁是騎士抒情詩和騎士傳奇。

騎士抒情詩最早是在法國南方普羅旺斯盛行起來的,俗稱“普羅旺斯抒情詩”。抒情詩的內容多為歌唱騎士的英勇事跡及其與戀人的悲歡離合,不寫愛情的極為少見。普羅旺斯抒情詩有寫騎士在鄉村苦苦追求牧羊女的“牧歌”,有寫騎士與貴夫人幽會及惜別的“破曉歌”,有寫關於“典雅的愛情”的對話和爭論的“辯論詩”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破曉歌》。它用熱烈的筆調描寫騎士與貴夫人幽會,以及破曉時依依惜別的情景。

恩格斯曾說:“破曉歌,成了普羅旺斯愛情詩的精華。”這種抒情詩打破了教會禁欲主義的桎梏,用極美的、精選的語言來描寫愛情和情人,用讚美宗教、上帝及聖母的語句來讚美女性,這就有著與封建教會的道德和禁錮對立的一麵。恩格斯把這種騎士愛視為“第一個出現在曆史上的性愛形式”,他在談到德意誌詩人也學到了這種抒情詩及其主題的時候說:“我們的老沃爾弗拉姆·馮·埃申巴赫也以這種挑逗性的主題留下了3首美妙的詩歌,我覺得這些詩歌比他的3篇很長的英雄詩更好。”

普羅旺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細膩纖巧的特色,語言也極精練,馬克思恩格斯都對此有很高評價,恩格斯認為這種抒情詩“在新時代的一切民族中第一個創造了標準語言。它的詩當時對拉丁語係各民族甚至對德國人和英國人都是望塵莫及的範例”。法國北部、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及但丁的抒情詩都受到了普羅旺斯抒情詩的影響。

騎士文學的另一種形式是騎士傳奇,多為詩體敘事詩,一般較長。這些傳奇大都寫騎士為博得貴夫人的青睞和獲得榮譽而除妖驅魔、降龍伏虎,進行各種冒險的故事,有時也寫他們為了護教而征討異教徒。這種故事大多脫離生活,帶有很大的虛幻性。

騎士傳奇詩中描寫不列顛王亞瑟和他的圓桌騎士的作品數量很多,在英法德等國都產生了這一題材的作品。亞瑟王是公元6世紀的一個曆史人物,但騎士傳奇詩把他寫成了傳奇英雄。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的故事講亞瑟王屢建奇功,征服蘇格蘭、英格蘭等地。他和美麗的妻子桂內維爾住在一個城堡中,堡中宴會廳裏設了一張大圓桌,可坐150個騎士。但圓桌上經常空著一個座位,留待找到那個盛耶穌受難時所流的血的“聖杯”的騎士。在騎士中,有一個顯赫的人物蘭斯洛特,他與亞瑟王的妻子桂內維爾相愛並幽會。亞瑟發現了這一秘密,與蘭斯洛特發生衝突。後來,蘭斯洛特離開亞瑟,亞瑟死後他才回來,這時桂內維爾已當了尼姑。這一傳奇中關於聖杯的故事有較濃厚的宗教色彩,其他故事則肯定了人們享受愛情和幸福的權利,否定禁欲主義道德,同時,力求把人(騎士)描寫為有人性的道德高尚的人物。

騎士傳奇中流傳很廣的還有《愁斯丹和綺瑟》的故事。這一題材的複製品很多,法德意等國都寫過這一題材的敘事詩,13世紀時還出現了散文體的傳奇。法國文學史家約瑟夫·貝迪埃(1864~1938)曾作了重寫。

這個故事敘述英王馬爾克派外甥愁斯丹替他去向愛爾蘭公主綺瑟求婚,求婚被接受了。但航行歸途中,綺瑟卻和愁斯丹相愛。綺瑟和英王馬爾克結婚後,仍一心愛著愁斯丹。馬爾克對他們進行種種迫害,仍不能製止他們相愛,最後一對情人雙雙死去。

這一作品熱烈歌頌真摯的愛情,在忠於封建領主和忠於愛情的矛盾中,愁斯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作品是對封建道德和教會禁欲主義的一個抗議。13世紀流傳的《奧卡森和尼柯萊特》,也是著名的作品,以詩和散文交錯寫成。故事敘述一公爵的兒子奧卡森違背父意,不顧騎士職責,同一個女俘尼柯萊特戀愛,後經過許多磨難、鬥爭而終成眷屬。這些後期的騎士文學,已明顯地表現出中世紀騎士精神的衰落和近代反封建反教會思想的萌芽。

