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章 趙氏孤兒(1)(1 / 2)

在權力的道路上從來沒有什麼父子君臣,為了權力為了生存,子弑父,父殺子,君殺臣,臣弑君的事情屢見不鮮。

晉國大夫趙盾斬殺晉靈公,改立他人,開始了晉國大臣專權的先例。

趙盾,即趙宣子,諡號宣孟,亦稱趙孟。

趙盾的父親叫做趙衰。趙衰是個有名氣的人,想當年晉獻公晚年寵愛驪姬,殺死了親生兒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夷吾,立驪姬之子為太子。廢長立幼,廢賢立愛,從來都是國家之不幸。晉獻公此舉為晉國大亂埋下了伏筆。關於這場動亂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做“驪姬之亂”。

重耳可不是一個好惹的主兒,今日的屈辱,來日必定雪恥。

大臣趙衰和狐偃保護公子重耳,逃到了狄國。狄國討伐咎如,獲得兩個女子,叫做叔隗、季隗。顯然這不是兩女的真名,從名字看,她們應該是姐妹。公子重耳娶了季隗,趙衰則娶了叔隗,因此嚴格來說,趙衰還是重耳的姐夫。而叔隗就是趙盾的母親。

晉僖公十六年(前644年),在趙盾不滿10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趙衰隨著公子重耳離開了狄國,踏上了充滿艱難險阻的流亡之旅。

客居異鄉的趙盾母子飽嚐了離別後的寂寥、淒清和愁苦。直到僖公二十四年,趙衰的正妻趙姬(晉文公重耳的女兒)一再懇求,趙盾母子才能夠回到晉國,這時候的趙盾已經是年及弱冠的聰穎少年。趙姬是一個深明大義的女子,她不僅僅沒有和叔隗爭風吃醋,而且還堅持要求立趙盾為嫡子,以繼承趙衰的爵位。典籍中對叔隗雖然沒有做過多的記載,但是從趙盾身上足以看出其母的賢惠。趙姬明義,叔隗賢惠,趙衰溫厚,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使得趙盾知書達禮、溫文爾雅。而趙盾幼年的經曆又養成了他強悍勁直、豁達大度的性情。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性格特征,卻奇跡般得在趙盾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為趙盾最終成就政壇上的偉業奠定了基礎。

晉襄公六年,趙衰卒,在趙氏家臣陽處父的鼎力相助下,趙盾取代了狐射放,將中軍,執掌晉國大政。當時的趙盾不過三十歲左右。執掌晉國大政的趙盾在內政外交上采取了一係列的革新措施。他“製事典,正法罪”,補充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條文,使賞罰量刑有明確的客觀標準可循;“辟獄刑,董逋逃”,昭雪沉冤積案,監督揖拿逃犯,穩定社會秩序;他還“續常職,出滯淹”,選賢任能,賦職任事,罷免那些庸才和政績平平的官吏。並將所製定的“事典”授予太傅陽子和太師賈佗,在晉國頒布執行,“以為常法”。這些措施大大穩定了晉國的政局。同時促進了法家思想在三家的孕育產生。

在外交上,趙盾同樣表現的極為出色。晉靈公元年(前621年),趙盾代表晉國與齊國、衛國、鄭國、曹國、許國的國君在扈地會盟,開始了大夫主盟之始。

靈公二年,各國諸侯大夫在衡雍會盟。靈公六年,秦以令狐(今山西臨猗西)之役伐晉,趙盾將中軍禦之。靈公八年,趙盾以諸侯之八百乘納捷甾於邾。靈公十三年,楚莊王及鄭入侵陳遂侵宋,趙盾率軍救陳、宋,會於斐林。十數年間,他主盟征戰,功績卓著。

然而,趙盾主晉國政初,晉襄公尚能敗秦師於崤,再敗秦師,取秦地汪及彭衙,使“秦終為晉弱……遂霸西戎”,不敢向東發展。南方楚國北進的步伐也受到遏止。

不過,有句老話說得好,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到了魯宣公元年,楚國和鄭國合兵侵略陳、宋兩國,與晉國爭霸,晉國屢敗於楚國。魯宣公十一年,晉國再敗於楚國;魯宣公十四年,楚國圍宋,晉國不能救助,楚莊王終成一代霸主,晉國的霸主地位宣告結束。春秋時代,中原地帶的雙雄,終於以晉國的失敗而告終。作為晉國主政的趙盾當然要擔負責任,趙氏專權導致晉國的大權不能統一,使得晉國的霸主地位落空。然而晉靈公的荒淫無道,大興土木,導致晉國國力日衰,政局不穩,才是使晉國失去霸主地位的最主要原因。