騎士文學對後世歐洲文學有一定影響。其中一些作品的浪漫主義因素,在後世的作品中得到繼承和發展。騎士文學曲折豐富的情節和細致的心理描寫,也為後來的長篇小說提供了借鑒。但其中宣揚封建愚忠,渲染色情和享樂主義的成分,應加摒棄。文藝複興時期文學綜述

西歐14~16世紀出現的文藝複興運動,是人類曆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變革。從經濟上看,13世紀末14世紀初,由於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貿易蓬勃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這給落後的中世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革,提供了強大的曆史推動力。從政治上看,代表著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新興資產階級,不滿意舊的生產關係的束縛,從而產生了反對封建貴族階級。僧侶階級的強烈的政治願望和要求。可以說,當時歐洲的經濟發展、政治形勢等方麵的要求對文藝複興運動的產生起到了根本性的和決定性的作用,但歐洲文藝複興運動之所以能夠在此時發生和獲得發展,也是其文化上獨特因素強勁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現代意義上的城市的出現及其與之相適應的城市新文化氛圍的形成,對文藝複興運動在封建的中世紀內部產生,具有重要的意義。正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從中世紀的農奴中產生了初期城市的城關市民;從這個市民等級中發展出最初的資產階級分子。”城市的出現不僅給新時代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和思維方式的基礎,同時,歐洲城市還為當時的人們饋贈了熱愛新文化,或對新文化感興趣的宮廷。

其次,是現代意義上的學校教育在中世紀的基礎上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到了12世紀初期,中世紀最早出現的大學有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薩萊諾大學、波倫亞大學,在法國,巴黎大學在12世紀中葉也初具雛形。此後的一個多世紀裏,西歐許多國家也紛紛成立大學,其中著名的有英國的牛津大學(1168年)和劍橋大學(1209年),法國的蒙彼利埃大學(1181年)、圖盧茲大學(1230年),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學、那不勒斯大學(1224年),西班牙的帕倫西亞大學(1212年)和葡萄牙的裏斯本大學(1290年)等。至1500年時,歐洲實際存在的大學近80所。它們活躍了當時的思想文化生活,並為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運動提供了人才和思想基礎。

第三,在對神學的深入研究中導致了現代科學技術領域出現飛速進展。教會鼓勵天文學研究,最初的動因是當時的宗教學者要證明上帝和天堂的存在。但是,隨著人們對天體奧秘了解得越多,上帝和天堂的存在之合理性就越受到置疑,天文學愈來愈變成了一門獨立科學。與論證上帝及其與上帝相關的事物相聯係(如天使的體積和重量、天堂的構成及形狀、基督的法力和煉丹術的神奇等等),進一步使數學、物理學、化學也逐漸從神學的附庸變成了真正的科學。這一切,無不又促使著反神學文化氛圍的形成。

第四,文藝複興運動之所以能夠在13世紀末14世紀初發生,也是由於當時的基督教教會內部出現了變革力量的結果。例如,馬丁·路德(1483~1546)就是一個宗教的代表人物在宗教內部對神學教條進行懷疑和反抗的傑出思想家。他在修道院因講《聖經》課程而對封建教士們的說法發生了懷疑,他認為,上帝的本質是“善”和“愛”,是“愛”和“善”的“福音”;信徒不必通過祭司、教土和教會主持的聖禮,隻憑自己的信仰就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而人隻要有了信仰,就會自動行善避惡,遵守上帝的成命。甚至在教會內部,有些身居高位的僧侶,如著名的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教皇庇護士二世和朱利烏斯二世等,也都是在宗教內部進行改革的人物。宗教改革所帶來的人的思想解放和理性的發揚,推進了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的文化。

同樣,歐洲文藝複興運動之所以能夠在此時產生,也與曆史為其提供了大規模興起和發展的機遇密切相關。

機遇之一在於,14世紀歐洲大瘟疫的出現,1348年,一場致命的瘟疫使占歐洲1/3的人(2500萬)死去。這場瘟疫引起了當時人們對上帝萬能論的動搖及其人生問題的反思,從而成了人們思想解放的契機。意大利作家喬萬尼·薄伽丘親身經曆了這場瘟疫,他在小說《十日談》中,不僅對其可怕情景做了真實的描寫,而且也暗示了這場瘟疫所造成的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有些人以為唯有清心寡欲,才能逃過這一場瘟疫”;“也有些人的想法恰巧相反,以為唯有縱情歡樂、豪飲狂歌,盡量滿足自己的一切欲望,什麼都一笑了之,才是對付瘟疫的有效辦法。”

機遇之二是古代文化典籍的重新發現。1453年土耳其人攻進拜占庭,大量的古代文化瑰寶橫遭破壞,散失在外。“拜占庭滅亡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訝的西方麵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人們發現,在古代的希臘人那裏,就已經有了對人自身的豐富的認識:人是自己的主人,長期以來被宗教僧侶作為絕對真理所信奉的上帝並不存在。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能力也有了較大的提高。人們感到,既然古代的希臘和羅馬人尚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使自己能夠像真正的人那樣生活,那麼,新的人類也一定能夠生活得更加符合人的本性。這樣,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必然要導致對神的力量信仰的淡漠,對人自身的肯定。

機遇之三是地理大發現和環球航海的成功。15世紀末16世紀初,哥倫布在1492年開辟了通往美洲的航線;瓦斯科·達·伽馬在1498年首次開通經非洲直達印度的航線;麥哲倫與同伴在1519~1522年完成了環球航行。地理大發現和環球航行的成功,更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要自由地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必然要與阻礙其發展的封建製度發生尖銳的衝突。兩種意識形態的鬥爭不可避免。

正是當時曆史文化的原因和現實的機遇,才使得歐洲中世紀文化中所包含的人的向上精神和人的情感要求進一步發展成了新的思想文化體係——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的核心是與宗教神學對比意義上的“人”。與“神本主義”針鋒相對,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神學觀點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與之相反,人文主義集中焦點在人的身上,從人的經驗開始。它的確認為,這是所有男女可以依據的唯一東西,這是對蒙田的‘我是誰’問題的唯一答複。”

人文主義的內涵包括:肯定個人的情感、欲望的合理性,反對禁欲主義。這就是說,人本首先是個人之本。個體性的人之本是理解人本主義的前提和基礎。從肯定個人欲望、情感出發,人文主義者把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當成了最重要的兩大任務。文藝複興運動的曆史條件

資產階級的興起以及它同封建製度和基督教會的矛盾,是文藝複興的社會基礎。從14世紀起,資本主義因素在西歐不斷增長;農業耕作技術的改進,手工業技術的提高,機器的使用,城市手工工場的出現,——這一切促進了生產力增長。此外,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法、印刷術和火藥)傳入歐洲,也使歐洲社會在航海、印刷和軍事技術方麵引起了劃時代的變革。

在14世紀以後,首先在地中海沿岸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米蘭等意大利城市中,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出現了以剝削雇傭工人為基礎的手工工場和從事中間剝削的銀行、商店。那些大工場的老板、富商和銀行家,變成了從中世紀市民等級中分化出來的最初的資產階級分子。在農村中,由於商品經濟的侵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農民開始向貧富兩極分化。到了15、16世紀,英、德、法、荷、西班牙等國也陸續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係。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是與資本原始積累分不開的。資產階級在國內通過圈占農田,建立牧場農場,使大批農民流離失所,在國外通過海外貿易和掠奪殖民地,剝削、掠奪巨額財富,轉化為資本,完成了原始積累過程。

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發展自己,擴大資本主義經濟基礎,這與封建勢力、天主教會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在資本主義因素已經蓬勃發展起來的14、15世紀,封建勢力和教會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領域仍占統治地位,嚴重地阻礙著新興資產階級及生產力的發展。政治上,封建割據局麵和封建專製製度阻礙資產階級自由活動;經濟上,封建宗法經濟嚴重影響資本主義生產和商品流通;思想文化上,羅馬教皇控製下的基督教會完全壟斷了社會的精神生活。這樣,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包括手工工場傭工、手工業幫工)、農民同羅馬天主教會和各國封建主之間的矛盾,成了當時歐洲社會的主要矛盾。到處都進行著鬥爭。廣大農民和城市平民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壓迫剝削,不斷掀起規模巨大的起義和暴動,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為新興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開路。新興資產階級當時還處於發展的早期,他們的反封建鬥爭主要是針對教會及在思想、道德、文化領域為自己的發展造輿論,這時的鬥爭采取宗教改革和文藝複興兩種方式。

宗教改革是資產階級在宗教的外衣下反對封建主義的一次大鬥爭。恩格斯指出:“中世紀把意識形態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學、政治、法學,都合並到神學中,使它們成為神學中的科目。因此,當時任何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都不得不采取神學的形式;對於完全受宗教影響的群眾的感情說來,要掀起巨大的風暴,就必須讓群眾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現。”

1517年,以德國維登堡大學教授馬丁·路德(1483~1546)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宗教改革家,猛烈抨擊封建教會和教士的等級特權,要求擺脫羅馬教皇的控製,創立了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路德教(新教),沉重地打擊了以羅馬天主教會為代表的封建統治。宗教改革被恩格斯稱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製度的第一次大決戰。但當農民起義掀起後,資產階級宗教改革家就站到人民的對立麵,表現了其階級局限性。文藝複興運動的發生

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另一主要表現就是文藝複興。

文藝複興是西歐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這一曆史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是資產階級登上曆史舞台後第一次“大喊大叫”,也是人類發展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批判封建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解放運動。

中世紀歐洲封建統治者的思想體係是宗教神學,即以“神”為中心的宗教世界觀。資產階級要推翻封建主義和宗教教會的精神統治,也就必須反掉這種對“神”的迷信,而強調“人”的作用。

但這時資產階級剛登上曆史舞台不久,還來不及形成自己的思想武器,於是努力發掘一切與封建意識形態相對立的古典文化,從古代文化中去尋找反對宗教神學的思想武器。

古希臘羅馬文藝,就是與宗教神學無關的古代文化的典範,但它們長期被中世紀教會宣布為“異端”而去銷毀和抹殺。

正好這時,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拜占庭被土耳其人攻陷,那裏的大批學者攜帶古希臘文物流入西歐,逃到意大利講學。同時在羅馬廢墟中又發掘出來許多古代雕像。新興資產階級發現這些古代文化、文物中,有許多可以與封建神學相對抗的積極因素,如:反映現實、肯定人生的富有生活氣息的文學;塑造生動健美的藝術形象的雕刻、繪畫;沒有神秘色彩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以及符合某些客觀實際的自然科學。一句話,它們都是講“人”而不是講“神”(指宗教的“神”,不是神話中有人情味的“神”)的。它們的出現被新興資產階級視為奇跡,當作批判宗教神學的現成武器。

資產階級學者紛紛學習古希臘文和拉丁文,努力發掘、整理古典文藝作品,掀起了學習研究古希臘羅馬文藝的高潮,使古代文藝得到了再生和複興。這樣,這一文化運動後來就被稱為“文藝複興”。正如恩格斯所說;“拜占庭滅亡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訝的西方麵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希臘的古代;在它的光輝形象麵前,中世紀的幽靈消逝了;意大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藝術繁榮”。

後世和今天流傳的希臘羅馬文藝和學術著作,大多都是在文藝複興時期才印行的。這場“複興”和研究古典文藝的運動,從意大利波及德、法、英及其他國家,但發展程度較低的東歐、北歐地區各國未波及。

但是,新興資產階級掀起的學習、研究古代文化的運動,是為了反對封建意識形態和宗教神學,為了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為自身的發展製造輿論,而不是滿足於恢複古典文化,回到希臘羅馬古代去。

古典文化的“複興”,不過是新的上層建築借以建立的一個有利條件。因此不論是“文藝複興”這個名稱,或古典文化本身,都決不能反映“文藝複興”這種變革和運動的本質。正如恩格斯所說,“文藝複興”之類名稱都“沒有一個能把這個時代充分地表達出來。”

在文藝複興運動中,資產階級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係,這種思想體係就是人文主義思想。人文主義是文藝複興運動的指導思想。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

文藝複興的文學是宣傳和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的文學。人文主義,簡言之就是主張一切以“人”為中心而反對以“神”為中心的一種思想和學說。封建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思想統治,集中表現在用“神”的觀念對人進行束縛、壓製和禁錮,要求人服從“神”,實際上是要人民服從封建主和教會。

資產階級要衝破封建主義的一切羈絆,發展商品經濟和商品交換,就強烈地要求“人”的獨立和把“人”放到社會關係的最中心,擺脫對“神”的依附和屈從。新興資產者出身平民,沒有貴族和僧侶的頭銜和世襲財產,他們為求得自己的發展,在生產和競爭中能出人頭地,既不能靠特權,也不能靠出身,而隻能靠自己的才能、智慧和努力進取。因此他們竭力為提高“人”本身的地位而鬥爭。這對封建專製等級製和神權統治無疑是一場劃時代的思想革命。人文主義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

人文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是:

第1,肯定人,歌頌人,反對神的權威。

中世紀封建教會宣稱神高於一切,主宰一切,而人則是渺小的,應當忠順地聽神的擺布,當神的奴仆。他們否定人的價值而把一切讚美詞都加給上帝,說上帝是“至高、至美、至仁”的,而人是渺小的,“人應當蔑視自己”。這就把人淪為神(上帝)的附庸、上帝的馴服工具。但上帝究竟在哪裏呢?神學家們又宣稱:他們自己就是神的代表,上帝的代言人。因此所謂“神”,隻不過是被神化和美化了的封建統治者本身。

為了反對這種神學說教,人文主義作家就竭力歌頌人的偉大,歌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的力量,認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質,有無窮的能力,可以創造一切。人文主義者從古希臘羅馬著作中發現和引用許多對人高度肯定的觀點,他們宣稱他們“發現了人”。如他們經常引用古希臘智者普魯泰古拉的格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引用索福克勒斯在悲劇《安提戈尼》中對人的頌詞:“世界的奇物珍寶可真不算少,像人這樣維妙的卻很難找”;引用但丁公開宣稱的:“人的高貴,就其許許多多的成果而言,超過了天使的高貴”,等等。

與這種肯定人的價值、提高人的地位的觀點相適應,文藝複興時期一些藝術家還擺脫了中世紀以歌頌神的聖經故事為主題的傳統,創造了直接描述現實生活和世俗人物為題材的藝術作品,並且大膽地利用解剖學的成就和新發掘和發現的古希臘羅馬雕塑和繪畫,來著力表現人的自然股體,表現人體美,從而使藝術開創了新局麵,獲得了新生命。

第2,提倡個性解放和人的自由發展,反對封建專製禁錮。

中世紀封建階級用宗教教條來規範、禁錮人的一切思想行動,扼殺人性,束縛意誌,不允許有任何個性發展和意誌自由,簡直是到了“非神勿聽,非神勿視,非神勿言,非神勿動”的地步。人文主義作家提出“個性解放”來對抗教會的禁錮壓製,以“人性論”來反對滅絕人性的“神道”,主張自由意誌和個性的自由發展。也就是說,他們不僅靜止地肯定人及人存在的價值,而且主張人應當自由地發展自己的個性,隻有在個性得到解放和自由發展的情況下人才更有價值。

第3,肯定現實生活和人對幸福、享樂的要求,反對來世主義和禁欲主義。

中世紀封建教會竭力向人民鼓吹禁欲主義,僧侶們說人間的生活、感情、情欲、享受都是邪惡的,可鄙的;隻有忍讓受苦,才能贖清“原罪”,以期死後“靈魂上天國”,求得來世幸福。這是以來世觀念和禁欲來掩蓋勞動人民貧困悲慘的根源——封建統治者的壓迫剝削,以此麻醉、欺騙勞動人民,使之安於奴役。而實際上那些教皇、國王、僧侶、貴族則實行公開或不公開的縱欲主義,過著荒淫奢侈的生活。

人文主義作家、思想家撕去了封建統治者的偽裝,宣稱人們不要求什麼虛無縹緲的來世的天國幸福,而要求有現世幸福的權利。彼特拉克在拉丁文著作《秘密》中說;“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懷裏。屬於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隻要求凡人的幸福。”人文主義作家歌讚人世生活的美好,同時揭露教士的偽善和荒淫。

第4,崇尚理性和科學,反對神秘主義和蒙昧主義。

封建階級為了愚弄人民,大力宣揚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實行愚民政策,壟斷教育。教會鼓吹隻要信仰,不要知識;隻要盲從,不要論證,排斥與基督教教義相抵觸的一切科學文化,堵塞人們探索真理、追求知識的通路。

人文主義作家與此相反,反對盲從和迷信,重視人的聰明才智,宣稱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識是快樂的源泉”,“知識就是力量”。他們在作品中歌頌勇於探索真理的有知識之士,抨擊經院教育的腐敗和教士的愚蠢。

第5,麵向現實,麵向人生,反對創作方法上的神秘主義手法。

封建階級和教會割斷文藝與現實人生的聯係,用神秘主義手法歌讚上帝和天堂,實際上是要文藝來美化披著“神”的外衣的封建統治者本身,使文藝成為維護封建和神學統治的工具。

人文主義作家繼承和發展了古希臘文藝的“模仿”說,提倡文藝反映現實,麵對人生。莎士比亞在《哈姆萊特》中指出:“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麵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演變發展的模型。”達·芬奇提出“第二自然”說,認為文藝家要“像一麵鏡子真實地反映麵前的一切”,使作品“好像是第二自然”。人文主義文學描寫豐富多彩的人間生活,塑造具體生動的人物形象,揭示複雜的現實矛盾,從而與中世紀神秘的虛幻故事、幽靈般的聖母聖徒形象和千篇一律的題材相對立。

此外,有的人文主義作家還揭露了原始積累時期的現實,反映金錢的罪惡,有的提出了人人勞動的空想社會主義理想。在政治上,人文主義作家都反對封建割據,主張國家統一。

這一切,歸結到一點,就是肯定和強調人的偉大作用和價值,尊重人的地位。這對封建專製勢力和宗教神學是有力的挑戰,沉重的打擊,具有反封建、反教會的巨大進步意義和革命作用。麵對人文主義思想的銳利攻勢,封建統治階級瘋狂進行反撲,殘酷迫害資產階級學者,摧殘新的文化。這樣,展開了各種勢力間的尖銳劇烈的鬥爭。

天主教會最高首腦羅馬教皇攻擊波蘭科學家哥白尼(1473~1543)的“太陽中心說”是“異端邪說”,命令將《天體運行》列為禁書。哥白尼的信奉者、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1564~1642)因進一步闡發天體運行規律,遭到教會百般威脅拷打。法國作家拉伯雷因攻擊天主教會而遭迫害,一生顛沛流離。英國作家托馬斯·莫爾(1478~1535)與英王亨利八世鬥爭,被關進倫敦塔,最後斬首示眾。英國劇作家克利斯朵夫·馬婁,因宣揚無神論及共和政體而被封建政權派遣特務暗殺。意大利哲學家布魯諾(1548~1600)因捍衛哥白尼的學說,戳穿“上帝推動事物發展”的謊言,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燒死。但人文主義思想家和作家沒有屈服於封建統治者的權勢及迫害,他們在鬥爭中推動了文藝複興和人文主義文學的發展。

人文主義當然也有其局限性。當時資產階級剛興起不久,比較軟弱。這時的資產階級思想家還沒有達到無神論的水平,許多人的著作中還保留了對上帝或宗教的承認,而隻是揭露當時教會的虛偽和罪惡。同時,這時人文主義者談論的人是抽象的人,往往抽去了社會和階級內容,而實際上他們所肯定的主要是資產階級自身。很多人文主義者對人民群眾的革命,是反對的。

此外,他們提倡個性自由和反對禁欲主義,當然是進步的,但後來的事實說明,他們在反掉了封建和神學的同時,卻往往又導致了個人主義、極端利己主義和縱欲主義、享樂主義的泛濫。但這一切都不應導致對人文主義的反封建、反教會的革命作用的否定,更不能將其籠統說成“資產階級思想”而當作“消滅”對象。

恩格斯在談到文藝複興是人類從未有過的最大的進步變革的話後,緊接著還有這樣一段發人深思的話。“給現代資產階級統治打下基礎的人物,決不受資產階級的局限。……那時的英雄們還沒有成為分工的奴隸,分工所具有的限製人的、使人片麵化的影響,在他們的後繼者那裏我們是常常看到的。但他們的特征是他們幾乎全處在時代運動中,在實際鬥爭中生活著和活動著,站在這一麵或那一麵進行鬥爭,一些人用舌和筆,一些人用劍,一些人則兩者並用。因此就有了使他們成為完人的那種性格上的完整和堅強。”可見,人文主義思想家和作家的思想及實踐,是超過了後來的資產階級,有許多至今仍有價值的東西的。當然,正如我們不應把人文主義一筆抹殺一樣,我們也不能把它的作用過分誇大。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文學

意大利是歐洲資本主義誕生的搖籃,也是文藝複興的發源地。在14、15世紀,意大利北部許多城市手工業已相當發達,商業和銀行業都發展迅速。例如威尼斯的商船隊就定期在歐洲、亞洲、非洲一些大城市航行,佛羅倫薩的銀行也在歐洲許多城市設有分行。新興資產階級的實力一天天強大。他們為了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取得勝利,便積極提倡文藝,網羅大批人才。這就使意大利文壇出現一派繁榮景象。

但丁是從中世紀到文藝複興的新舊交替時代的偉大詩人,在這過渡時期的著名作家還有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他們是文藝複興的先驅。到了15、16世紀,又湧現了一批人文主義作家,比較著名的有安琪羅·波利齊亞諾、路易其·浦爾契、馬德奧·博亞爾多、雅科波·桑納紮羅、盧多維科·阿裏奧斯托、托誇多·塔索。後兩位作家更是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